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 鍋爐房大煙囪成了擺設

我老家的一個本家叔叔,過去一到冬天,就到北京市內燒鍋爐,一個採暖季的臨時工幹下來,往往比在家掙一年工分收入還多。在那個靠工分來決定分配的年代,一年到頭也難見到“活錢”的農民之家,每年能有幾個月的工資可掙,也算是一個值得珍惜的機會了。

可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樣的日子,逐漸無法指望了——北京的取暖鍋爐不再燒煤,燒鍋爐這活也有了越來越高的技術含量,從農村聘請臨時工燒鍋爐,已經徹底成為了歷史。如今,站在我家陽臺上,正好可以看到小區的供暖鍋爐房。那近20層樓高的大煙囪,還是過去用煤燒鍋爐時的必需設備。如今,燃煤退出了歷史舞臺,這麼高大的煙囪也沒用了。只不過,有的小區已經拆除了這些大煙囪,有的還沒有拆。越來越少的鍋爐大煙囪,見證著一個供暖時代的結束。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 鍋爐房大煙囪成了擺設

體現供暖生產力“革命性”的標誌,其實還遠不止於燃料的改變,還有很大的科技含量。如今燒鍋爐,早已不是輪著鐵鍬,往爐膛裡添煤,而是穿著白大褂,坐在控制室裡敲鍵盤了,鍋爐工個個都像公司白領。以前的鍋爐房,都是在平地安裝,鍋爐有多高,鍋爐房就要蓋起多高。而現在的鍋爐房,卻可以像辦公室一樣,設置在樓上。這不僅僅是因為實現了煤改氣,更有許多高科技手段,融入了熱能的生產與傳輸,使以往燒鍋爐這一很髒、很累、效率又低的工作,變成了清潔、輕鬆、效率很高的崗位。

再說取暖器具的變化。十多年前,取暖還用傳統的鑄鐵暖氣片,管道還全都是鍍鋅金屬管,安裝時,還要用笨重的板牙套扣,既佔地方也很費勁。安裝管線時,接口處還要用線麻纏住螺絲扣。即使這麼麻煩,也很難保證不漏水。如今,絕大多數家庭都淘汰了這些舊設備,各種材質、款式的暖氣片豐富多彩,管道早已都換成了輕便的鋁塑管,再也用不著板牙套扣。整個房間的採暖設備輕便、美觀,這是過去做夢都夢不到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如今的城市供暖,基本是三個渠道。一是大型供熱廠供熱,由用戶直接向其購買熱能;二是供熱服務所供熱,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區域內,以市場化方式,點狀佈局自己的鍋爐群,發展供熱客戶;三是各種各樣的自採、自供暖。應該說,這樣的三個渠道,既可對應不同的客戶群體,又有相互促進的競爭空間,比較合理。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 鍋爐房大煙囪成了擺設

而說到競爭,雖然供暖還沒有完全褪去“福利”的色彩,但是供暖企業之間,已經有了很強的品牌意識。在一些供暖服務所,品牌服務無處不在。不僅制暖、送暖的現代化程度令人歎服,而且其強烈的服務意識也令人備感溫暖。比如,供暖所的電話服務專線,接線員的服務規範,就決不亞於任何大型公共服務熱線;報修服務,都有專業技術人員主動上門,而且24小時不間斷;企業開展的技術練兵,使人人都有一手行業絕活……冬季裡25度左右的室溫,其背後支撐的,是強大的技術進步,強烈的品牌意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有償供暖”的辦法日益完善,再加上百姓的總體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也逐漸接受了供暖的商品化,心裡也不再糾結。當然,還有每年政府在供暖問題上的公共服務,這幾年也越來越人性化。比如,供暖日期不再按死日子一刀切,而是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決定提前供暖或錯後停暖。

文/馬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