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什麼是遞弱代償原理?它有哪些內容和特徵?什麼是萬物一系?人類精神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哲學問題,也是科學問題,關係地球命運,也關係人類中的你我。

這些問題你想知道麼?想的話就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看看哲學達人王東嶽是如何理解和闡述的

王東嶽在清華大學演講《論“美”的本質》(王先生還出版了另外兩本書:《物演通論》和《知魚之樂》)時,是這樣理解以上幾個問題的。他說: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導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即“萬物一系”和“萬物同質”。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1,何為“萬物一系”?

美國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叫蓋爾曼,他是夸克的發現者,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他說,世界萬物都是夸克和電子組成的,可為什麼會有這些物質的差別呢?這是因為萬物除了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物質演化是一個總系列,即所有的事物都處於一個大的發展體系中,就像人都是由單一的受精卵發展而來一樣。

十九世紀,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以後,人們認識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種的演化是一個逐步發生的過程,是一個系統演化的過程。到了二十世紀,這個結論被現代科學擴展了。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人們發現,在生物進化以前還有一個分子進化,即從無機小分子到有機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進化過程。然後,二十世紀的一個更重大的發現就是,生命歸根結底不過是一系列分子編碼而已。基因學說的出現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間的鴻溝被填平了。隨後,物理學家又發現,在分子進化之前是原子進化。比如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從它的第1號元素——氫元素,到它的第92號元素——鈾元素,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現代天文學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論裡,也是一個逐步演化生成的過程。

以上這些科學證據使得我們現在可以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古希臘哲學家所提出來的“萬物同質”的概念,不僅被當代科學證明了,而且把這個“同質”的概念轉化為一個演化的序列,一個事實案例。

2,何為遞弱代償原理?

王東嶽談到這樣一種現象:越原始的物質存在狀態,它在宇宙中的存在密度越高,衍存時間越長,也就是穩定性越強;越後衍的物種,它在宇宙中的總存在質量越小,存在的時間越短,也就是穩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來說,元素週期表上的第1號元素——氫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80%,而第2號元素——氦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20%,其他90種天然元素加起來的總質量還不到1%。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再看太陽系。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一顆恆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態和原子存態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陽的質量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際物質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14%。然後,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蓋了一層。也就是說,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質量分佈是逐層遞減的。

再看原始的分子,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簡單的無機分子,它構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後,從有機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來越少,到生命乃至人類已經是更少的一個存量,僅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層薄弱的生物圈。(按照有些人類學家的觀點看,這類生物雖然少,卻是宇宙演化的巔峰之作。而人類則是這巔峰上的皇冠。)

王先生接著說,38億年前已經存在的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到現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質量分佈最大的生物物種,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與這些不起眼的菌類作用有關。現代古生物學已經能夠證明這樣一個規律:越高級的物種,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比如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已經存在了38億年,獨霸地球長達20億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的物種。再比如爬行動物恐龍,大約出現在2億多年以前,它們稱霸地球的時間只有1億多年。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後面是哺乳動物,它們存在到現在只不過7000萬年——9000萬年,而在人類出現以前,99%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了。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物質的演化是一個存在效價遞減的過程,隨著物質演化流程的進行,物質的存在度是遞減的。按照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在物質演化的過程中,150億年前最早出現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豐,最大,穩定度也最強,存在的時間也最長),然後出現的是分子,再後是原始單細胞生物、多細胞低等水生生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

我們會發現,它們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遞減的,生存的穩定度也是遞減的。也就是說,其演化的越發達越智能,生存就越不穩定。這就是遞弱代償原理。同時,我們還發現,在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中,物質的屬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最原始的物質存在是沒有屬性的,而沒有屬性就無可認識。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學家把它叫“奇點”。“奇點”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無論是用數學的計算方法或是物理學的探測方法,到那個地方全都無效。

因此,如果你問“宇宙大爆炸以前是個什麼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給出回答。這正應了莊子的那句話: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因為沒人知道它的內容或規律,所以,這種存在無法討論。現在物理學普遍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連時間和空間都沒有。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在奇點狀態,當物質存在度達到最高上限的時候,屬性幾近於零。隨著物質存在度的下降,屬性越來越豐富化,各種物質開始分化,衍生。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代償”,或者叫做“代償效價”,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償度”。

物質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價或存在度越低,其屬性和能力就越強,這一點生物界進化中也一直在表達,因此它們之間存在一個反比函數關係,而且它們兩者相加總是一個常量。這也正應了佛教的那句話:大千世界,不二法門。

3,何為精神的源頭和本質?

那麼,我們人類的精神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精神的源頭在哪裡呢?王先生認為當代生物學已經能夠證明,過去哲學家所說的精神,包括理性、知性、感性這些概念,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更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現在生物學上可以做出實驗來,比如從原始軟體動物的章魚開始,就讓它鑽迷宮,一直到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黑猩猩(即類人猿),訓練它們鑽迷宮的次數是遞減的,也就是說,從章魚階段就開始出現這種精神蹟象了。當然,人的精神活動很複雜,不能單一的一個例子去論證。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在這裡,我們必須看到:“精神”這個東西,過去被哲學家視為是人類獨具的“靈性”或“能耐”,其實在物質演化的過程中它已經逐步開始發展了,它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屬性,而是所有物種的基本感應屬性代償增益的產物。

這個過程是一脈相承的,中間沒有任何飛躍可言。人類現在的智力狀態,在日常活動中,很大程度上主要用的還是動物知性狀態的判斷反應方式,只有面對複雜問題時,才使用理性方式。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比如原子,一個氫原子,它的原子核是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外圍有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質子以它的正電荷感應電子的負電荷,這就是最原始的感應現象。感應現象表達著感知現象和後來一切精神現象的淵源。

由以上可以看到,任何主體,它要被感知,就必須自己先有一個能夠有所感知的屬性,只有在自身的“感知屬性”和外部的一個對應的“可感屬性”相偶合時,才能發生感應現象。

4,精神的淵源在哪裡?

王東嶽認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不是人類所獨具的一個突然出現的產物,它是在宇宙物質演化過程中逐步展開的一系列屬性分化和屬性代償的結果,它的代償原理是由於宇宙物質的存在效價逐步遞弱,從而要求相應的屬性代償予以彌補,即“遞弱代償原理”。

王先生說,當今世界,深刻的哲學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頂層設計、超級理性,這些對於人類來說雖然非常重要,但同時也是十分危險的東西。人類必須以此來代償,必須為這些東西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是悖論,也是人類存續的不二法門。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按照現代宇宙論的說法,宇宙是在15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開始的。在宇宙的物質演化過程中,物質演化是一個存在效價遞弱的過程。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產生了3種基本粒子,分別為夸克、輕子和玻色子。然後這3種基本粒子又導出92種天然元素。雖然現在的化學週期表上有100多種元素,但實際上自然界只有92種天然元素,其他都是人造的。92種天然元素再往上分化為上千萬種分子。現在化學界認為分子最少有一千多萬種。從這一千多萬種分子種繼續分化,導出上億萬種生物。

現在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加上已經滅絕的生物在內,宇宙中最少已經有上億個物種,甚至更多。可見,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萬物生生滅滅,又滅滅生生,不斷衍生,分化。這個分化過程必然使各個分化者呈現出某種重新合一的傾向,即多變一。或者說,是達成某種統一結合結構的內能。

當任何物質一旦進行分化,它就有一種重新構合自己使之迴歸為一的內在要求,這個要求借以實現的方式就是“感應”,這個要求得以實現的結果是“結構”。越原始的存在,它的分化度越低,分化衍生的條件就越少。我們說越後衍的物種,比如人類,他越發展,他的生存條件就要求得越多,越高,原因是人實際上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步步分化的後續產物,由此分化到終端階段,分化開來的其他物類就都變成了他的存在條件,他必須把這些存在條件(其他動物、植物,以及億萬生物)都拉來做為自己的生存依據,謂之“依存”,才能確保自身的存在延續。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所以,“條件”這個概念在哲學上是由於萬物的分化進程導出的,重新結合為一的內在要求又導致所有的分化殘體都構成分化物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原子會結合成分子,而分子演化到大分子後又必須把自身結合成細胞的原因。

通過現代生物科技我們發現,相對於其他高度進化的生物而言,單細胞生物的分化程度較低,所需的生存條件格外簡單,它們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力度,儘管它們的生存能力遠不及後來出現的高等動物那麼花樣翻新,情況複雜,人類在胚胎期也是由單細胞演化而成的,比如受精卵。可是當細胞一旦分化,分化為神經細胞、肌肉細胞、骨骼細胞、上皮細胞、肝臟細胞等等,其中的任何一個細胞就都無法單獨生存了,它必須找到其他的分化產品,就像找到自己的家鄉或兄弟姐妹一樣,然後與之達成一個新的結構,生出許多新的屬性,這樣才能避免死去或弱化。於是,人體就產生了。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萬物一系和精神的本質都講些什麼?

因此,隨著分化進程的發展,衍存條件與日俱增,同時為了達成對越來越多條件的佔有,感應的程度就必須越來越發展,從而由感應狀態逐漸發展到感知狀態。於是,人的感性、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直至最後的純理性,才開始出現。這是從宇宙物質的總體演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個基本理論模式。

在哲學上,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一個新的本體論模型,進而建立一種全新的、動態的本體論思維(這是要把以前哲學中的本體論全部推翻的節奏呀)。總之,人類的精神不過是物質載體的一種求存代償屬性,人類所具有的精神和感知能力其實只不過是宇宙原始物質所固有的某種物性的增益延展而已,它並不是人類所獨具的超自然品格。它不是超驗的,更不是憑空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