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到底是什麼原因,怎麼祛溼好?

用戶58900236643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中醫認為,自然界有6種邪氣,有風、寒、暑、溼、燥、火。溼氣的形成是由內外環境影響而成的。潮溼的環境或是臟器功能的衰退,都是造成溼氣聚集的原因。

人的體內有溼氣會有以下幾個表現:

1.笨重

想象一下你的體內瀰漫著一些水蒸氣的感覺?體內有溼氣的話,人會感覺身體發沉、發重,外形肥胖,行動不是很敏捷,顯得笨重。尤其是頭部,頭上像是裹著一塊溼毛巾,腦袋暈暈乎乎,混沌不清就是溼氣傷人的典型特點。

2.手腳冰冷

大家肯定知道陽氣虛了會感覺手冷、腳冷。其實體內有溼氣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溼氣的特點是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意思是溼氣會將陽氣阻擋,不能溫暖自己的手腳。所以,手腳冰涼單單補陽有時是不管用的,要靠利溼通陽才能見效。可以採用艾條隔姜灸,這樣能夠很好的利溼通陽。

3.下肢水腫

一般刮痧的時間不能太長,用力要均勻,不能損傷皮膚。刮痧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如頭暈、嘴唇發白,都要立即停止。平躺喝少量溫開水。刮痧時或之後感覺皮膚輕度的疼痛、瘙癢都是正常的。刮痧後的三天經量不要碰水,多喝水,少吃油膩的食物。

溼氣重的人有哪些祛溼除溼的方法?

1.多喝綠茶

飲食是造成溼氣聚集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溼氣重的人都是喜歡吃麵食、肉類等容易積聚溼邪的食物的。常喝綠茶可以幫助腸道運化,幫助清除痰溼。

2.紅豆薏米粥

五穀類的食材祛溼的效果都很好。強烈推薦薏米、紅豆、綠豆、高粱、白果。先用水浸泡30分鐘以上,在用大火煮沸,然後小火慢熬。每頓喝粥7、8分飽即可。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麵食、肉類。忌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好了,你的體內有溼氣嗎?這下可以為自己胖找理由了,哈哈!


百科名醫

古話有云,“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秋天的時候,最容易惹上“溼氣”,身上溼氣重會給一些疾病可乘之機,溼氣重有哪些表現?趕走溼氣可以怎麼做呢?不想溼氣纏身,這些你得知道。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溼氣纏上?有這些表現要警惕:1.頭髮愛出油;2.面部油亮;3.睡覺時愛流口水,多是因為溼氣飽和自行流出;4.排便粘稠,還不容易沖掉,多便;5.小肚子大;6.耳內溼,耳禪溼。

體內有溼氣,不少人會選擇通過食療來祛溼,那麼有哪些食物是可以祛溼的呢?下面,為大家推薦6種常見食物。

1.薏仁

說起祛溼,薏仁是不錯的選擇。薏仁能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有利尿消腫、健脾去溼、清熱排膿等等功效,薏米可以和紅豆一起煮粥喝。

2.玉米

挑選乾淨的玉米鬚、玉米葉放一起煮水,煮上一段時間就可以喝了。秋天的時候,可以將玉米鬚玉米葉曬乾,這樣即便在沒有玉米的季節也可以喝到玉米鬚煮的水。但是玉米鬚煮水不建議大家在睡前喝,因為利溼的作用容易由於睡覺而積蓄在體內,這樣可能不僅不會祛溼,反會加重體內溼氣。

3.山藥

山藥,給人的印象多是補脾。雖沒有直接祛溼的功效,但正由於補脾,如此可以間接地幫助體內的溼氣排出。山藥的烹飪方式很多

4.燕麥

燕麥能滑腸通便,讓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促進腸胃蠕動,通便排毒功效可見。可以把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飲料喝,攪打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其它食材,例如蘋果、葡萄乾,健康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5.小米

小米屬於溫和的纖維質,不含麩質,所以不會刺激腸道壁,容易被消化。很多人比較喜愛小米粥,它營養豐富,能清熱利尿,排毒養顏。

6.胡蘿蔔

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中和毒素,改善便秘。新鮮的胡蘿蔔排毒的效果好,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也可以將胡蘿蔔打成汁,加上檸檬汁、蜂蜜等,喝起來即解渴又好喝,還有助於排毒。


39健康網

1、食療

薏仁茶,做起來非常的方便。選取適量的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芡實等,放入開水中沖泡幾分鐘即可飲用,簡單易做,辦公室裡可以常備一些,每天一杯,清熱祛溼,是居家和辦公室的休閒祛溼首選哦~

在家也可以嘗試煮一些祛溼粥,原材料有赤小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等,具體用量可以詳細諮詢下中醫。

2、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排除體內垃圾,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體內溼氣向外排出。跑步、快走、游泳、瑜珈等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拔罐

4、注意飲食

體內環境溼才是根本原因。中醫裡認為脾胃主溼,在溼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飲等寒性較強的食物。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溼”。另外,菸酒也容易助長體內溼氣,最好少碰為妙。

5、遠離潮溼的環境

平時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野外露營要準備防潮墊。地下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下雨天減少外出,如果淋雨一定要及時沖澡,換上乾淨的衣服,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減少溼氣的侵入~

說了這麼多,你知道該如何做了嗎~


墨跡天氣

溼氣是中醫的說法,又分熱溼和寒溼,屬於“六淫之邪”之首。一般來說,溼氣重的人會伴有脾虛的病症,脾的運化能力變弱,導致溼邪困脾,久而化熱,形成溼熱困脾的現象,導致溼氣重。脾作為人類身體的根本,出現虛弱就容易導致體內溼氣無法正常運作和排出,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溼熱困脾,意味著痰溼運化能力的降低,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症、高血糖等疾病。


溼氣也有內溼和外溼之分。外溼由外感而發,比如淋雨不換衣、常坐溼地、長處於潮溼之地、涉水、常年依水作業,這些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內溼為體內水液運化失常所致,是由於脾虛造成的,經常熬夜、久坐、重口味、生冷油膩的食物吃太多等不良習慣都會造成脾胃虛弱,溼氣由內而發,最終形成溼邪。

溼氣重對身體健康的危險極大,人體一旦出現溼氣重的症狀就需要做好祛溼的工作,祛的方法較多,較為方便可靠的有以下幾個:


一、按摩排溼,洗個溫水澡並稍事按摩是更健康的排溼方式。溫水澡能讓身體微微汗出,配合簡單的按摩手法,不僅可以起到排出體內溼邪的作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


二、適當午睡,睡好覺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因為過度勞累容易耗傷氣血,氣血不足會進一步加重水溼內停,而夏季晝長夜短,再加上許多忙碌的職業人晚上加班,夜間睡眠時間往往不足,應特別注意勞逸結合。


三、排水減重,從健脾開始,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溼氣大,體重也會比其他人更重。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脾胃受損後,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溼內停”。體內溼邪大量積聚後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平時還要避免過多食用冷飲、涼食。


四、午後一杯茶,排水又減壓,茶是最自然的利尿劑。每天下午開始工作前,給自己泡上一杯茶,不僅可以提神醒腦,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而且由於茶葉還有利尿的作用,可及時帶走體內多餘的水分。 

 

總之,如果平時能夠堅持以上這些祛溼方法,那麼就可以不懼溼邪浸襲的,預防溼邪就要從生活習慣入手,遠離溼邪。



家庭醫生在線

溼為重濁有質之邪,溼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溼邪有外溼、內溼之分。外溼之起,多由氣候潮溼,淋雨涉水,居住潮溼等因素所致。內溼則由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溼凝聚而成。溼雖有外溼、內溼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外合邪。傷於外溼,溼邪困脾,脾失健運,則內溼滋病脾虛失運,水溼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溼侵襲。另外飲食生活習慣差也會導致脾運化能力下降而生溼。由於溼氣重的發生多與氣候和環境有關,應該注意防潮,如避免居住潮溼之地,淋了雨要及時擦乾,晚上洗頭吹乾頭髮再睡覺等,避免外溼入內。貪涼冷飲,過食生冷會困住脾陽導致寒溼困脾,而大魚大肉大酒會造成溼熱,導致溼熱中阻,或者長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因此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好吃飯合理飲食,加強鍛鍊是祛溼的基礎。


藥事健康

溼氣是中醫學中的一個概念,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中醫有六中致病原因: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其中溼就是其中之一。溼也是中醫裡最怕的,溼是最容易滲透的。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寒溼、痰溼、溼熱、風溼。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中醫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溼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好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製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溼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裡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溼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只有營養師知道

,分兩種。一種是溼熱,一種是痰溼(即溼熱的升級版)。

體內溼熱不除,難怪你睡再多都不夠!

所謂“千寒易除,一溼難去”,人體內所滯留的“溼”在中醫調治中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易生粉刺,皮膚易瘙癢,經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氣比較急躁,感覺身重睏倦疲憊,胸口煩悶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屬於溼熱體質的了。

本期我們就來看看與痰溼體質容易混淆的溼熱體質。

體質小測試

☑ 皮膚偏黃,臉和頭髮經常泛油光;
☑ 經常長痘,即使過了青春期也還在長痘;
☑ 經常感到口乾,卻不想喝水,喝了水之後感到肚子脹;
☑ 口苦、口臭、或者嘴裡有異味;
☑ 舌苔黃膩,舌頭的顏色偏紅;
☑ 大便不爽利,要麼燥結要麼粘滯,小便發黃;
☑ 即使睡眠充足,也總覺得身體發沉、睏倦乏力;
☑ 最不喜歡過夏天,在溼熱的環境裡呆一會就難受;
☑ 遇事不冷靜,容易發怒,急躁。
以上滿足6點,你就是溼熱體質的人啦!

什麼是溼熱體質?

溼熱,屬於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熱)中的兩邪。溼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

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溼熱流注關節則謂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證。

總之,溼熱體質的總體特徵身體熱勢持續不斷,午後熱高,神志昏沉,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常見體型為中等或偏瘦。對夏末秋初的溼熱氣候適應能力差,其他溼重或者氣溫偏高的環境也易導致身體不適。

溼熱體質的成因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舉個栗子:

如感受外來溼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溼生熱,或脾胃失健,溼邪內生,鬱而化熱,導致溼熱鬱阻肝膽,形成肝膽溼熱證;

如溼熱外邪侵犯人體,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溼生熱,溼熱內蘊中焦,形成脾胃溼熱證;

若溼熱侵襲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則成大腸溼熱證;

若感受外來溼熱之邪,侵襲膀胱,或飲食不節,溼熱內生,下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異常,則成膀胱溼熱證;

若溼熱流注關節,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則形成溼熱痺證。

溼熱體質養生法

溼熱體質的消化功能都不太好,因此要少吃辛溫助熱的食物,戒除菸酒,不要熬夜和過於勞累。

飲食應當清淡,多吃甘寒、幹平的食物,例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另外也要結合運動,溼熱體質的人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鍊,例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

四季養生

多拉伸關節和筋骨,多做側部伸展運動。

可多喝涼茶。注意皮膚清潔,環境如果溼熱,可以使用空調。

多食清甜、水分多的水果,多喝白粥,每日清晨喝 一小杯淡鹽水。霜降時節可以用藕、梨燉豬脊骨,滋陰補腎

不宜多用補品,以防助溼生熱。

養生食譜

【清熱祛溼湯】

組方:金銀花8克,土茯苓8克,薏苡仁10克,芡實10克;

製法:將全部藥材洗淨入鍋,加水適量,另取洗淨瘦肉切成小塊狀,放入砂鍋中,加兩片生薑,先用武火煲開後改用文火煲兩個小時;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滲溼;

禁忌:孕婦慎用。


【護肝降壓茶】

組方:絞股藍10克,菊花12克,金銀花6克;

製法:開水沖泡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調脂降壓;

禁忌:孕婦慎用。


【馬齒莧綠豆湯】

組方:馬齒莧250克,綠豆100克,豬瘦肉250克;

製法:將馬齒莧除根,去老莖,洗淨後切成段。煲內放適量清水,把綠豆淘洗乾淨後直接放入煲內煮約15分鐘,再放豬瘦肉、馬齒莧煮約1-2小時,煮至豬肉軟熟,放入香油、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祛溼,消暑解毒。


【薏苡仁赤豆湯】

組方: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大棗6枚,白糖10克;

製法:將薏苡仁、赤小豆、大棗分別洗淨,入鍋,加適量清水,用小火慢燉1小時,待薏苡仁、赤小豆熟爛後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化溼利溼,清熱消暑。


胖人多痰溼,最全痰溼體質調理方法

中醫上講:“胖人多痰溼,瘦人多虛火”。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減肥就應該祛痰溼,恢復臟腑的升降功能為第一要務!

上期講了溼熱體質,本期我們就來看看容易與其混淆的痰溼體質。

體質小測試
☑ 身體肥胖,肚子大,鬆軟;
☑ 鼻子和額頭總是油油的,整張臉彷彿是個大油田;
☑ 經常感到胸悶,喘不過氣來;
☑ 上眼瞼比別人腫,容易出現眼袋;
☑ 總感到喉嚨裡有痰堵著,平時痰多;
☑ 嘴巴里有黏黏的感覺,早晨起床後尤其明顯;
☑ 容易消化不良,積滯;
☑ 經常感到身體沉重,不輕鬆;
☑ 舌苔厚膩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覺。
以上滿足6點,你就是痰溼體質的人啦!

什麼是痰溼體質?

痰溼,亦稱為遲冷質。痰溼體質的人一般痰溼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多汗且黏、易胸悶痰多、口黏苔膩、喜歡吃肥膩甘甜的食物、脈滑為主要特徵,常見於肥胖的人,或者是以往一直很瘦現在肥胖難瘦。而從性格方面,也較其他體質的人性格偏溫和、穩重,善於忍耐。

此種體質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等。痰溼體質的人要防止糖尿病、腦中風、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癥等。

痰溼體質的成因

痰溼,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溼”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指空氣潮溼、環境潮溼,如淋雨、居處潮溼等,外在溼氣會侵犯人體而致病;內溼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溼。

痰溼體質養生法

✘ 忌“肥甘味厚”,太甜的、油膩的、鹹的無利於脾的運化;

✘ 痰溼體質的人對梅雨季節及溼重環境適應能力差,因此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溼邪的侵襲。

✔ 痰溼之生,與肺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髒、健脾祛溼,飲食應當清淡,多吃薏仁、赤小豆、芡實、山藥、鯽魚、海帶、冬瓜、蘿蔔、芥末等食物,若能配合飲用一些藥茶,則效果翻倍;

✔ 痰溼體質最大的特點是心寬體胖,腹部鬆軟肥胖,因此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段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

四季養生

痰溼體質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好,四季均可採取自己習慣的健康生活習慣。

萬物復甦,天氣轉暖,痰溼體質的人以調暢情志精神為主,應當保持積極的心態,嘗試組織一些戶外運動,適當減輕體重。春季晝夜溫差較大,應注意保暖,避免不慎感寒,衣著宜上薄下厚,遇大風天氣應戴上口罩,避免感染流行性疾病。

痰溼體質之人多難耐炎熱,出汗過多時應注意補充水分,切莫貪涼損傷脾胃;慎吹空調,以免汗出不徹,壅遏生熱;可以多食時令瓜果,飲食宜清淡,注意早晚切莫感寒;適當多做室內運動,多出汗,多飲水,避免烈日暴曬,傷津耗氣。

涼爽乾燥,痰溼體質之人應借天時,健脾養胃,益氣化溼,可採取運動、飲食和藥物多種調補方法。

痰溼者多可耐受寒冷,但飲食宜溫熱以護脾胃存陽氣,即使不覺寒冷時也應注意保暖,規律作息,堅持室內外的鍛鍊不要間斷,為來年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

養生食譜

【健脾祛溼湯】

組方:橘皮5克,山藥2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

製法:全部材料一起煮熟爛後服食,每日一劑,十天一療程;

功效:健脾祛溼,固腸止瀉。常人飲之健脾祛溼,化痰。脾虛挾溼而致使便溏洩瀉、面浮肢腫者按療程服用效果更佳;

禁忌:孕婦慎用。


【薏米川貝蜂蜜粥】

組方:薏苡仁30克,川貝5克,蜂蜜5克;

製法:薏苡仁和川貝煮至成粥,放凉後加入蜂蜜,每日2次,作早晚餐用,可按比例酌情加量;

功效:祛溼化痰,健脾潤肺。適於咳嗽痰多及脾虛溼困所致輕度肥胖者,輕度水腫者;

禁忌:孕婦慎用。


【山藥冬瓜湯】

組方:山藥50克,冬瓜150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放至鍋中文火煲3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利溼。


【赤豆鯉魚湯】

組方:活鯉魚1尾(約800克)、赤小豆50克、陳皮10克、辣椒6克、草果6克;

製法:將活鯉魚去鱗、鰓、內臟,其它材料填入魚腹,放入盆內,加適量料酒、生薑、蔥段、胡椒,食鹽少許,上籠蒸熟即成;

功效:本品健脾除溼化痰,用於痰溼體質且有疲乏、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胸悶眩暈表現的人。


草晶華破壁草本

有些朋友舌苔發黃發白而且很厚,舌頭有齒痕,同時還伴有疲倦乏力,這種情況說明你體內有太多的溼氣了。

本期,我來教大家,怎麼用艾灸來祛除體內的溼氣。

先帶大家找三個穴位,首先找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4寸的位置。

接下來找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的位置。

第三個穴位是解溪穴,解溪穴在腳背和踝關節活動的凹陷處。

找好穴位之後,用艾條,懸灸每穴20-30分鐘。

謝謝,大家關注,覺得本期視頻對你有幫助或者還有其它問題,歡迎留言交流,謝謝大家。


艾灸大學

溼是如何形成?

人體內的溼,大都由兩個方面造成的:

第一是經絡不通。經絡不通,大都是因為過量食用垃圾食物。由於垃圾食物中,含有人體無法合成以及代謝的添加劑,雖然含量很低,可如果恆久食用,就會在體內形成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我們體內就會形成垃圾聚積,障礙我們經絡的暢通。

第二是身體內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多是因為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同時,猛吹空調也是造成經絡不通、陽氣不足的重要原因。

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外界酷熱,大自然本是讓我們在這個季節蒸騰一下,出出汗,將體內的毒素以及垃圾代謝出來,但我們空調一吹,我們的自然代謝便已紊亂,長期以往,體內溼氣便日積月累。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無法發揮作用。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其實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溼氣重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1、溼氣太重讓你眼腫舌大

溼氣重症狀: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

確認是否脾溼,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態。健康人平時可以養成定期觀察自己舌象的習慣,對照一些中醫舌診的圖片,就可以發現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在春夏季,脾溼的人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2、溼氣太重讓你食慾不振

溼氣重症狀: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噁心感。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溼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自檢脾胃功能,就能發現你是否脾溼。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們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水液,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細胞新陳代謝提供能量。

大多數人在夏季溼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慾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慾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飢餓感,可是吃了東西后馬上會有飽脹的感覺,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溼的徵候。


3、溼氣太重讓你

工作沒精神

溼氣重症狀: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感覺四肢或身體沉重甚至有渾身痠疼的感覺;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節發緊,好象不靈活;有頭昏沉、頭腦不清爽的感覺;易睏倦,有時記憶力減退。

古人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說明脾與肺的功能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脾氣虛到一定程度,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短氣、少氣懶言,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4、溼氣太重讓你發胖

溼氣重症狀:飲食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明顯增加;關節僵硬,起床時渾身痠痛;下肢水腫。

溼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而且表現為虛胖的體徵,更嚴重的人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5、溼氣太重讓你大便稀噠噠

溼氣重症狀:大便稀爛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較軟,而且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或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確認是否脾溼,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正常大便是香蕉樣軟硬適度的條形。而如果外形軟爛、黏膩的大便就是脾溼的表現,說明身體消化功能異常。體內溼氣過重時,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帶量多,也是溼氣的顯現。

為什麼現代人一病起來就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導致病總好不了,甚至產生了好多疑難雜症。治病就要去根,病的根源就是人體內的溼氣,想辦法去溼氣才是最有效的治病方法。

祛溼首選灸法

穴位推薦: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2.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灸療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3.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武漢國灸

今天的內容是怎麼樣排我們體內的溼氣,我們體內有寒、有溼氣、就是引起我們身體很多毛病。我們人體受寒後,寒溼從膀胱經而上,最先淤積在承山穴,按的時候會有痠痛感。受寒後出現腳涼、後背怕冷、宮寒等。

有一個排溼氣的穴位叫承山穴。承山穴有2個主要作用,第一排溼氣,第二調理小腿抽筋。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緣,輕輕墊起腳,小腿凹陷處的地方。

想要很好地排溼氣,我們要在承山穴所在的整個小腿上做按摩。

操作方法:

從大腿肘窩的地方開始,用大拇指腹輕輕地按摩承山穴所在的這條筋,我們在按摩的時候,會發現這條筋會有痠痛的感覺。有些人也會感覺這條筋特別硬,都是正常的。

每天堅持做10分鐘,每個腿做5分鐘

重點是要堅持,堅持就一定會有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