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除去身體的寒溼?

老班長

現在有溼氣的人啊確實不少,有的是溼熱,有的是寒溼,不管哪一種,都會引起身體上的不舒服。往往表現出亞健康的狀態。祛除溼氣,也是讓身體好起來的根本。

溼氣的表現也很多,這個圖片裡也是一些典型的症狀,你也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溼人"


一般人都認為紅豆薏米粥能除溼,其實,這個還要辯證才行,薏米本身性寒,如果是寒溼的話就不要用了,或者炒制以後再用,但也不宜長期喝,以免燥溼傷陰。反而不利於健康。

我個人喝過的紅薏米茶,也是祛溼健脾的,而且已經連續喝了一年半了,現在還在繼續喝著呢,覺得這個還是很適合長期飲用的,身體狀況也好了很多,因為脾是後天之本,祛溼同時健脾,也算是讓身體恢復正常運化,讓溼氣不再累積的治本的方法吧。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以免有廣告嫌疑。

祛溼也可以採用拔罐,艾灸等方法,這個要看個人的承受能力,還要長期堅持才行,而且,這些方法一般不能去根,只是幫助你排出體內已經存在的溼氣,但不能阻止溼氣的產生。

所以,最好是祛溼的同時,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讓脾胃功能恢復正常,讓身體裡的圓圈轉起來,最終目的,是讓自己具備排除溼氣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讓身體真正健康起來!


德華說生活

寒溼是一種症狀。中醫認為寒溼分為外感寒溼和內生寒溼兩種。

外感寒溼:外感寒溼邪氣,氣血運行受阻,以關節、筋骨疼痛為主。內生寒溼:寒溼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者脾腎陽虛而寒溼內停,以畏寒肢冷、腹痛腹瀉、浮腫為主。


  1. 若寒溼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溼通絡的藥物。中藥藤類有此類功效,如:絲瓜藤。還要根據上下肢的不同選藥,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一般用於下肢。
  2. 寒溼之邪停留在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燥溼或化溼藥。如:藿香、陳皮、厚朴、半夏等。
  3. 根據病因選藥。外溼多用祛邪的方法;內溼多用溫補臟腑陽氣的方法。

如果想解決寒溼,而又沒引起疾病的狀態下,就需要在飲食上注意,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肥甘厚味,不喝酒,注意作息時間。

生薑大棗茶

將生薑10g,大棗30g,紅茶2g,用沸水沖泡5分鐘就可以喝了。生薑驅寒,紅棗補血,姜棗茶健脾養胃療效很好,只適合春夏季節喝。


薏米紅豆粥

抓一把薏米,一把紅豆,也不用什麼比例,洗乾淨後放在鍋里加水熬,健脾祛溼的佳品。注意不要放大米,因為大米增加溼氣。

刮痧、拔罐、艾灸

主要針對後背膀胱經和足太陰脾經,艾灸還可以加上腹部的穴位。因為專業性比較強,最好請專業醫生或按摩師幫你做。


多運動

這個方法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通過運動直接排溼,但要注意不可運動過量。


以上就是關於如何祛寒溼的解釋,如果溼氣嚴重引起疾病了,就要請專業中醫調理了。

如果對我的回答還滿意,關注我吧!


普及醫學小常識

身體寒溼分為幾種。

1在五臟六腑。

此類寒溼有體質造成,也就是中醫所說先天稟賦,此類寒溼不容易改變,但是可以改善程度。還有後天因素造成,如飲食偏頗,食有五味(還有個淡味),酸苦甘辛鹹,其中辛味屬陽,有補充人體陽氣之功效,如蔥通心陽,蒜,韭菜暖腎陽,姜溫胃陽,辣椒補一身之陽氣。人之陽氣,得之於父母,為先天之本(僅為生命之火苗)。出生以後,則需後天脾胃不斷補充,方可源源不斷。五味俱食,陰陽平衡。



2四肢經脈。

此類寒溼,可以有內寒於裡,也可沒有。



中醫隨感

溼與寒為之六邪之陰邪,在經意的情況下,便可能會侵犯人體,使人受困於其中,而苦不堪言。因此,發現體內有寒,溼所傷害,應該立即的,迅速的就醫處理好,免受疾苦之難。

古代人早已經注意到了寒與溼的危害了,因而著書立說,詳細的介紹了關於寒溼傷害人的事,應該注意身體了,避免寒與溼。

寒溼致病,輕傷筋骨,重傷髒象。無所不及,防不勝防。因此,一定要認識寒與溼的危害性。

寒與溼致病,與脾,腎不足有聯繫,當然也與其它的髒象有關係。均因不足,便逞虛而入。應嚴格防範。






其實,許多的疾病,均與寒氣有關係,而且寒常風結伴而行,傷人無度,所以,生活中千萬注意了。

寒與溼在人體內易凝結,滯留,如果是某臟器功能不足之時,便是受害最易之處了。而且常見的風寒溼.痺都是限制人體運行的剎手。由此,中醫在生產勞動中,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許多的抗擊寒,溼的方法,均有其獨特之處,可以參考之。中醫藥裡,也有很多祛除寒溼的方藥。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症狀,有參考的作出選擇了。因為存在著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提示參考之。


幕後老牛

祛溼,怎麼能離得開大河的祛溼三招!只推薦最簡單實用的,食療、艾草泡腳、溫膽湯。

春天到了,天地之間充滿著生機勃勃的動力,本該登山踏青,建功立業的季節。可是,反而一些人感覺身體特別不舒服,頭昏腦漲,心慌氣短,心情煩悶,坐臥不安,甚至容易心驚肉跳,怪夢連連。這就不僅僅是春困來解釋那麼簡單了。尤其是精神類疾病,俗話說:菜花黃、痴子忙。就是說春季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

那麼,中醫怎麼看?現代人,很多都是因為水溼氣虛的緣故。

此時,你可以看看他的舌象,很多人的舌象就類似上圖。表現為胖大舌,舌面上有透明的唾液,舌體大,舌苔厚膩,嚴重的舌邊緣上有齒痕,這是水溼重,氣虛的表現。劉渡舟老先生認為:水為陰邪,上凌於心。心之華在面,則面必見黧黑。嚴重者,會在面部形成黑斑。

春天,正是少陽膽經生髮之際,春天的膽氣順利生髮,運行氣血到各個器官,生化濡養各種精微物質,則各臟器的氣機都會得到調養,身體就能夠感覺生意盎然。如果膽氣生髮受阻,膽氣瘀滯,則肝氣就會積聚成疾。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如果膽的功能得不到生髮,則肝臟的疏瀉也得不到保證,因而,某些驚恐、失眠、多夢、謀慮不決等精神症狀就出現了。

祛溼的方法很多,常見的可以通過食療來改善,食療方最經典的是紅豆薏仁湯。具體方法是:紅豆、薏米按1:1的比例,煮水食用。

也可以通過花椒水泡腳,艾草煮水泡腳的方法,簡單實用,效果確實。

如果痰溼症狀明顯,可以試試千年祛溼化痰的古方“溫膽湯”, 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二兩),炙甘草一兩半。主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並且指出其病因是“膽寒故也”。可以服用,也可以按照羅大倫老師推薦溫膽湯泡腳。

重要的是,多運動,多曬太陽,運動能生陽氣,陽氣是萬物生長的根本,

旭日東昇,乾坤郎朗,只要有了充沛的陽氣,什麼水溼、痰溼都見鬼去吧。

大河把問題都給大家說明白了,解決辦法也列明瞭,至於效果怎樣,就看你的執行力了。


大河妙手

現在很多人講去溼,各種去溼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大都陷入一種誤區,因為大多人不懂溼還分溼熱和寒溼,目前網上最流行的是用紅小豆和薏仁類來去溼,其實這種只合適去溼熱,因為這兩味都是有清熱利尿的作用,可以把溼熱從尿中排除,但是有很多屬於寒溼的人,本來就體質寒怕冷,又吃了這兩個偏涼的食物,會適得其反,容易導致脾胃消化不良,感覺吃下去漲肚子,腸胃寒溼乏力。


其實現在非常多的人屬於寒溼潤,辨別溼熱和寒溼最簡單的辦法是看舌苔,偏白的屬溼寒,偏黃的屬於溼熱,溼簡單比喻就是像水,寒的話猶如水結冰,被凍結了,所以人身體氣血循環很差,會感覺身體重重累累的,寒溼大多會大便粘,粘在腸壁不易出來,掉馬桶了也粘著衝不乾淨,腸胃動力弱,被溼寒凍住了,這個時候應該用熱性的東西,猶如給冰天雪地帶來太陽,食品類屬熱性的可以用花椒,胡椒,肉桂之類,再加一點茯苓健脾利尿,用熱化溼,把溼從尿液中排出去。

有些人又溼又容易上火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穴位經絡去溼法,可以用艾灸肚臍還有連底湧泉穴,覺得艾灸麻煩的可以用穴位貼貼這兩個穴位,即可解決去溼的問題,一般這種溼氣重不算數什麼病,沒必要吃藥,只要通過一些藥食兩用的食物還有穴位經絡法就可以得到解決。


必親

寒溼,是中醫講的外感病邪的六淫之二,即寒與溼。因寒與溼同屬陰,又經常互為因果,故常相兼為病。人體內的寒溼產生有外感和內生兩種途徑。


外感寒溼主要與氣候環境有關。如經常淋雨涉水,或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容易感受溼邪;冬春季節天氣寒冷,而人體陽氣潛藏,如果不注意保暖則容易感受寒邪。

內生寒溼則與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有關。《金匱要略》記載最常見最容易產生溼邪的原因就是“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也就是出汗的時候吹冷風。現在的人夏天喜歡吹空調,就很容易內生溼邪,特別是從熱的環境滿頭大汗一下子進入空調房間,由於受冷毛孔關閉,汗一下子出不來,就鬱在肌膚,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溼邪。溼性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又生內寒。如嗜食生冷,易傷脾陽而生寒,脾失健運而生溼。


以上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古道經方

應該是多喝薑湯吧,生薑切絲,煮好後,涼至能喝的溫度,加蜂蜜,每天喝幾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