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石嘴山推進差異化轉型 精準施策助老工業基地實現“蝶變”

近幾年,寧夏石嘴山人轉思路、調觀念,謀轉型發展之路。苦幹實幹終於結出碩果——在經濟連續低迷8年後,石嘴山今年一季度GDP以8.2%的增速再次領跑寧夏。

“石嘴山別無選擇!轉型,轉型,再轉型。近年來,石嘴山從謀轉型、促轉型到實施差異化轉型,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石嘴山市委書記彭友東說。

以畝產效益評價企業

“幾年的轉型改造,使我們這個運行了15年的傳統企業實現了脫胎換骨。”吉元集團總經理莫軍紅介紹說,從年產6.5萬噸鐵合金起步,到目前年產36萬噸硅錳合金,如果沒有投資12億元建設從廢氣發電到廢渣處理等節能環保循環系統做保障,是無法實現的。“然而在鐵合金行業做到‘吃幹榨盡’是何等艱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專利技術和人才支撐。好在市裡推行差異化轉型,我們作為A級企業享受到了更多政策利好。”吉元集團總經理助理李俊寧感慨地說。

對於差異化轉型,石嘴山市市長李鬱華介紹說,作為西北老工業基地,石嘴山企業轉型搞了許多年,一方面企業如何轉、轉得怎麼樣無法考量,另一方面政府推手作用無從實施,因此石嘴山決定實施差異化轉型,推行“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將全市企業按照運行良好、鼓勵發展、改造提升和落後淘汰劃分為A、B、C、D四大類,根據各企業經營運行情況在用電、用能、項目、政策享受等資源要素配置上採取差別化政策、堅持正向激勵、強化反向倒逼。

推行差異化轉型,突出了正向激勵,也改變了以往“好的企業越來越好、差的企業無人問津”的現象。“作為C類企業,儘管我們在上新項目方面沒有A、B類企業那樣充分享受利好,但在技改和產能提升方面可以得到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持。”藍白黑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鶴說。

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石嘴山企業轉型路徑日趨清晰,尤其延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營造生態鏈的“攻堅戰”成效顯著。“隨著19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項目運行良好,幾十個重點新上工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今年第一季度全市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5.7億元,同比增長14.6%,較去年同期加快26個百分點。”石嘴山市工信局局長姜珉翰說。

“互聯網+”服務激發新業態

“無論是家裡孩子打開手機,還是老人打開電視,只要點擊‘睛彩寧夏’,裡面的服務內容精彩得很。市區政務平臺、購物點餐、物業服務、社區衛生所看病應有盡有,十分方便。你看,點擊這個社區衛生所,裡面有幾個醫護人員都看得見……”大武口區漢唐小區居民趙澤越說越興奮。

這種電腦、手機、電視“三屏打通”的智慧社區模式讓社區更“智慧”。石嘴山市發改委副主任吳香榮坦言,對於經濟欠發達、人口不稠密的西部小城,智慧城市建設就應該走“實用路線”,貼近百姓、服務百姓。智慧社區強調“三屏打通”,還能服務被互聯網邊緣化的老年人群。

僅一年時間,這個互聯網融創平臺就有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28家企業入駐,累計實現交易額近50億元。

生態改善促鄉村振興

城市“老了”怎麼辦?地下資源枯竭後,有一段時間人們把目光投向了賀蘭山的資源。七八年下來,賀蘭山被挖鑿得千瘡百孔。

為恢復綠水青山,石嘴山市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去年以來煤價一路看好,僅大武口區整治投入近10億元,安置1萬餘人再就業,清理封掉240萬噸標準煤的開採量,損失了幾十億元的稅收。”張戈坦言。

“西臨賀蘭山,東銜星海湖,怎樣在新的起點規劃建設龍泉山莊,我們壓力很大。”龍泉村黨支部書記高亮介紹說,自去年以來,他們一方面繼續做好180畝花卉、草莓、99座蔬菜大棚等“景觀田園”;另一方面把鄉村旅遊蛋糕做大,除長城烽火臺、賀蘭山岩畫等自然景觀外,加大餐飲、住宿、越野車賽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隨著豆腐、麵粉、藝術手工業等系列加工廠相繼開工建設,不久的將來,一個集鄉村旅遊、休閒度假、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美麗村落將呈現在遊客面前。

新時代,新思路,石嘴山以差異化轉型為先導,以務實、開拓之姿,走出了長達8年的經濟低迷,實現了揚帆再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