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夜暴富,有人無家可歸。
其餘的,
被潮流席捲,不斷向前。
(凡誠 作品)
☀
人類從學會使用工具到創造農耕文明,花了幾十萬年;
從農業時代到蒸汽機轟鳴,用了上萬年;
從蒸汽機到電氣時代,僅僅200年;
從電氣時代到今天的信息時代,不到100年;
眼下,機器人、納米技術、人工智能觸手可及。
也許50年後,科技進步將達到一個恐怖的程度,
幾分鐘前的技術,被幾分鐘後的發明取而代之,
伴隨這種現象誕生出一個名詞:技術奇點。
1
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進步,都伴隨著大規模失業。
19世紀前葉,織布機在英國流行。
成千上萬織工一夜之間淪落街頭。
1900年,聯合收割機逐漸推廣,
西方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
驟降至以往的2%。
1945年,自動化技術在美國普及,
超過15000名電梯工成為無業遊民。
這種洗牌現象看起來很恐怖,
但在舊工作慘遭淘汰的同時,
總有大量新崗位同步出現。
落後產能的淘汰,
換來人類文明的大步向前。
然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卻極有可能顛覆這種情形。
2
如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所說:
有兩種類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黑箱操作”,
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性的行業,
比如股票證券、金融保險;
另一種是非常機械、重複性勞動較多的行業。
比如保安、清潔員、流水線工人。
取而代之的網絡程序員、維護工程師,
只佔極小的人口比例。
這意味著什麼?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報告,
全球15個主要國家,將在未來5年內,
合計減少710萬個就業崗位,
這些國家在全球整體勞動力數量中,
佔有65%的比重,換句話說,
5年後,上千萬人可能面臨失業困境。
3
我每天不還是照常朝九晚五,
5年後資歷更深,工資更高,哪會失業?
也許你很幸運不在那一千萬人之列,
因為這種淘汰,是自下而上的。
與前幾次科技革命稍有區別,
人工智能進一步解鎖的,
更多是智力元素而非體力,
考慮到成本,現階段的衝擊不會很明顯。
但在計算機行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
每十八個月芯片的晶體管數量會增加一倍,
價格降低一半。(也就是“摩爾定律”)
歷史上第一臺計算機“埃尼阿克”,
重達27噸,佔地150平米,
開機時,需要全市居民停電供給,
每隔幾分鐘燒壞一根晶體管,
只能完成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
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是什麼水平?
運算單位是千萬億次。
4
站在科技變革的邊緣,我們的處境是這樣的:
這看起來非常瘋狂,但在你眼中,
你最多能預見到的範圍,卻是這樣的:
(我承認補畫部分有點醜~)
也許歷史的車輪再往前滾動一點,
就會遭遇下一個“技術奇點”,
但也有無數專家學者不希望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5
2010年5月6日,
美國證券市場離奇暴跌9個百分點。
整個過程在幾分鐘內完成,
1萬億美元資產暫時蒸發,
上百萬工人的養老金包含其中,
就連最資深的交易員也無法解釋。
6個月後,真相查明:
代表各自所有者買賣股票的計算機程序失控了!
這些用於幫忙收割“韭菜”的交易系統,
因為背後立場不同,
在人類看不見的網絡世界打了一架,
歷時幾分鐘,造成的危害卻是災難級的。
就如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
很多人覺得它只是上億盤棋局模擬的產物,
不具備自我意識。
但真到了那一天,
一個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能,
是不可能被察覺或限制的。
如果一個程序具有瞞過人類的語言能力,
其他方面自然水到渠成。
這也是人工智能概念誕生60多年,
卻遲遲沒有放開的原因,
一方面受限於其他硬件設備,
另一方面卻是對人類未來的擔憂。
5
人工智能最具顛覆性的,
還不只是代替人類的智力行為。
而是一個科學技術永遠不願觸碰的禁忌:
永生。
用專業的話來說,叫做賽博格化,
也可以稱之為意識上傳。
在影視作品《阿凡達》中有所呈現,
另一個典型代表則是“神盾局”的阿尼姆博士。
通過將意識寄存於超級電腦中實現“永生”。
6
賽博格化如何實現?
首先,近期世界上完成了首次腦修復術。
人工合成出記憶載體——海馬體。
計算機模擬人腦神經元的研究也取得一定進展,
最大的限制條件在於複製腦部意識的“真隨機現象”,
這是目前計算機能力無法完成的,
必須藉助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而這個時間的到來,科學界認為在2050年前後。
通過建立密佈大腦的腦與計算機的信息連接,
實時同步人腦思維信息,
通過長時間信息同步達到結構同步,
從而實現逐步意識上傳。
意識上傳有別於生物科技領域追尋的“永生”,
不佔有大量資源,不對後代的去留產生過多威脅,
可以大膽設想,未來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完美結合,
真正達到征服“星辰大海”的必備條件,
到那一天,人類文明將出現質的飛躍,
伴隨而來的,是永生,或是永滅。
- END -
閱讀更多 品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