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家風問題,他談到“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怡害社會”。他還提議把“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寫入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父親楊禕,1918年10月30日生於山東金鄉城西楊莊。1936年6月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班長、教導員,中共金鄉城區區委書記,金鄉縣委組織部部長,嘉祥縣委組宣部部長、縣委副書記,南旺縣委書記。菏澤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兼黨校校長,地委副秘書長,地委常委、單縣縣委第一書記、菏澤地委常委、宣傳部長,濟寧、菏澤地委常委、書記處書記等。

摘自地委書記悼詞——“楊禕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黨無限忠誠,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對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生命歷程閃耀著共產黨人的光輝;他謙虛謹慎、顧全大局、作風民主、關心群眾,具有很高的威望;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德高望重、高風亮節,處處表現出領導幹部的崇高風範;離休後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堅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自覺維護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繫,保持了革命晚節;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的工作作風,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學習和傳承。楊禕同志逝世後,治喪委員會收到來自中組部、第二炮兵、山東省委、雲南省委、貴州省委、深圳市委等單位及各地老領導的唁電、唁函700餘份”。

今年是父親誕辰100週年。父親離開我們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留下的精神財富,一直都伴隨著家人和親友,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動力。

忠誠——忠誠於黨、忠於人民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1952年父親離開南旺縣委時的合影。前排右四為父親

父親原名楊淑己,字自修,曾用名宗堯、毅鋒、丁一。他在村裡上私塾、鄉師後,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金鄉縣一中,在班主任老師、地下黨員秦和珍(文革前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後任山東省人大主任)帶領下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父親畫像被漢奸政府懸掛在城門懸賞。為了掩飾身份,他把名字改為“丁一”,說這是筆畫最少的兩個字,寫起來方便。抗戰勝利後,為了紀念這個在湖西地區曾很有影響的化名,父親把名字改為楊禕,後一字同音,他說“禕”是美好的意思,體現了我們黨對奮鬥目標的理想和追求,也與楊字筆畫相近,書寫或篆刻也協調。

忠誠信仰。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建國時期,父親對共產主義事業信仰、對領袖和黨的忠誠,從來沒有動搖過。建國初期,按照中央要求,時任中共南旺縣委書記的父親,通過深入調研後撰寫、上報了《關於深入開展“三反”工作的建議》,得到了毛主席、黨中央的肯定性批覆和高度評價,並轉發全黨,對此他一直引以為豪。1958年父親在北京參加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期間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併合影。在任單縣縣委書記期間,針對歷史上與鄰縣魚臺、金鄉因水利問題多次發生糾紛甚至群毆,父親每次都親臨現場調解。經過調研,父親就此給中央和國務院寫了專題報告,1964年國務院批准恢復魚臺縣及父親提出的整治措施,自此徹底解決了多年存在的民事糾紛。父親在文革中多次被批鬥、遊街、抄家、關牛棚,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對黨的忠誠。1967年初寒冷的一天,父親在菏澤南華廣場受到造反派批鬥,我在臺下看到幾位白髮老領導被拽頭髮、擰胳膊、拳打腳踢的場面,會後還讓他們掛著牌子車載遊街。回到家裡,孩子們都心情沉重的圍在父親床前,他艱難地叮囑著,“不要有怨氣,這是黨和群眾幫助我改正錯誤。解放這麼多年,老區群眾生活沒有多大改變,我應該受到批評教育”。在父親被中斷黨組織生活的三年裡,他每月按時把應繳的黨費都存起來,恢復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繳納黨費。

剛正不阿。1967年我家和其他領導都被趕出地委大院,住進原地區行政幹校的小島上。這裡很偏僻、房舍陳舊潮溼、蚊蟲很多。一個夏天,西安兩人來搞外調,父親在小客廳和他們談話,我在隔壁看書。外調人突然提高了嗓音:“我們來調查周惠林的罪行,可是你只說他的好,你們這些走資派真是死不悔改”!聽到父親心平氣和地說“惠林同志是老紅軍,他18歲就當了營長,和日本鬼子打仗,子彈打完了用大刀還砍死了四個小鬼子;平時他對同志就像親兄弟,說他要復辟資本主義,說他反黨,打死我也不相信”。歷史證明,周伯伯是清白的,父親的話是公正的,他那些擲地有聲的話至今還在我耳邊迴響。

廉潔自律。平時凡是別人帶來貴重物品,父親都會讓他們帶回;有時親友帶來水果和土特產,即使收下也會回贈相應物品。每到春節,都會有很多人來拜年,父親總是天不亮就讓全家起床,客廳裡擺好瓜果,給孩子們準備好壓歲錢。父親非常珍視這種淳樸的親情、友情和同志情,從來拜年和串門同志的言談、態度和眼神裡,我也深切感到了他們對父親的敬重。

淡泊名利。父親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1955年他被定為行政12級,直到1983年離休時調至11級。其間曾有多次晉升機會,但每次他都找到上級請求提拔其他同志,並講出這個同志哪些方面更出色、更有能力。他認為與犧牲的戰友相比,能活到現在已經很幸運,不能再向黨和國家伸手索取什麼。

嚴於律己。父親在生活中一直堅持低標準。1994年8月,地委派車送父母去煙臺療養。中途在淄博住宿,隨行同志安排了住宿。父親得知房費一晚要120元,就提出調換便宜房間,隨行同志告訴他這符合規定而且可以報銷,父親說“那也不行,我住一個晚上夠群眾吃好幾天的飯,不換我睡不著”。在父親堅持下,還是換到了普通客房。父親從不輕易丟棄物品,傢俱、廚具等都使用了多年,家裡存放著解放初期的報刊雜誌,珍藏著各方信函,用過的信封,他總是翻過來、粘貼好再用。對於飲食、衣著他都很隨意,除了出席重要會議時要穿的毛呢中山裝外,很多衣服都有補丁。各種傢俱如桌子、床、書櫃、洗漱架等都是按規定配發的,從來沒有因為家人多而超配。

置根群眾。抗戰時期,已擔任區委書記的父親一次替一個新兵站崗(這個新兵年齡小且剛參加革命),時值寒冬,凍得他發抖,房東大娘拿了件棉衣給他穿上,天亮後才看到這衣服有幾十個補丁。父親對此感慨萬千,他多次談到,“沒有群眾支持就沒有革命勝利”。文革中父親“靠邊站”後,每個星期天都會帶著孩子到附近農村去,他用自購的理髮工具給村民理髮,讓我們把一路上撿的牛、羊糞倒在村裡積肥坑裡。其間父親瞭解了很多基層情況,並以地委顧問身份提出工作建議。文革期間父親先後參加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及五七幹校,每次離開時他都把毛毯、被褥、水壺等留給當地困難群眾,他盡一切可能為群眾做事。

勤奮——努力學習,博才多藝

父親上學不多,但憑著他的悟性和勤奮,掌握了淵博的知識,特別對歷史文化,詩詞曲賦,書法篆刻,地理名勝、樂理樂器、園藝手工等知識和技能,都有很高造詣。孩子們平時問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得到圓滿解答,父親堪稱是一部百科辭典。

善書法。父親自幼喜歡書法,特別是楷書和行書很有功底,多年來他撰寫文章和批閱文件都用毛筆;在每次寫大字前,都會精心計算佈局;他喜歡篆刻,戰爭年代連區委、縣委的印章也是他自己刻制的。離休後曾任菏澤地區老年書法協會名譽主席,其書法作品被評為山東省老幹部書法大獎賽第二名。父親注重培養孩子的書法修養,從小讓我們臨摹字帖,他下班很晚,就讓我們把寫的字放在桌上,翌日清晨,我們總能看到父親的批語和圈注。他給不同對象書寫的作品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對受到坎坷的兒子寫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條幅;給孫女寫的孟郊《遊子吟》,讓孩子從小就記住母親的慈愛。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家裡還搞過書法展覽,我寫的字被評為二等獎;在1981年全國書法大獎賽中,我寫的篆書由湖北省呈送獲國家書法大獎賽一等獎。家裡孩子的字都寫的很好,這都歸功於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指導。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父親和他種植的花草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看望父母

喜園藝。父親喜歡種植,他懂得什麼季節應該種植什麼,什麼植物何時應該澆水與施肥。在所有住過的地方和最後定居的幹休所裡,種滿了多種植物、樹木、花卉和蔬菜,如無花果、葡萄、牡丹、玫瑰、香椿、石榴、西紅柿、黃瓜等。父親在幹休所小院裡還自建了半地下溫室,即使在隆冬季節,溫室裡也是花木茂盛。孩子們每次回來,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也總是能品嚐到多種水果、果乾和他製作的玫瑰醬等;他還常把果實送給左鄰右舍和寄給外地的孩子們。

精器樂。父親博才多藝,他雖然出身鄉土,但有很強的藝術天賦。他會拉二胡、京胡和板胡,會吹簫,還會唱豫劇、大平調、四平調、山東梆子、柳子戲等。在空閒或心情好時,我們常會聽到父親拉的優美曲調和吹奏的悠揚簫聲。我們也曾斷續學過樂器,但多是半途而廢,都沒有達到父親的演奏水平。

勤手工。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們到郊外放風箏,風箏都是他動手製作的,有老鷹、知了等,還有長長的飄帶。父親做的風箏總是飛得最高,我們那時總是歡快地跟著父親奔跑。文革歲月裡,父親和母親一起使用樹條、纖維帶編織了多種美觀精緻的籃子、筐子和手提袋送給孩子和鄰居使用,他會根據不同的用途設計造型和持重能力;父親不會做飯,但在每個春節前他都會戴著老花鏡用小鑷子把豬頭、豬蹄子上的毛拔除乾淨,並做成肉凍;父親還從書上學會了做美味燒雞和香腸。我在雲南深山溝部隊擔任連長、營長時,曾運用父親教的辦法帶著炊事班做出了深受官兵喜愛的山東風味香腸。

揚傳統。父親曾分管宣傳工作,他高度重視對“戲曲之鄉”地方戲如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山東快書、山東落子、曹州花鼓、弦子鼓、墜子、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挖掘、整理和創新,還多次在全省匯演中獲獎;我們經常看到父親動筆修改厚厚的劇本,至今記憶猶新的有《社長的女兒》、《三世仇》等。

博聞強記。父親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直到彌留之際,他還記得自己小學開學典禮舞臺兩側的對聯、記得校長講話的內容,仍能夠背誦多首詩詞曲賦和劇目唱詞,能清晰講出戰爭時期的往事,記得自己幼時同學、老師和戰友、同事的姓名,甚至還能喊得出孩子的同學、戰友及他們家人的名字。父親之所以具有這樣記憶力,來自於他多年的學習沉澱、善於抓住事物規律,更來自於對別人的尊重和欣賞。

孝順——孝敬老人,親歷親為

每到春節,父親總會給在農村老家的爺爺奶奶和叔叔們寄些錢,老家的叔叔、舅老爺等也喜歡來家裡過年。我們的老奶奶——父親的祖母,老人享年近百歲,晚年住在我家。父親給老奶奶枕邊放了個木製點心盒,蓋子是推拉的,盒子裡從來沒有空過,哪怕在生活困難時期。老奶奶看到重孫子們誰表現好,就會摸出點心作為獎勵,我們常為能得到老奶奶獎勵而歡呼雀躍。父親通常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問候“奶奶睡得好嗎”?他會親自倒掉和沖洗老人的便盆。每當過年,父親把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送給老奶奶。平時只要有空,他就坐在老奶奶床前和她聊天,老人耳聾,父親就一遍一遍地說,直到老人聽明白。那時冬天地委沒有暖氣,老人怕冷,父親就讓我睡在床頭為老奶奶暖腳,他讓我們懂得了應該怎樣孝敬老人。父親晚年時,各地工作或服役的孩子會經常寄回特產和營養品孝敬父母,每當家裡收到包裹,都會引來鄰居們羨慕的目光。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父親和子女合影--父親前排中,大哥中秋前排左二,大姐秀英前排右二,二姐瑞英後排左二,二哥進軍前排右一,三姐愛民後排中,作者前排左一,四弟進省後排右二,五弟建軍後排左一,六弟楊剛後排右一

善良——尊敬師長,衷愛子女

父親在對待師長、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做法上堪稱楷模。

尊師重道。1980年我在武漢二炮指揮學院學習時,父親讓我去武漢大學看望他幼時老師周兆銳教授。到了校區當我詢問路人周教授住址時,一位中年老師主動帶我走了很遠找到他家。我看到周教授雖然鬢髮斑白、身材消瘦,但精神很好;家裡簡陋整潔,到處都是書。周教授說,“你爸爸作文很好,我常把他的文章當作範文宣讀。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去打仗了,我隨著學校到了開封、襄樊和武漢,一直當老師,前不久還當了《辭海》的地理編委會主任”。從周教授身上我感受到他嚴謹的治學精神,也深切感到了他對父親的讚賞。

善良敦厚。父親心地善良,從來都是想方設法去幫助別人、寬慰別人,而從不給別人找麻煩。1973年我在西安二炮工程學院就讀,父母從山東和我一起去看望了還在被審查中的舒同伯伯(曾任西北局第三書記)和史蘭阿姨。看到他們居住的簡陋土房和拮据生活,父親落淚了。他安慰老領導:要堅信中央一定會給他平反;多年後我再去北京廂紅旗陳家花園看望時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舒老時,他還為父母那次的探望而感動。1976年,我在北京參加科技成果展覽,父親讓我去看望了被隔離審查、先後住在春雨二巷的兩任鐵道部部長萬里伯伯和陳璞如伯伯,分別讓我轉告老首長,他們是黨和國家的功臣,歷史沒有問題,堅信中央一定會給予平反,兩位伯伯先後聽到這些話都非常感動;萬伯伯恢復工作、先後擔任副總理、委員長,父親叮囑我:萬伯伯忙,不要再去打擾他。文革中除夕,父親多次讓孩子趁著夜幕給被造反派打傷致殘的菏澤地委常委、組織部陳健老部長家送去年貨,使我家和陳伯伯一家成為莫逆世交。

嚴格慈父。父親很多戰友都是高級幹部,他自己也是高幹,

但父親從來沒有利用職權找關係、開後門,孩子們的成長都是靠自己努力。父親常說,你們要靠自己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求發展,不然那些農村的孩子就沒有出路了。在我們剛剛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後,父親就耐心的教我們識字,使孩子們學前都認識了大量漢字;家裡藏書豐富,孩子們自幼都閱讀了大量名著,為日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功底和寫作素養;父親經常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故事,其中貫穿著孝敬老人、忠於人民、尊師重教及和睦鄉鄰等做人、做事的哲理。對於在軍隊、下鄉、就讀和務工等不同環境的孩子,他都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如何做事。隨著孩子們陸續成家立業,父親要求我們要尊重領導、團結同志;在家裡要善待愛人,把小家庭經營好;有時小家庭發生了矛盾,他總是教育孩子要從自身找原因。父親晚年把給在外地服役、工作、就學孩子寫信看作大事,他以自己的經歷和體會給我們灌輸正能量,使位於各種崗位的孩子都能夠適時吸取到勵志向上的激勵。

鍾愛子孫。對於第三代的成長,父親更是傾注了一位慈祥祖父、外祖父晚年的心血,他經常帶他們到幹休所活動室,給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講解書法和古詩詞;他經常騎著三輪車給孫子孫女們送去各種食物;父親性格隨和,那時家裡只有一臺電視,無論是哪個孩子換臺,父親總是繼續觀看,從來不會干涉;父親會因為孫輩孩子的一點進步而興奮不已、都會高興的像個孩子並會寫信告訴外地工作和服役的孩子。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爺爺奶奶和三個小孫女——楊彬(右一),楊瑩(左一),楊蘊(中)

一位老地委書記600封家書指導兒子成長

父親給孫女寫的字

口碑——前輩眼中的父親

父親在領導和戰友中有著極好的口碑。

岳父眼裡的父親——“我們那時無話不談”。(岳父褚煥民,西安航校校長,1938年參加革命併入黨,抗日戰爭中與父親在一個縣委同任領導)。彌留之際的岳父對我說,“和你父親在一個縣委共事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我們在一起摸爬滾打、一起住地窖、一起打仗,相處時間還不到1年,但那時戰友感情很深,無話不談,什麼都能交流。回顧我人生96年的經歷,我最懷念的還是和你父親一起抗戰時的那段艱苦歲月”。

萬里伯伯眼裡的父親——“你父親重感情、不害人”。(萬里,抗日戰爭中任湖西地委書記,副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1976年初我去看望受“四人幫”迫害而被隔離審查的萬伯伯時,他深情地談到,“1947年9月,我和你父親在山西參加由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的整黨。我那時是組長,曾批評過你父親,因為他對自己縣委常委班子只說好的,不揭發問題。現在看起來你父親是個好同志,他重感情、不害人,不會趨炎附勢”。

舒同伯伯眼裡的父親——“你父親具有書法家潛質”(舒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曾任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西北局第三書記,國家首任書法家協會主席)。“1960年我和你父親在濟南千佛山療養,我看過他寫的字,他的楷書和行書很有基礎、很有功力,他對書法的悟性很好,具有書法家潛質”。

黃天明伯伯眼裡的父親——“你父親打仗很勇敢”。(黃天明,1936年參加革命,南下幹部。雲南省紅河州首任州委書記,雲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我在雲南二炮部隊期間,多次去看望黃伯伯並住在家裡。黃伯伯說“你父親參加和指揮過多次戰鬥,每次他都縝密計劃、從無失誤;戰前他總是喜歡把手槍換成步槍,因為可以打得更遠;你父親打仗很勇敢,槍聲一響,他從來把生死置之度外”。

周惠林伯伯眼裡的父親——“你父親智勇雙全”。(周惠林,1936年參加紅軍,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你父親打仗很動腦子,知道怎麼利用地形和自然障礙,知道什麼時候用喊話動搖敵軍心,當年打王歪鼻子那一仗,要不是你父親及時喊話讓敵人舉起了白旗,接下來肯定會犧牲更多同志,你父親可以說是智勇雙全”。

周兆銳教授眼裡的父親——“你父親能這樣尊師很少見、很難得”(周兆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地理系主任)。周教授多次談到,“解放後我和你爸爸一直保持著聯繫,逢年過節他還會給我寄來茶葉和糕點。我比你父親其實大不了幾歲,他作為黨的高級幹部,能做到這樣尊敬老師很少見、很難得”。

郭勤阿姨眼裡的父親——“他給我刻的印章我一直用著”。(郭勤,1939年參加革命,全國總工會離休幹部)。“抗日戰爭初期你爸爸是我們蔡溜區的書記,他多才多藝,還喜歡登臺演出抗日劇。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刻印章,就隨口說了一句“給我刻一個唄”,沒想到他過幾天真的刻了。文革中我被關進牛棚,精神受到嚴重刺激,對許多往事和同志都不記得了,但一直記得你爸爸,因為他給我刻的印章我至今還用著”。

父親訓詞——老人80歲時寫下的感慨

這是父親80歲時寫的,體現了對子女們的看法和期望。

“看著客廳懸掛的三幅照片:一張是軍委江澤民主席與三子承軍親切握手的照片;一張是國家領導人胡錦濤與次子進軍的合影;一張是朱鎔基總理視察東莞海關時聽取五子建軍彙報時的彩照,讓我激動萬分!孩子的成就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使我楊門陋室生輝、光宗耀祖,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也是後代子孫們的榜樣和目標!

“其他子女也很優秀:長子中秋,一生刻苦勤奮,埋頭高教事業,在南京大學從助教到教授、氣象系書記,為培養高端氣象人才鞠躬盡瘁;長女秀英,在一個小工廠安心工作,由學徒工到總會計,精理財務,廉潔自律;次女瑞英,由城市金融系統到四川深山裡的“三線”軍工企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口碑極好;三女愛民,勤奮好學,天資聰敏,由廣播宣傳到地委機關,埋頭於黨務政策研究;四子進省,生性活潑,熱愛文藝,也有天賦,從部隊到地方,碌碌奔忙於大眾藝術工作;六子紅軍,愛好廣泛,從地區郵電機關到下海從商,誠信做人,踏實做事。還有侄子楊森,在省公安學校畢業後一直從事公安工作,依靠自己的堅強拼搏和勤奮努力,屢受表彰,堪稱楷模!孩子們雖然能力有大小,職務有高低,崗位各不同,所做貢獻也並無驚人之舉,但都能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都能勤勤懇懇,為黨、為國家、為軍隊、為人民努力工作。他們都繼承了楊氏家族的優良家風並增添了光彩,沒有辜負黨的培養和人民的希望。這對我這個在世老人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也讓逝去的列祖列宗含笑九泉!

我已年老,思想遲鈍,以上看法和想法,不切實際或不當之處或許有之,但我還是總想說出來,今不顧眼花手顫,握筆困難,不計工拙寫出來,供子女晚輩們參考、指正。——八秩翁寫於一九九七年春節前夕”。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家風問題,他談到“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怡害社會”。他還提議把“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寫入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

父親不是高級知名領導,也並非完人,他沒有給後代留下物質財富,但父親踐行的忠誠、孝敬、善良、勤奮、簡樸等珍貴家風讓孩子們終生受益。我16歲初中畢業參軍到在二炮司令部退休,服役47年。之所以能夠成為理科教授和博導,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導彈技術、核戰略、核軍控等領域專家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是得益於父親的教育和言傳身教,他寫的600多封珍貴家書是指導我成長的指南。

父親逝世後,我撰寫了兩幅輓聯,力圖概括老人的一生經歷,體現黨組織和後人對他的敬仰、追思和評價。

(一)

老紅軍老黨員忠報社稷正氣一身豐功千秋

好公僕好前輩敬崇黎庶清風兩袖英名萬古

(二)

36年入伍,38年入黨,漫長征程功勳卓著。金曹從戎,湖西征戰,嘉祥遊擊,菏濟農宣。忘我揮戈死而後已,運籌建設鞠躬盡瘁。視功名為草芥,薄利祿清風兩袖。蒼天有情淚紛飛,皓首黃口共舉哀。

87歲高壽,66年黨齡,歷數耄耋忠孝兩全。虛懷若谷,俯首黎庶,崇敬師長,慈愛子孫。才高八斗博才多藝,畢生勤儉純樸家風。重示範育後人,厚品德正氣一身。眾庶思翁憶慈顏,誓承遺志慰英魂。

父親的音容笑貌和崇高品格與世長存!

2018年3月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