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喜歡站在陽臺上環視四周,除了呼吸那並不太新鮮的空氣之外,喜歡感受身邊建築一點一滴的變化。在將近40年的歲月中,它們不斷更換著姿勢,唯獨沒怎麼變得就是宣武門天主堂。


總是喜歡站在陽臺上環視四周,除了呼吸那並不太新鮮的空氣之外,喜歡感受身邊建築一點一滴的變化。在將近40年的歲月中,它們不斷更換著姿勢,唯獨沒怎麼變得就是宣武門天主堂。

宣武門天主堂的位置就在宣武門路口的東北角,比較醒目。

因為它舊時身處古老紫禁城的西南,北京城的南邊,所以又稱為【南堂】。屬於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現在看到的南堂是經歷修葺過的,最近一次在1999年左右,修葺一新。圖為南堂進門處。

要說南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05年,也就是明萬曆33年,利瑪竇神父在此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也就是南堂的前身,但當時規模很小。他在中國生活了28年,做了大量的中外文化與交流的工作。圖為教堂門前左側的利瑪竇雕像。

而南堂的門前的右側的雕像則是聖 方濟各·沙勿略,是最早來東方傳教的耶穌會士。

聖 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年,西班牙人,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先驅之一。圖為南堂門前沙勿略的全銅雕像。

據說聖 方濟各·沙勿略是最早想來華傳教的西方教士,可是,生不逢時,由於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他卻始終無法得償宿願,最終抱憾客死於距廣東海岸僅56公里的一座小島上。

南堂為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為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在往後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有順治帝在1657年御書堂匾“通玄佳境”,而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

在第一進院落最為顯眼的就屬一座聖母山和聖母瑪利亞雕像,安詳慈善又不失莊嚴肅穆。

再往東走便是東進跨院,也就是南堂的主體建築了。

南堂的主體建築為磚木混合結構,坐北朝南。正面為巴洛克風格,以動感與輝煌而著稱,拱形的門窗、精美的磚雕、挺實的立柱裝飾著整個教堂,莊嚴、典雅、神聖。

其實,在主體教堂前的院內還有一塊石碑,是《都門建堂碑記》, 碑文已經泯滅不清,無法辨認。圖為教堂內部左側祭壇。

進入教堂內,第一感覺就是安靜,大廳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數盞西式玻璃吊燈,把高高的、狹長的教堂裝飾得神聖高雅。

圖為教堂內部右側祭壇。

教堂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並配有相應的圖畫。

雖然不信教,但是置身其中,也會被莊嚴肅穆所感染。煞有介事的管工作人員,要了南堂的簡介,裡面的工作人員大多慈眉善目,熱心周到。

其實教堂院中的南面應為南堂的正門,它是一個西洋式的門面,此門平時不開,只有重大活動時才開放。

南堂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經歷了幾次毀壞,甚至被夷為平地。比如1664年,湯若望被彈劾下獄,該堂一度被毀,湯案平反後康熙又撥銀重建,1775年遭火災,後又重建。1900年曾被義和團焚燬。1902年又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經多次修葺。

我們現在看到的南堂是1904年重建的主教坐堂,這座古老的教堂蘊含著濃厚的滄桑感,它也是中國天主教會的標記與象徵。其實,也許就在我們的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歷史,並不用刻意的去參觀什麼博物館,也許在不經意之中就能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圖為我感受歷史的真實,他感受童年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