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yunyaling1987

世界文明史上下近4000年,文明的發展按地理位置被分為東方和西方文明兩個大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地理上的隔閡再也不能成為阻礙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屏障,絲綢之路的誕生標誌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從此開始互相影響。而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入侵主要時間段是,自亞歷山大帝國東征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為止,西方文明入侵中國的只有1620年荷蘭霸佔臺灣到八國聯軍侵華不到300年的時間。

圖為十字軍東征

西方文明武力向東方文明擴張,首先就是越過地理上的隔閡,古代最靠近東方的無疑是地處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只需要走過伊朗高原就可以進入恆河流域,也就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中心。這也是古代唯一西方和東方的陸上通道,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中亞的戈壁大漠,都是那個時候無法逾越的天塹,只有通過這些地方,才可能到達古代中國控制的地區。

圖為亞歷山大帝國版圖

其次就是印度本身的文明發展及其零散,各邦數千年未能實現大一統,印度歷史上有名的諸如孔雀王朝,難陀王朝,包括後來的莫臥兒帝國,都僅僅是地區上的統一,達不到大一統的地步。因為印度各邦在這種分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達成共同抵禦入侵的共識,所以西方文明的數次入侵都能夠很容易的征服或者控制印度,但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中國,西方人不僅沒有辦法使軍隊大規模穿越地理屏障,即使能夠率領軍隊進入中國,也不可能征服統一在中央集權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中華文明。

圖為英軍線列步兵

還有就是殖民者本身的選擇了,其實印度和中國產出的產品和作物差距並不大,中國還有印度沒有的陶瓷,絲綢等等。而且中國的物產本身就得到了相當的開發,殖民者只需要讓統治者同意互通有無即可。印度則是坐擁豐富的資源無法產出,殖民者只能武力入侵,通過先進的技術將資源化為產品,才可能得到足夠貿易成本的利益。

圖為英軍擲彈兵

作者創作不易,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求關注


軍情解析

印度之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東進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橫亙在印度次大陸上方兩側的分別是伊朗、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雲貴高原。由於傳統上古中國對於翻越青藏、雲貴高原去印度沒什麼興趣,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西北方。目前的印巴衝突實際上也是這種地緣政治的延續,統一的印度始終擔心西北方向來的威脅。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國那樣,從伊朗、帕米爾高原上下來的諸多西方民族多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輪番進行蹂躪(先後被入侵10多次)。由於旁遮普地區是五河匯聚的古文明發源地,現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稱為印度糧倉;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則貢獻60%的GDP和80%的糧食。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區後就可以一路南下佔領印度。而印度歷史上又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不僅只持續過兩百多年,而且大一統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卻是常態。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從旁遮普地區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而後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無一不是由此地進入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入侵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現在也不可能實現的。


紫龍防務觀察

打仗是一個風險極高的事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因為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消耗很多錢糧,所以對於進攻方來說戰爭就有打多大規模、打多久時間,打到什麼程度的要求。戰場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很小的因素都會導致戰爭的勝負。所以,進攻方需要仔細評估投入產出比,才能做出正確的戰爭決策。

現在來看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幾乎所有的文明,都產生自歐亞大陸。西方有古希臘、波斯等盛極一時的文明。在中亞的圖蘭低地那裡,是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走馬觀花一樣。至於東亞的文明,嚴格意義上說就的就是中國文明瞭。

(地形圖:最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西亞、中亞、東亞是三個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也因此發現發展出了風格迥異的文明。

航海是人類科技最集中的事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極具冒險性的行為。因此,在1500年以前,主導世界的都是來自陸地上的勢力。

那麼,西方民族想從陸地到中國,有三條路徑。

1,通過北方連綿的草原帶,從西歐平原延伸到東歐平原,進入南俄大草原,再經過圖蘭低地,到達漠北草原,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長城。

2,通過中東地區的新月地帶,穿越中亞山地,到達帕米爾高原,長途跋涉,見過河西走廊,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玉門關。

3,從兩河流域,進入伊朗高原,穿越中亞沙漠,到達阿富汗山地,經過開伯爾山口,到達印度河平原,再一直往東,是一片平原到達緬甸、泰國、越南,北上進入中國。在這裡,他們會望見鎮南關。

可見,從陸地上到達中國本部的旅程,過於兇險。不僅路途遙遠,在地形上也頗多坎坷。即使按照穩紮穩打的打法,也一樣會遇到高山、大川、沙漠等自然地理條件的阻隔。唯一一條看似平坦的道路,是佈滿了遊牧民族的一條草原的通道。

在歷史上,穿過這條遊牧民族地帶,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使西方民族打敗了漠北草原上的部落,甚至收編了他們,那麼他們又會面臨著長城上的漢族軍團的阻擊。自秦朝統一中國本部之後,中國一直以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整體出現,其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在東亞地區是霸主的存在。通過朝貢體系,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王朝擁有對周邊國家的宗主權,因此當西方民族到達長城的時候,他們會發現面臨與東方體系的整個同盟敵對並戰鬥。

(開伯爾隘口位置圖)

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西方民族攻打中國,從陸地上開過來,是極其不明智,而且會面臨著全軍覆沒的風險。因此,儘管中國富足的名聲遠播海外,但是西方民族卻沒有一個起覬覦之心的,有一個帖木爾。這一方面來自於地理因素的阻隔,另一方面來自於中華一統下的強大防衛力量。

當西方民族,通過第三條路徑的時候,他們會驚奇的發現,印度河平原同樣繁衍生息著眾多的人口,物產豐富。

南亞次大陸也堪為形勝。在西北,有興都庫什山。在北方,有青藏高原。在東北,有熱帶叢林。在南方,是印度洋。北方的青藏高原出了吐蕃時強大一點,其他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勢力。緬甸的能量只能在東南亞一帶稱王稱霸。印度洋則是在近代以前,只有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來過。

因此對於印度來說,風險就在於來自西北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前文分析過,從西方到達東方的路徑,有一條通過阿富汗山地的開伯爾山口,是一個長53公里,寬1到2公里的隘口。自古以來,有許多的遊牧民族,從此地南下進入印度河平原,建立起前進基地,從而征服印度。

印度人幾千年來都沒有學會中國人在北方修築長城作為防禦手段,每一次都是記吃不記打。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從這裡出發,一次又一次地洗劫印度大陸。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王朝的創建者,是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巴布爾。他在第一次衝擊印度時失敗了,他返回阿富汗,重整兵馬之後,再次殺了個回馬槍。這一次,他成功了。從此莫臥兒王朝統治了印度,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到來。

(修了泰姬陵的印度:愛情果然更重要)

所以,首先印度與西方有可以直接連通的進軍通道,便於西方民族組織軍事進攻。其次,印度人逆來順受的民族性格,導致了印度民族武力的孱弱,又沒有充分的防禦手段。最後,印度只有在孔雀王朝時期短暫的統一過,其餘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的防禦力量來應對外界的威脅。

由此,造成了印度歷史上慘烈的被征服史。

如今,經過西方殖民者三百年殖民的印度,自認為成了大國,在南亞肆意張揚著霸權和大國沙文主義,全然忘記了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苦難。在印度,整個國家瀰漫著大國沙文主義的傲慢與暴躁。

印度的核武器計劃的代號,取名“佛祖微笑”。佛祖看到如今的印度,能微笑得了嗎?


而知而行

歷史上波斯帝國打倒阿富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打倒印度;帖木兒帝國以中亞、印度為核心;伊斯蘭勢力擴張到印度;英國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確都沒有機會打倒中國來。他們想不想打到中國來?估計做夢都想,帖木兒甚至死在了衝向中國的途中,英國也折騰了不少事兒。

看看地圖,會發現中國的地理位置簡直不要太好。兩面是太平洋,一面是連綿不絕的大山脈,只有北面的蒙古大草原有天敵。事實上在古代,中國的地緣環境絕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面獨有的一塊洞天福地。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得以傳承與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雲貴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就是來自西方的敵人難以逾越的壁壘。不管有多少豪情壯志,在仰望崑崙山的時候都會嘆息,在爬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都會缺氧。當然了,這道壁障,也成為中華古代向西擴張的天然終止符。

即使是現在,西北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連綿山脈、西南部的高原叢林仍然阻礙著人們的往來。所以在印度那邊怎麼折騰也不會有多大的戰事發生,阿三怎麼折騰也只能在邊角地方溜溜,要翻過喜馬拉雅山他們沒那能耐,也沒那實力。

時代變遷,大山仍然是屏障,但是大海已經成為人們爭霸的主要陣地,我們現在只要盯死東南面的大海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小易知天下

古代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多會選擇去印度,而不選擇去中國,其實這主要由當時的交通技術水平和地理環境因素決定的。下面銘蘇先生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一、東進困難重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民族從伊朗高原往東推進,如果想往東進入中國境內,需要翻越平均海拔達5800多米高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上一片荒涼,幾無人煙,翻過帕米爾高原是塔里木盆地一望無際的沙漠,當西方民族看到這一切,估計心都碎了。要想真正到達中國繁華的都市長安一帶,那還要穿越沙漠、戈壁,走3000多千公里(直線距離)。在古代交通條件下,翻越帕米爾高原實屬不易,再要攻打到長安,這麼長距離的行軍,沒有補給啊,沒有補給一切都是空談。

二、東進不行,只有南下。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靠北有一個重要的山口,開伯爾山口,連接喀布爾與白沙瓦。山口兩側山樑各有一條小河發源,其河床構成開伯爾峽谷。

因為有帕米爾高原的原因,古代交通技術限制,西亞、中亞帝國一般會在阿富汗這個四戰通道盤居,然後選擇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幾百個小邦國。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是整個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歷史上穿過該山口的有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嚈噠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所以,不是西方民族不想攻打中國,而是他們根本到不了中國,與其長途跋涉死在半道上,不如從開伯爾山口南下,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還有不善於反抗而逆來順受的土著人。所以外來民族來了一波又一波,在這裡安家落戶。


銘蘇先生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爾)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遊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歷來現實

第一點!首先,越不過遊牧民族眾多的中亞,

第二點!其次帕米爾高原離天堂最近!阿富汗地區民風彪悍,在近六百年間幹掉了(消耗)英帝國!沙俄!蘇休!美帝!

第三點!地形複雜的中亞讓你找不到東方!高原!山地!沼澤!沙漠!隔壁!

第四點!沿途缺水!糧食!補給!

第五點!人口基數在兩個層級上,百萬人口級對千萬人口級,困難還是蠻大的.....

再反觀印度次大陸,向南走進入亞熱帶、熱帶地區,氣候上越來越好,補給方便;地形上越過現今次大陸西北部山區,下來之後就是印度河流域,人口、地形都不錯;再者印度地區民族眾多,宗教眾多,不能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王朝,鬆散而又不團結.......


鬼夜行於樹下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詮釋,一種是地理原因,一種是文化精神層面的原因。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傳統,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體量,都足矣讓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所忌憚,雖然在近代中國飽受苦難,但西方依然不敢動用大型軍隊進入中國。

首先,從地理原因而言,西方國家如果通過陸地,未免有點兒不現實,從歐洲到亞洲,中間所要經過的國家,不全是以西方國家宗教信仰為主的,所以,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西方國家通過陸地來進入亞洲地界很困難。再者,西方大國一般以航海為主要侵略方式,也正是陸地的不太平,不方便,激發了他們更加努力的去開闢新航線。並且第一站就是印度,但即使到達印度,無論是從陸地還是海洋,到中國依然不容樂觀。陸地有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關山,雖然有絲綢之路,但是經濟往來中國還是歡迎的,但軍事侵略那隻能是走投無路。可以說,從地理位置而言,中國西南部環山,北部是沙漠,東部環海,如果說容易的話,西方國家只能通過海洋來打開中國大門,但這並非易事。

其次,中國不但有地理位置優勢,與印度相比,中國從漢唐開始,已經向西方社會傳達一種強大的文化象徵,西方國家也知道並且明白,無論是大秦帝國,大漢帝國,還是大唐帝國,其文化體量,以及軍事實力都是不可輕視的,也正是這種威懾力,進而讓後來的西方社會有所忌憚。匈奴人被漢人打敗,而最終匈奴人西遷卻打敗了歐洲人,足矣說明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如何的強大,很明顯,後來的歐洲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當西方國家進入印度,那時的印度正在混亂之中,各派紛爭不斷,而西方國家也許並不用出動一兵一卒,只需支持一方,這些僱傭兵就會替他去爭奪印度的天下,並且,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很明顯,印度與中國精神還相差很遠,中國人往往團結一致,一致對外,而印度各自為政,很難團結,就是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所以相比之下,印度在西方國家眼中就是一個軟柿子,但如果進攻中國,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中國無論是從軍事經濟實力還是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而言,都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哪怕是在甲午大海戰前期,中國海軍都是亞洲最大海軍,雖然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才創建的,但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規模,可見中國並不可小覷。而中國自古以來的陸軍就更不用說了,僅蒙古鐵騎也讓他們見識了其實力。

而對於侵略戰爭而言,西方國家也並不是都要強硬去殖民的,他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一權衡的過程當中,他們自然而然知道誰的力量更為強大,弱肉強食,西方國家在怎麼無知,也不可能去冒以卵擊石的危險,萬一戰敗,那整個亞洲殖民地都將功虧一簣了。所以相比之下,只能先去征服印度,顯然,西方國家的這一做法也是明智的,對於他後期的發展而言,這一方針也確實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印度,也許英國不可能完成工業革命,那也就不可能進而進入中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遇到中國以後,就一直挫敗,這就是其優先選擇印度而非中國的明智決策。


鳳凰涅槃宋晨聲

當然是先挑近的打了 印度和中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呢 征服了伊朗高原 再往東是阿富汗 然後帕米爾高原 然後進入我國西域 往東還有河西走廊 再往東才是中國腹心地帶 路途遙遠 不容易補給 而從阿富汗南下 就是富庶的印度河流域 試問哪個侵略者會不難下先攻印度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三大因素:地理阻隔,南亞民族好欺負,東方民族太剽悍。


地理阻隔

這個很好理解,從中亞向有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這些地形一個比一個難以跨越。

南亞民族好欺負

南亞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土地承載力高,人民較為懶惰,戰鬥力底下。尤其是南亞地區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還來還有天生弱化人民讓其無法形成合力的印度教,只要打進印度平原,基本就成了統治者。

東方遊牧民族太剽悍

實際上西方民族向東攻打,除了地理隔絕以外有個嚴峻的問題,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和大一統的東方王朝過於彪悍。在西方民族向東打的同時,往往會與東方遊牧民族迎頭相撞,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沒有一個好欺負,甚至還會有匈奴、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持續斷續千年西進。與其招惹草原民族,還不如打好欺負的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