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的各方有沒有裝備和使用狙擊槍的正式記錄?

手機用戶62830801642

很遺憾,國軍和共軍沒有官方明文的正式記錄。但是鬼子有。

對工業製造技術退步到連清朝都遠遠不如的民國來說,既造不出狙擊槍用的高級光瞄,更不具備狙擊理論的研究和意識。

抗戰時的中國,一片蕭條,而且受到了很嚴重的封鎖。國際上要麼不再賣軍火給我們,要麼送不進來。後期即便意識到有“狙擊槍”這種東西,也難以進口,只能從日本手上繳獲。

上圖就是中共七大時,時任聯防司令部司令員的賀龍和參謀長張經武給林彪介紹一隻繳獲的日軍97狙擊步槍。

所以說八路軍是有條件獲得日軍的狙擊槍的,起碼東西繳獲到了手裡,沒有不使用的道理。只是受軍事概念影響,如何使用就不得而知了。直到朝鮮戰爭,如張桃芳等神槍手仍然在使用機械瞄具。

有種說法,國軍曾經在初期參考德國軍事顧問的意見,從德國引進了一批毛瑟狙擊槍,並且有相關的軍事訓練。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據考證,在1935年,德國顧問就建議國民黨軍應配置狙擊手這一編制,隨後中國於1935年11月從德國購買120支配置有光學瞄準鏡的1924式重槍管型獵槍,其實這就是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的98K型狙擊步槍的前身,只不過當時是以獵槍的名義生產的。國民政府1935年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一項:“購毛瑟24獵槍120支,配望遠鏡式瞄準鏡,每支配彈2000發,另配備用槍膛30支,望遠鏡式瞄準鏡30支”。
1936年中央教導隊挑選300名優秀射手,在德國教官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狙擊訓練。1936年下半年,一個德國支援的、生產軍事光學裝備的工廠在南京建成,可生產諸如迫擊炮、狙擊步槍等裝備的瞄準鏡。
凇滬會戰期間,美國華人向中央政府捐贈雷明頓30式獵槍1200支,也都同樣有光學瞄準鏡。據稱,日軍於月底急電大本營:“支那軍大量配置神槍手對我軍造成大量傷亡”,要求支援。據說在日本神槍手上陣之後,由於國民黨軍缺乏相關訓練,因此對抗中沒佔到上風。

完全無從判斷真假,這方面的資料不是那麼好找,老王甚至花錢進圖書館數據裡扒拉了一陣子也得不到確切的正面或側面字樣。但這段文字在各大論壇、軍壇、門戶資訊上都有貼過,也許有其可靠性吧。

結合上面那張國軍拿狙擊的圖片,我找到了毛瑟B型步槍。也有人說國軍手中拿的就是引文中提到的雷明頓30,但是抱歉我沒找到雷明頓30的資料。B型步槍曾經是很流行於歐洲的狩獵步槍,

至於引文中提到的“1935年購買毛瑟24式獵槍120支”,我認為這一點有明顯的謬誤。因為毛瑟1924式晚於98k,這種槍的發展要到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並消化了Vz.24的技術以後才真正定型。早期的毛瑟1924都冠以“毛瑟標準型步槍”為名,民國政府從哪裡進口的“24式獵槍?”

還有種說法,許多軍官和軍閥勢力,可能參考到帶有光瞄的狙擊槍的精準射擊能力,所以自費進口了不少國外的獵槍,只是這種東西更難被記載在官方檔案之上。此外蘇聯似乎也援助過帶有瞄準鏡的莫辛納甘步槍。

不過早年倒是在一些刊物上看到過,說曾經的確有中國士兵在抗戰早期採用狙擊槍與日軍戰鬥,只是資料確實不多。估計是國民政府根本沒有把這種底層士兵的戰績和戰術列入記載範圍。

所以想從國軍這邊找到正式記錄,顯然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不是網絡上幾個段子就能代表一切。


日軍裝備狙擊槍的資料就太多了,無論是38大蓋砸彎了拉機柄的的97式,還是後來發展的99式,都是日軍比較著名的狙擊槍。

日本軍隊本身就很強調“遠程制敵”、“精確殺傷”,和電視上那種豬突個沒完,見人就卸了子彈上刺刀“討死雞雞!”的場面不同,日軍最喜歡的反而是拉開距離,然後利用精準的步槍射擊、擲彈筒和迫擊炮火力殺傷、遠程炮火的打擊讓敵人送命。狙擊槍和“特射手”是日本軍隊裡重要的組成部分。

有種說法,淞滬會戰時,國軍曾出現大量的狙擊手,給進攻的日軍帶來了巨大的輕武器殺傷。日本緊急調來了特射手隊伍和裝備了瞄準鏡的狙擊槍,才壓制住中國狙擊手的射擊。有人把這個聯繫到前面的所謂“毛瑟24步槍”上,但我仍然要說毛瑟M24這時候遠遠沒有定型。即便是毛瑟98k狙擊槍型,大部分也只是從量產貨裡挑選的精品直接使用,哪來什麼“重槍管的毛瑟24?”

日本的38式狙擊槍在1907年就已經定型並在部隊裝備,到1937年的戰場上出現並不算什麼稀罕事。只是這把槍在日軍中裝備的也不算很多,又經歷了那麼長時間,能露臉的擊毀只能算一般般。但它的裝備時間很長,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很多所謂38狙擊槍只是砸彎了拉機柄的38大蓋而已。

直接改型的97式狙擊槍更多的出現在日軍的各地戰場。但實際1939年以後,日軍就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99狙擊槍,這些槍大量出現在太平洋戰場。

1937年9月,忻口會戰期間,時任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長兼第21師師長的李仙洲親臨一線指揮,曾經被一顆據稱超過700米的子彈擊中左胸,從左肺葉穿過,離心臟只有一線之隔。當時李仙洲毫無反應,還是郝夢齡在其背後發現了滲透的血跡方才驚覺。

事後多年都有爭論,有人認為這就是一顆97狙擊槍射來的子彈,否則那麼多人,為何單打最大的李仙洲?很明顯是訓練有素的狙擊手。

這些日本狙擊槍本就是制式裝備,日本軍隊大都有相應裝備。只是隨著後來精銳部隊調往太平洋和本土,中國留下的雜牌日軍的狙擊槍可能會更少一些。


王司徒老百科

看來,提這個問題的朋友是看國產的抗日神劇看得太多了,歷史真相是這樣的,不要說在我們國內抗日年代沒有狙擊步槍這種武器,就是在整個二戰戰場上狙擊步槍也是很少見的;至於狙擊手,那個時候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狙擊手,雖然有神槍手,但是專門用來做狙擊手的的也很少,更不用說像抗戰神劇裡面成建制的狙擊部隊了,那純屬胡扯。

在二戰時期,最早使用狙擊手的是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紅軍通過精挑細選,選出了一些槍法出眾的戰士,經過專門的培訓,專門尋找軍官、機槍手下手,保證一槍致命,積小勝為大勝,所以才有了狙擊手的出現,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國民黨部隊在德國購買武器時也購買過幾只德軍的7.92毫米口徑的kar狙擊步槍,但是並沒有用在抗日的戰場上,而是被軍統用於暗殺重要的敵人了,當然也包括暗殺一些進步人士。

我們的軍隊真正出現狙擊手是在抗美援朝時期,傑出代表人物是張桃芳。年僅22歲的張桃芳在33天的時間裡,使用德制98k發射442發子彈,共計打死打傷214名敵人,被當時的美國媒體封為“死神”、“狙擊王”,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狙擊手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


人已醉夢難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才產生了狙擊槍這一概念,轉言之,狙擊槍的萌芽階段就是二戰結束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什麼狙擊槍的諸多故事了,頂多神槍手,或者是加裝瞄準鏡的步槍,讓大大的步槍彈在遠距離上大的準一些,沒有所謂狙擊武器系統性的思考。什麼狙擊槍狙擊槍子彈。都沒有!就是說什麼男鬼女鬼鬼狐狸鬼人全沒有。哈哈哈!!


冰郢雪

沒聽說過,專門的狙擊戰術是在二戰完善成型並使狙擊手成為戰術編制的,在此之前稱之為神槍手更合適。中國當時的一般武器進口渠道不會有這類專門裝備吧?不排除德械師的編制裡會有專門的狙擊槍。後期進入東北的蘇軍肯定有專職狙擊手,日軍應該沒有,日本早期單兵素質極高,設計精確,攢幾個神槍手不難,沒有開發專門的狙擊手戰術和裝備,要不也不會把自己綁樹上了。


惡魔的糞叉

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手,一是因為裝備問題,大部分靠繳獲,少量的自制武器,品質也不高,就連國軍所謂的美械師,德械師也不是我們理解上的,二是軍人素質不高,大部分是地方的武裝農民,連受過訓練會開炮的也不多,多半是國軍的降兵,三是戰術,多半是游擊戰,襲擾戰,正面戰非常少。更不要說我們現在理解的斬首戰術和特種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