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11、985名校的高材生,回到老家四五線城市的,都過得怎麼樣了?

交粗小魚乾來

211、985高材生回到家鄉小城市生活的挺好!


我是中南大學讀的博士,算是985、211都有,也算是17年後提出的雙一流院校學生。從我本科、碩士、博士期間結識的朋友同學來看,他們有不少人都回自己老家,一個很一般的區縣工作。

其中,以教師、公務員、創業居多,看他們朋友圈,和同學聚會,都過的挺好的。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聚會的時候,我問過有些同學,你們回去後悔嗎?真的有同學在自己孩子讀書後,後悔沒留大城市的。也有上海、背景工作了2年,回家鄉的。

在一個小點的縣城,早上起來和愛人孩子一起吃個早飯,走路10多分鐘去上班,然後晚上回家陪陪孩子媳婦,也可以開車10多分鐘看看父母、岳父母。週末,一家人帶上老人小孩一起在周邊城市或者郊區走走玩玩,難道這種生活就不是幸福嗎?

最後,不要糾結於名校和四線城市之間。城市發展特別快,交通也便利很多,離家近的小城市真的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帥小西De

拿我身邊的人來說,211、985的高材生回到四五線城市工作無非2種原因:逃離壓力與父母期待。

我有一個表姐,武漢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大家都知道,武大的法學專業可以在全國排得上前三了,而且當時她是有機會保研的。最後還是離開了武大回家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區裡的公務員。原因是因為表姐從小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母親從小拉扯她和弟弟長大受了很多苦,現在弟弟馬上上大學,家裡沒有辦法支撐兩個孩子讀書,所以她放棄了保研的機會,選擇了母親眼中的“鐵飯碗”。現在月收入3000左右,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給了弟弟,現在已經28歲了,還沒有顧著談婚論嫁,而且這樣的高學歷在小城市基本沒有用武之地,反而大家還會以一種

“這麼高的學歷回小城市工作,不是能力不行就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心態揣摩她,過的並不是很好。

另外一種就是家裡在小城市有錢有關係,自己不願意吃苦的媽寶。我有很多同學都是這樣,不是回去“繼承家業”就是家裡已經安排了不錯的“康莊大道”,選擇了回家,這種人現在過的都還不錯,因為家裡奠定了不可忽視的基礎,所以每天朝九晚五、養貓逗狗日子都過的悠然自得,沒有什麼壓力,收入也足以供他們一年出國旅遊2-3次。

其實,大部分211、985的畢業生還是選擇了留在大城市,雖然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高額的房價、消費,激烈的競爭對手等,月底可能也沒有多少存款,但是依舊願意為了目標和夢想努力。

總的來說,我們不能憑藉一個211的畢業生在什麼樣的城市來評價他未來的好壞,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未來的期望也不一樣,只要工作勤勤懇懇,保持初心,無論在異鄉還是老家都會有所作為。


——END——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留在一線城市還是回家繼承“魚塘”?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我是985畢業的,據我個人對周遭同學的觀察,大多數人都留在一線城市,沒有回也沒有打算回四五線城市生活與工作。當然,少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家長的強烈要求以及自身對家鄉的熱愛,回到老家工作了,如果整體上來描述下這些人的生活,就是:飽的飽死,餓的餓死

飽的飽死,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回老家工作,是因為他們家裡本來就在當地非常有錢有勢,屬於比較大的家族。回老家一方面是家裡的要求,也是自己的打算。雖然說一線城市各種方便,但是那裡的高消費、租房、流動壓力與工作壓力,只有待過的人才知道,回到老家,在起跑的時候就站在別人的終點線上,有何不好?

對這些人而言,本身985的身份並不算什麼,即便是個二本乃至三本,只要家裡有錢,還有長輩們帶,人生的發展真的很不錯。

餓的餓死,主要指的是兩種人,一種人呢,對家鄉抱有極大的熱愛,所以跑回去工作了——當然,這樣的人其實非常少,因為收入擺在那兒,雖然生活成本很低,但是生活體驗太差了,人與人之間也沒什麼聊得來的話題,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最後的結果,就是折中——這些朋友還是離開了自己的四五線縣城或者農村,雖然最後去的不是一線城市,但是也到了省會城市工作。

另一種人,則是雖然進了大公司工作,但是,卻被大公司調到了小縣城,最後呢,拿著小縣城裡面相對還可以的工資,過著小縣城裡面的工作。比如我有一個進了本地工商銀行工作的朋友,雖然搞金融的,確實發展前景很好,但是小縣城的“發展前景”,也就那樣。人際關係還特別的複雜……

許多選錯了的人,你說最後後悔嗎?

當然後悔,但是,985的經歷和人脈也壯了人的膽,許多稍有不滿的人,很快就出來大城市、一線城市工作了。


二進制赫克斯

實話實說,很多上了211、985的大學生,並不意味的都是高材生,所以這個提問也有存在問題。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學渣也是一片一片,我自己就是一個211學校出來的,認為自己也算一個學渣一枚。

因為我們是地方性的211重點大學,在省內排名第二,所以很多同學是回到老家的四五線城市乃至縣城,數量挺多的。而像我這樣的能夠毅然奔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其實是比較少,尤其在我老家是以悠閒為特點福建,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還是想回到家鄉發展,尤其是留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幾個地方。

畢業十年了,可以看到這些回到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同學,因為他們畢業於省內的第二重點大學,相對來說起點還是不錯的,很多都能進到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還有一些比較地方大的企業就職,除非有個別的,大部分在當地來說都是比較滋潤的一種生活。所以相對來說生活質量應該不會太差,早早就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會給他提供很多的便利,所以他們的生活狀態,基本上跟離開家鄉走出來的同學是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很多是生活在自己的比較狹窄的一個生活圈裡。

像我一個同班同學,曾經是很優秀的學霸。後來在我們閩南的一個縣城裡面,當一個公務員,他業餘的工作有一個居然是幫別人代寫論文賺外快,而且還經常在朋友圈公開發布代寫的廣告,以及接到新單,還公開地來宣佈自己的接單成果。這也讓我們有時候覺得很震驚,一個公務員背景的、還是有法律相關背景的同學,居然能做當論文槍手的這種事情,而且居然沒有意識到有不妥的地方。

當然這個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些地方,要當一個斜槓青年的空間是很窄的,很多人只能在本職工作之外,做一些代購或者做一些微商,還有極端的做這種代筆等等類似的。

所以怎麼評價他們生活好不好?可能也無法定性,但是從我個人來說,如果讓我換位回到他們的位置,我肯定是不願意回去的。當然也可能是,如果讓他們跟我換個位置,在北京混著,他們估計也不願意。所以,生活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而且每個人的選擇其實都是有限的,沒有誰能可以評判你混的好或者不好,就這樣。


張天潘

211和985區別還是挺大的,我感覺211和許多非211沒啥區別,比如貴州大學,雲南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他們孰強孰弱。

至於985,我就以我所在的東部某985來談下。

1,985有很少有四五線城市的,這是客觀事實。不用反駁

我本科時候班級29個人。

本直轄市11個

北京3個

山西兩個(地級市一個)

黑龍江倆(省會),四川三(倆省會),湖南倆(一個省會)

河北三(一個唐山),安徽三(一個省會)

裡面不是直轄市省體的只有9個,扣了唐山這樣的城市,只有八個了。這八個一多半來自地級市,中產家庭。



是不是感覺很詫異?不要詫異,劉強東說人大沒人領助學金的更應該你學習一下。

2絕大多數人就業不會低於戶籍所在城市,這就決定了去四五線的基本沒有

本科畢業後,到現在有的研究生也畢業了。29個同學,除了還在讀書或繼續讀博的五個以外。工作了的24個

六個在北京,四個在上海,十個個在天津。兩個在成都,一個在太原,一個在長沙。

不用想了,我就是去太原那個,確實屬我去的城市最接近三線。

不過也要淡定,從本科開始,我就是班裡混的最差的。

(一線城市是主力軍)

985來自四五線城市的學生很少,來自農村的太太少了。去四五線城市工作的基本沒有。我目前還沒見到。

有人說清華,人大博士來我們這當縣長,當副市長。他們走的選調途徑,走的士途,為人民服務,本身就不可能那麼自由的選地。

我的專業相對冷門,學金融的專業,基本都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不錯的工作,有個學財務的朋友剛去上海就落戶了。

(熱門不是白叫的)


一枚明粉

211、985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回四五線城市生活,這也是正常現象啊。誰規定的高材生就必須留在北上廣一線城市,就不能回老家了?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教育的老師,我實在是無法忍受一些人對回老家學生的冷嘲熱諷了。

在這些酸溜溜的人眼裡,彷彿這些名校生回了老家生活就成了人生輸家,從此就黯淡了、頹廢了。

這是多麼錯誤的偏見啊。

這世上有想在一線城市拼搏的高材生,就有想回四五線城市生活的高材生。回到老家,不代表著生活就會一片黯淡。

比方說,我的學生小姚和小李,畢業後都回了老家。他們老家雖然在四五線城市,他們一樣過得很滋潤。

小姚參加了當地教師招考。她本來就是學霸,這種教師編制考試,壓根就難不倒她。她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進入當地一個很好的學校。

名校畢業、招考成績又好,她一進學校就成為了重點培養對象。再加上為人謙虛溫和、業務能力又強,她深受領導器重和同事歡迎。

因為她個人條件不錯、加上老師這份職業在當地婚戀市場很受歡迎,很多人都給她介紹對象。

前段時間,她結婚了。老公本地人,職業是市政府核心部門的公務員。兩口子在當地有房有車有人脈,日子過得可滋潤了。

小李回到老家後,沒考教師和公務員,他創業了。他的公司業務跟互聯網相有關。近幾年互聯網經濟發展迅猛,他的生意也做得很順利。現在他的公司已經成為當地互聯網這塊的龍頭。

人各有志,不能以留在哪裡發展來判斷生活高低。

有些名校畢業生想要在一線大城市拼搏,即使房價再高、壓力再大,他們也要留在大城市;而有些名校畢業生,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夢想,只想過得輕鬆自在,回到家鄉他們生活得悠閒自得,也是好事。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沒必要人人都一樣。不能因為有些人選擇留在了大城市,大家就使勁誇;而有些人選擇了回老家,大家就使勁損。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活法,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活法。關鍵看你自己怎麼把日子過好。

無論是選擇大城市,還是選擇回老家,都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沒有高低之分。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問題很大,我喜歡掰開來看。

1、 那些211、985名校的畢業生,就是高材生嗎?

成為211、985名校的學生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曾在高考時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且211、985院校可以享受優於其他院校的教學環境,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但是,大家都接受過大學的教育,是否能夠成為一個高材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主觀能動性,很多名校學生因為貪戀網絡遊戲而使得自己不能畢業,或者什麼專業知識都沒有學到,所以,211、985不見得都是高材生。

2、 回到老家,不代表回到四五線城市,不代表不能進優秀的企業工作。

211、985院校沒有都設立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畢業生的老家也有很多來自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我覺得拿掉對城市層級的劃分,我們來看回到老家的發展。

(1)回到老家,地利人和,往往能夠更快適應職場。

我的同學偉軍,回到老家在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工作,中國某種水果90%以上的進口占比都來自他們公司。因為是在老家,他不需要租房子,不會因為房租壓力而干擾職業規劃,他可以安心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雖然生活在一個四五線城市,但是每年有三分之一所有的時間都在東南亞出差。

(2)好企業不都在北上廣深。

相對來說,很多世界500強的總部都會設立在北上廣深,但是他們的研發、生產中心卻往往都設立在全國各個地區。我的同學老畢,畢業後就回到老家縣城,那裡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生產工廠,做研發的他享受著一線城市總部員工同樣的待遇。

這裡特別說一點,北上廣深簽約的員工,在社保基數和公積金繳納比例上都會高於其他城市,因此很多總部設在一線城市,用工在三四線城市的企業,會與核心人才一線城市簽約,一線城市繳納相應保險,為的是留住人才。

(3)那些自我放棄的“高材生”,一線城市也無法拯救。

所以說,哪怕你是211、985院校的高材生,如果在校期間不能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參與社會實踐,提前規劃職業發展,那麼就算留在一線城市也會跌跌撞撞,過得可能還沒有回到老家工作的同學好。

所以我想說,211、985名校的高材生,首先你得職場起步(綜合素質)應當對得起名校的牌子,工作中還需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方能獲得成功。無論是在異鄉,還是回到老家。


無憂精英網

大多數都進了體制內,做了老師、醫生或者公務員,又或者進入銀行系統。

如果從我身邊的例子來看,進銀行和公務員系統的是最多的。

我的高中同學,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和他的老婆一起回到的家鄉。現在一個國家級公務員,一個是省級公務員。

對於當年高考的優勝者而言,想要在一個小城市通過考試的方式獲得一個職位,只要沒有黑幕,那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兩年來,體制內的待遇還是略漲了一些,拿到大城市算不上什麼,但是小城市消費低,房價低,而且家人朋友都在,經濟壓力並不是很大。大多數人都能在本城比較好的位置買一套還算不錯的三室兩廳的房子,當然,有很多朋友是貸款買。但如果家裡經濟給力,還能買個四室兩廳,而且不必背太多的負擔。

據我觀察,除了成績特別優秀的以外,還有部分985、211的同學是因為家庭背景比較好,在本地吃得開才回來的。

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在北上廣拿一個兩三萬的月薪,不如在本地通過種種資源拿個略少一點然而也不會太差的工資輕鬆。

畢竟剩下來的錢不一樣。

其實,即使你是名校畢業,如果不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闖,而且能忍受畢業好多年還買不起房子,那麼會家鄉四五線城市也不是特別糟糕的選擇。

你的學歷在本地絕對是秒殺級別了,要參加任何考試都很容易,不必擔心沒有報名資格被刷下來。

而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都過去了,這些小考試又算什麼?

當然,在外面漂有漂的好處,比如說不必受太多傳統習俗的束縛,也很少有長輩來干涉你的生活。

未來的可能性會更多。

但如果從我的角度出發,我會衡量,這些可能性和家庭、教育、幸福感、壓力、身體健康之間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相關性。

每個人的取捨都不同,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作為當年高考的優勝者,你最終總會找到一片天。


吹上來的小動物

作為上海985高校的畢業生,在我認識的同輩人和師兄師姐中,絕大部分人都在一二線城市工作,極少數人在剛畢業時或者打拼了一段時間後選擇回到家鄉小城生活。

這些人中,一部分在體制內謀生或者為家族企業工作,過得衣食無憂,頗為滿足,另一些人逃回家鄉後滿是失落,又不得不“逃回北上廣”。歸根結底,他們在家鄉能否安居樂業,取決於他們做選擇時是否想清楚了對自我的期待、自己在老家享有的資源和麵臨的境況。

以前轉租房子的時候,遇見過不少租客,都是逃離北京回到老家後過得極不適應轉而回到北京重新找工作的名校畢業生。他們迫於工作壓力和一眼望不到頭的房價,回到了本以為自己更有歸屬感的老家。但是卻發現,回到家鄉後的自己更格格不入,與身邊的人找不到共同語言,同齡人都已經結婚生子擺起了百天宴,在工作上人際關係遠比做事能力重要。

一個女孩和我說,回了家鄉之後,她意識到父母親戚並不能帶給她真正的歸屬感。從小到大,她的學習成績是周圍人中最優秀的那個,是大家心目中“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如今再回到家,她成了抬不起頭的那個,沒有大房子沒有男朋友——小時候她得到的認可,是因為她是大人眼中有可能獲得世俗意義上成功的人,而直到長大以後,她才明白大家真正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同時,小城對青年女性是不太友好的——除了相夫教子、安穩生活,家鄉人無法理解女性的其他追求。所以,在她投的簡歷還沒有收到回覆的時候,她就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車。

相比之下,我一個親戚家的同齡女孩,在銀行實習了半年之後,回到了自家開的公司做財務,把家裡的生意照看得不錯。對於父母安排的相親,她也並不排斥。

我想,所謂名校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是想辦法在大城市裡買車買房,而是看清自己真正所想,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付出足夠的思考和勇氣。


每日人物

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但我們也該考慮下為何現在回老家的高材生比之前的多。

有篇報道叫做《985、211大學生為何憤懣焦慮:“預備中產”之殤》

通俗而言,一樣的智力和能力,十年前咬咬牙努力一把,也能在北京、上海等超一線城市擁有體面的生活,十年後發現不行了,憑什麼?這裡其實已經蘊含了中產和預備中產的對立可能性,十年前轉正的中產階層如今可能成為反對異地高考的主力軍,他們實質上的反對的對象是誰呢?


在預備中產階層的焦慮中,除了拿不到戶口、買不起房,出鏡率最高的就是找不著對象。畢業以後,我們遺憾地失去了“窮學生也可找個女友在月下散步,慢慢也會生出感情來”的特權,甚至在畢業之前,就開始面對殘酷的婚戀市場。儘管每一個時代,都有優勢男性通過地位和財富攫取性權力,其他人安分地在自身的階層內婚喪嫁娶,但我們在文學藝術中發明了愛情,在想象中抹平階層鴻溝。現代社會許下自由的承諾,在社會流動性充足的時代,階層躍遷和自由戀愛可以被同時實現,那時候鯉魚躍龍門是可期許的,鳳凰男也還未被汙名化。同一時期文化工業批量生產自由戀愛的神話,不僅僅是為了遮蔽階層鴻溝,而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心理的反映。


主要還是大城市的窗口期已經關上,在大城市找份工作沒問題,但要解決好住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 等諸多問題,難度越來越大,這才是回去的主要原因。


可回去之後真正能提供合適崗位的職業真不多,也就體制內的公務員,大型國企,事業單位可以,沒有外企,沒有互聯網企業,沒有大型房地產企業,沒有高端服務業,產業低必然決定了不需要過多的知識,但同時生活成本也低了很多,人生非常的愜意,但問題是子女可能還要面對父母當年的痛苦,自己是舒服了,子女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