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人頭戴的腦袋後面兩片布是什麼東西?

古今說史



在電影《舉起手來》當中,潘長江扮演的日本鬼子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帽子上的那兩塊布,更讓他顯得非常的滑稽和搞笑。翻看二戰時期的老照片就會發現,當時的日本士兵普遍是這個裝扮。



這是日本的制式軍服裝備,一開始發明的不是日本,但是卻是通過日本而被人們所熟知。這兩塊布,看起來非常難看,但是他的作用卻比你想象的還要大。




這種兩塊布的設計被人們叫做屁簾,其實屁簾在日本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只有步兵才會使用。因為步兵在日本軍隊中是最低等的,沒有人願意在他們身上多花錢,連頭盔都帶不起,使用的是斗笠,斗笠後面就有屁簾。




一直到了二戰,日本來到亞洲作戰,又開始重新使用了這種設計。中國地域廣闊,氣候也各種各樣,東北太過嚴寒,而臺灣那邊又太熱。日本部隊甚至規定他們必須使用這種帽子。




在東北可以護著耳朵不被凍傷,在臺灣又可以讓自己的脖子不被曬傷,還能防止蚊蟲叮咬。不僅如此,在戰場上還能夠防止亂飛的彈片擦傷臉部,可以說救了數萬日本士兵的性命。當時日本甚至用最好的布料來生產它。

記得點點右上角的關注哦!

小飯的私家花園

之前有個朋友問薩沙,抗戰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種屁簾,像個簾子一樣拖在後腦上面。這是什麼玩意?幹什麼用的?看起來怎麼這麼難看?呵呵,這玩意還真有點用處,也是日軍制式裝備。聽薩沙說一說吧。

薩沙寫了幾本抗戰的書,很多朋友把我當專家。其實抗戰的知識淵博如海,我懂得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不過,這個所謂的屁簾,薩沙還真知道是什麼東西。聽我來吹一吹。

早在三四百年日本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當時的日本足輕(足輕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他們平常從事勞役,戰時成為步卒),一般裝備很爛。他們沒有武士的頭盔,帶著一種斗笠(日本叫做陣笠)。陣笠就是一種簡易頭盔,是竹子、木頭上塗上一層生漆製成的,基本沒有防禦能力。

這玩意的作用,就是防曬,防雨,也可以接水喝。陣笠的後面就有一種屁簾,和抗戰時候的屁簾大同小異。

屁簾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防曬。

當年足輕的衣甲很爛,日本夏季陽光往往挺熾熱。足輕不但要打仗,還要從事重體力的搬運等勞力,經常頂著大太陽工作。他們的帽子遮不住脖子和後腦,防止曬傷就只能用屁簾。

客觀來說,這個設計還是挺有用的。屁簾並不妨礙士兵的行動,就是難看了一些。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採用新軍服,廢除了舊式所有軍服的設計,也包括屁簾。

不過,沒有多久日本就恢復了這種屁簾。

當時日本陸軍是學習歐洲最強大的法國陸軍(法國被德國擊敗以後才改學德國),很多裝備都是原封不動的山寨或者購買。

而法國的殖民地軍隊制服帽子,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法國佬設計目的和日本古代一樣,也是防曬。法國人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軍服的防曬是必須的。同時,在非洲很多熱帶叢林中,這種屁簾還有防止蚊蟲的能力。

在1899年,日本軍方正式規定駐紮臺灣的軍人必須使用屁簾(日本叫做帽垂布)。為什麼從臺灣開始?還不是因為臺灣殖民地是日本軍隊最靠近南方的地方,最為炎熱。

到了1938年,日本陸軍重新規定了軍服的制式,強調軍服必須使用屁簾。

從此時開始,所有屁簾由日本軍工廠正式生產,採用最好的布料。後期因為日本國內資源困難,開始使用各種下腳料,包括毛巾。

在1942年之前,日本陸軍主力全部在中國作戰,尤其在中國南方作戰。日本的氣候和中國有一定區別,其一就是日本人受不了中國的炎熱。

對於日本人來說,夏季氣溫30度就是難以想象的高溫了。但在武漢會戰的湖北、長沙會戰的湖南、廣東戰役的廣州、廣西會戰的南寧,夏季平均氣溫都要比日本高出至少5度以上,很多時候還有40度的高溫。日本人對於這種溫度是極其不適應的,經常出現中暑死亡或者大面積疫病情況。

在這種天氣,日軍的屁簾就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有這個簾子遮擋,在暴曬下行軍就要好很多。

就是實用,這個屁簾在侵華日軍廣泛的裝備。

於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抗戰電影(除了冬季的戰爭),日軍的帽子基本都有這種設計。

屁簾也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問題就是導致軍容較差。

在中國,一般老百姓是不會用這種東西的,只有在城市打工的苦力才會用毛巾搞出類似的玩意。

日本兵的屁簾往往成為中國老百姓嘲笑的東西,就軍人的形象來說也是很不好看的。

不過,日軍總體來說還是不顧什麼形象,先顧實用的部隊。直到日軍投降,屁簾始終是日軍的制式裝備。

因為這個屁簾看起來很滑稽,所有橫店抗日神劇中也必備。


薩沙

要說侵華時日本軍人帽子後面的布,得先說說這頂帽子。戰時,日本人一般稱它為“戰鬥帽”,而在軍隊內部則稱其為“略帽”,那是因為與部隊正裝的強調裝飾性的軍帽不同,這種帽子因是為適應野戰、行軍而制,更多的強調的是機動性、實用性,至於裝飾性是能免則免,故而才有了“略帽”之稱。
至於戰鬥帽後面的那幾塊布,日本人稱它為“帽垂”或“垂布”,我們好像戲稱其為“屁簾兒”,有的說是因為日軍戴的那幾塊“垂布”與當時我國北方兒童的屁簾兒相似而得名,也有的說是因這種戰鬥帽“帽遮”的日語名為“目庇”而來。


那麼,這幾塊布究竟由何而來?又起著什麼作用呢?普遍的說法是,“垂布”最初是模仿法國軍隊的。因為日本在明治時期創建現代陸軍時,就是以法國陸軍為模仿象的,而且非但軍帽,包括軍裝和軍制
,也都明顯繼承了法軍的特色。所以,當時日本陸軍的服裝與法國19世60年代的軍隊服飾非常相似相似。


其實,如果追溯歷史,這種戰鬥帽還能在日本古代歷史中找到其影子,從平安時代直到近代,先是始於公家人,後來普及到神職人員,直到最後形成平民男性的和服正裝之必不可少的行頭的“烏帽子”,可以說就是戰鬥帽的最初原型,因為它們都是屬於這種圓形無簷尖頂構造的。有趣的是,咋看上去,烏帽子”莫名的就會讓我們想起文革時被遊街示眾的人戴的“高帽子”。





這種帽子被古代日本軍隊採用後,漸漸就發展成了“足輕”(步兵)們的“陣笠”(出陣時戴的斗笠),根據流傳下來的資料圖,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陣笠後面就已經有了這種“屁簾兒”。而至於侵華日軍戴的附有“屁簾兒”的戰鬥帽,其實早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就開始在日本軍隊中使用了。當年的7
7日天皇布敕令,臺灣的日帽垂布以用於遮陽防暑。侵華時日軍所戴的垂布戰鬥帽,只不過是明治時期的進化版而已。




總的來說,可以說被我們戲稱為“屁簾兒”的日本垂布戰鬥帽,應該是日本傳統的烏帽子、陣笠和19世紀的法軍軍帽的有機合成品,這也正符合了日本人善於取長補短,善於改造、精加工外物為已用並形成具有明顯自己和式風格物品的國民特性。





說到戰鬥帽的垂布的作用,這從日本古時軍隊對“足輕”(步兵)們戴的陣笠的名字就可略窺端倪,那時候日本人稱陣笠後面的幾塊布為“遮陽布”或“護頸布”,也就是說,陣笠的布是為了防嗮護頸的。根據《日本服制史》的記載,明治時期引進法式陸軍服制的垂布時,也說明了是借鑑了法軍的北非軍團之裝備,考慮到酷日下長途行軍士兵的實際狀況而引進的配有垂布的軍帽。


二戰時,日本是在1938年侵華日軍中最先配備的這種垂布戰鬥帽,當時正值抗戰初期,日軍為擴大戰果,自1937年底,開始瘋狂進攻上海、南京、徐州、武漢等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和後來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都是在這一背景下打響的。日軍當時因戰線拉的過長,步兵每天急行軍四、五十公里乃屬家常便飯,也是為了防嗮、防蟲咬,日本大本營才決定給侵華日軍的戰鬥帽裝上“屁簾兒”的。除了防嗮防蟲這些功用外,日軍在戰鬥中還發現、總結出了“屁簾兒”的其他延伸功能,比如日軍在冬季戴著鋼盔急行軍時,驟冷驟熱下,鋼盔與出的汗凍在一起使得許多日軍生了凍瘡,而把配上屁簾兒的戰鬥帽戴在鋼盔裡,就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在承受炮火襲擊時,屁簾兒還能有效的阻止落下的的泥土灌進脖子從而避免影響士兵的精神集中。據戰時資料介紹,由於戴上了屁簾兒等於半捂起了耳朵,這還有利於在瞄準時能夠集中精神。順便說一句,日軍的這種戰鬥略帽之所以把“目庇”(帽舌)做的很短也是為了利於瞄準,不想確歪打正著,正因為帽舌短,倒是使得整個戰鬥帽倒正好能夠裝進鋼盔了。




至於“屁簾兒”究竟由幾塊布組成, 因為是“略帽”,所以並無嚴格規定,因此,日軍這種戰鬥略帽的“屁簾兒”實際是沒有準確的規定的,因人而異,有兩塊布的,也有三塊布的,最多的日軍腦後居然飄著四塊“屁簾兒”,腦補一下,估計倒是迎風也不一定能招展起來。





萬景路聊日本

日本軍人帽子後面的布其實是有道理的,主要保護後腦勺及脖子不被冷風侵蝕。只是太不雅觀,有如“二師兄”的大耳朵,顯得滑稽可笑。加上發動侵略戰爭不得人心,所以就成了日本兵的標誌性服飾。


興海亭

不想討論屁簾這玩意,只是想潘長江如果去日本會被日本人當祖宗供起來。


用戶57739675

日本傳統認為,如果斷頭而死,死後是無法回到天照大神身邊的,所以日本人勇於切腹,卻怯於砍頭,帶上個屁簾,能有效防止被一刀砍到頭跟身子分家,當然更多的是一種心裡安慰吧


安卓君



雪域戰狼

因為,鬼子頭小,就像女人的半步裙子👗👗👗一樣,遮醜的,也可以說,它們,幹了壞事,裝作聽不見,裝傻充愣的!😄😄😄





太空之中

日本軍人頭戴的腦袋後面兩片布是幹嗎用?

日本人有潔癖,以備不時之需,用它揩屁股用的。


northwester149150121

實話實說,日本人當時的各種裝備是相當精良的,戰鬥裝備也是去掉了裝飾作用,能精簡就精簡,那麼這兩塊布既然沒有精簡掉那說明一定是有重要作用的。

這兩塊布學名叫做“軍帽垂布”,類似這樣:



最早是日軍裝備鋼盔的,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因為日軍發現制式的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那就是鋼盔的裡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裡,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痛苦。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而最初日軍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又不會處理,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日兵形容宿營的時候,經常聽到頭被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發出陣陣哀號。日軍攻佔齊齊哈爾,日軍陣亡三百餘人,因為凍傷減員的卻幾乎達到兩千,其中不少就是這種“頭皮”傷。

後來日本兵的軍帽就根據東北常見的帽子改裝,增加了這兩片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