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塊的白酒和幾百塊的白酒,有什麼不同?

榮耀梟雄

作為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可以肯定的說,在市場上買到的十幾塊的白酒肯定不是純糧食酒。而幾百塊一瓶的白酒,基本都是純糧食酒(當然,假酒除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白酒的工藝上來說,白酒的釀造分為傳統工藝固態發酵法,現代工藝液態發酵法(即酒精勾兌酒),以及固液結合法(固態白酒加香精糖精水等勾兌)。這幾種工藝,毫無疑問,傳統工藝固態發酵最為耗時耗力,不能機械化量產,成本自然高昂。而液態法工藝就是酒精勾兌一定比例的香精,糖精和水,比例固定好可以機械化生產,省時省力,成本自然低很多。因此三精一水的勾兌酒可以賣十幾塊,而真正的純糧食酒進入市場可以賣幾百塊。

其次,勾兌白酒的酒精主要是薯類作物或者發黴腐爛的糧食提取的酒精,成本是非常低的。而純糧食酒必定要選取優質的糧食作為釀酒原料,成本自然比酒精高很多。

再次,酒精勾兌的酒是不可以貯藏的,貯藏也沒有用,只能變淡變質。而純糧食酒出酒後一般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陳釀,讓酒質自然老熟,變的更加濃香醇厚。這個時間成本又比酒精勾兌酒不知道高了多少。

當然,現代社會,什麼商品都離不開一個豪華的包裝,包裝成本也很高,這個就不說了。

我是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歡迎大家關注我並與我討論美酒。老規矩,下面放一些酒坊的照片和家鄉的美景給大家欣賞。









一壺好酒154047589

家裡有個愛喝酒的老爸,前幾天,發現家裡儲酒斷檔,就陪著老爸去超市買酒。白酒的價格區間著實太大,上到幾千元,下到幾塊錢。同樣是酒,他們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首先,當然要來算算成本了。第一個成本,也是最重要的成本——酒本身,酒是什麼東西釀出來的?現在白酒的生產主要有三種方式:1、配置型白酒:就是食用酒精經過降度和使用正常的勾兌技術進行調兌而成。而食用酒精現在的可用原料很多,像薯幹、玉米、糖蜜、秸稈都可以發酵蒸餾酒精。此稱為液態釀酒,好處就是可控、乾淨、效率高。市面上一噸食用酒精的大概價格在5000-6000元,當然也要分原料和等級。2、釀造型白酒:即純糧固態釀酒,其原料標準很高,必須是高梁、玉米、小麥、大米、糯米、大麥、蕎麥等穀物(不包括薯類與果蔬類),要求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黴變。穀物的出酒率大概是40%-45%,而大米高粱的價格大家心中有數,折算下來,第二種生產方式只算原料成本大概也是第一種方式的2倍及以上了。3、第三種方式,即固液結合。吸收固態法白酒的豐富口感,液態法白酒的純淨,揚長避短。

現在說第二個成本,大概可以叫做勞作成本。液態釀酒,相對簡單:蒸酒-除雜-復蒸-增香……。更有一些酒廠直接購買食用酒精,進一步簡化了造酒步驟。這中間的硬件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是相對較少的。固態釀酒,生產工藝那是真的複雜啊,只能簡單說一說:原料處理-泡糧-初蒸-悶水-復蒸-攤涼-下曲培菌-發酵-蒸餾……每個酒廠釀造規程不同,多次回沙、反覆蒸餾的酒廠多了去了。這中間的硬件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非常得高。

第三個成本——時間成本。真正貴的酒成本就在這裡了。這個時間成本與勞作中的時間成本不同。好酒是需要陳釀的,剛生產出來的新酒,有辛辣味,不柔和,只能算半成品,一般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存貯,讓其自然老熟,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口味協調。陳釀的方法一般是把生產出來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輕微透氣性的容器內,隨自然界溫度、溼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工的調整。時間本身的消耗就是一項非常高的硬成本,茅臺酒每年只能生產一季;每年產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兌,勾兌後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廠,其中加上投料、發酵、烤酒的時間,酒齡至少都在五年以上。

在時間的流逝中,酒還會揮發的。裝酒的器具本身需要成本不說,而且還有滲漏、破碎的風險。綜合起來看,成本高得嚇人。

其次,我們來說一說品牌,白酒的品牌到底值不值得我們買單。筆者認為:值!

白酒行業的品牌形成與許多行業的品牌形成並不同,比如服裝行業、電器行業,品牌大都在於商,而並不在於廠。白酒品牌卻恰恰相反。為什麼?

首先,白酒釀造及品牌形成需要獨特的地域環境。在白酒的釀造過程中,有五個要素尤為重要——水、土、氣、氣、生。釀造好的白酒,一定需要一塊好的風水寶地,也就是今天白酒講的“產區”。我們常說:“離開茅臺鎮就產不出茅臺酒。”這句話是真的。因為多年前茅臺收購習酒廠,就曾實驗能否複製茅臺,結果是:始終未見覆制的茅臺,習酒卻依然以濃香著名。

其次,不可複製的窖池。好酒一定是在好的窖池中釀造而成的,但窖池是需要“養”和“護”的。筆者曾採訪過一個行業的資深技術專家,據他說,濃香型白酒的窖池通常需要25年左右才能出好一點的酒,而醬香型白酒的窖池也非常苛刻。如今好的、能夠使用的窖池已經越來越少了。

除了上述兩點以外,釀造工藝、出身血統、品牌背書也都會增加白酒的品牌價值。

說到酒就想再說說酒量這個事了。人的酒量大小與人體基因有直接關係。不同人種及不同地域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是不同的。總體上說,白種人60%的人是較能喝酒的,黃種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種人能喝不能喝的各佔一半。

我國與歐美國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脫氫酶缺陷所佔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較多。雖然酒量小,可我們的酒膽大,青春獻給小酒桌,醉生夢死就是喝!喝多了就會有一場宿醉頭疼在第二天等著我們,那麼,在斷片前或者頭痛後我們能做些什麼拯救下自己呢?

蜂蜜水——酒後頭痛

喝酒後頭疼是很常見的,酒後喝點蜂蜜水能有效減輕頭痛症狀。研究發現,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果糖,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酒後喝點蜂蜜水可有效減輕頭痛症狀,尤其是紅酒引起的頭痛。另外,蜂蜜還有催眠作用,能使酒醉的人很快入睡,再不用聽他沒完沒了地叨叨啦。

西紅柿汁——酒後頭暈

西紅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的,也是能促進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飲品。實驗證實,喝西紅柿汁比生吃西紅柿的解酒效果更好。如果一次飲用300ml以上,能使酒後頭暈感逐漸消失。飲用前若加入少量食鹽,還有助於穩定情緒。

蒲公英——酒後燥熱

很多人酒後都會感到身體特別燥熱,內裡著火了一樣,這時候你就需要蒲公英茶水來幫你去去火了,蒲公英有很好的祛火消炎、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蒲公英又名“尿床草”,其強大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身體內的酒精物質儘快排出體外。

此外,經常飲酒的人要注意亞麻酸的補充,可每天進食5-10ml蘇麻油或亞麻油來補充身體所需的亞麻酸,亞麻酸在體內可代謝成DHA和EPA,對清除血液垃圾、保肝護肝、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幫助。


都不容易

現在大家都說勾兌酒,純糧酒。今天系統的說說其中的區別,還有一些術語,讓大家有個系統認識。

【一】勾兌

說到勾兌,大家會想起市面流通的酒,酒精勾兌,喝完上頭、頭疼、口乾。其實大家不瞭解,勾兌,勾調都是酒行業中的行業詞,所謂勾兌,簡單通俗的說吧,好酒+好酒=好酒,好酒+差酒=好酒,差酒+差酒=好酒!酒釀出來,需要陳放,每批次酒的口感不同,酒質不同,所以需要調和,這就是勾兌了,一個好的調酒師可以把這些不同酒質的酒調和,形成口感更好的酒,然後陳放,到一定時間出廠,這是原始意義上的勾兌,勾調。


【二】酒精酒——新型白酒

酒精酒,讓人談酒色變。但是大家不瞭解食用酒精的工藝,食用酒精主要生產原料是木薯,木薯澱粉含量高,所以一般選用食用酒精生產,不過木薯類的容易產生氰化物,氰化物劇毒,所以生產食用酒精的都是大廠,需要國家審批的,一般一噸食用酒精價格在5000到6000+,廠家通過蒸餾讓酒精純度很高,很純淨,然後出售。酒廠買回來,三斤酒精一斤水,降度到需要的度數,然後酒中加一些酯類,香精,甘油,這就是酒精勾兌酒,一噸2000斤,一斤賣15,總共30000元,除掉6000元成本價,4000元運輸勾兌銷售成本,盈利20000元,這是一個大概數字,僅供大家參考,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幾十塊酒,這種酒是怎麼來的了。


【三】糧食酒

現在主要釀酒北方是高粱,南方很多用大米,像有地方特色的酒用苦蕎,玉米,青稞,小麥等等。不說醬香型酒,說說清香型酒吧,畢竟清香型酒的生產成本相對比醬香型便宜。汾酒來說,清法清做,高粱發酵28天,蒸酒,為頭茬酒;酒糟加酒麴二次發酵28天,蒸酒,為二茬酒;剩下酒糟就不要了,頭茬酒和二茬酒進行勾調,陳放,然後出售。糧食酒的生產週期比較長,這叫時間價值,再加上人工,糧食成本這些,一斤酒的價格就上去了。一般東北是使用麩曲的,麩曲發酵時間短,一般七天至15天就可以蒸酒,不過酒質相對來說差了一點。



【四】區別

十幾塊的酒,我們可以想想,商家能賣,肯定有利潤,其中利潤多少,我們不必深究,但我們可以知道他是新型白酒。

幾百塊的酒,一定是好酒嗎?一定是純糧酒嗎?像商家營銷好,廣告做的好,幾塊錢的新型白酒照樣能賣到幾百,所以消費者一定要心裡有數,價格高的不一定都是純糧原漿,或許只是釀造酒成分比較高。



對於新型白酒和純糧食酒的鑑別,我想大家都會一點,手搓法,燒鹼法,空杯法,過多的就不說明了,喝過正真的糧食酒,好好體會一下每個階段的感受,你會對純糧酒鑑別有更深的見解!


金谷玉釀

首先說明本人是酒廠工人。看了以上的一些回答,感覺不舒服。為什麼呢?把酒說的那麼壞。如果你道聽途說就不要出來,誤導消費者。中國的消費者也容易背誤導。按我的理解給大家解釋一下十幾塊的酒和幾百塊的酒的不同。如果從物理的角度來說還真不好回答。以下從幾個假設條件下來解答。1.首先解釋一下白酒。白酒不是生活的必須品,但是又與百姓密切相關,人們已經賦予了白酒很深的文化內涵。說以價格相差幾倍幾十倍也就不足為奇了。2.假設十幾塊的酒和幾百塊的酒是一個廠出的,那麼品質肯定差多了。主要是口感的差異。3.如果不是一個廠的產品就分情況比較。如果是一個香型,好比較一些。可能二者的品質相當。小廠如果用心做的話可能十幾塊的產品可能接近大廠幾百塊的品質。如果不是一個香型就不好比較。不過大體是大廠的價格要高些。前面說過,白酒更多的是文化的東西在裡面。名酒幾百塊買的人多,小廠的產品幾十塊也不一定賣出去,除非自己喝的老酒鬼才真在意品質。4.解釋一下白酒的品質差別。白酒單單從成份上來說,區別並不太大。酒精和水的成份是一樣的。區別就在大約2~3%的成份。這些2~3%的東西決定了白酒的品質。陳釀的酒好也是這一部分的東西發生了變化。我看到有人在回答裡噴勾兌酒,無比推崇糧食酒。這些想法是極端的,都不正確。5.如果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說,酒精酒最安全。糧食酒危害最大。聞著香,喝著厚的東西就是那2~3%的成份,但是把這些東西單拿出來,誰也喝不進去。酒精酒只是把2~%的東西還原回去一部分。酒精酒口感差是不能把這樣東西全部加回去(技術問題)所以不要噴酒精酒。世界名酒伏特加就是高純度酒精,越純越好。6.有人噴成本問題,算出38度酒精成本只是一塊多。但是能以成本這個詞來說事嗎?手機的成本是多少呢?超不過100吧。算成本怎麼不算稅收,技術成本呢?其實38度的糧食酒耗糧成本也幾塊錢。7.關於糧食酒的盲目崇拜太過了。白酒的品質差別,不在於糧食,而在於曲子和工藝。同樣的糧食,產出的酒有別天壤之別。有幾塊的二鍋頭,有1000塊的茅臺。個體小廠沒有深度,採用最簡單的技術,釀出的酒也是最低檔次的,質量比大廠的酒精酒都差許多。總的來說,喝酒不能以價格簡單地評價。愛品質的可以自己學會品鑑。愛文化的可以選有名氣的酒。愛面子的可以選價格高的酒。如果簡單地說好與不好未免太膚淺了。


晉老西兒

我年輕時在我們縣酒廠幹過,說到勾對酒,其實只要是工業化生產的酒所有的酒都勾兌。就是純糧釀造的也得勾兌。蒸餾酒時,出來的酒分頭中尾三部分,其中中間最好,酒精度數最高,有的達到70度左右。並且沒有雜味。酒頭和尾酒質量就差多了,一是度數低,二是雜質多,味道不好。廠家一般都是分類儲存的。出產品時兌在一起,用中間多的,就是高檔貨,反之越少檔次越低。純糧釀造白酒一般平均度數都是50多度。所以過去傳統白酒一般都是52度以上。以上是傳統工藝純糧食釀造白酒。

現在酒度數普遍低了,如何降低度?主要是兌水。但問題是如何使兌水後酒喝出原來的味道?這就需要加東西了。過去各酒廠都有品酒師,人工品嚐後,就知道酒裡缺少什麼,然後再加。現在有色譜儀,一分析,各種成分和含量多少都出來了,按要求加化學品就行,要啥味是啥味。

所以現在許多酒廠都不燒酒了,買來食用酒精直接勾兌,成本低,做做廣告營銷,賣得也不錯。


劉文崇1

好的白酒,是“天人共釀”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白酒釀造是由糧食釀製的,但在釀造過程中,又與當地的水土、釀造、微生物有著重要的關係。以茅臺為例,離開茅臺鎮就產不出茅臺酒。這句話是真的。

茅臺屬於用固態法釀造(指採用固態糖化、固態發酵及固態蒸餾的傳統工藝釀製而成的白酒)的白酒,要用茅臺本地產的糯高粱,這種高粱粒小、皮薄、澱粉含量高,可以多次蒸煮。那麼,糯高粱這種原材料,就是能體現當地風土的重要原材料。

然後,形成酒的風味的第一個關鍵指標“制曲”。在每年端午節,釀酒工匠們就要開始製造釀酒的曲藥。曲以小麥為原料,加入水和“母曲”攪拌,工人站在盒子裡用腳不斷踩壓。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辛苦的過程。

選擇端午來制曲,是因為需要夏天高達40攝氏度的高溫,為微生物的生長創造條件,這些長年以來生活在制麴車間裡的神秘的微生物,肉眼看不到,但它們非常重要。它們進入曲中轉換出特有的酶,這些酶可以加速澱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

經過“踩曲”做成的“曲塊”,釀酒工匠們用穀草包起來,在倉庫中放置。約每10天翻倉一次,讓曲塊每一個面都能在空氣中接觸到微生物。約30~40天左右,曲塊出倉再存儲一個月以上。一塊好的酒麴至少要用3~5個月才能做成。

還有一個神秘的、不可以因為人力而改變的因素,就是--窖池。好酒都離不開老窖池。風味最複雜的好酒一定是在好的窖池中釀造而成的。

制好酒麴,就已到重陽節,釀茅臺又到了另外一個重要步驟——“重陽下沙”。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把高粱經最後9次蒸煮。比方說茅臺的“回沙”工藝,就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以在反覆蒸煮中獲得最完整的高梁風味。

加曲攪拌發酵,這時最重要的是釀酒師的經驗,釀酒師依據溫度來掌握時間。

發酵完成後,把酒麴放入有3~4米深的窖池中進行封存。每個窖池有能裝15~20甑的酒糟。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大概一個月後打開窖池,投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藥,重新下窖。這一切都為了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如此多次循環。 

所以說,一瓶好白酒,離不開好生態生產的好材料,離不開那方水土的水、微生物,離不開人的經驗智慧,離不開時間,一切都要靠天與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於是價值不可能低。

但白酒中還另一種:

半固態法白酒,這是採用固態培菌、糖化、加水後,於液態下發酵、蒸餾的傳統工藝釀製而成的白酒

以及液態法白酒,指主要採用液態糖化、液態發酵、液態蒸餾製成的白酒,固液勾兌白酒、調香白酒等。這種就會相對便宜。


嫣然Tang

建國後白酒地位被拔高、全國男性愛喝酒這件事,也曾遇到過阻礙:糧食短缺。

為了解決人民的喝酒問題,專家們在傳統的固態發酵法之外開闢了液態發酵的新形式。

固態發酵顧名思義,釀酒的原料呈固態,一般有五種糧食: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

把這些糧食灑水摻和,再摻入酒麴,控制溫度溼度和空氣量,調節微生物的繁衍生息速度,就叫發酵

發酵過程中,糧食裡的澱粉分解成糖,再轉化成酒精,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再轉化成有機酸,蛋白質先分解成氨基酸,再轉化成醇類、醛類、酮類和含氮化合物,這些東西區分了“酒”和“酒精”。

固態發酵酒萬般好,解決不掉的一個問題就是


液態發酵,簡單粗暴不負責任的說法就是酒精勾兌。

這個發酵方法始於1959年,成品幾乎就是純酒精,和現在的清潔能源差不多,然後再人工加香精調味,保證它喝著像酒。

因為最後總要調和一波,所以液態發酵法對糧食原料的要求沒那麼高,紅薯、玉米、豆腐渣、甘蔗渣都行。

再退化一些,也可以用食用酒精加香精,這樣成本更低,

在困難時期滿足了勞動群眾們的酒癮

直到今天,你在街上看見的那些價格喜人的塑料桶裝,甚至軟包裝白酒一般就都是液態發酵的。

● 桶裝酒

液態發酵比起固態發酵,最主要的問題倒不是不夠傳統,而是紅薯等原料裡果膠含量過多

如果酒廠技術不過關,很可能成品酒裡甲醇超標,雖然不至於像假酒一樣一口悶進急救室,長年累月喝下去,仍然是十全大補看得見。

好喝的太貴便宜的不安全白酒地位越來越尷尬。

參考資料:
範文來、劉永光:《酒精勾兌白酒與非穀物白酒應該淡出歷史舞臺》,《釀酒科技》,2012年第8期

視知TV

幾十塊錢的白酒和幾百塊錢的白酒有什麼不同,我相信,會喝酒的人都清楚他們的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闡述不同價格白酒的不同之處。

第一,成本的不同。酒是怎麼釀造出來的,根據不同的釀造工藝,酒的品質也是千差萬別。

現在白酒的生產方式主要有三種:

1、配置型白酒:

使用食用酒精經過降度和使用正常的勾兌技術進行調兌而成的。食用酒精的製造原料也很多,比較常見的有薯幹、玉米、糖蜜等都可以發酵蒸餾酒精。此種釀造方法稱為液態釀酒,可控、乾淨、高效也是他顯著的優點。市面上一噸食用酒精的價格大概在5000-6000元,當然,根據不同的原料,等級也是不一樣的。

2、釀造型白酒:

原諒標準高,必須為小麥、高粱、玉米、大米、糯米、大麥、蕎麥等穀物類(不包含薯類和果蔬類),要求顆粒均飽滿,新鮮並且無蛀蟲,無黴變。大米和高粱的價格相對前者,也是翻了一翻的。成本也是隨之上湧。

3、固液結合:

揚長避短,吸收固態白酒的豐富口感和液態白酒的純淨,使之口感更豐富,色澤更純淨。

第二、工藝不同,成本也就千差萬別。

液態釀酒法,工藝相對於固態釀酒法簡單得多,只需要經過:蒸餾--除雜--復蒸--增香即可。有的廠家甚至直接購買食用酒精,省去了蒸餾和除雜的過程,時間成本,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都省去了,更加節省了勞作成本。

固態釀酒法,工藝是所以釀酒中最複雜的一種方式,從糧食的酒,中間最少要經歷9個環節的製作,才能到我們看到的純淨的美酒。並且這九個環節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硬件設備的保障,時間的沉澱,都是需要的。從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的時間,最後進行封壇。可想而知,固態釀酒法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設備成本是相當的高的。

第三、時間成本。白酒真正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剛產出的酒,味兒辛辣,不柔和,只能算是半成品。一般要經過長時間的自然老熟,酒體軟綿適口,醇厚香濃,口味協調。

陳釀的方法一般是把生產出來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輕微透氣性的容器內,隨著自然界的溫度、溼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工調整。

時間本身的消耗是一件非常高的硬成本,茅臺酒每年只能產出一季,每年產出的酒都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兌,勾兌後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廠,其中加上投料、發酵、烤酒的時間,酒齡至少是在5年以上。

最後,我們來說說,幾百塊的白酒是不是值得買單。

白酒的品牌的形成和很多的行業品牌的形成是不一樣的 , 很多品牌不需要地理位置的優勢,更多的是在於商,並不在於廠。而釀酒是需要看中的是天時地利的。

1、釀酒需要獨特的地域環境。

在釀酒的過程中,有5大要素尤為重要—水、土、氣、氣、生。

俗話是:“離開茅臺鎮,就產不出茅臺酒”,這句話的道理也是對釀酒地域的重要性的最好詮釋。

多年以前,前茅臺收購習酒廠,試圖負責茅臺酒,卻失敗了,結果是:始終未見覆制的茅臺,習酒卻依然以濃香著名。

2、不可複製的窖池。

好酒一定要在好的窖池中釀造而成,好的窖池是需要養護的。

如今好的窖池也越來越少了。

所以,濃香酒的年份是根據窖坑來算的,而醬香酒則是根據基酒存放時間來算。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除了上述幾點以外,釀造工藝、出身血統、品牌背書也都會增加白酒的品牌價值。,釀造工藝、出身血統、品牌背書也都會增加白酒的品牌價值。

所以說對於愛酒人士,在市面上面對各色白酒也要懂得分辨白酒,健康飲酒!



富盛酒業

傳統工藝的醬酒,就是現在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GB/T 26760-2011)中明確規定,醬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需以高粱、小麥、水等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製成,這個標準就是大麴醬香坤沙白酒。

茅臺鎮的醬香酒主要分為:大麴坤沙醬香、碎沙醬香、翻沙醬香、麩曲醬香。市面上出售的低價醬香酒,主要為酒精串蒸酒,這算不上真正的醬香酒。

大麴醬香坤沙醬酒是世界上釀造週期最長、釀造工藝最繁複、耗費糧食比例最大、香味物質最多的酒品。我給大家算一下一斤坤沙醬香酒的價格:

小紅糧:2×3.30=6.60元

曲藥:2×1.70=3.40元

人工工資:1×1.20=1.20元

管理工資:1×0.20=0.20元

煤炭: 1×0.30=0.30元

水電:1×0.20=0.20 元

工具磨損:1×0.10=0.10元

總計11.8元,還不包括輔助器具的價格

剛釀造出來的白酒最低價格也要18元/斤,每年會有5-7元的價格浮動,比如一斤5年的醬香酒(18元的最初價格+5年的時間×6年的上浮價格=48元),這是5年醬香酒的最低價格了。

市場上的竄沙酒為什麼會那麼便宜呢?這還要從竄沙酒的工藝說起,行業也稱之為“串蒸”也叫串香,則是用捆沙酒最後第7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餾後的產品,最後添加坤沙或碎沙混合調味,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至於味道:酒糟味大、酒精味濃。香過於薄、味過於甜、色過於黃,給人不舒適感。

一般宣傳糧食酒、純糧酒,及原漿等非醬酒概念,常用桶裝,宣傳10元/斤、29元包郵等低價策略。這類低價格的醬香酒,不用懷疑這就是竄沙酒。

其實就和買東西一個道理吧,便宜沒好貨,但是貴的東西不一定真,所以還是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喜歡可以點一下關注哦。


遊說醬酒

就拿醬香白酒來說,為什麼普遍白酒中,醬香酒價格稍貴,這是為什麼呢?

真正貴的酒成本就在這裡了。這個時間成本與勞作中的時間成本不同。好酒是需要陳釀的,就拿醬香白酒比較,醬香酒的釀造工藝複雜,生產週期長,兩次投料,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再加上三高三長,剛生產出來的醬香酒,每一個輪次出的酒的口感,顏色,酒精度都是不同的,有辛辣味,不柔和,只能算半成品,一般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存貯,讓其自然老熟,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口味協調。陳釀的方法一般是把生產出來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輕微透氣性的容器內,隨自然界溫度、溼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工的調整。時間本身的消耗就是一項非常高的硬成本,茅臺醬香酒每年只能生產一季;每年產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兌,這裡說的勾兌是以酒勾酒,老酒調新酒,勾兌後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廠,其中加上投料、發酵、烤酒的時間,酒齡至少都在五年以上才能包裝出廠,



有的人喜歡喝廣告做得鋪天蓋地的酒,覺得喝品牌的酒有面子,有的人喜歡喝真正的純糧食釀造的酒,即使包裝簡易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追求,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性飲酒,更多地關注自己喝的酒本身的品質而不僅僅是酒的廣告或價格。
大家可以相互關注一下,定期給大家普及關於醬香白酒的知識,大家相互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