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西河狼

一部嬉笑怒罵的《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堪稱其中經典橋段。從范進中舉後的癲狂,到各路當地“頭面人物”們排隊送錢送房的熱鬧情景,不知笑噴了多少讀者。其背後的深意,更叫人笑聲裡連連感慨:明清年間的“舉人”功名,就是這麼牛氣。

確實,雖說放在講究出身的明清權力場裡,“舉人”功名顯然要靠邊站。舉人出身的官員,有時更是吃苦背鍋的命。但放在民間基層,“舉人”這個身份,就是老百姓眼裡,無比強大的榮耀光環。

特別是放在小說的主人公范進身上,從“秀才”到“舉人”,簡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後,雖說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戶送來的肉食,卻還是被胡屠夫罵的狗血淋頭,上門借錢都被打出來。待到後來中了舉人,卻是嚇得老丈人胡屠戶唯唯諾諾,人前人後給范進賠笑臉。一個“舉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橋段,放在真實的明清歷史上,卻是無比寫實。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間。這個年代,卻也是明代秀才與舉人,兩個身份反差開始拉大的年頭。

先說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舉人差了一級,而且明朝開國後,也給秀才提供了豐厚的米糧補貼,看上去也應該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紀中葉時,秀才身份卻已嚴重貶值。

一是明代物價飛漲,秀才的衣食補貼卻百年沒漲,生活自然越發貧困。外加讀書應考的成本也增加,於是“窮秀才”就越來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後,常回憶起做秀才時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楊繼盛的淚奔原話說:“其苦難言萬一矣”。

那麼既然苦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千千萬萬的明清秀才們,依然咬著牙挨著罵,忍受著一次次落榜的羞恥繼續考呢?

因為這隻比“秀才”高一級的“舉人”,放在明清年間,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別。首先是級別高,只要願意參加選官,基本能擔任八九品官職,就算暫時不做官,卻也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放在鄉間百姓眼裡,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爺”。

特權當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領的那點補貼了,而且有免賦稅徭役的強大特權,名下的土地財產,都可以大搖大擺的免去國家賦稅。於是好些田主都會把財產寄在舉人名下,就為少交一點稅。所以哪怕中舉前是個窮光蛋,中舉後沒幾天,就是各種田產財物排著隊送上門。“范進中舉”裡“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的橋段,實在是小兒科。

不誇張說,只要中得舉人,一夜之間從窮草根變地方土豪,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生神話。

最重要的是,舉人的身份十分高,別看在國家高層權力場上不受待見,但放在鄉間地方,卻是如雷貫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

在鄉間的話語權十分強大,屬於地方上聲望極高的士紳階層。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見了舉人也是客客氣氣,為了自家官位穩固,也必須維持好與當地舉人的關係。“范進中舉”裡張鄉紳慌不迭的跑來跟范進攀交情,就是這個原因。

如此社會地位,也叫明清年間的舉人們,成了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勢力,正如明朝學者陳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賢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潤!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學子們,就算考到滿頭白髮,也要咬牙狠鑽的執著。科考功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歷史風雲錄

《儒林外史》創作於清朝乾隆年間,但是內容寫的是明朝萬曆時期的事。這個大前提導致了一個bug,後面再說。

先說說明朝的舉人有多牛。根據統計,明朝276年一共錄取了11萬多名舉人。

當時明朝有1427個縣級行政單位,平均下來,每個縣三年才能考上一個舉人。在很多教育孱弱的縣,十幾年考不出一個舉人,也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舉人在鄉下是稀缺資源。

考中舉人後,政治地位提高是顯然的,按現在的行政級別來說,舉人起碼也是科級幹部,如果運氣好,還能混個縣令噹噹。在鄉下,絕對是當地一霸。

另外,除了有了一點當官的可能性而外,舉人的福利也是實實在在的。明朝為了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給了讀書人一些免丁糧的特權。

根據《大明會典•卷二十•賦役》記載,萬曆三十八年。

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也就是說,明朝萬曆年間的秀才享有幾十畝土地免繳田稅、免兩丁徭役的權利;舉人享有近千畝土地免繳田稅、免數十丁徭役的權利。

擁有如此豐厚的待遇,范進中舉後突然喜極而瘋,鄉紳們刻意逢迎,就不難理解了。鄉紳們把田產掛靠到范進門下,和范進分紅,也比向朝廷納稅要少的多。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就說過,假設天下有十萬頃土地,其中就有五萬頃是記於官紳名下的。這些人不納稅,還能從朝廷領銀子。朝廷哪有錢打滿洲人?



說到這裡,要說前面提到的bug了。明朝官紳的這項福利,僅限於明朝和清朝前期。

因為,舉人不納糧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朝以前的舉人沒有這個權利。明朝以前的舉人,只是一種一次性功名。也就是說,某個秀才參加科舉,考中了舉人但是沒考中進士。舉人身份就要收回去,歸零到秀才功名。下一次科舉時,還是秀才身份。還要再考舉人,考上了才有資格考進士。

而到了清朝雍正時期,由於他在一些省份試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兩項政策。廢除了官員和讀書人免稅的特權,導致很多秀才破產,淪為“窮秀才”。

舉人由於有當官的可能性,所以在清朝時依然是鄉下士紳追捧的對象。而秀才由於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范進沒中舉前才會那麼慘。“窮秀才”這個稱呼,是從清朝才開始有的。



我前面也說了,《儒林外史》成書於清朝乾隆時期,雖然書裡面的是背景是明朝,但是吳敬梓寫的還是清朝的事。

吳敬梓生活在安徽,晚年遷居南京。安徽和江蘇兩省,早在雍正時期就大力推行了“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在吳敬梓看來,他自己就是一個窮秀才。

所以《儒林外史》中,吳敬梓才會把范進沒中舉前寫的那麼慘。

其實,明朝的秀才也沒那麼慘。明朝的秀才雖然不如舉人,但在明朝也比普通人混的好得多,不像書裡面范進那樣慘。


Mer86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范進同學中舉了!

在此之前,他先中了秀才,岳父帶來一瓶酒和一副豬大腸,說是賀喜,不過是趁機奚落他一番,等到他向岳父借盤纏進城考舉人,岳父馬上翻臉不認人,說他想吃天鵝屁,五十四歲的范進不甘心,冒著一家人餓死的風險偷偷趕考,結果一舉高中,報帖是這麼寫的: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單就這個帖子大家就能知道分量,廣東第七名,那麼科舉考試是個怎麼回事,我們大致說說。

儒林外史的背景設定在清代,清代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分成幾等,循序漸進。

首先是童試,亦稱童子試,童試是一種資格考試,如果你連童試都過不了,不好意思,後邊的一切都與你無關,說明你不具備讀書人的天分,趕緊改行。所以不要小看“童試”,許多讀書人究其一生都沒有邁過這個坎。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縣試”、“府試”每年舉行一次,不同的是,“縣試”每年二月舉行,就在本縣考試,“府試”在當地州府舉行,時間在每年的四月,通過了“縣試”才能參加“府試”,“府試”通過了才能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

到這大家明白了吧,您所鄙視的秀才的通過三級考試才能獲得,中了秀才才算有了功名,這個功名聽起來不大,其實好處大大的,首先是可以見官不拜,其次可以免除勞役,還可以連帶連個親屬一起免除,這在古代是非常實惠的事情,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好處,清朝的秀才分為三等,等級比較高的還能獲得國家補助,按月發糧食。

怎麼樣?是不是改觀了對秀才的看法!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活到老考到老!

秀才再往上走才是舉人!

舉人考試叫做“鄉試”,三年舉行一次,清朝的“鄉試”都安排在子、卯、午、酉年舉行,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於每年八月在兩京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

“鄉試”頭名就是我們俗稱的“解元”,唐伯虎的唐解元就是這麼來的。比起“院試”,“鄉試”的競爭難度成倍上漲,因為中了舉人,意味著你具備做官的資格。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解元會元狀元,就是我們常說的“連中三元”。

說到這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簡單點說:“鄉試”類似於高考,范進靠考了廣東省第七名!換到今天,大家可以算算,廣東第七名是什麼級別?

全國高校專業基本可以隨便選!

也許還有人不服氣,畢竟不同時期有不同標準,那我們在看看錄取率,以明朝為例:秀才考試的錄取率大概是10%,舉人錄取率大概是3.95%,進士9.1%,殿試就不說了。

所以范進瘋了,我們要理解!就憑人家這成績,放在今天絕對是學霸,學神,勵志典型!

考中困難,一旦中舉,好處那是大大的!

首先:舉人犯了罪,縣官不能直接處理舉人,要報上級,取消了舉人功名,才能捉拿,相當於現在的人大代表的司法豁免權。

其次:比起秀才可以免除兩個人的勞役,舉人可以免數十人的勞役和百畝左右的田稅,所以會有很多農民投身為奴,你想想國家規定你開公司不交稅,那肯定會有很多人要求把公司掛你名下的,就憑這個掛靠的特權就不愁吃喝,完全可以脫離勞動了。

第三,舉人有做官的權利,當然要等出缺,清朝這個比例比較低,但是並非沒有。

最後:舉人並非還可以考進士,雖然中獎率比較低,但總是有一定希望的。

正因為有這麼多好處,所以古代有“一世中舉,三世為爺”之說!

如此這般:你說,範老爺中舉了,當地的有錢有勢的人,要不要巴結!

必須啊!



日慕鄉關

范進中舉後,有很多人送錢送糧送房屋的場景描寫深刻說明了世態炎涼的人生,聽來很有喜感,實際上卻是莫大的諷刺。

范進未曾中舉時,家道貧困落魄到了極點。范進進學回到家時,母親已經餓了兩日。這時候的范家,可以說是家徒四壁,連個老鼠也沒有。每日只知道讀書,滿口之乎者也的范進,在丈人胡屠戶和眾多鄉鄰看來,不過是個無用的窮酸秀才而已。好在范進的妻子賢惠,老母淑德,對於范進沒有能力掙錢並沒有過分的埋怨,殊為難得。科舉制度到了明代時,八股文之風更爛。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成了唯一的進身臺階,因此更加變得迂腐和俗不可耐。

明代的秀才,雖然算是讀書人,見了老父臺不用和普通人一樣下跪拜見。朝廷也有些錢糧補貼,可以幫襯生活。但是到了范進中舉的年代,由於物價飛漲,讀書人只考取了秀才功名已經不能夠足以養家,因此也並不能讓人高看一眼。范進從年少之時醉心於科舉,一直考到50多歲時還沒有考中舉人,每日只是頭不抬眼不爭地死讀書,不肯去做事賺錢養家。家裡人時常飢渴難捱、破衣襤褸,自然讓人瞧不起。就連至親的丈人胡屠戶,看了女兒的面上不時幫襯些糧米和碎肉,言語間也難免嫌惡范進這個酸腐的窮秀才沒有用,經常言語相譏。范進自覺臉上無光,但也只好裝糊塗遮掩過去。

明朝的皇帝與封建士大夫共天下,錢糧徭役賦稅等一切負擔都攤派在勞動人民身上。科舉制度帶來的好處,就是讀書人一旦中了舉人之後便極有可能去做官,不僅不用去服兵役,還可以免賦稅,享有的特權比做秀才的時候不知道要多多少。明思宗崇禎年間,大明朝一年應收各種費用為1000多萬兩,收到手的卻只有400多萬兩。大量的土地因在官紳士大夫名下,得以免徵賦稅。造成了明朝越來越窮,連打仗的軍餉都籌集不到。

范進中舉以後,報喜的登門之後,范家便開始熱鬧起來。范進的母親正在發愁如何打發來報喜的報子的時候,鄉鄰中早有人拿了錢糧、菜餚、雞魚等來賀喜,范進的妻子在廚下做了之後款待了報子,賞了銀錢。就連那平日素無來往的張鄉紳都來拜見,相與通好,自然是看中了范進日後能夠富貴的前程。就連平日裡經常罵范進無用的胡屠戶都改了口,說自己早就看出了范進是文曲星。真是

往來皆是利祿客,從來都缺送炭人。

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科舉考試起於隋唐,盛於明清。科舉制度打破了封建統治者以士大夫家族圈子為主的統治,讓天下更多有才的寒士有了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在古代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等級分明,皇家貴族,士大夫家族作為封建頂級階層,而接下來就是士農工商,商人即使特有錢,但也是所有人中等級最差的。比如明清時期江南富商們因為商人必須穿麻,因此都會在裡面穿絲綢,而外面套上粗麻衣,因此電視電影裡的商人形象一般都穿得要比周圍的人多一個披掛。

古代科舉,要先以童生的身份參加童子試,童子試每年四月開考,在各縣或者各郡舉行。一般兒童7歲便可參加考試。但是經常會有童生在十幾歲甚者三十幾歲還在參加,清道光年間亦有多次百歲童生參考的記錄。童生考試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第一步,考過了童試變可參加鄉試。

鄉試又稱為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舉行。童子試特別優秀的人會被送入國子監學習,成為天子門生。而其餘通過童生考試的人,則會繼續參加考試。三年一次的鄉試聚集了許多人才,因此這種考試要比之前的考試更難。而考過了鄉試,就稱為中舉。范進中舉,年紀五十四歲的時候能考中舉人,也算是鯉魚跳了龍門。科舉,分為科和舉,舉人是能為官的第一步,舉過後就是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登科。




鄉試第一名成為解元,比較有名的唐伯虎就是應天府鄉試第一名,人稱唐解元。一般鄉試第二年春天就會舉行會試,會試聚集都是各地鄉試前幾名。會試以各科目分別考試,制藝四門分取一人,策和論分別取一人,最後綜合成績高者成為會員。

中舉和登科之後,就進行最後一輪科舉考試,也就是殿試。選取人才為國家之大事,因此皇帝或者掌權大臣會親自主持。殿試前三為狀元,探花和榜眼。但並不是殿試只有前三名會被人重視,一般來說考中舉人的功名,便可衣錦還鄉。而進入殿試能仰慕天子容顏,便已然算作光宗耀祖。


為什麼古代人人都想考取功名?

第一,儒家思想引導讀書人為天下而生,有才必須治國,無數讀書人懷揣夢想考取功名,到最後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太少太少。但不管怎樣,能為國效力,成為官員在所有人的眼裡都是有出息的,受人尊敬的。

第二,身有功名意味著從此成為士農工商中第一等人,即使沒有錢,也是人上人,所以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有功名在身,即使只是秀才,上了衙門可不跪縣官,犯了過錯可不上刑罰,並且這種制度一直被保護且傳承,如果隨意對有功名的人用刑,受到的懲罰可能超出想象。

第三,秀才可免除二人農賦稅,不用徭役。舉人可免除五十人農賦稅,有勢力的人還可以做人頭帳,免除徭役。並且舉人告狀,一般由州府道臺直接受理,相當於能到現在的省廳級別告狀,對於一縣或者一郡裡的人來說,便是大人物了。

范進中舉後,他接下來便會享受許多中舉之後的福利待遇,並且成為當地有種種特權的人,加上歷來人們對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的崇拜和敬畏,文曲星下凡,是天上的神仙。不管從利益上來說,還是從心裡動態來說,對范進,一鄉之人當然會好心巴結,生怕惹惱了這位新貴!


土家羅妹

為什麼范進中舉後那麼多人巴結他,這就要從舉人的價值說起。

簡要說一下,古代人讀書,要從童生一路考試,之後成為秀才,接下去是舉人,然後是進士。一旦成為秀才之後,就有了功名,也就有了相應的某些特權。

所以要成為舉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考了一輩子,依舊是個秀才。

通常來說,進士才有當官的資格,舉人一般只能成為官員的幕僚,即使能夠當官,也是低級官吏,升遷的機會不大。

范進年紀一大把才考上舉人,按說當官出仕已經無望,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舉人考取不易。

古代人生產力低下,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窮人家基本上沒有閒錢讓孩子上私塾,非得是中產階級才有這個家庭條件。范進雖然窮,但他的屠夫岳父經常賙濟他,讓他得以堅持下去。

所以一旦考中舉人,意味著此人脫離了平民階層,可以堂而皇之稱呼為“老爺”——注意不是“姥爺”哦!

接下去此人有繼續考進士的資格,也就是有成為朝廷命官的可能性。

中國人有著極深的官本位思想,這無疑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足以在祠堂靈前告慰祖先,族譜裡也一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描述。

二是歷代朝廷出於對讀書人的優待(因為呆在朝堂之上的都是讀書人),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以秀才為例,可以見官不跪,處以刑罰之前要先申請學政剝奪秀才的功名等。


最實際的優惠政策就是田產不用納稅。秀才免去個人的那部分,舉人免去全家的田賦。
可是范進並沒有什麼田產啊?

別急,他考中舉人後,馬上就會有很多人帶著自己的田地投奔到他門下,這有個專有名詞叫“投獻”。

既然投獻了,當然要按比例上交一定的費用,但比正常交稅要少得多。

而田地在范進的名下,他是不用納稅的。

至於鄉紳又送銀子又送房,這是承認你的社會地位,跟你拉攏關係,說不定哪天范進飛黃騰達,自然會多加照應。

說到這裡,想必你明白了,為何范進中舉後,那麼多人對他的態度,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廈門夜雨十年燈

范進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也曾被戲謔地封為“活到老考到老”的“考神”。的確,范進在五十多歲還僅是一個童生,而童生僅是科舉制度最低一環,其生活也就是極端的貧困,及其中舉人以後,與中舉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不同,究其原因,無外乎因為舉人在科舉制度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明代以前,舉人僅是一種虛名,是考取進士的必經階段,如果進士不中,則要重新進行;而明清時期,舉人不僅是一種虛名,可以獲得諸多實質的好處。明清時期舉人一方面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考取進士,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做官。

明清時期,舉人初始授官一般有知州(州的地位比較特殊,直隸州相當於府,散州相當於縣,所以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或者縣長)、

州同(知州副職,相當於副市長或副縣長)、州判(情況較為複雜,大概也相當於知州副職)、通判(地位也比較特殊,輔助知州管理政務,但又對知州有監察權,和現在副市長加紀委書記有些類似)、知縣(相當於現在縣長)、教職(如府縣學教諭、訓導等職,相當於現在市、縣教育局長)、推官(府佐貳官,負責刑名之事,相當於市公安局長,清康熙年間廢)、縣丞(清代很少設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等等。文中提到給他送錢、送房的張鄉紳即做過一任知縣,也即相當於縣長。由此可見,舉人還是可以獲得相當大的職權。

另一方面,舉人也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范進在中舉之後,因為母親病逝,丁憂三年,三年之後即繼續參加科舉考試,並中進士,官至山東學政(學政品級不定,但職權很大,主管一省教育,相當於現在省教育廳廳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范進是小說中人物,而作者吳敬梓的本意帶有諷刺意味,所以在事實上,舉人的實際地位應當在不同時間地點具體考量,中舉之後地位不高、生活貧困的大有人在,當然,可以確定的是,舉人較童生、秀才,地位高很多。


楚邾

為什麼范進在中舉之後會有人送錢糧房屋。這就要說到明朝的科舉制度了。明朝把科舉考試分成了四個等級: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試考中了稱為秀才,鄉試考中了稱為舉人,會試考中了稱為貢生,殿試考中了稱為進士。

秀才是這裡面級別最低的,秀才一般只能稱為生員,意味著你有資格參加下一輪的考試,另外就是見了縣官可以不下跪。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權。舉人就不一樣了,老百姓見了舉人得叫老爺,因為舉人就被列入了候補官員的序列了。並且明朝規定,讀書人考中了舉人可以免田賦200畝。

所以,范進這麼一個老秀才,窮得只能靠他岳父接濟豬下水解饞的主兒,突然一下中了舉人,能把他高興得失心瘋了。就是因為舉人的特權對於一個窮秀才來說實在是太豐厚了。

首先來說,縣衙裡的三班衙役見了你不僅不敢欺負你,甚至都得給你行禮。按照舉人的候補規則,最高能補到七品知縣。這就算有品級的朝廷命官了。所以,縣裡出了舉人,知縣是要去逢迎的。

其次,免200畝的田賦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他可以形成自己的莊園了。明朝由於稅收制度很麻煩,並且農民被盤剝也很厲害。於是,農民們紛紛把土地入籍到官員名下,給官員交租也不給朝廷繳稅。舉人有200畝的免稅特權,很多人可都盯著呢,可不就各種送嗎。

再者,舉人可以參加下一輪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一旦考取貢生,那就能補到軍機章京一級的官,再參加殿試考中進士,那都不用等了,直接就是領朝廷俸祿有品級的官員了。所以中舉對於古代科舉而言是很關鍵的一個門檻,邁過去就是康莊大道。以至於范進的岳父,平日裡動不動就打他的,到了中舉之後反而不敢了,就算打了,手裡也隱隱作痛。


傅斯鴻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人昇天雞犬得道”

這是自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後,作為要以書學來改變人生的窮苦人的一條捷徑。

但是能實現“鯉魚躍龍門”的又有幾人啊!

宋真宗趙恆曾經有《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個書中自有一切的勵學言論,激勵了太多的學子,幻想著能依靠一支筆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的人生。“筆參造化”!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就是作者吳敬梓,利用一個被認為能以科舉出人頭地的范進,諷刺了當時管理制度的腐敗,和科舉制度被腐朽僵化的事實,太多的人痴迷於此,又有人被害於此!

當然范進是幸運的,苦讀數十年,連試34年,在五十多歲時有了改變人生的機遇。但是中舉之後會不會被朝廷任用或重用,我覺的可能性不大了,朝廷不會用一個瘋瘋癲癲的舉人老爺了!

估計那些送錢糧房產的人,過些日子會把送出去的要回來的!

大家可能會譏笑那些送東西的趨炎附勢之人。

其實反過來說了,現實中您的身邊要是有朋友高就了,您會不去照一面麼?

當今現實生活中像范進一樣的少麼?

像范進周圍的人少麼?

都不少的!一心想做官要發財的人實在太多了,先官後財逐名掙利的人確實不少的!我認識一朋友為官多年,但是始終是閒職,沒有實際的權利,有幸一朝被置於重要的職位,權利甚是實用廣大。在聽說他的權利變化後,太多的以前不常聯繫,或根本不聯繫只是相識的人們,便如蜂如蝗而至。以前門可羅雀的人家,變得車水馬龍。不管是啥樣的貨色都來了。為啥?不是為的人而去的。只是為的那個具有實權的位置。那個位置的權利帶了的利益吸引了太多的人的關注了,一旦換了人,那些覬覦權利帶來利益的人們蜂擁而去,將來如若在換人估計也是一樣!但是老人會被冷落的!幸而我的朋友是清廉之人,而且是曉得利害的,即未張狂,又未浮浪,本分做人,俱禮辦事。逐漸人些人又都散了,朋友家的門前又清淨了!

范進是壓抑多年的精神被一朝繃斷,變得瘋魔。他周圍的人更是在悔恨多年來未曾恩惠於范進,范進久旱逢雨驟然煥發,這些人自然要為了以後能依仗舉人老爺多發些財要送些禮,也是為的補償先前待范進的不恭不敬!

可是要是范進真的瘋了,這些人還會怎樣?必然如潮而退!

古今不變的事理!

1、鄉試、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凡本省生員也就是秀才與監生就是國子監學生、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入國子監的子弟-廕生、官生、貢生(挑選府、州、縣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經科考、歲考、錄遺(即補錄)合格者,方可參加府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即秋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考中者稱“舉人”。舉人中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員”,第三、四、五名稱“經魁”。“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范進就是他們省的生員秀才,考中了舉人,舉人有了備選為官的資格,一旦有了官位官職的空缺,就有可能會從這些候選的舉人中挑選為官。真正的弊端也是與此,候職的舉人要是沒有背景和錢財,很難得到機會去就職的。想這范進就是中舉也難為官!

中舉後的舉人們還有機會晉級“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應考者是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會試考中者稱“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員”。

會試中試者於下月參加“殿試”,“殿試”,是指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只有“會試”考中的“貢士”才可參加。“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階段,明清兩朝“殿試”張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


杜陵閒人

因為舉人有特權啊。攀附舉人,便有利可叨。

一,免徭役。其實,只要進學,就可以免除家族二丁徭役。省下兩個壯勞力,可以為本家創造更多財富。因為舉人已經脫離了庶民的階層,成為特權階級,可以使奴喚婢。即使是掛名在舉人家當家僕,也可以不用服役,不用白白給官府幹活。

二,免刑。舉人犯罪,除十惡以外,可以受到特赦。舉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其親支近派,也可受惠。這就如現在的駕照,可以用自己的駕照幫別人扣分。並且,在國法之外,舉人有權自定私法,有權對觸犯舉人特權的人進行處罰和赦免。

三,免糧。向官府繳納錢糧,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捕蛇者說》裡,捕蛇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捉蛇,也不願意繳稅。跟舉人拉上關係,尤其是親戚關係,即可籍此免稅賦。

四,僱傭權。一旦中舉,便有很大可能為官。注意,官吏,官和吏是兩回事。官是由朝廷正式發函委任的的,而吏可以僱傭,現在說,就是外聘。而外聘的權力,則在官的手中。為吏者,雖不及官的特權多,但仍有超出一般百姓的特權。舉人有僱傭吏的權力,即使只是掛個虛名而不領工錢,只要擁有那些特權,也很值得了。

五,權勢。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官僚,多半不乾淨。在權力的影響下,可以進行很多暗箱操作。即使不坑害其他人,但他們可以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能跟舉人拉近關係,掛上鉤,便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送些錢糧房宅,甚至投身為奴,能換來日後更大的回報。玩遊戲的話,更能明白這個道理,開外掛,總比不開外掛要佔些便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