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永不獨行

5月21日,人民日報新媒體與眾多網媒共同發起“崇尚英雄精忠報國”大型網絡互動活動,英雄的旋律撲面而來——英雄,是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的鞠躬盡瘁,英雄,是普通崗位的恪盡職守,英雄,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英雄,永不獨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從《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到《漢書》蘇武牧羊持節不屈的氣節,從《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欄蘭終不還”的勇氣,到《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志向,從譚嗣同“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劍膽琴心,到秋瑾“灑去猶能化碧濤”的一腔熱血,從小說橋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到戮力同心鋪就“復興之路”的堅定自信……英雄伴隨歷史的延伸與我們的成長,一路走來,史不絕書!

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而歷史是走向未來最好的老師。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就是一部英雄史。怎樣對待英雄,實際上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歷史。

英雄,永不獨行

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因而,沒有誰比我們更英雄輩出。僅以長征為例,算上中途補充的兵力,共約20萬人,三大主力會師時僅有5萬餘人,犧牲近15萬: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3-4名紅軍將士犧牲,草地行軍,平均每公里犧牲的紅軍將士近100人;平均每走1天,就有約200人獻出生命,湘江戰役,5個晝夜平均每天有近1萬紅軍犧牲;平均每4人,只有1人到達夾甘根據地……而從1921年到1949年,犧牲的有名有姓的共產黨員多達379萬人,比新中國成立時的黨員總數還多。

英雄的事蹟是國家光輝歷史的集體記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從來沒有人向我們黨這樣強調“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英雄,永不獨行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以“永垂不朽”之碑標註了對人民英雄的最高致敬: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英雄,永不獨行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頒發儀式上,我們這樣褒揚英雄:近代以來,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鬥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

英雄,永不獨行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我們詞典中份量最重的一個詞語,那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樑——光榮,必將傳承!英雄,我們歷史天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那是國家和民族最閃亮的座標——英雄,永不獨行!

文/崔子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