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姬十三:知識產品如何讓人上癮並主動付費?

本場參與者:

Vertex 趙楠,愉悅資本 李瀟,東方富海 劉露,今日資本 李廣平,H Capital 嚴文韜,及某不願署名的大佬

主要分享者:

險峰長青 吳炳見,果殼 姬十三

果殼網姬十三:知識產品如何讓人上癮並主動付費?

吳炳見:我之前投過一家知識付費的公司,創始人還是從在行上找到的,那個 CEO 當時要做一個 O2O 打印的項目,我說完全不靠譜,但是你這個人是很有意思,咱們先建立一個聯繫吧,你如果項目轉型咱們再聊一聊。

從此以後這哥們基本上每個星期給我打一次電話,連續打了差不多三個月時間,三個月時間做三款產品,最後一款產品叫熊貓書院,然後上線以後第一個月就一百萬用戶,他就做兩個事情:

第一是把比如五十萬字的經典書給你濃縮成五萬字,然後按照每天排列,給你制定一個半年的計劃。第二是用社群的形式去相互監督去激發你的積極性,就做這兩個事,產品形態非常簡單。

這個項目發展到後來,成了我們投的項目裡面最早一個盈收平衡的。

所以觀察這個現象以後,我就開始更多地看知識平臺類型的產品,通過這個產品看到像荔枝微課、千聊這個類型的產品,發現數據量也挺嚇人。

為什麼這些東西它會增長得比較快?知識這個事情究竟能不能賺錢?

思考以後我覺得有幾個點:

第一:知識變現這個事情,它重新定義了知識,我總結過一個公式:

一個好的知識 = 新的知識傳播路徑 * 新的知識密度

所以知識傳播路徑在產生變化,很多程度上是基於信任感產生的變化。

比如說羅輯思維,我後來想我們為什麼開始提羅輯思維,其實源自於本身對羅胖有信任感,後來得到的量為什麼起來的很快?是羅胖把這種信任感轉嫁給其他大 V 們。

所以總結來說,第一塊就是知識傳播路徑的變化。

其次,知識密度其實也在變化,以前讓我們看一本《失控》什麼的我們非常有耐心,但是放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辦得到這種事情,知識的密度太稀疏了,我們需要經過擰過水的,但是營養能保留下來的知識。

而這個背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實際都是希望能夠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內獲取事情,包括 VC,以前可能做 VC 要讀很多的報告,再去二次咀嚼很多東西。現在我們先聽一下週圍的行家對這個事怎麼說,回頭再去讀報告效率更高。

就是說這一波所謂的知識變現,是因為知識本身發生變化,主要發生在路徑和密度上。

第二:這一波知識變遷像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