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我兒子玩手機‘跳一跳’遊戲已經能玩到200多分,比我都厲害。”在一個飯局,老李說這句話時臉上並沒有炫耀之情,而是痛心疾首小孩子玩手機入迷了。因為,他兒子玩到這麼高的成績,是長期玩手機的結果。

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老李的一句話,引起了飯局上很多人的共鳴。於是,一場老友聚會變成了“熊孩子”愛玩手機的吐槽大會。

隨著手機的不斷智能化,這一手掌之物在給社會帶來各類便利之餘,已經逐漸成為了吸引小孩子們興趣和精力的“魔方”,造成了孩子們視力減弱、交流減少、成績下滑等各種問題,讓很多家長苦惱不堪。

近日,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大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在實驗室內開發出一種基於行為識別的算法軟件,通過操作的手勢等細節,來判定當前使用手機的是成年人還是小朋友。未來,這款軟件還可以採取各類方式來對小朋友使用手機進行限制。

初衷:濫用手機的熊孩子太多了

孩子打遊戲,偷偷購買遊戲裝備,用父母的賬號在各社交平臺亂髮信息⋯⋯當聽到身邊太多朋友和同事說到了“熊孩子”的問題後,徐文淵團隊頭腦風暴討論,這種社會問題是否可以通過技術的手段去解決?

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一直從事無線網絡安全及隱私研究多年的徐文淵聯合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通過幾個月的時間去研究和實驗,併成功得到了一種基於行為識別的算法軟件。

這一軟件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判定當前用手機的是大人還是小孩。

實際上,網絡上關於對孩子使用手機進行管理和限制的軟件並不少,但為何無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呢?

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相比之下,徐文淵團隊開發的軟件則更多是主動防範,即使“熊孩子”偷拿手機去玩,軟件也能通過其操作手勢的區別,判定使用者是兒童,並可以主動對手機進行限制。

主動防範還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但徐文淵表示,其弊端是涉及隱私問題。

原理:使用行為不同判定是大人還是小孩

“軟件的核心就是如何準備判定操作者是大人還是兒童。”徐文淵表示,中美團隊聯合研發的這個軟件的核心是手指按壓的表面積、施加的壓力、滑動的長度等度量數據。

首先,兒童手較小,手指觸碰點面積較一般成人小。其次,兒童因為手指長度短,往往會在較窄的屏幕範圍內接觸,並以較短的軌跡滑動。

最後,與成年人相比,兒童與智能手機互動的靈巧性差一些。根據團隊觀察,孩子們在智能手機上的每次觸摸都比成人慢。當他們嘗試在兩次觸摸操作之間切換,從輕擊到滑動時,情況也是如此。

通過實驗,軟件記錄了每個人的手指按壓的表面積、手指施加的壓力和滑動長度等35個維度的度量數據。

之後 ,通過深度學習,軟件能夠準確的區分操作者是用兒童還是成人。通過單次滑動成功識別兒童用戶的準確率達到了84%,通過8次連續滑動之後,準確率可達高到97%。

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儘管97%的準確率已經很高,但依舊有3%的失誤率。若放大到龐大的手機用戶群體中,這個量也很龐大。

徐文淵表示,即使軟件判斷錯誤,也可以通過增加一些輔助手段來解決。

未來:手機或不再是“熊孩子”的最愛

通過暢想不難發現,一旦該軟件應用到手機上後,將會有效地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繁。

如果軟件發現是孩子在用手機,它可以友好地提醒小朋友,你還可以再玩多少時間,手機會自動關閉。又或者,有孩子偷偷用手機購買遊戲裝備時,會突然發現手機被軟件限制無法進行交易。

手機正在毀滅熊孩子?這項技術可讓熊孩子對手機“生無可戀”

當然,如果做到更好,也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瞭解使用手機的孩子的年齡、興趣愛好,從而在阻止其玩手機的同時,智能匹配出一些方案供孩子選擇。

比如推薦與家長一起做遊戲,幫助約小夥伴們一起踢足球。

由於目前該技術處於一個實驗室階段的基礎技術,還有很多需要提升和完善的。徐文淵表示,目前的軟件只是一種基礎的算法,並沒有被整合到手機的操作系統中。另外,軟件在兒童用戶多樣性、手勢數量、準確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未來的市場化應用上,徐文淵的想法是能夠有合作方加入進來,共同完成市場化應用的開發,真正能讓技術轉化為應用,讓手機不再成為“熊孩子”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