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駁岸的做法五花八門。除極小的水池與歐式池邊駁岸外,近年來流行“生態駁岸”一說。從字面上看,“生態”一詞是很誘人的,尤其在今天都市裡的人們,因久困鋼筋混凝土叢林長期呼吸廢氣,對大自然的懷念與嚮往是不言而喻的。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然真正做到“生態景觀”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們顧此失彼,顧得了“生態”忘了“景觀”,忙完了“景觀”卻找不到“生態”.事實上,“景觀”一詞發展到了今天,我們大家已把它當成一種能給人們帶來美感帶來回味無限的藝術,也就是說,景觀離了美,就不成其為景觀!而人們既要“生態”也要“景觀”的難題,讓園林景觀工作者們大傷腦筋。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生態駁岸”也在傷腦筋之例,放眼各大公園、各住宅小區,所謂的生態駁岸,能稱得上景觀的寥寥無幾,生態石頭駁岸更是粗枝爛葉庸俗難奈。許多駁岸邊石頭的擺放,直叫人無法忍受,要麼是如亂石場般堆積,要麼稀稀散散地隨意放上幾塊石頭然後以小卵石痘瘡似的貼在水泥岸上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這些庸俗不堪的石頭駁岸,如果一定要給它們一個確切的評價的話,那就是:園林施工單位把一車車的天然石頭直接卸在水池岸邊,然後領走了石頭的材料與吊裝與運輸與安裝的全部款項。這種只顧自己的經濟效益而不顧人們視覺痛苦的不負責任的做法,何以引人入勝呢?怎麼能稱其為景觀呢?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於石頭的擺放,前面我已經說了許多,這裡就不多說了。單說石頭到底該如何與駁岸結合,才能打造出上乘的生態駁岸。圖1到圖3中,所表現的全是生態駁岸的做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圖很多,究其實,無非兩種,即剛性與軟質做法――前面我也說過。這兩種做法,雖說不同,但我們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則如何讓石頭與水與植物與周邊環境緊密地聯繫起來,讓它們相互映襯共同營造出最佳的空間環境來。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無論剛性駁岸抑或軟質駁岸,從藝術的角度去看,石頭的擺放方式是相同的,同樣有大小高低,同樣有上下前後,同樣也有種植,我們只要認真地把石頭進行藝術組合就行。憑我多年來的經驗,做生態駁岸,首先須考慮水質的問題,不能因為要生態而不顧岸邊的泥土因雨水沖刷流入池中無法澄清。具體做法是,池水與岸邊的種植區,須有一道隔離帶,這道隔離帶,不是硬性的水泥池邊或排水溝之類,而應當是一道軟性的綠色隔離帶,這道隔離帶就是種水生植物的沼澤地。這樣,岸邊的泥土倘若遇雨水沖刷,也不至於流入池中。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有了以上的構想,做生態石頭駁岸設計時,就好辦了。我們可以在隔離帶邊上砌築一道矮牆,矮牆與池岸之間填滿沙石,矮牆的高度最好低於水面150mm-250mm,如果水較深,還可以離水面再低些。矮牆上擺放石頭,石頭與石頭之間的縫隙,在水面以下的位置必須用小石頭與水泥沙漿塞好固定,以免隔離帶內砂土混入池水之中。矮牆上擺放的石頭,因其中一部分浸泡在水裡,所以看上去特別鮮亮特別可觀。隔離帶以外的池岸上,大大小小前前後後高高低低地擺放石頭,再根據效果的需要,在岸邊的綠地裡三三兩兩地擺放幾組天然石頭,生態石頭駁岸就算告捷了。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讓石頭與水與植物親密地聯繫在一起,讓人如身臨美麗的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之中。還有一大功勞即是,有效地堵住泥沙,保護水質。此做法可以免除傳統的池邊排水溝做法,當雨水沖刷泥土,有部分泥漿通過岸上石頭縫的第一道防線流入池中時,沼澤地中的沙石則將它沉澱,並與沙石混在一起,而水生植物的根系即將其牢牢抓住。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沼澤地填沙石而不填泥土,其目的是為了淨化水質。不必考慮水草的成活與生長,事實上,水裡含有許多養分,水草在沙石裡因水分充足,生長依然茂盛。為了更好地淨化水質,除做過濾系統外,池底可撒上厚厚一層碎石,因為碎石在粉碎的過程中,表面受傷而非常粗糙,這種粗糙的表皮,可以把部分汙洉物質牢牢地粘住而不使其隨水擴散開來。生態石頭駁岸就介紹到此,下面是具體做法的示意。希望人們的居住空間環境更為美好!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駁岸施工方案

駁岸施工基本內容:測量放樣——土方開挖——基礎施工——駁岸施工——回填濾料土方

1、測量放樣:人員及機械進場後,首先按設計圖紙進行總體上的放樣,並用石灰線放出駁岸的土方開挖樣線,並按施工規範引測水準測量點,沿線每50-100米即設一臨時水準點。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2、對駁岸沿線的土方採用挖掘機開挖,並留出30cm的保護層,在施工底板錢採用人工突擊開挖。基坑邊坡一般採用1:0.67,並在管道基礎外放出每邊50cm以上的工作面,工作面外側處設排水溝及集水坑,一保證基槽不受水浸泡。對於土質差的地段,考慮到易塌方,一方面加大坡比,另外還可採用擋土板進行支撐,以策安全。由於部分駁岸位於河道中,故需在駁岸外側築圍堰,擬採用圓木樁圍堰,即採用挖機開挖土方時,盡時將土向河中甩,在離駁岸外邊線0.5米外開始進行築堰,堰邊坡採用1:1.5,頂高高出現河水位80cm,頂寬150cm以上,在機械開挖基坑土方結束後,再用人工對堰邊坡及堰頂進行修正,以保證其坡度及不漏水。在土質較差的地段,還需在堰兩側打圓木樁,以防土方過多分向河中坍塌,影響航道或危及堰體安全。築堰後多餘的土方採用汽車運至指定的地點存放,以便回填時利用。由於開挖土方後,基面底層地下水會有較多滲水;另外還有施工產生的施工水及雨水,也需抽出基坑外,故在施工時,在基底開挖排水壠溝及集水坑,採用五臺2.8KW的淺水型潛水泵作為基坑排水之需。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3、施工寄出前,進行人工突擊開挖保護土方,然後進行復測基面高程,由於本工程都是塊石或碎石基礎的,因此直接進行基礎填築施工。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4、基礎填築施工

1)在砼基礎上放出砌漿石的邊線,並在兩端架設木製漿砌石斷面的樣架。

2)按事先試驗確定的配合比拌制砌築砂漿,並運至現場備用。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3)前後邊線,再填牆腹的順序施工。砌築時,採用座漿法進行施工,先將石塊對在樣線處,修去不平之處,再座漿,砌塊石,在縫處用漿及石塊填塞緊,對兩塊石間進行灌漿填實。

4)在施工時要求基本一層一層地砌,但不能產生通縫平縫。要保持縫口寬度基本一致,並保證外露面基本平整,砌漿後要進行灑水養護。每天砌築的高度不能超過1.5米,以防沉降過大。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5)在牆體砌築至頂後,在牆前搭設1.5米寬的雙排腳手,對壓頂進行立模澆築砼及安裝欄杆,並對外露面勾凸縫。

生態景石自然駁岸做法詳解

5、回填土根據設計要求採用好土回填,並阿紫排水孔下填築一層黏土,再做好孔德反濾層。填土前還需對隱蔽工程進行驗收,排除盡積水、雜物、淤泥等,再進行填土作業。對構造物的回填土進行分層填築,每層虛厚不大於25cm,並在填築時不得碰傷構築物。

填土面必須使雨水及時排出。每層碾壓時採取“先輕後重”、“先邊後中”的碾壓方法,並觀測每層的壓實度和高程數據,以利測算本標段的松鋪經驗係數,達到設計壓實度後方可進行下一層填土施工。頂面最上層的填土壓實厚度取定為25cm。對於河道中的圍堰,採用挖泥船進行挖出,並將表層好土用於回填,以降低成本;對於水下方,採用船運處工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