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今天小林出發,沿著五四大街一直向西,經過中國美術館,在馬路對面的一條小衚衕中,靜靜坐落著“中國第一家餐飲個體戶”——悅賓飯館。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飯店在衚衕中並不起眼,店面貌似也還是最初的大小,裡面擺著幾張八仙桌。雖然已經將近一點鐘了,但裡面還是坐滿了食客。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然而,我是吃飽了出來的,所以沒有進去大快朵頤。大約在兩年前吧,當時有上海朋友來,晚上帶她們也曾尋覓到這條小巷。還記得這裡主打家常菜,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是點了盤肘子,結果上了一大盆。幾個上海妹子一邊吃一邊感慨北方菜的實惠。

悅賓飯館開業於1980年,在網上也能找到一些當時珍貴的老照片。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中寫道,1980年——

”在北京,一個叫劉桂仙的中年婦女意外地領走了全城第一張個體餐飲執照。劉桂仙是幼兒園的一個勤雜工,家裡有五個孩子,因為實在生計維艱,便動起了開小飯鋪的念頭……

開業第一天,區工商局局長專門跑來告誡劉桂仙:‘這可是上面批的第一家個體飯館,你要好好開,千萬別給政府抹了黑’……

劉桂仙開店實在不容易,為了幫她弄到豆腐票、豬肉票和糧票等等,東城區動員了工商局、糧食局、餐飲服務公司等部門……

第二年的大年三十兒,兩個大人物來到了悅賓餐館,陳慕華和姚依林兩位副總理親自來給她百年。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一個新的身份名詞開始在城裡流行:個體戶。”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2008年時,小店開了28年;而如今,十年轉瞬即逝,當年奧運盛會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小店也即將走過第38個年頭。悅賓飯館既平凡,又特殊。平凡在於,它只是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水滴”,比起袁庚、柳傳志、王石、步鑫生這些名字以及他們所曾創造的事業,似乎顯得“微不足道”,而且“悅賓”之所以一直被人們所銘記,或許僅僅是因為幸運地拿到了“第一張執照”;

但這個小飯館又不平凡,因為它見證著個體經濟如何衝破計劃的桎梏,見證著國民思想的前進與解放,見證了40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更是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獲取美好生活、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印證。

據瞭解,剛開業時的“悅賓”,只有一間窄房,4張桌子,一個處理的雪花牌冰箱,一個煤球爐和十幾個板凳。而今天的悅賓飯館,4張桌子變成了20張,10平方米的平房變成了姊妹店,桌椅板凳、冰箱冰櫃、廚房用具也早已換了好幾撥。

不過也正如照片中的“悅賓”所體現的,雖然北京經過四十年的大發展,高樓早已鱗次櫛比,時尚的、大型的、傳統的餐飲在京城遍地開花、應有盡有,但這家小店的“氣場”卻依然如舊。或許一些慕名而來的食客會因為小店的簡陋和平凡有些許失望,但這也正是“悅賓”的魅力所在。而且,與小飯館的“不變”相比,它周圍的許多事物,也是見證改革開放偉大曆程的精彩存在:在中國美術館,我們可以看到,對美的追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之一,同時,中外文化也在這座藝術的殿堂中交匯融通;再往東是

中國民用航空局,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的巨大發展,背後是國有企業以及政治體制改革的縮影;沿王府井大街往南是人藝的首都劇場,1983年5月,人藝將阿瑟·米勒的話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臺,這也是文革後第一部在中國上演的外國戲劇,“戲劇”在中國、在北京的發展也是改革的側面體現,現在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保利、國話先鋒、天橋劇場等都是市民看話劇的好去處。在東四地鐵站旁的隆福寺廣場,曾是“小文青”們最愛逛的“商圈”之一,也是70、80後北京人的城市記憶,卻因當初的一把大火而燒的“沒落”。過去隆福寺裡的小商品市場以及買賣服裝、音像等商品的“個體戶”們,也正是市場經濟改革催動下紛紛湧現的群體。

但是,改革開放經過40年的發展探索,改革已然進入“深水區”。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與改革描繪了新的篇章。以隆福寺為例,如今在工地圍擋的背後,正孕育的是其轉型發展的美麗憧憬。目前,東城區已經與故宮簽訂了戰略協議,準備合作打造一座故宮近現代文物博物館,未來,一大批故宮文物將在宮外亮相,而新館的位置就很有可能會選定隆福寺區域。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衚衕中的小餐館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

不知道再下個十年後,我是否還能在“翠花”遇到“悅賓”;也不知在下個十年,我們又會迎來怎樣的發展與挑戰。但正如總書記所說的,歷史是人民書寫的,相信在我們每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努力下,新時代改革的新篇章一定會書寫的倍加精彩!

文/張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