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習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摘 要:在批改作文時,不少老師總感到學生寫的內容千篇一律,毫無生氣。學生為什麼會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呢?其實,這是他們平時缺乏積累、整理習作素材的緣故。要讓學生動筆時材料能信手拈來,源源不斷地湧向筆端,關鍵是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習作的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嘗試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荀子・勸學》篇則指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這些均讓我們明白:積累習作素材不僅重要,而且要從平時的點滴做起。怎樣讓學生學會積累習作素材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呢?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引導:

  一、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積累材料,尋找習作的“下鍋之米”。要讓學生學會寫生活札記,讓他們把自己平時觀察到的一些有意義的生活片斷及時記錄下來。雖然這些材料比較瑣碎,無法成文,但它們直接來自於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長期堅持下來,積少成多,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大有用處。

 

積累習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1、引導學生關注學校生活。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校裡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或親身經歷一些人和事,心中會產生獨特的感受,這些均可成為習作的良好素材。如學校開展的形式多樣的班隊活動;生動感人的主題報告會;競爭激烈的體育比賽;氣氛熱烈的歌詠、繪畫比賽;技藝高超的小製作、小發明比賽;圖文並茂的各類展覽等。教師抓住這些有利的時機,引導學生細緻觀察,及時積累、練筆,就能豐富學生的“材料庫”。

  2、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學生相當一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所以我們也應引導學生留心其家庭生活,不失時機地擷取習作素材。特別是對家中的一些有趣、難忘的人和事更應認真挖掘,及時地把有用的材料積累下來。如過生日、中秋節、除夕夜的難忘情景;幫助父母做家務的體驗與收穫;學會電腦上網的快樂;家庭添置新東西或喬遷新居後全家人的喜悅等。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舞臺,其生活豐富多彩,學生都樂意參與,它是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如通過平時春遊、秋遊,千姿百態的大自然引發學生的奇思怪想;通過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激發學生對未來家鄉建設的熱情;通過參與社區活動,進行實地調查瞭解等引導學生感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印象特別深刻,無形中充實了自己的習作素材。

  二、引導學生勤於動手

  古人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又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殷殷教誨,勤於動手積累,方能從根本上解決習作材料匱乏的問題。為此,我重點從以下三方面培養學生動手積累材料的習慣,提高寫作能力。

  1、勤摘錄。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要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做摘錄既能積累詞彙,又能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課內、課外讀了不少的書,卻少有摘錄,以至於寫時方覺材料少。於是,我要求他們設置摘錄本,積極引導他們在閱讀時摘錄好詞好句。如,摘錄教材裡描寫精彩、感人的詞句;摘錄小說中描寫人物外貌、人物言行的詞句;摘錄報刊、雜誌中的格言、諺語、警句等。同時對所做的摘錄進行整理:(一)分類別,如人物外貌描寫類、寫景類、名人名言類等。大類別之下,還可以分成小類,如“名人名言類”下可分為:名人談理想、名人談學習等。(二)註明作者和出處。平時要求他們常翻閱,常交流。對於好的摘錄本,還掛在班上的學習園地,讓大家參考、評價,以此激發學生積累的積極性。

  2、勤評析。有人說,報紙是最新的百科全書,這話不無道理,報紙及時地向我們傳遞各種信息,且各種文體兼俱。養成認真讀報、認真評析的習慣,不僅能提高習作能力,也能獲得大量的習作材料。學校、班上均訂了不少報紙。我就在班上堅持讀報、做剪報評析,不但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習作資料,而且提高了他們鑑賞和習作的能力。評析時學生可就文體、作者或是其中的字、詞、句、段、主題、習作特點等發表見解。評析時並不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進行評析。還可以寫讀後感,讀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勤寫隨筆。引導學生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在隨筆中能反映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從而使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來。同時,在寫隨筆時可以集中一個階段寫同一個主題,形成一個系列。如“親情繫列”、“植物王國”、“校園新事”“暢想未來”這樣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以後碰到同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庫中,提取認為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就不會出現面對習作的題目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

  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

  計算機互聯網的強大信息量為學生展現了大量的信息素材,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更廣泛的天地,學生學得更多、更快。學生每天面對“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習作素材的匱乏是學生習作水平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破解這一難題,一方面要加強生活實踐,一方面宜推廣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引發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學生輕點鼠標,習作素材應有盡有。查看“自然風光”以寫景,點擊“時事新聞”可敘事,搜索“動物世界”能狀物,還可根據課文內容延伸,嘗試練筆,真所謂“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讓學生把網上閱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粘貼”到自己的“習作寶庫”中;另一方面,讓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見聞感受也記入“習作寶庫”,並定期將“粘貼”的素材進行篩選、分類、整理,同學間再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取長補短。這樣,資源共享,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速度加快,積累習作素材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

  只有在平時細心引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學生動筆時才能揮灑自如,學生才會不怕作文,愛寫作文,會寫作文,才能從中體驗到習作成功的喜悅,“無米之炊”的問題也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