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為何不敢觸碰“明十三陵”?

張鐔月

孫殿英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把慈禧太后的墓地給盜了,那麼孫殿英盜墓怎麼沒盜“明十三陵”?都是籌集軍資,明朝陵墓陪葬品也不少,據他自己說,是因為滿清攻打明朝時殺了他的祖先,他的父親也是被滿人殺害,所以稱自己是為了報仇才盜取慈禧太后墓,還說滿人搜刮民財,自己是替天行道。這都是他自己說的,一面之詞,說到底一點都不靠譜。


但是反過來想,孫殿英為什麼只盜清東陵,而不去盜“明十三陵”?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明十三陵”比較牢固,加上明朝陵墓基本沒有被盜過,只是定陵和思陵被動過,加上滿清也對明十三陵採取了保護措施,滿人都沒動,孫殿英自然不會動了。

其次:孫殿英很有可能知道明十三陵,但是離他太遠,也有別的勢力看守,是別人的地盤,他有心無力啊,他的駐地在東陵這邊,而明十三陵就在北京城的後面,想盜也不是他的勢力範圍。孫殿英的防區裡只有清東陵。

再次:他需要的是大量軍餉,而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是厚葬,金銀珠寶多如牛毛,而明十三陵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有陪葬,和清東陵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最後:孫殿英最不敢的就屬這個原因了,那就是輿論壓力太大,盜取清東陵就被人罵了,給了許多財寶上下打點,蔣介石等人才沒有追究,如果盜的是明十三陵,估計得軍事處罰了。因為當時那些人是比較恨滿清的,都覺得清朝後期喪權辱國。

【我是羽評歷史,碼字不易,謝謝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東陵大盜孫殿英以民國年間大盜清東陵而臭名昭著聞名於世,當時清朝剛亡國十幾年罷了,而且還是和平遜位還有不少遺老勢力,孫殿英偏偏就要盜清東陵而不是保存完好年代久遠的明十三陵,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孫殿英如果盜明十三陵絕對比盜清東陵引發的後果更嚴重。二是孫殿英本就是駐紮在薊縣和遵化一帶,距離清東陵很近,後被命令前往清東陵一帶剿匪,藉著職務之便直接幹起了盜墓發財的買賣。


明朝帝陵在明亡清興後地位一直超然,清入關後先是剃髮易服強迫一個民族改變自己的髮型服飾,後在南方大規模屠城,滿漢矛盾日益緊張,在那種特殊環境之下,明朝帝陵成為明遺民寄託舊有的政治認同及其前朝記憶的符號,以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為首被賦予了與清王朝的統治秩序隱然對抗的意義,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民國元年,孫中山甚至攜南京臨時政府官員謁祭明孝陵,這在歷代是絕無僅有的,而北京的以明成祖長陵為首的明十三陵地位也是超然,孫殿英身為漢人自然不敢盜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帝陵,盜明十三陵可比盜清東陵的後果嚴重多了。

在民國亂世中孫殿英原為雜牌軍出身,跟土匪軍隊差不多一個性質,後被國民黨收編,委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駐紮在薊縣和遵化一帶,1928年,當地匪患嚴重,又有收編的馬福田叛逃東陵旁的馬蘭峪,意欲盜墓,國民黨當局鑑於當地的局勢命令就近的孫殿英剿匪,沒想到孫殿英去了趕走馬福田後,對於東陵寶物眼紅不已,成為最大的匪徒,開始大盜東陵。


孫殿英自稱明末天啟帝師、東閣大學士、遼東督師孫承宗後人,只不過是想借著名人效應為自己的大盜東陵之罪清洗一番,加上一個因果報應的偽裝,因為明末孫承宗死於清軍之手。

根據明史及其民國版的高陽縣誌等資料參考,明末孫承宗是滿門殉國,當時清軍圍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和家人抵禦清軍,城破寧死不降,自縊而死,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被綁至馬後折磨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也就是孫承宗絕後了,並沒有後人一說。

孫殿英的父親之死也是一個重要參考,他的父親之死源於為鄉里出頭與旗人爭執而入獄,當日被打死在獄中的。這裡的旗人是指八旗子弟,在有清一代都是特殊待遇者,可以說孫殿英從小就埋下了對清朝仇恨的種子了。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據說,孫殿英說清朝殘殺他祖宗三代,他與清朝有不共戴天的大仇。盜掘清朝皇陵,他是在報仇。

這種理由估計沒有幾個人信服,其實眾所周知,孫殿英是軍閥頭子。品行不端,口碑也不好。當時中國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孫殿英手底下的有軍隊,自然要有各種軍費,軍餉要發放。這才打起了清朝皇陵的注意。既然要發軍餉,發軍費,同時自己也要發一筆橫財。盜取皇陵,倒賣珍寶。錢是來的最快的。要盜墓,必須要有一個藉口。當時1928年,大清覆滅了才短短几年。滿漢之間還是有一定的矛盾。孫殿英正是看中了這點,找了一個報仇的理由。瞞天過海,以此方式去盜墓,才不至於興起公憤。同是也會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再說說明十三陵,明朝是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已經滅亡了幾百年了,要盜墓,必須要師出有名,但是孫殿英找不到盜取明十三陵的藉口。明朝的事和孫殿英扯不上半點關係。假如他盜取了明十三陵,所有的漢人都不會放過他。到時候,天下雖大卻沒有他的容身之處。另外,只要他盜取明十三陵,那麼他就坐實了盜墓賊的稱號和盜墓的罪名,等待他的就是各種犯罪的指控。作為軍閥頭目的他,比誰都清楚這些道理。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和膽量去盜取明十三陵。這也是孫殿英的精明之處。




當然,在今天看來無論孫殿英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都坐實了盜墓的罪名,許多珍貴的文物都經過他的手流向了海外,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人,犯了錯,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過錯買單,孫殿英也是如此。1947年5月1日,孫殿英被解放軍活捉,並進行改造,在改造的日子裡,孫殿英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敗,終日鬱鬱寡歡,外加他吸食鴉片幾十年,最終患上了煙後痢,不治身亡。這也算是對他盜墓的懲罰吧。20世紀,最大的盜墓賊就此走完了他的一生。


湮滅的輝煌

孫殿英因盜清東陵而臭名昭著,其生性反覆無常,開始反蔣,失敗後為張學良收編,後參加抗日,被俘後加入汪偽軍,抗日戰爭結束後,又追隨蔣與人民解放為敵,1947年在河南湯陰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中。


孫殿英為何不敢盜“明十三陵”?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十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佔地四十平方公里,不是孫殿英所轄區域,距孫殿英轄區較遠。清庭退位後,民國政府也派兵加強保衛,防護比清東陵強,孫殿英不敢冒然打“明十三陵”主意。


二、“明十陵”作為漢人皇族陵墓,其盜“明十三陵”的影響將更大,民國推翻滿清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明十三陵”是漢人皇族陵墓,師出無名,冒然盜陵必將引起民憤,況且民國政府也派兵保護。

三、孫殿英盜掘清東陵被發現後,在社會上影響惡劣,全國輿論譁然,遜清皇室包括溥儀紛紛告到蔣介石那裡,聲討孫殿英,要求嚴懲,孫殿英發了眾多墓室財寶行賄,編織眾多借口謊言,其中之一,孫殿英聲稱:“一風水先生告訴他,清室皇陵保護完好,有可能要複壁,需破壞陵墓風水,以保民國永固”;還有就是聲稱:“為復仇,為漢人報復清庭”等等,好不容易平息盜墓事件。在這風口浪尖上哪敢再動“明十三陵”。



以上個人見解,喜歡的朋友動動小指點個關注,謝謝!


大風起兮雲飛揚y

孫殿英是民國時期最有名的大盜,他以軍事演習的名義盜取了乾隆和慈禧兩位清朝實際掌權者的陵墓,獲取了海量的珍寶與錢財,在他的運作之下,最終憑藉著這些盜來的珍寶平步青雲,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在剛開始盜取清朝皇陵的時候,孫殿英其實只是民國軍隊中的一個普通將領,在蔣介石的北伐軍隊進入河北地區時,因為河北地區匪禍嚴重,所以孫殿英受命剿匪,當他得知有一群盜匪在盜清皇陵的時候,他的腦子馬上轉了起來,馬上帶領著部下們前來趕跑了那群盜,然後以軍事演習的名義,用炸藥炸開了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陵墓。


乾隆皇帝的陵墓最是富麗堂皇,但是我們從孫殿英的口述中得知,乾隆皇帝的陵墓寶物不是很多,但卻是最金貴的,真正的大頭是在慈禧太后的陵墓中。

慈禧太后掌控住了整個清末的命脈,天下寶物盡歸她手,很多官員為了討好慈禧太后,送上了數之不盡的珍寶,慈禧太后在死後將這些寶物全部放入了她的陵墓中,當被孫殿英等人挖開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黃金與珍寶堆積成山,金光閃閃的令人目瞪口呆。


被孫殿英盜出的珍寶早已經難以統計,但是從當時孫殿英從地方政府那裡徵用了30輛大車來拉的情況看,絕對是一個無法估量的數字。

孫殿英後來通過國內外的運通渠道把這些慈禧太后的珍寶消化了大半,每個士兵手中都私藏了不少的珍寶沒有上交,當孫殿英被滿清遺老遺少們群起而攻之時,他的手下被抓捕了大半,但是他用這些珍寶賄賂了國民黨眾多的高層以及各大軍閥,疏通了很多關係最終才保證了自己和手下們安然無恙,甚至前途一片坦蕩,他的位置越坐越高,最後成為了一方實力不小的大人物。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挖明13陵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敢。

天下百姓被滿清統治300多年,各種農民起義層出不窮,百姓們對清朝的仇恨是強烈到無以復加的,再加上清末時候的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等亂禍更加加深了百姓們對清政府的痛恨與厭惡。

所以當孫殿英挖掘清朝皇陵的時候,他還可以說朝的統治者禍害過他的祖先圓謊過去,這個時候天下想懲罰孫殿英的只有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其他的眾多老百姓們巴不得孫殿英這樣子做,所以不會有太多的罵名,如果不是顧及滿清遺老遺少們的面子,孫殿英早先的手下們也是不會被抓的。


而如果孫殿英港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挖明朝十三陵,那他就真的是作死了,從清朝時期一直不連斷的“反清復明”行動就可得知,明朝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還是佔據著一定地位的,他如果挖了,在天下人的群起攻之下,誰也保不了他,最終只有毀滅一途。

所以說孫殿英之所以不敢觸碰明朝十三陵,是因為明朝代表著名義上的正統,他如果挖了就是自絕後路,盜墓這種事情本就喪盡天絕,要遭受萬世的罵名,所以他只敢挑軟柿子捏,在民國那種大環境下,滿清就是這樣一個軟柿子,只能任由孫殿英揉捏 ,而明朝的十三陵卻不容有失,如果膽敢盜挖就只有死路一條。


孤客生



1.距離近

清東陵在河北遵化,孫殿英的十二軍駐所恰好在遵化一帶,而明十三陵在北京何必要捨近求遠跑到別人地盤上盜明帝的墓呢?加之馬福田等匪患對東陵也垂涎三尺,正好給了孫殿英剿匪的由頭去監守自盜。



2.清陵價值更高

孫殿英盜墓的直接原因是軍費欠缺,所以盜墓的重點應該是哪裡的文物價值大數量多。清東陵相比較於明十三陵,肯定是清朝的陪葬品價值和物件更多些,於是富裕的慈禧墓和乾隆墓就成為了他的目標。



3.輿論影響

公開盜取皇家墳墓是個政治事件,明朝是公認的漢人王朝而孫殿英也是漢人,如果盜取了明十三陵比然會遭到輿論的強烈抨擊,正好趁著清朝新亡,還能把國仇家恨作為由頭理直氣壯的去盜墓,在輿論上也不至於過分被動。


納蘭軒若

孫殿英,要是敢碰一下“明十三陵”,不被人弄死才怪。



明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意義重大,雖然孫殿英不怎麼在意,但是輿論一轟炸,百口難辯。

在孫殿英盜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待遇上就可以看出來,孫殿英盜清東陵,一盜走紅,轟動全國,震驚滿人。相關滿人連忙控告孫殿英,但是經過他的上下打點,卻是逍遙法外,還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



何況當時的口號還是“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何況人家滿清政府都沒碰!

同時,你碰陵寢,你總得找入口吧?

而“明十三陵”地宮複雜,入口難找,即使找到了,也是越挖越是感覺在走迷宮。加上,它還在北京。綜合考慮,成本遠遠大於收益!

與其大費周折碰它,還不如跑去河北碰清陵寢!


非常茴香豆

跟著近幾年來國內盜墓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劇越來越多,同時,我國古代的墓葬文明也受到了人們的探究。那麼,除了小說中那些奇特的墓葬之外,實際還真存在十分傳奇的墳墓。

明代的明十三陵就是這樣一座傳奇的墓葬,這座墳墓可是連民國時以挖墳知名的、被廢帝溥儀咬牙切齒的孫殿英都不敢去挖,可見其兇猛之處。那麼這座墳墓到底是什麼樣的構造,有什麼樣的陰險。讓大名鼎鼎的這個流氓軍閥都不敢下手。

這座明代墳墓,可謂是十分有名望,簡直能夠說是墓葬界的大v,研討它的粉絲數量都十分多。它的其間掩埋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可謂是明代皇室宗族的集中地,明代皇帝的另一個皇宮。

既然是皇宮,那必定不能粗陋。從明永樂七年開端,其間的長陵就開端被締造。一直到明朝末代的皇帝被掩埋,這座墳墓才停止了修建。能夠說每一個明朝皇帝上位時都要修建一番,從開端到最後,明十三陵的修建一共經過了兩百三十多年。

時間跨度如此之大,那麼規模之大可想而知。這麼大的規模中中有著十三座皇帝墳墓,二十三座皇后墳墓,以及兩座太子的墳墓和一座宦官墳墓。陣型之強大不行小覷。

它位於現在的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區一座天壽山中,面積共有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在我國墓葬歷史上,明十三陵是歷屆帝王墳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

前去參觀,能夠看到其墳墓修建十分龐大,修建風格有很高的歷史研討價值。新我國樹立後這兒也被劃為重點景區。

孫殿英之所以不敢偷盜這座墳墓,主要原因就在於就算民國時期對其就反常注重。孫殿英儘管敢去挖慈禧、挖乾隆,可關於明十三陵他還真的不敢動手。

一旦挖掘,孫殿英在國內可就沒有一點立錐之地了。不只軍閥做不成,躲進租賃做寓公也會被揪出來,弄不好連命都保不住。

那麼為什麼北洋政府也如此注重它?因為明朝是個十分強盛的國家,乃至超過唐代和宋代。其時的我國可是世界級其他大國,並且在其時廣闊漢人的心目中漢族皇室的明朝才是我國的正統代表。

清朝皇陵被挖也就被挖了,好歹是滿人,而明朝可是正兒八經的漢室政權,假如有人敢動正統,全國人民都得拼命。

另一方面,明十三陵所在位置地形也十分顯要,儘管風水很好,可是交通不便。關於戎行集體上陣,炸墳開乾的孫殿英來說也是很不便利。


方言講史

孫殿英不是不敢觸碰“明十三陵”,而是不願觸碰明十三陵。因為他是漢人,滿清入關時,曾對漢人進行過大屠殺,而孫殿英的祖宗三代都被遭受了滿清的屠殺。他挖掘滿清之墓,包括乾隆的墓和慈禧的墓,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為祖宗報仇雪恨。同時也為千千萬萬被清朝無辜屠殺的漢人報仇,古代報仇的一個方式,便是讓仇人在棺材裡也不得安寧,把他挖出來鞭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鞭屍者是伍子胥,伍子胥之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伍胥報仇時楚平王已死,於是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孫殿英挖滿清帝王之墓,得到了馮玉祥的贊同,他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乾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乾的是死的(指盜陵)”。

孫殿英是個民族主義者,他雖是軍閥,但對於祖先還是充滿崇敬之心的,所以他不會觸碰明十三陵,而只是挖清朝帝王的墓洩憤。孫殿英盜墓的另一個原因,是覺得墓中錢財放在地下沒用,還不如用來充盈國庫或當作軍費呢。他說:“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財帛不知多少,今天我發陵,是為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這個意思是江湖好漢所為,和當年梁山好漢劫貪官汙吏的生辰岡差不多。但再需要錢,也不能挖明朝帝王的墳,因為那是祖先安息的地方。

春秋史社,悟空問答最專業的歷史領域專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有且只有一個原因,清東陵離孫殿英很近,十三陵離他的地盤太遠。

孫殿英被中央軍收編後,他的部隊駐防地,在現在天津市的薊州區馬伸橋鎮,離清東陵的所在地,唐山市遵化縣馬蘭峪只有一山之隔。



孫殿英藉口圍捕慣匪馬福田,調動一個團的兵力,開到馬蘭峪,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東陵,打垮了馬匪後,把東陵三十里內戒嚴,順勢掘東陵。

為什麼孫殿英不挖明十三陵?

因為太遠了!



放著15公里以外的東陵不挖,偏要跑去140公里之外的昌平挖十三陵?

那些說孫殿英不敢挖十三陵的人是不是傻啊?



而且,北京是閻錫山的地盤!天津和唐山是桂系的地盤。明十三陵就在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區離天安門只有四十多公里。薊縣通往昌平區的路上,順義就駐紮了晉綏軍的一個師!孫殿英是要從晉綏軍的頭上飛過去嗎?

孫殿英是中央系,歸蔣介石和桂系節制。閻錫山是晉綏系,他會讓孫殿英帶著幾千部隊跑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來嗎?還堂而皇之的穿過晉綏軍的防區?


孫殿英說自己是孫承宗的後裔,有什麼證據?紅口白牙的,他想怎麼說都可以!

但是,他孫殿英不挖十三陵,純粹就是因為十三陵不是他的地盤而已!跟什麼民族矛盾,扯不上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