木匠皇帝天啟真的像史書描寫的那樣一無是處嗎?

wf99fl78

以我所見,說天啟一無是處的,不是對歷史研讀不深,就是根本不瞭解天啟皇帝。其實不僅天啟沒有那麼不堪,史書也並沒說他有多一無是處!

當“天啟”還不是個年號的時候,木匠皇帝也還只是個小皇孫。由於他的爸爸朱常洛是太子,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皇長孫。這樣尊貴的身份,看來他一定是前程似錦,所受之教育也是華夏第一了。

很不幸,根本不是這樣。由於太子爺朱常洛特別不受時任皇帝的朱翊鈞同志待見,東宮的伙食供給有的時候都成問題。太子本人都是十好幾歲才讀的書,就更別提皇長孫了。因此當朱翊鈞一命嗚呼、皇長孫進位為皇太子的時候,朱由校基本還是個文盲。

文盲歸文盲,可不代表朱由校就是個笨蛋。他雖然不愛讀書,但是特別喜歡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具體地說就是跟木匠師傅後面學手藝。因此,雖然新任太子不大認識字,但是木匠活做得相當好,已經可以達到專業八級的水平了。


結果朱由校的太子還沒當一個月,他的老爹就因為嗑藥過多跟著他爺爺一起走了。木匠活還沒做明白的朱由校就這麼莫名其妙地又升一級當了皇帝。

皇帝不好玩,還是木匠活有意思,這是朱由校最直觀的感受。那些幫著他老子和他登上帝位的、被人稱為東林黨的人也沒什麼意思,老是板著個臉,還是李選侍阿姨原來的奴才、現在叫魏忠賢的那個老太監比較慈眉善目,對自己也好。乾脆就把政務全給他,自己踏踏實實去幹木匠活,豈不美哉?

把國家小事安排給魏忠賢以後,皇帝就踏踏實實地去搞他的木匠大業去了。具體表現就是他當政的幾年裡,宮裡經常搞工程,工程的設計單位、施工、監理、檢驗,全部由皇帝大人自己承擔。他曾經造過一種木製模型,有山有水有人,據說木人身後有機關控制,還能動起來,純手工製作,比起今天的遙控玩具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檢驗自己的實力,天啟還曾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市場上去賣,據稱能賣近千兩銀子。

就這麼一位天才的機械工程學家,擱在哪朝哪代,都是重要人才。放在現在,估計二十幾歲就已經躺著進中國工程院了。就這麼一位大神級的人物,怎麼能說他一無是處呢?明明很有才華的好嘛?

只是,他不該坐在那個位子上,但他又偏偏坐在了那個位子上。

他自己估計也不想坐那個位子,但他偏偏就做了。

所以大明的江山經他折騰七年,基本就差不多了,捎帶手把他自己的命給折騰進去了。


青言論史

天啟皇帝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

天啟皇帝歷史上名聲不好,是因為爺爺萬曆皇帝不喜歡他爹,喜歡福王朱常洵,老想著廢長立幼,他爹自身難保,對他的教育沒有跟上,所以朱由校幾乎就是個文盲,沒有治國安邦的本事,把大明治理的一塌糊塗。但他是個好木匠,號稱明朝的魯班,他整日“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難能可貴的是無師自通,只要他看過的東西,無論大小,無論多麼複雜的工藝,他都能琢磨出來,雕刻之精通,工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經常在他做木工活時,啟奏,這時朱由校總是厭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因此魏忠賢獨攬朝政,打壓東林黨人。這就是閹黨與東林黨之爭。

但是他會識人,天啟六年正月,在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進攻寧遠時,重用了袁崇煥,他召集諸將議戰守,用紅衣大炮擊敗了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

還有他臨死之前告訴崇禎,若想治理好天下,一靠張皇后,二靠魏忠賢。

張皇后賢明能幹,可以理解;魏忠賢是個出名的大壞蛋,崇禎不理解,所以即位後不久,就把魏忠賢幹掉了,後果是天下大亂,為什麼天啟要重用魏忠賢呢?當時明朝文官集團的勢力很大,皇權受制,而太監是皇帝的奴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在太監與文官集團的對抗中,皇帝能實現權利的制衡,而明朝的太監權勢再大,也鬥不過皇帝,況且魏忠賢也有一些本領。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一黨獨大,朝堂上互相彈劾,勾心鬥角,只知道忠孝,沒有真實的治國才能。最終導致大明朝的滅亡,這就是不聽天啟話的惡果。


一陣風8225

木匠皇帝即為明熹宗朱由校,眾所周知,在位期間其重用與自己奶孃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二人陷害忠良,荼毒嬪妃,朝廷、後宮變得殺氣重重,天啟帝卻置之不理,除此之外,自己專注於木匠活,朝政全權交給魏忠賢,搞得烏煙瘴氣,冤案叢生。直至今天,我們一直認為他是個昏君,是個不稱職的皇帝。

(朱由校,下同)

但是,天啟帝真的如此不堪嗎?

首先,我們從他少年說起,《明史》中記載,天啟帝做皇子時,每次上課認真聽講,還作出詳細的筆記,這和說該帝是文盲的觀點起了衝突。再說一下他的情報工作(這也是明朝可以一提的特點,諸如錦衣衛,東西廠等),天啟帝十分關心遼東戰事,史書記載他得知努爾哈赤要串通漢奸李茂隆,賄賂蒙古部落,並向內閣傳達命令,這封詔書使滿朝文武大吃一驚,未想到皇帝的情報工作如此強大。

除此之外,明人陳舜一書中寫到,天啟年間,南方物價極低,差役賦稅極少,各行各業平淡快樂。另有書寫到,當時農民前傳樸實,工作勤勞,農業生產技術遠遠先進於歐洲。明代《南都繁會景物圖》可與《清明上河圖》媲美(可見下圖),由此可看出金陵繁榮社會生產、經濟生活和歷史風貌。

(《南都繁會景物圖》)

最後說一說,天啟帝的生財穩民心戰略。明末急需錢,朱由校的辦法是:一,拿限制藩王宗室的亂封亂賞,緊接著,大規模裁員,拿百官開刀;二,將重點放在工商業,向東南工商業收稅,又清理鹽政,加收鹽稅。這或許說明:國家有難,我該讓你們這些有油水的人報國了。

(魏忠賢)

在我看來,明熹宗朱由校並非如此不堪,頭腦還是很聰明的呢,只不過在此之前明朝已步入亡國之路,縱使他有很大的本事,也不能拯救這風雨飄搖大明王朝!


卍古亭白衫千年殤卐

天啟皇帝雖然算不上是一個好皇帝,但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因為天啟時期,國家賦稅收入穩定,百姓過得雖然苦,但也能支撐得下去,文武百官也算是各安其位,願意報效朝廷,除了天災和外敵沒解決,其他地方做的算是該做的都做了。

也算盡力了,直到天啟死,明朝的運行都還算穩中有序。

主流歷史輿論一直給我們灌輸的印象就是,天啟大概是一個只會做木匠的白痴皇帝,還是個文盲,除了會做木匠,就是吃喝玩樂。

但《明熹宗實錄》記載的不是這樣,實錄中記載天啟皇帝御文華殿講讀的記載比比皆是,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更是史不絕書。從真正嚴肅的史料來判斷,天啟皇帝文化水平是高的,頭腦也是聰敏的,他對軍事、對用人的許多意見往往很高明。

這樣說,決不是在替他翻案。



在清代修的《明史》裡,儘管對天啟極盡詆譭,所謂“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但,有些地方也是透露了許多真實情形。比如在孫承宗傳裡提到“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故眷注特殷”。天啟皇帝能聽這種課程,而且聽的很開心,那絕對是一個有靈性的,頭腦聰敏的人。

同時,天啟皇帝在對許多問題的批示和處理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見識能力,有時候甚至還在他的那些臣子、老師之上。

他形象之所以不好,恐怕離不開後代皇帝的醜化。


當然明末被醜化的不僅是天啟皇帝一個人,後來的崇禎皇帝以及南明的弘光皇帝也沒有幸免。

崇禎處置大臣都是按照法律來嚴格執行的,並沒有把個人意志凌駕在法律之上,結果被誣衊成了濫殺大臣。

崇禎時內帑空空如洗,結果卻被造謠說有七千萬兩白銀在內帑里舍不得用,說崇禎是守財奴,這更是顛倒黑白到了極致。


哼曲兒

明熹宗朱由校,明天啟皇帝公元1621-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由於滿韃佔領了漢人的江山,所以滿清對前朝(明朝)極盡的抹黑。抹黑對象首先就是皇帝,其中萬曆皇帝算是最慘的一個。天啟皇帝雄才大略甚至蓋過康熙。滿清纂寫的(明史)可信度並不高。

從史書中記載《明熹宗實錄》裡發現,天啟皇帝好學勤奮而且對軍事邊防有強烈興趣,根本不是流傳下來那樣的木工皇帝。


左將軍

皇帝真的不好當,朱元璋費盡心血廢宰相也沒有為皇權鋪成道路,因為後世皇帝都要受權臣,後宮,太監等制約,即使天才的皇帝都難以施展抱負。我認為漢朝皇族地位比較合理。木匠皇帝天啟是屬於自知之明和大智若愚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