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熱衷上外地車牌,是無奈,還是任性?

留意一下,在我們身邊,外地牌照的機動車還真是不少。筆者單位就有好幾輛。他們使用外地牌照的理由幾乎是一樣的:搖不上京牌,只能上外地牌照了。這理由中,含著一種無奈,一種必然。

北京人熱衷上外地車牌,是無奈,還是任性?

搖京牌難嗎?說實話,的確有點難。今年4月有超過280萬人參與普通小客車指標搖號,超過23萬人申請新能源小客車號牌,競爭那是相當強烈,中籤的幾率自然不高。不過,換一個角度想,如果大家都能很輕易的中籤,那這項調控政策的實施又有什麼意義呢?

外地牌照好辦嗎?相對於京牌中籤,那當然是小菜一碟。據報道,4S店就提供此項服務。在4S店三五千元就能辦張外地牌。進京證也很方便,只要下載交管局APP就能在網上辦。如此一來,搖不上號的親們,自然退而求其次了。雖然每週都要在網上更新一次,但比起沒車開,也是爽得不得了。

看似天無絕人之路。沒有京牌有外地車牌,我們還是可以有車開。啥時候有了京牌再過戶唄,彷彿好事都讓聰明的人趕上了。

近日北京市發佈了新一輪的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佔三分之二,從北京市當前本地大氣PM2.5來源特徵看,移動源佔比最大,達45%。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們該作何感想?每天早晨,堵車成為必然,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該作何感想?不得不說,外埠客車在京長期使用,一定程度上佔用了本市已極為緊張的道路資源和停車資源,加劇了機動車尾氣汙染和停車矛盾。

北京人熱衷上外地車牌,是無奈,還是任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在北京沒有搖號指標就去買外地車牌,這種做法就是在鑽空子。再嚴謹的規則體系,再精妙的制度設計,都無法做到完美,於是就有了空子,就有了鑽空子的人。不過有一點是永恆不變的,一個人鑽了空子,就意味著破壞了規則,犧牲了公眾的利益。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東施效顰,那後果是非常嚴重。在法治社會,規則之所以能夠得到遵守,靠的就是平等適用。一旦失去了這個支點,再龐大的規則體系,再精妙的制度設計,也都無濟於事了。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行為破壞了自己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出行秩序。正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治標不如治本。一是要加強調研,讓現行的調控政策更加科學、合理;二是要把制度籠子建得更加細密、規則指引做得更加完善,加大“鑽空子”的成本;三是加強宣傳,讓環保意識、綠色出行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文/辛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