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批判

  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是對西方從古希臘以來的優秀哲學思想,特別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繼承和根本變革,是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他不僅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而且即便對其中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也不是在其“現成的形式”中簡單地使用,而是進行了批判性改造。本文擬以《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以下簡稱《批判》)為例,對此作一番探討。

  黑格爾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共包含四個部分,即精神現象學、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範疇就是“絕對觀念”,它先於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早在1802年,黑格爾就計劃寫一部名為《一個思辨哲學的體系》的系統著作。《精神現象學》(1805—1807年)是整個哲學體系的第一部。在黑格爾看來,“精神現象學”既是達到“絕對觀念”(或“絕對知識”)的階梯,它本身又是一門科學。就“精神現象學”是“達到科學的道路”而言,它具有“導言”的性質,實際上是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就“精神現象學”本身而言,它已經是科學,是具有邏輯性、科學性的完整體系。簡而言之,《精神現象學》兼具“導言”與“體系”的雙重特徵。

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批判

  馬克思的《批判》手稿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相當集中地批判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馬克思認為,《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這個論斷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誕生地”,二是“秘密”所在。

  所謂“誕生地”,無非是指《精神現象學》包含著後來黑格爾全部哲學的雛形、萌芽和主要觀念。黑格爾在此後所寫的著作,都可以看作是該書已有的某些思想的進一步發揮與發展,都可以在該書中找到它們的理論源頭。所謂黑格爾哲學的“秘密”,馬克思對此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他指出:“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和它的最後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的地方,因此首先在於黑格爾把人的自我創造認作一種過程,把人的對象化[實現或客觀化]認作對立化,認作外在化和對這種外在化的揚棄;在於他認識到勞動的本質,把對象化的人——現實的、所以是真實的人——瞭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可以看出,馬克思所說的“黑格爾哲學的真正秘密”不是別的,正是 “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它貫穿於“異化”或“自我意識的異化”這一概念中,是理解黑格爾哲學的關鍵。

  “異化”即“外化”。黑格爾認為,現實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異化物,異化了的精神世界分裂為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的,或現象的;另一個是純粹意識的,或本質的。就自我與對象、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而言,主體是絕對精神,客體是絕對精神的“外化”或“異化”。整個世界的發展過程就是絕對精神的“異化”“自我異化”和揚棄“異化”的過程。黑格爾的這個觀點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在論述意識或自我意識時,又包含著辯證法因素或“批判的成分”。所謂“批判的成分”是指,黑格爾在分析各種意識形態時往往把後一意識形態看成是對前一意識形態的批判,把前一意識形態看成是由於自身矛盾而向後一意識形態的過渡。正因為“異化”概念、“否定性辯證法”包含有批判的成分,馬克思才說:“只要精神現象學堅持人的異化,縱使人只表現為精神的形態——則在它裡面便潛伏著批判的一切成分,並且常常就會準備著併發揮出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

黑格爾的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學命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對立統一。馬克思認為,要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可以集中地批判《精神現象學》的最後一章(第八章“絕對知識”)。這一章的“主要之點在於意識的對象不是別的,只是自我意識,或者說,對象只是對象化了的自我意識,作為對象的自我意識”。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兩大錯誤是:其一,把一切看作是抽象的(或純粹的)哲學思維的異化和迴歸;其二,把全部外化歷史和外化迴歸說成是抽象的、絕對的思維的生產史,即思辨邏輯的思維生產史。

  黑格爾所謂自我意識的外化,就是自己設定自己的外在存在,或者說,外在的對象是自我意識的外化。對象既然是由自我意識的外化而建立起來的,自我意識便有力量揚棄它,使外化的對象又回到自身。這便是由自我意識的自為存在(自覺活動)決定了的“自我意識”與“對象”,或者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在黑格爾那裡,自我意識與對象本來就是一回事。

  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本質之一切異化也只是自我意識的異化”。“本質、對象既然被認作思想物,所以主體就永遠被認作意識或自我意識,或者寧可說,對象只表現為抽象的意識,人只被認作自我意識,而人的異化所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形態,也就是隻是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不同的形態。”針對黑格爾這種把外在對象(存在)與自我意識混為一談的說法,馬克思尖銳地指出:一個沒有客觀性的存在就是一個“非存在”。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那種由意識建立起來的對象或存在,既然它不是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的東西,就不能算作是客觀的對象;既然它不是客觀的存在,就只能是“非存在”,只是“假象”“偽造的煙幕”而已。

  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聲稱他所講的“思維”不是實際的人的思維,而是一個“純思維”。黑格爾認為,這種“純思維”是最真實的,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和創造主。但是,這樣的主體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只能是實際的人和實際的人的思維。馬克思認為,我們所說的“人”,應當是“實際的、肉體的、站立在堅實穩固的地球上的、呼吸著一切自然力量的人”。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但又“不僅是自然物,他乃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物”。既然人是實際存在著的,人之外的對象也是實際存在著的,那麼,人的意識或自我意識只能是第二性的。馬克思指出,能夠異化自身、建立對象的主體,並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識,而是在自然內被對象建立起來的客觀存在。這就在“主體”與“對象”兩者的相互關係方面,從根本上否定了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

  馬克思在《批判》手稿的末尾還批判了黑格爾的《邏輯學》,指出“全部邏輯學在於證明:抽象的思維本身是虛無,絕對理念本身是虛無。只有自然才確是某種東西”。在《邏輯學》中,各種純概念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發展過程,但是這個邏輯過程到“絕對精神”時就到達盡頭了。因此,對於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而言,不得不揚棄“邏輯學”,進入“自然哲學”。然而,在黑格爾那裡,自然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個外在並獨立於人的自然,相反地,“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是自然的絕對第一性”,這個“絕對者是精神”。既然精神是第一性的,“因此整個自然對於他只是在感性的外在形式下重複一遍邏輯的抽象概念罷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講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都是在純思維中進行的,從“邏輯學”過渡到“自然哲學”,不過是宗教家的“上帝創世說”的哲學化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