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特斯拉市值超通用,背後邏輯在於數據

凱文凱利:特斯拉市值超通用,背後邏輯在於數據

作者/曾翔

覆盤過去二十多年的科技發展,你會發現有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曾給出了相當精準的預言,他叫凱文凱利。

從《失控》到《必然》,凱文凱利曾經多次談論自己眼中的“未來”,而且他在二十多年前對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諸多“預測”,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那在人工智能火熱發展的今天,AI 會不會像互聯網那樣引發下一波科技與商業浪潮?創業公司在其中能把握到什麼機會?機器人與人共存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番圖景?關於這些問題,42章經 在中國機器人峰會上和 KK 聊了很多,總的來說,他的回答傾向樂觀。

此外,如果你對 KK 的更多內容和觀點感興趣,可以移步喜馬拉雅,最近有一個由譯言創始人趙嘉敏、知識專家方軍、他山石智庫創始人李大巍共同擔任出品人的專欄產品“ KK 對話未來”已經上線。

撐起企業市值的,很可能不是 AI,而是數據資產。

42章經: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 AI 技術,覺得未來這個行業一定有大機會,在你看來 AI 會不會成為類似互聯網的存在?

KK:的確,AI 技術非常迷人,而且它的發展也肯定會突破大多數人能夠想象到的極限。但是我認為,在未來 VR 有可能創造出“互聯網”量級的價值。核心原因是,VR 將創造出遠超我們想象的數據,而那些有價值的數據資產,才是一家企業的核心價值。

比如很多人一定都知道有一家公司叫 Amazon,但可能不是太多人知道它曾經連續 20 年不賺錢,那為什麼在 2015 年,Amazon 的市值能夠超過營收是其五倍的沃爾瑪,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呢?

投資者們認的是亞馬遜的服務和由此獲得的數據。比如深度綁定其他企業的 AWS(亞馬遜雲服務),它最開始只是亞馬遜一個小的服務部門,想協助第三方零售商在亞馬遜平臺上建立網上商店。但隨後他們發現,這個服務不僅在內部很受歡迎,那些外部的初創企業也很需要它。現在的 AWS 業務,對外能夠大幅降低企業前期基礎設施成本,對內能夠獲取豐富的交易數據和用戶偏好數據,並且在市場佔有率方面穩居世界第一,超過了亞馬遜最大的三個競爭者──微軟、IBM、谷歌的總和。可以說,這樣一個不僅能幫亞馬遜更好地綁定使用商家,而且還能讓它自己從中獲得足夠多的數據資產,這對於亞馬遜的未來發展是很有想象力的。

除了亞馬遜,你還可以去看看兩家汽車領域的巨頭———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公司。特斯拉 2016 年總營收遠低於通用(42章經注:銷售數量不超過 8 萬臺,總營收 70 億美元,淨虧損 6.74 億美元。而通用去年售出超過 1000 萬輛,實現營收 1664 億美元,淨利潤達 94 億美元),但就在 2017 年 4 月,特斯拉的市值居然能超過通用,這也證明了數據資產的價值。因為到 2016 年底已經收集了超過 20 億公里的數據。手握這些數據,特斯拉能夠清楚地知道顧客的行車軌跡和車輛使用情況,更重要的是,這有助於其實現全自動駕駛的目標,而相比之下,通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總的來說,我相信未來世界中數據的價值,未來最大市值的企業將是擁有最多有價值數據資產的企業。而 VR 技術,將有機會幫助企業完成數據收集的夢想。不過創業公司也不用太擔心,雖然沒法直接獲取到足夠豐富的數據,但他們可以能夠購買巨頭的數據和服務,而且費用不會很高,這不會成為難題。

AlphaGo 打敗人類?其實真正獲勝的還是人類自己。

42章經:很多的人對 AI 發展的未來非常悲觀,認為 AI 可能會對我們有害,就連霍金也表達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大家都在懷疑,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不是太快了?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KK:人工智能的確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威脅,但是,這是一種比零稍大的可能性。就像小行星撞地球那樣,那種事件就是一種發生概率比零稍大的事件。所以我們必然要設置一些防範措施,但是不能因為有這種可能性,就放棄了關於人工智能的投資。未來要發展,不可能基於這樣一個小概率的悲觀事件去做決定。

42章經:那你認為,阿爾法狗的發展可以有什麼防範措施嗎?很多人認為人肯定難以超越機器,你認為呢?

KK:我也相信在人機大戰中機器會勝利,不過我看到的點可能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我覺得這恰恰說明了人工智能也是可以有創意的,只不過它們是和人類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創造。大家可能都認為,創意是存在於人類精神上的東西,機器沒有辦法學會。但其實對 AI 來說,創意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過程。關於人機大戰的話題,我甚至認為,未來最強的圍棋選手可能也不是什麼機器人,而會是一種“半人馬”的形態,就是AI+人的同盟。

人和機器人的共存基礎在於分工不同,人負責去創新,機器人負責效率本身。

42章經:按照當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不久之後它們就會隨處可見了,而且功能肯定會豐富地讓人詫異。既然未來人與機器人必將共存,你會怎麼來描繪那個世界?

KK:的確,機器人不僅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而且它們的出現必然是因為在很多領域能夠替代掉人的工作,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是那些領域效率最高的工具。舉個例子,我最近在關注到的一個點,農業機器人,它們可以在除草、採摘、篩選果實這整個流程完全替代人類,而且這些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高於人力效率幾十倍,所以在這樣的一些領域,原本從事該行業的人將會迅速失業。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領域中人和機器在效率上的差距越大,那麼這個領域就越容易被機器取代。

42章經:的確,這樣的例子一定會有很多,那面對人類越來越多地被取代這樣的情況,人類未來該怎麼和機器共處呢?

KK:我對這種現象不會太悲觀,我相信,人類在未來需要學會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和機器人協作,而不是對抗。更進一步來說,我認為人在未來的價值,也是由他和機器合作的緊密程度來體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