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允炆是真的失蹤了嗎?

豹子190212294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意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有關這個問題,我個人的意見傾向於確實失蹤了。朱棣把他幹掉的可能性,不是特別大。理由有這麼幾個:


1、朱棣不會留活口。對於這麼個大寶貝侄子,朱棣是很清楚他有什麼政治能量的。只要他還活著,這個國家就會有不少忠於他的人以及更多的野心家聚集在他的身邊,時刻準備造自己的反。只要有能力弄死朱允炆,朱棣會活口嗎?不會的。事實上明朝政府也一直對外宣稱是朱允炆死在大火裡面了,即使是這樣都有一堆人猜測他沒死,逼得朱棣大開殺戒。試想,如果朱允炆真的坐實了已經死了,朱棣會那麼慌,以至於必須殺一堆人滅口嗎?


2、確實派人出去進行了搜尋。《明史》中的《鄭和傳》和《胡濙傳》,都明確的記載了這兩位一明一暗,就是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就算鄭和還有別的目的,那胡濙在外面飄蕩二十多年,總不能真的是為了尋找仙人吧?這個說不通。

3、胡濙的對話。《胡濙傳》記載:“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找了十六年朱允炆的胡濙,急吼吼地從南方回到北京,又從北京跑到宣府,就為了見皇帝一面,如果只是跟他彙報建文確實死了,不太現實,也不可能說那麼久。因此這一番長談,很有可能是彙報建文的現狀。至於是什麼現狀,那就任由後人猜測了。


青言論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一套嫡長子繼承皇位、餘子封王爵的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生了大病,認為自己可能不久於人世,就命足智多謀的李淑妃自盡,以防止像唐朝一樣出現“武后之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因病去世,再選一個繼承人成了朱元璋十分緊迫的事情。朱允炆雖然聰明孝順,但仁柔寡斷,朱元璋覺得不是最合適。燕王朱棣睿智過人,性格果斷,朱元璋十分喜愛,一度時間想把皇位交給他。舍孫立子,這又不符合自己制定的禮儀。於是他徵詢群臣意見,是否可能立朱棣為繼承人,遭到學士劉三吾當場反對。這樣朱允炆就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朱允炆上臺後,這些王叔叔們也不把他放在眼裡,特別是勢力最大朱棣,入朝時竟是立而不跪,令朱允炆十分的惱火,於是就著手消藩。他先是將周王貶為平民,後來又接連把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治罪。並派人到北京控制燕地兵權,監督燕王的行動。最終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打著靖難的旗幟起兵造反。《太宗實錄》寫道:朱棣兵攻南京城下,文武百官諸王無計可施前來見皇帝,建文帝想出去迎接朱棣,想不到左右的人已全部散盡,僅有內侍太監數人而已。建文帝嘆曰:“我何面目見耶!”就關門自焚而死。但建文帝是否真是死於自焚,很多人表示懷疑。因為事後朱棣命太監在火燒後的餘燼中反覆搜查,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遺骸。

《明史》中說朱棣懷疑建文帝逃走,就派人到天下各地尋找,還派鄭和下西洋。嘉靖年間鄭曉的《建文遜國記》,明確寫道建文帝逃出金陵城。《明史.程濟傳》說:“金川門啟,濟亡去。或曰帝也為僧出亡,濟從之,莫之所終。”南京城攻破而程濟失蹤了,所以人們懷疑他與建文帝一起做和尚了。這些說建文帝出逃為僧,大多是筆記小說和民間傳說,缺乏有力的證據,看來當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到底做了什麼,現在還是個無解的謎。


蕾姆123西瓜

首先,我來糾正一下,這個問題問得就有問題。

題目中說道“肯定是殺了朱允炆,然後篡改了歷史。告訴我們朱允炆失蹤了。”

其實這是對明朝官方記載不熟悉的原因。

朱棣告訴我們的是,朱允炆自焚而死,他失蹤跑路是後面各種野史筆記傳聞所寫,當然我不是說野史筆記就不對,事實上我本人是傾向於朱允炆確實是失蹤了的。

好的,現在來看看明朝官方史書是怎麼交待朱允炆的。

先看看成書於明朝永樂初年的官方文書《奉天靖難記》的記載

金川門之變後,朱允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使數人而已,乃嘆日:“何面目復相見耶?”遂闔宮自焚。上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死矣。出其屍於火中,上嘆日:“小子無知,乃至此乎?”(《奉天靖難記》卷四)

再來看看《明太宗實錄》的記載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日:“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日:“果然若是痴駿耶! 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亮,而遽至此乎!(《明太宗實錄》卷九)

說明朱棣為了穩定,讓那些心向建文的大臣徹底死心,肯定是要建文帝去死的,不管他本人逃沒逃,逃了也要說他死,只要建文不敢公開露面,他雖生猶死;假如沒跑,一種情況確實是史書記載的建文自焚而死,假如他沒有自焚的話,想必朱棣也提前授意過手下某些將領,見到建文馬上殺掉,其實即便朱棣不說,我相信肯定有人願意幫他解決這個麻煩的,至於事後會不會被推出來背黑鍋,那些急於表功的莽夫們估計是考慮不到這麼多了。這種情況,史上有先例的,陳橋兵變的時候,王彥升不就擅自殺了開封城中唯一握有重兵的韓通嗎?明初的時候,廖永忠不是擅自在瓜步讓小明王韓林兒被淹死了嗎?

上面說清楚了題目的問題,官方的說法是朱允炆自焚而死,而不是失蹤。

下面來說說朱允炆是不是真的失蹤,這個在學界還有點爭議,但是大部分學者是傾向於逃跑了的,小子無知,看多了學者說的,也就這麼認為的,主要是朱棣的很多行為確實是在秘密查訪,假如他能確定朱允炆死了,又何必如此呢?

下面提供兩條說朱允炆還活著的記載吧,信不信就取決於讀者自己了。

1)朱棣確實陸路派胡濙,海上派鄭和到處查訪。《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朱棣)疑惠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史·姚廣孝傳》記載,朱棣“派(大臣胡)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查建文帝安在”

2)《明史紀事本末》裡很生動的敘述了建文剃法從地道逃出去,明朝著名筆記《萬曆野獲編》裡曾經記載了張居正和萬曆的對話,張居正說朱允炆沒死。

其實還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一一列舉,實在是太麻煩,而且也只不過是拾前人牙慧,我就不多說了,推薦一套書,馬渭源先生的《大明帝國》系列,現在出了十幾本,在其中建文帝部分的下冊,詳細記載了建文帝的各種傳聞,這裡截一下該書目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圖書館借來看看。



何事男兒不讀書

大家好,我是大明皇帝朱允炆,也是你們口中的建文皇帝!

你們不要亂猜了,我性格比較弱,又是皇爺爺欽定的大明皇位繼承人,怎麼可能會自焚而死?我只是遠遁而已,蓄積力量以圖復位的機會!

所以當我那位好四叔的兵馬突破長江防線,該死的家奴打開了南京城門,我就知道我應該跑路了,不跑只能等死,跑了也許還有一絲復位的希望。

我大明是講孝道的法治國家,我是法定的大明繼承人!

不管我那位四叔打出什麼旗號,他不遵守皇爺爺的遺命,就是不孝;起兵造反,就是不忠!

等我到了落腳點後,只要振臂高呼,天下忠君之士定會為我所用。我要反攻回去,我要奪回屬於我的東西。

要實現這一切,我需要一位絕對忠誠又有能力的武將。像李景隆那樣坑爹的玩意兒,再次讓我選擇的話,有多遠滾多遠。

所以,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去雲南!

對,你們猜對了,我選的就是西平侯沫晟。

選他是因為兩點:我讓他繼承了侯爵,對他有恩;他老子沫英和我老子感情深厚,聽說當年我老子死後沫英還吐了血,追隨我父親去了。

這樣的人應該是可以放心的。


讓我絕望的是,我那位好四叔採取了一招“釜底抽薪”,斷絕了我奪位的希望。

他先用一具燒焦的屍首告訴天下人那是自焚後的我,讓天下人認為我已經死去,斷絕對我的效忠;

然後採取凌厲的手段對我的臣僚殺一批拉攏一批,我的老師方孝儒因為不肯低頭被他殺了,這老爺子雖然誤我,但忠心不假啊,捶足頓胸!

最後又大肆分賞爵位,拉攏人心。聽說連宮裡的家奴都得了分賞,這真的是好手段。


最讓我傷心的是,沫晟接受了現實,投靠朱棣了,這真的是天要絕我!

看來雲南是去不了,要重新規劃逃跑路線了。我不甘心啊,我的大明江山真的要易主了,雖然他也姓朱。

為什麼忠臣良將這麼少,難道他們都忘了我皇爺爺的恩賜,忘了我父親的寬厚,忘了替我復仇呢?

不和你們說了,我打算把身上這套僧袍洗洗,然後往南去泰國。


聽說那裡信佛,過去後也許能混個法師噹噹,反正大明沒有我的容身之地了,期望皇爺爺保佑!

再見了,我的大明!再見了,我的四叔!希望你不要為難我的小兒子朱文圭,兩歲的娃娃起不了風雲的。

希望大明繁榮昌盛!


江東汪郎

如果按照題主的思路,朱棣是先殺了朱允炆,然後告訴大家朱允炆跑了,你們趕緊人心不穩吧。

假設朱允炆沒跑

一種是朱允炆是自焚了,然後朱棣知道朱允炆真死了,那他就沒必要擔心了,告訴大家朱允炆膽小自殺了或者被奸人所殺就可以了,為何不說?

何況朱棣可是在外面等著,就打算讓他的親侄子自行了斷,怎麼會明知朱允炆死了還隱瞞著。

另一種是朱允炆自焚,但是朱棣不知道是朱允炆,這種概率太低了,除非是燒的太狠,沒法辨認。

另一個假設,朱允炆跑路了

跑了這個事成立的話,那朱棣派人找,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關鍵在於找沒找到。


按說朱允炆無權無勢的成了平頭百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朱棣不好光明正大的尋找朱允炆,只能悄悄地偷偷的來這種事。

假設你要是發動廣大群眾幫你找,找到之後怎麼辦,難道要昭告天下告訴朱允炆,我準備迎你登基,快回來吧。

所以找起來並不簡單,如果按照胡濙和鄭和的目的來講,假設朱棣找到了在前期就找到了,那朱允炆有可能遇害,悄無聲息是很容易的,何況朱棣是像朱元璋一樣的人物。

如果是在後期找到了朱允炆,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朱棣可能覺得朱允炆沒啥威脅了,放了他一命。

另外沒找到朱允炆,那也沒啥好說了。

所以在我看來,一種是燒的太狠,一種就是沒死,而根據記載,我個人傾向於跑了,至於朱棣有沒有找到,弄死這丫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個人覺得朱允炆跑了,如果不那麼脫離史書地話,看他上臺乾的事,我看不起他,也就不覺得他敢自殺。


魔術掘史貓

先說觀點,個人認為建文帝沒有死,二是選擇了隱居。

之前有個問答問的是假如朱棣沒有造反成功,明朝的國祚會不會延長,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細數了朱棣一脈的帝王沒有一個上得了檯面,大多是短命鬼,要不就是色鬼,自戀狂,殺人狂,幻想狂(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問答裡有)。如果可以選擇,我擁戴建文帝,溫文爾雅,仁慈善良,只是太年輕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57100012e4b3057ad49\

借鑑過去丶話未來

關於朱允炆的蹤跡,在明朝一直是一個謎。朱元璋曾為了明朝皇位的傳承,大費周章。他知道太子朱標,為人和善,心不夠狠,所以,在臨死前就想把朝中官員馴得服服帖帖。所以,朱元璋時期,大臣們幾乎都不敢大聲說話。沒想到,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順勢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長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比朱標還要溫柔,他上位後,與文臣們關係處得十分融洽。但是,他急於削藩,與他四叔關係鬧得很不好。而且削藩的時候,又優柔寡斷,導致朱棣有機可乘,最後奪了侄子的皇位。

《明史·成祖本紀》和《明史·方孝儒傳》中記載,朱棣攻城之後,建文帝見大勢已去,遂下令焚宮,自己攜皇后跳去火中自焚。一時間,遍地伏屍,朱棣清理了三天,最後找出朱允炆的屍體,已經分不清男女了。




不過,後來,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都曾記載,朱棣懷疑大火燒死的並不是建文帝,建文帝削髮為僧逃跑了,所以派鄭和下西洋去找他。但是,建文帝其實並沒有南下,他被僧司溥洽所救,此後便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從此再也沒有復國之意。此事是朱棣在死前一天才知道的,建文帝死於永樂21年,享年46歲。但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高,一直都沒有人能說的清楚,所以只好稱建文帝下落不明。


歷史密探

我也覺得朱允炆沒有失蹤,而是已經死了,我們被朱棣騙了。

首先,我們看朱棣派出去尋找朱允炆的兩路人馬,鄭和和胡濙(yíng)。鄭和那一路船隊,大張旗鼓的,這怎麼可能找到一個想躲起來的人。胡濙更別提,就是個騙子一樣的存在,沒有提供實際線索。

其次,朱允炆有能力逃走嗎?沒有,太難了。南京陷落,大臣侍衛都投降了,他一個沒有社會經驗養尊處優的皇帝,能走多遠?

再者,朱允炆必須死,但是不能對外說出去。朱允炆不死,朱棣的皇位坐著不踏實。但是,朱允炆的死訊又不能放出去。因為,他要是死了,弒君的罪名就是朱棣的。清君側的口號就等於沒用了,朱棣就是謀逆!

所以,朱允炆必須自殺,或者被殺。朱棣也必須表明態度,他只是想清君側,但是沒想到朱允炆失蹤了。大侄子失蹤了,朱棣肯定要找。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只能勉為其難,先替大侄子當這個皇帝了。

這真是一條妙計!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個人覺得正常的推理應該是生死未卜。

建文帝在靖難之戰中徹底的失敗了,民間也有好幾個版本,有說出家的,有說流亡海外的,有說死於大火的。

可以肯定的是明成祖朱棣並沒有在大火中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不然的話,朱棣也不回下大力氣去找他。

生死未卜的原因是,雖然沒有找到朱允炆屍體,但這並不代表就沒有一點可能性被燒死,也許是化為灰燼了,也許是燒的屍骨被人偷偷藏起來了,也許是偷偷逃出宮外了,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至少在朱棣看來是的。

朱棣正是因為不確定,所以才派鄭和下西洋的,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去尋找建文帝。

後面的史書關於建文帝的記載是很少的,民間的野史也不太多,只是簡短的說建文帝外逃了。

至於是死還是失蹤,個人認為都有可能,所以建文帝應該是生死未卜,而不能一口咬定建文帝被燒死或者是出逃當和尚了,因為這兩種可能都不能拿出明確的證據來支持。

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


老玉米看世界

這是明朝第一大懸案!歷史永遠是樸朔迷離的,哪怕是昨天的事,今天說起來就有甲乙丙丁之爭,況乎數百年前。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正史中朱棣和清修明史明確其為自焚而死,此不過政治目的。綜這段歷史的正秩記載,可以推斷,建文的確沒死。理由如下:

一、有出逃的充足時間和準備。僧衣地道的故事且不說,單分析一下降城與焚宮的細節。據載,1402年6月13日,李景隆開城迎燕王,老陰謀家遲遲不進內宮,他怕落謀逆之名而故意等待建文自決,直到火起。同時,李景隆是否真是內奸,還是建文授意的,這都說不清。所以,可以推斷,建文出逃有預謀、有準備、有時間。

二、大肆尋找的端倪。剛剛坐上皇位的永樂帝派要人內外兩路遍尋建文蹤跡。1405年鄭和開始下西洋,是為外尋。1407年派給事中胡濙潛行全國,重點寺廟山川及湖廣江浙一帶,是為內尋。如此看來,是有根據和線索的。其中,特別是特務胡濙歷時16年,遍跡全國,據說,終達目的。一一《明朝那些事兒》對這個結果分析的很到位。

三、現在民間傳說、記載和遺蹟。有寺院說,家譜說,佛像說,寄居說,等等,因無專業認定,故不贅述。

綜上,建文沒死於靖難而是隱逸民間,應是可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