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我們常會在各種場合談到“你有什麼興趣愛好?”人們關心這個問題,因為興趣愛好是推動人認識事物的重要動機,也因為興趣愛好是心靈和情感的寄託。古代的文人幾乎都要在人生之外找一些寄託。古人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可供寄託的內容?很難講得完整。今日君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幫我們列舉了古代文人的三種“人生副產品”。

最近,我開始練硬筆書法。練字時,我感覺心很容易靜,而且也很愉悅。一旦深入,我發現,還必須重溫一下古詩詞,才能找一些題材和內容。而一旦讀古詩詞,我又發現,要理解它們,需要理解詩人們的生活。當對一個個詩人的生平有所瞭解,我才發現古代文人的生活都有很多相似之處。

永和九年的那一場醉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仇英:《蘭亭集圖(局部)》。仇英是中國明代的繪畫大師。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中國文化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被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傳頌,舉世聞名。

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按照東晉時的民俗,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去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名曰“祓禊(fúxì)”,俗稱春浴日。

這個習俗據說在春秋時代就流行,而且流行地點是華夏民族活躍的黃河流域。有人說,《論語》這段話就是這個民俗活動的描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上巳節,原本是民眾的春遊。但公元353年,在浙江紹興的蘭亭,王羲之把這個傳統民俗變成了一場名士們的高雅聚會。

30歲的王羲之是這場活動的籌辦人。他雖偏居紹興(距離當時的國都江蘇南京有些距離),但卻召集了當時的41名政要。這些政要也是當時的文化名流,其中包括後來指揮“淝水之戰”的政治家謝安。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魏晉時期的金扣蚌殼羽觴。

名士們聚會的地方有一條曲曲彎彎的小溪。他們在小溪兩岸席地而坐,把裝酒的杯子(古代叫觴shāng)從上游放下,酒杯漂到誰的面前停下,誰就喝酒,即興賦詩。

這是一個高難度的遊戲。如果我們今天的人穿越回去,估計只能做邊上倒酒的童子——除非你會背很多古詩。

歷史記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觴。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存世蘭亭集序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神龍本蘭亭集序,是唐朝馮承素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將大家的詩收集起來,於是就有了《蘭亭集》。他趁著酒勁,在蠶繭紙上揮毫作序,於是就有了被譽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的《蘭亭集序》。而王羲之舉辦了這個雅集,也成了一個傳世的典故——曲水流觴,成了後世文人們聚會的典範。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文人雅集,以文會友。

文人雅集是交朋結友的方式之一。王羲之他們42個人的曲水流觴開創先河之後,文人雅集歷朝歷代都有。杜甫的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寫的就是從長安流落長沙的音樂家李龜年。“安史之亂”以前,李龜年是長安各種高端人士雅集的常客,而杜甫這個小官吏居然有幸與他相識,可見當時雅集風氣之盛。

這種雅集經常有一個節目是請樂師或歌伎詠唱。而這種方式還衍生出了“詞牌”“曲牌”等新文體。我們知道宋代的詞,元代的曲——類似今天的流行歌曲,都是很有名的。而它們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這些新文體只是調子、唱詞格式固定,唱詞內容可以即興創作。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崑曲的鼻祖叫貫雲石(1286年-1324年) 。他是元代散曲作家,著名詩人、散文作家。

雅集的演化對當時的俗文化影響也很大。元代的雅集中,開始有各種戲曲出現,其中有名的有元雜劇、南戲等等。而南戲就是江南文人聚會時喜歡聽的戲曲。南戲對我們來說比較陌生,但說起崑曲大家並不陌生。崑曲是中國第一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而崑曲就是由南戲四種唱腔中的一種——崑山腔演變而來。崑曲後來傳入北方,於是有了京劇。

通過今天的無數明清古裝劇,我們也不難想象文人雅集的生活場景。當然,雅集除了聽聽戲,還有別的更有難度的內容,比如,對對子(清代流行)、寫詩、寫書法,等等。

袁宏道的一封信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袁宏道(1568年-1610年),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某天給他的朋友(袁宏道的妻弟)寫了一封很短的信。開頭就問朋友,最近有沒有寫詩。接著講了一句後來很有名的話——“人情必有所寄,然後能樂”。再然後,就是要朋友不要太拼,“胡亂做”一下,自有水到渠成的日子。

袁宏道這封信對於勸解一位明朝官場中的失意者,相當夠味——雞湯味。明朝官場很兇險,搞不好就被降級、免職、打板子甚至抄家滅門株連九族。所以,袁宏道對這位朋友的勸解不失為一種智慧。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圖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升庵像。

袁宏道販賣的心靈雞湯實際上也是他的真實經歷。他32歲時中了進士。按理,他應當在北京活動,然後混一官半職,衣錦還鄉。但他主動退出官場,跟他兩個親兄弟結伴旅行了3年。3年後又到江蘇吳縣擔任縣令。但當官第二年,他就覺得太苦(他原話是“直牛馬不若”),於是就辭職不幹了。

再然後,袁宏道就在江浙一帶遊歷,整天交朋結友,遊覽各種名勝。他這樣說自己:“無一日不遊,無一遊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

這樣浪遊的結果是:“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徐渭(1521年-1593年),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江南文化對他的影響很大。袁宏道對兼有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的紹興人徐渭,特別佩服,受他的“了無忌憚”的詩風影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寄情寄思,詠物言志,成就了各類文藝精品。

瞭解至此,不難理解袁宏道“人情必有所寄,然後能樂”的人生觀。而他的“所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旅遊。今天,關於江南的優秀遊記,有許多篇都出自袁宏道之手,它們都是袁宏道寄情山水的生活態度的產物。他對於“人情必有所寄”的闡述,可以囊括古代無數江南文人的生活。

幾乎可以說,從古至今的江南文人,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都有一種生活傾向,即在追求雅緻的生活中,消磨人生、雕刻時光。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家產是會敗光的,友情是會變淡的,朋友也是會死的。所以,唯一能夠長久陪伴江南文人的,只有自身的文藝愛好。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世稱蘇東坡。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據說有一回,蘇軾坐在船上,無事可做,拿出毛筆來寫字。有人就覺得奇怪,你都是北宋書法第一人了,還要寫啊?還有一回,蘇軾在杭州做官,有客人來見,他半天都沒出來。後來他向客人解釋說,自己在抄《漢書》。客人不信,說《漢書》你恐怕早就能背了,還那麼用功?他說,背是能背,但還是要抄,而且已經是抄第三遍了。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徐霞客(1587年-1641年)。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江南文人們愛好書畫、文學、旅行、讀書、崑曲,甚至愛好搞園林建築,而且從這些愛好裡找到樂趣,找到人生的意義。於是,江南出了無數的書畫大師、文學家、詩人、旅行家(例如徐霞客),以及今天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

這樣孤獨、清冷的愛好其實也是人生的無奈。在古代中國,不僅娛樂方式單一,而且官場兇險,最安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書齋。江南一直有隱逸的傳統,也具備隱逸的條件。這在亂世中無疑為文人們提供了一個“世外桃源”。

“興趣小組”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謝朓(公元464年-499年)。南朝齊時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後遭權貴陷害,死於獄中,時年36歲。

袁宏道是湖北人,老家在一個叫“公安”的地方,所以他們三兄弟開創的文學流派就叫“公安派”。

古代文人“寄情”常常通過這種“創辦”文藝社團的方式完成。“創辦”這兩個字,要加引號,因為“文藝社團”容易跟今天大學裡的種種社團混淆。古代形成文人社團,是經常集會的結果。不是先有社團的名目然後才去招人。

比如,南朝的“竟陵八友”就是8個文學家組成的團體。該團體以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為中心,其成員包括山水詩派的謝朓(此人與謝靈運並稱“二謝”)和後來篡位做了皇帝的梁武帝蕭衍等人。謝朓在文學上的名聲比較大,他寫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一直被視為江蘇南京的廣告,也是我們今天瞭解江南文化的入門。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古人的社團類似興趣小組

文藝社團的傳統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延續,甚至影響力超出了文藝圈之外。比如,明朝著名的東林黨就是江南在朝做官的文人社團,他們以江蘇無錫的顧憲成為首,對明朝政局影響很大,電影裡經常成為被朝廷或東廠某公公迫害的對象。

不過,除了這種典型的例子,更多的社團還是“興趣小組”,通常圍繞一些生活癖好進行,是文人的內部小圈子。這個圈子之小,小到我們今天的人甚至都沒聽過。比如,元末的“北郭十友”等。

古人將寄託心靈與各類充滿創造性的文藝活動聯繫起來,文藝就成了他們人生的副產品。

江南才子的“高級浪”

古人集會、結社、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前提基礎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修身養性,以此取悅自己。把人生寄託放在自己身上,充實好小的心靈,才能去擁抱更大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