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从蔚蓝深沉的大海到洁白缥缈的云层,从千姿百态的植物到性情万变的动物,从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到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我们生活的地球包罗万象,富有生机。

是什么让地球与众不同?你对地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世界地球日就要到了,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这颗美丽星球的秘密吧。

地球究竟是什么?

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会重塑我们对地球和地球资源的认识。

地球全身像↓↓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图自《地球与太空:美国宇航局NASA珍贵摄影集》

地球像一颗“蓝色大理石”一样在太空中滚动。

执行阿波罗17号任务的宇航员在1972年拍到了一张地球的全身像,从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地球的面貌,从陆地到海洋,从云层到海冰,无一遗漏。

从月球上看地球↓↓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图自《地球与太空:美国宇航局NASA珍贵摄影集》

这是一张颇具象征意义的“地出”照片,所谓地出,就是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

从照片上看,地球很近,似乎触手可及,实际上地球与航天飞机相距484英里(779千米)之遥。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绿色的环形代表地球的运行轨道

图自《太空全书》

太阳系的一切源于45亿年前宇宙中的一团巨大星云。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地球及其他一些行星绕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恒星周而复始地运行。

太阳系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图自《星座全书》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图自《太空全书》

太阳系和银河系只是宇宙结构层级中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把星系和大质量的星系团聚集在一起,一个星系团中包括上千个成员星系。

有超过一百亿个星系包含在整个宇宙的这些星系团中。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比喻的那样,地球如一粒微尘悬浮在广无边际的宇宙中。

地球上的城市灯火通明↓↓

图自《地球与太空》

地球上鬼魅的极光↓↓

图自《行星全书》

非洲之眼,撒哈拉沙漠的圆形地形结构↓↓

图自《行星全书》

位于里海的秋列尼群岛,各种各样的细线条是大洋底部茂密的植被。

图自《行星全书》

地球由什么组成?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5亿年时间里(可能会有出入),地球扫清了其轨道附近的碎片。

如果有人站在那时的地球表面,他(她)一定会感觉到周围巨大星子的猛烈撞击。

科学家们将这个时期称为大撞击时期,发生于太阳系形成早期。

在这个时期,每一次撞击都为新形成的行星注入能量,这种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表现。

最终,地球的每一部分都熔化成液体或者被加热变软到可以自由流动(科学家们仍然对细节有争议)。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早期对于行星的加热完成了行星物质的分化过程。

密度大的物质,如铁,从表面沉入地球的核心,而密度小的物质则浮在上面,形成了地幔和地壳。

就像沙拉酱放置了过长时间会分层一样,地球上的物质也通过自身的重力分成两层。

地球的分化过程产生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磁场。密度较大的铁、镍沉入核心,核心的压力足以将这些原子压成固体。

在核心的上方,其温度和压力只能使物质以液态形式存在。流动的液体金属核最终产生行星的磁场。

地球剖面图↓↓

图自《太空全书》

地球有12个主要板块。由于地幔的缓慢搅动,板块开始移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带来的能量驱动了这种搅动。

如下图:

图自网络

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

地球被天文学家称为最宜居住行星——不冷不热、温度极为精确地落在宜居区域。

在过去的40亿年中,太阳的亮度提高了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地球总是能够把气温调节到水的凝固点和沸点之间。

这也就意味着液态水能够一直在其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存在,被认为是进化出生命的必要前提。

假如地球比现在距离太阳更近,或许地球会沿着金星一样的轨迹发展,失控的温室效应会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假如地球比现在距离太阳更远,或许地球会冻成一个冰球,生命也将不复存在。

每一个恒星的周围都有一个窄带,在这个窄带内行星表面温度在水的凝固点和沸点之间。

这个窄带被称为恒星的宜居带(Continuously Habitable Zone,缩写为CHZ)。

地球就在宜居带内,这也就是地球上能够诞生生命的原因。

生命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星球。比如在地球上,大气层内活跃氧气的增加就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结果,许多生命的衍生过程打破了岩石,创造出泥土。

因此,地球与其他世界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地球是最大的岩质行星,而且地球的体积会随着其表面持续不断地移动、变化。

第二,地球的轨道位于一个环绕太阳被称为“宜居带”的狭窄地带,宜居带指的是一个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于这个星球表面的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地球是我们知道太阳系内有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我们对地球乃至太阳系的起源知之甚少。可以确定的是,太阳系如今的运行模式于45.68亿年前形成。

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团充斥着冰冷的气体和尘埃、没有固定形态的尘雾,那时的太阳星云,直径达数光年。

地球已到达中年阶段。虽然很难想象,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动物的一样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阳系和银河都是如此。

通过对其他恒星的观测,科学家们推测,在此之后的50亿年,我们的太阳会膨胀为一颗红巨星——一颗进入最后挣扎阶段的濒死之星。太阳膨胀成红巨星的时候,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类地行星都会灰飞烟灭。

其实,宇宙的环境并不安全,地球随时处在小行星的威胁之下:每天大约有一百吨的星际尘埃在地球大气中燃烧殆尽;大约每年一次,会有一颗汽车大小的小行星冲入地球的大气层;大约每五千年,会是一颗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大约每几百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巨型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规模大到足以灭绝地球上的生命。

所以,地球上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珍惜。

怎样保护地球?

尽管科学家们在积极探寻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是就目前而言,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寄居地。

如果地球处于危险之中,我们就处于危险之中。

如今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就是用来提醒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唯一的家园。

1.减少塑料

全球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如果这一趋势无法改变,预计到2050年,海洋垃圾的总重量将超过海洋鱼类,15%的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受到生存威胁。

因此,必须对塑料制品说“no”:喝饮料的时候不用塑料吸管;去超市的时候带上可回收的袋子;与其买塑料罐装的食品,不如买玻璃罐装的,用完之后还可以洗洗干净储存其他食品……

2.减少一次性用品

和一次性用品说说“bye”。

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卫浴用具等,虽然用起来比较省事,但是并不保证安全和卫生,而且用完就丢掉也会给环境造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的是:外出自带水杯、常备环保餐具、旅行自带拖鞋和洗漱用品……

3.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交通。如果出行距离并不远的话,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4.循环利用资源

清爽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广袤的森林、可爱的动物、丰富的矿藏,地球上什么资源都有,看起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这些资源也有枯竭的一天。

循环利用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

比如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干净的闲置衣物可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

只要我们做出一点点改变,就不会成为地球的破坏者。

保护地球

尊重生命

敬畏宇宙

以上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让你惊叹的宇宙系列

《太空全书》《地球与太空》《行星全书》《星座全书》

地球会走向尽头吗?

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