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殖三文魚寄生蟲存在機率極低

近期網上關於國產三文魚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

■ 釋疑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

三文魚包括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等種類

崔和說,國內市場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並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

“人們餐桌上的金槍魚包括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都叫金槍魚。三文魚也一樣,包括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等多個種類。”崔和說。

據他介紹,挪威、智利等國也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等,不少當地人更偏愛虹鱒,而且虹鱒的價格高於大西洋鮭。而在挪威、智利的海水養殖大規格產品中,虹鱒產量也僅次於大西洋鮭產量。

崔和表示,三文魚是現代水產養殖的代表產業之一。我國淡水三文魚比進口三文魚物美價廉、安全衛生,消費者不用過度擔心食用安全問題。

淡水中不能養殖三文魚?

絕大多數鮭科魚類產卵、孵化均在淡水中完成

據崔和介紹,絕大多數鮭科魚類為洄游性魚類,無論野生還是人工養殖,其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洄游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後再回到淡水中產卵。

同時,部分種類也可以在淡水中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比如虹鱒、山女鱒和高白鮭等。不過,虹鱒經過馴化後也可以在海水裡養殖,鮭屬的褐鱒則有淡水型和海水型。

鮭鱒是冷水性兇猛魚類,對棲息環境要求很高,尤喜水質清澈、溶氧豐富的山川溪流。其生長最適溫度為14至16攝氏度,在適溫範圍內攝食旺盛,生長迅速。低於8攝氏度或高於18攝氏度則食慾減退,生長緩慢。豐富的水流的刺激可保持鮭魚良好的物質代謝,促進生長。

“淡水三文魚”寄生蟲多?

寄生蟲情況不取決於在海水還是淡水中生長

崔和說,三文魚有沒有攜帶對人類有致病性的寄生蟲,不是決定於在海水還是在淡水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

管理標準、監控嚴格、水體潔淨、飼料優良的工業化養殖三文魚的品質更容易保證,食用也更安全。

相關研究表明,野生魚類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和甲殼類,使魚類間有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

開放性的生存環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對象,導致野生三文魚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幾率比養殖品種高很多。

從目前我國三文魚(包括大西洋鮭和虹鱒)的養殖現狀看,養殖環境主要為流動的冷水,寄生蟲存在幾率極低。

原因在於:養殖虹鱒水質要求高,水質清冽,通常在低溫流水中養殖(養殖溫度12至18攝氏度);養殖漁場通過網箱或者其他養殖設施隔離了養殖魚和其他野生魚類或水中生物的聯繫;完全使用人工顆粒飼料飼養,這些飼料經過高溫膨化處理,阻斷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人工養殖的過程都有鳥類防護設施,這種措施也阻斷了寄生蟲通過鳥類糞便傳播的途徑;規模企業有寄生蟲監測措施,定期監測,為產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