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部署紮營,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嗎?

吳昆華

不請自來,從年青時就愛讀三國,特別對馬禝大意失街亭這一段感興趣,中學課本上就有這一章節。我思考過很長時間,也把我的想法和思考寫到一些相關的研究文章之中,也回答過相類似的問題。

如題,如果馬禝按諸葛亮的佈置,馬禝是否能守住街亭?這個回答是明確無疑的,是守不住的。

因為諸葛亮至少犯了三條兵家大忌。為什麼這樣說,其一,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上陣是因地制宜。諸葛亮沒有到陣前就叫馬禝如何做,除了顯示你諸葛亮能耐大,還能顯示什麼?這叫不瞭解情況亂指揮,捆住了馬禝的手腳。其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給馬禝授計,說明其實也是對馬禝的能力還有懷疑有所不信任,如果信任,你就讓他去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罷了,還要你去教他如何排兵佈陣嗎?其三,諸葛亮雖然說經常和馬禝在一起談兵論陣,但對馬禝真實的想法和願望根本不瞭解。我們從馬禝的行動佈陣來看,馬禝根本不是想去守住街亭,而是想通過這一仗打出名氣出來。諸葛亮這都沒有搞清楚,就拿了兩萬兵馬給馬禝去守篈亭,想要馬禝去打贏這場仗,也只能是望天收了。

其實,馬禝確實是有軍事戰略才華的人,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如此看重馬禝的。而且,此次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用馬禝。書中載,諸葛亮南征時禝獻攻心之計,諸葛亮採用後大獲全勝,所以,諸葛亮才會愛與之討論戰術戰法。諸葛亮是看人看對了,用人用錯了,諸葛亮這個神算子並沒有算到了馬禝的想法,這也是諸葛亮自己在事後所承認的,用人用錯了。

諸葛亮再神算也沒算到馬禝的腦子裡在想什麼。這可是馬禝第一次以主將的身份帶兵出來,自己又認為精通戰略戰術。二萬兵馬,好不威風。他從帶兵出發時就一腦門子想的是如何這一仗要殺得曹軍嚇破膽,揚名立萬。他是找曹軍去決戰,就他這個二桿子毛頭,與張鴿比起來,就要差得去了。

馬禝在佈陣上把軍隊放在山項,遠離水源,如果從長期堅守來說是錯,如果目標是進攻就一點錯也沒有。因為一戰成名,要什麼水源,從山上向下攻,勢如破竹,是上上策。馬禝的置死地而後生戰法,這招項羽用過,韓信用過,漢光武帝劉秀也用過,個個都打出了奇蹟,勝利到處都是,為什麼馬禝就用不得?就算是短時的防守,馬禝住紮在路邊的山上也沒有錯啊。君不見,離我們只的幾十年前的二戰也好,抗日戰爭,解決戰爭中也好,路兩邊的高地是必爭之地,朝鮮戰爭時,有一篇最可愛的人文章,裡面的志願軍部隊,為了攔截美軍的退逃之路,也是選擇在兩邊的山坡上打阻擊,也沒有選在大路當中挖戰壕阻擊。

馬禝的問題在於,什麼都沒有錯,結局是最大的錯,關鍵在馬禝並沒有很好的戰前動員,只是一鼓腦地叫兵士們向山下衝,戰前動員,兵士們瞭解自己的處境,才能置死地而後生,而且,王平的分兵,從執行諸葛亮的戰略來說沒有錯,但對執行主將的戰略是有妨礙的,分散了兵力,體現出將領之間的思想不統一,不能做到與主將同心,這裡還有個細節,諸葛亮還特意單獨交待了王平的任務,正好印證了我的觀點,諸葛亮對馬禝能不能完成任務並沒有十分的信心。

所以,守住守住的根本原因真不在馬禝身上,當然他也有原因,而根子在諸葛亮身上。


煙雲吐秀

別說馬謖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會不會失敗,就是諸葛亮親自帶隊,如果也是帶著馬謖的那些人馬,他也守不住街亭,因為當時由於諸葛亮失算,非主力部隊對上了曹魏主將張郃帶領的全部主力部隊,眾寡懸殊,失敗是必然的,街亭是必然要丟掉的,只不過如果馬謖不是把兵馬拉到孤山上,未必會被包圍,可能還有戰略迴旋餘地,不至於被張郃包了餃子弄得全軍覆沒——打不過受不住,跑還是能跑得掉的,畢竟在戰場上,逃命的總比追兵跑得快,一個是性命,一個是要功勞,就像兔子一般都比獵狗跑得快一樣。

按照《三國志張郃傳》記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馬謖之錯,不是沒有“當道下寨”,而是沒有佔據現有的城池,因為即使臨時搭起來的木頭營柵,也禁不住火箭攻擊,張郃大軍完全可以用先來一通火力覆蓋,然後大軍衝鋒,那麼幾根削尖的木頭,是擋不住千軍萬馬衝擊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諸葛亮算錯了曹魏大軍的主攻方向。在這裡我們不能看《三國演義》,因為小說裡曹魏主帥是司馬懿,張郃也是先鋒或者偏師,諸葛亮用馬謖以偏師對偏師,一萬人去收個街亭,也是可以的。但是歷史上真是的情況是張郃就是主帥,司馬懿根本就沒參加這場戰役。

張郃帶領的是曹魏全部精銳: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所以說張郃打馬謖,是“牛刀殺雞”,他斷了馬謖取水的道路,馬謖連衝破封鎖的實力都沒有。眾寡如此懸殊,就是諸葛亮帶著馬謖那麼點人馬,也只能見勢不妙開溜。

而馬謖之所以被處死,街亭失敗只是一個誘因,畢竟不能打一次敗仗就砍掉一個主將,要是這樣的話,張郃的腦袋早被曹魏砍過兩次了,而且諸葛亮也不是沒打過敗仗,他打敗了也沒有自殺。即使是關羽張飛馬超也都沒少打敗仗,但是也還是一路高升。馬謖之所以被殺,不是因為戰敗,而是因為戰敗後沒有第一時間收攏敗兵迴歸大本營,而是畏罪潛逃了。後來是被緝拿歸案還是投案自首,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但“畏罪潛逃”的說法是一致的。

而事後諸葛亮的檢討書也寫得很明白,是自己臨戰畏縮,才導致了街亭失敗: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半壺老酒半支菸

如果是平原作戰,馬謖根本就是禁不住張郃司馬懿一合之數。關鍵是街亭位置依孤山傍水,作戰空間有限,如果不是被圍在孤山之上,而是當道紮寨,隔一段扎一寨,連扎數寨,就算百萬大軍也不可能輕易吃下馬謖的一萬多大軍。這樣本來會戰就變成了魏軍的攻城拔寨戰,沒有計策輔助,司馬懿就算沒日沒夜的攻馬謖也能守個數月有餘。這樣只等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擊潰曹真主力大軍奪取長安,回頭夾擊司馬懿。魏國真就回天乏術了。

有的可能不明白作戰空間這個道理,我解釋一下冷兵器時代作戰多以短兵相接,遠距離打擊手段比較單一效果也不好。這時候作戰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部隊的數量取得作戰效果受到對戰部隊的直接接觸面積影響,1萬人和3萬人部隊如果在平原交戰,接觸面積大第一序列交戰可能上百人,死傷速度快,正常來說戰鬥可能數小時就能分出勝負。反之如果在作戰空間小的環境下,接觸面積小一次也就幾十人,死傷速度慢,站在人數少的一方1萬人,想想要多久才能死傷完畢,這樣人數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在算上馬謖是守方,可以提前設置營寨等戰術手段,攻防就更不容易打了,可能正常兩個魏軍殺一個蜀君,或者一個殺一個,但是加上防守戰術手段,一個蜀軍能殺十個魏軍。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攻城都以計謀偷襲或者圍困,不輕易攻城的原因。


人人的世界1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三國志》和《三國演技》我都仔仔細細的讀過幾遍了,《三國演義》更是我最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說的當道下寨我個人認為是可以擋住司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諸葛亮並不是說街亭不能丟,而是說只要守住一個月不丟就行!

原文是“當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過”按照這樣的思想,馬謖如果當道下寨的話,挖好工事,馬謖在正面,派一隻隊伍在側面,形成掎角之勢,與司馬懿的大軍形成兩軍對壘,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個月餘問題還是不大的!



第二:司馬懿的大軍到來以後,看到街亭有駐軍,遂讚歎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來,諸葛亮不可能讓屯兵山上!

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過街亭的地勢,從博望坡之戰就能看出,司馬昭只是指責馬謖,說諸葛亮用這種庸才做將,必會誤事的言語中我們看出,如果是當道下寨,司馬懿的大軍還是很頭痛的,這個是從側面分析,如果當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馬懿決斷的馬謖的水源!

把山團團圍住,圍而不打,讓將士們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還沒有正面作戰就已經潰不成軍,說明了馬謖的計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當道下寨還真沒準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從諸葛亮失守後的防禦來看,他不覺得會失守!

從諸葛亮對馬謖的問罪裡面也可以聽出來,諸葛亮反覆強調要當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計,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並沒有想到街亭會失守,說明了當道下寨諸葛亮還是有很大把握能夠守住街亭的,按照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如果是沒有辦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漢中去了,所以按照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守住一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是可以守住街亭的。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說一下馬謖與陳壽的關係,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在街亭之戰後,馬謖被殺,陳壽的父親也受了髡形,所以陳壽對馬謖和諸葛亮是有怨言的,畢竟這個對陳壽的影響很大。

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是抱有私心的,另外還有與諸葛瞻的關係,陳壽是諸葛瞻的部下,曾經被諸葛瞻所輕視,說諸葛瞻只會畫畫寫字,言過其實,所以很多人都挺看不起陳壽的。

另外,在馬謖的問題上,陳壽又說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劉備在臨死之前,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像趙括那樣,只會紙上談兵,不能重用,但其實有問題的,因為馬謖這個人只是小人物,劉備託孤的時候,只會交待國事與家事,不可能提到馬謖的。

第二件事情,當初在先鋒的人選上面,很多人都認為應該任用吳懿,或者魏延當先鋒,而諸葛亮卻選擇了馬謖這個人做先鋒,所以才會大敗,這個問題是什麼呢,馬謖沒有實戰經驗,所以不能任命,但是每個將領都有其的第一次。

益州人才不多,諸葛亮想培養馬謖這個很正常的,另外像鍾會,鍾會之前也一直是司馬昭的參軍,也沒有帶過兵,在魏滅蜀之戰,司馬昭也是直接交給了鍾會十幾萬大軍,這個也是有問題的嗎?

從這兩個事情,就可以看出陳壽就是因為其父在此次受到牽連,所以就十分的恨馬謖,自然就比較不客觀了。當然馬謖確實是做得不好。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去做,而且還有名將王平在旁邊輔助,那麼雖然不見得能夠打敗張郃,但是能夠守住,擊退張郃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另外還有諸葛亮的援兵呢。


歷史簡單說

總的來說,守街亭馬謖有細節失誤,但是與整個戰役關係不大。而諸葛亮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那咱家簡要解釋一下:

對於戰爭而言,就是一個爭奪戰略主動權的過程,特別是在古代戰爭基本上都是會戰。

這個時候,擺在諸葛亮面前兩個問題。

  1. 作戰目標地區面積大,不是一兩個小縣城,而是意圖一口吃下隴西,也就是涼州。
  2. 與隴西作戰的同時,必須要面對從東邊來的曹魏的主力來援。

那麼諸葛亮沒有那麼多兵力,所以他需要的是時間。那麼只能分散敵人,攪亂敵軍部署,浪費敵人時間。(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指揮的是四渡赤水,把敵人玩的團團轉)

諸葛亮的部署發現也是這麼弄的。

趙雲出斜谷攻打長安,就是為了拖住曹真,讓其以為諸葛亮主力就在這裡。讓其產生誤判,漢軍就可以爭取更的時間進攻涼州。

趙雲也完成了這個任務,確實牽制了很長一段時間。使得戰役的第一個階段對漢軍而言發展非常順利。

然後諸葛亮從武都出發去涼州,這時曹魏才緩過神來,諸葛亮主力在隴西,要想保住隴西就必須派援軍,不然援軍必失去。

曹真肯定動不了,派遣了張郃率一部分兵力穿越六盤山去救援,這個趙雲是無法牽制的。這是街亭要道必經之路,諸葛亮就必須派人駐守街亭打援。

其實這時馬謖的任務好的情況打一個埋伏戰,次點也要打個持久戰,總之現在諸葛亮最缺的就是時間,不求勝利不求失敗只需要牽制。

諸葛亮一但拿下涼州,迴轉街亭一內一外逼迫張郃會戰,戰局其實是有很大主動性。

關鍵是,馬謖在張郃的進逼,在很短上的時間內失去了戰鬥力,這時候諸葛亮和手下的將領,正在正在臨渭、襄武、清水等地艱苦作戰,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縣一帶居中策應。

問題在於馬謖抵達街亭之後不久,就遇到張郃的前鋒部隊是屬於意外情況,屬於遭遇戰。馬謖槍佔了有利地形,但並沒有與張郃所部進行糾纏,相反,他倒是被張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後困死山上。


這是馬謖的根本失誤。上山其實沒啥錯,關鍵就是沒有和張郃對打。但是諸葛亮的錯誤更嚴重?

就是因為,諸葛亮對於計劃可行性過度迷信,對魏軍的行軍速度沒有準確把握。竟然導致馬謖提前到達指定地點卻沒有一點準備。

街亭失手,六盤山通道一開,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將全軍覆沒。

諸葛亮就是過度迷信,想用完美詳細的的計劃代替戰場隨機時間的缺陷,但是戰場的形式是千變萬化,在聰明的人也有考慮不周的情況。諸葛亮希望用完全的“科學手段”來掌握戰爭是不現實的。


新鄉小子先鋒員

經過我仔細研究,街亭地形地貌衛星圖片對比擋道紮寨可守。魏國大軍從張堡方向進攻蜀國軍務必然已知也是魏國最為被動處於劣勢。擋道紮寨是主動防守優勢一,其二防守準備條件充裕,魏國進攻被動是其劣勢二。第三糧草兵少消耗就少可以堅持時間更長軍心穩定。魏國長途跋涉千里奔襲必然糧草補給缺乏。如若擋道紮寨街亭必然不失!已知街亭……


歐式汽車美容會所

《三國志》上雖然沒有記載魏蜀雙方兵力部署情況,但戰爭過程的描述與《三國演義》大同小異。《三國志 魏書 曹真傳》中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是說張郃與馬謖在街亭作戰,馬謖依據南山的險要位置阻擊張郃,卻沒有在山下部修建城垣。張郃斷絕了馬謖的汲水通道,把馬謖打敗了。


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是希望馬謖能拖住司馬懿的大軍,而把魏延吳懿等作戰經驗豐富的人去平定隴西,則是為了爭取時間。街亭是長安通往隴西的要道之一,馬謖如果在大道上駐守,張合的先頭部隊攻堅戰啃不下馬謖,只能等司馬懿的大軍。等司馬懿大軍長途跋涉趕到街亭的時候,魏延吳懿等人平定隴西,諸葛亮就可以從容的集結大軍與司馬懿對抗。


協酒而逃

我覺很難,比較敵我兵力懸殊,而且在冷兵器時代,很難有效的壓制敵人的衝鋒,而且諸葛亮也沒打算真的守住,只是要爭取時間。如果按諸葛亮說的,在當道紮營,敵人急切而不能偷過。這是個心裡戰,諸葛亮也只是猜到並不確定 而且蜀兵少分不出太多兵力,司馬懿看見短時間能不能斷糧道,而且諸葛亮隨時可以回兵,也就退了。也就是說街亭只能短時間拿下才有意義,要是真那麼確定半路埋伏不是效果更好。所以當道紮營只是個心裡戰,起到讓司馬懿後腿的效果


快樂就好153167537

首先,要談論歷史需要從史書而不是從小說入手;史書上寫的很清楚,街亭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個路口,而是一座城,馬謖的罪名是“不下據城”,也就是諸葛亮叫馬謖去街亭是守城的,而馬謖並沒有遵從命令,放棄了城池選擇了駐軍在山上要去和魏軍打野戰,結果被切斷了水源而慘敗。要按照諸葛亮命令老老實實守城的話,以當時的攻堅水平,但凡守城一方不缺糧,幾百人對上萬人都可以守一年以上不丟,馬謖要守住街亭幾個月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