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頻的人主要是因為懶?你能選擇不看,但在聲音上你逃避不了

偏見是怎麼產生的?

一個原因是,你碰巧看到了不好的東西。比如說你對某家公司有偏見,這是因為你看到了這家公司不好的一面。

反之,這也可以用來解釋好感的成因。


兩年前,我對音頻內容有偏見,這源於我失敗的推理,如下:

一、音頻內容,你得專心聽,稍不留神,你就漏掉了其中的某句話,然後你還得重新聽,天啦,這好麻煩。這類似於別人給你發了一條50秒的語音信息,中間由於聽不清楚某句話,你只得再重新聽一遍。

二、音頻的表現力遠低於圖文,比如說,圖文裡面有圖片,俗話說,一圖勝前言,但你聽音頻的時候,你怎麼能同時“聽到”一張示意圖呢?動圖呢?還有,文字中,有的詞彙很生僻,很多人不知道它的讀音,但不妨礙讀者對這個詞彙的理解,因為之前見得多了。看到字的形,也就知道了它的意,即使你不知道它的的讀音。但你在音頻中將其讀出來時,用戶可能就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因為讀者不知道那個詞彙的讀音。

三、你可以上拉下翻,以閃電的速度對一篇1萬字的圖文內容進行概覽,然而,如果你把這1萬字的文章,只用語音發出來,那麼,別人就沒法縱覽了。換句話說,圖文就像是平攤在廣場上的,一眼看去,一目瞭然。


但長音頻就是一個黑盒子,除非你將其全部聽完,否則你無法看到這個音頻裡面到底還會有什麼。當然,你也可以不斷快進,不斷的試聽,從而大體知道音頻的主要內容。但這極其麻煩。


為什麼以上的推理是失敗的?

原因是,我的雙眼只是盯著音頻的短處。

而明智的做法是,要先看到音頻的巨大優勢,並著力去發揮其長處,最後忽略其不足,也就是揚長避短。

那麼,音頻有哪些巨大優勢呢?說出來真嚇人

一、更好的變現模式。

你能選擇不看什麼,但你能選擇不聽什麼嗎?不能,或者說難以上青天。

舉個例子,寒木花了三天時間寫了一篇5000字的圖文科普。為了有更好的收益,我在正文的中間,插入了一條廣告。

但這有多少用呢?除非我寫的是軟文,否則還真是沒多大用,因為網友的大拇指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劃,廣告就跳過去了。

但音頻就不同了,如果把我的文章做成音頻,那麼顯然,除非你不聽,否則的話,你就得從頭聽到尾,在這個從頭聽到尾的過程中,裡面插播的廣播,你也必然是從頭聽到尾

這也就是說,音頻的變現力更強。

雖然我理解,可是,聽音頻時那些插播的廣告,確實讓我很不爽,我該怎麼辦?

很簡單,辦會員,免廣告。

換句話說,網友對於圖文中出現廣告的忍耐力,遠遠大於在音頻的,估計相差6倍,我估摸的。

更好的變現模式,必然帶來價值更高的內容。

君不見,有的圖文,很垃圾,邏輯不通,胡編亂造,然而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為他花了幾小時寫的文章,如果廣告收益是他收益全部的話,則獲得的報酬可能只夠買一瓶飲料,甚至不夠。這種模式下,如何激發他們寫出更棒的文章?

二、音頻讓文字昇華

三國演義的文字版,你去看,可能看著看著,你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沒有耐心。但電視版的三國演義,你卻能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本質上就是,“視頻”讓“文字”昇華了,視頻是文字的終極包裝,人們更喜歡視頻(當然是質量很棒的視頻)。

同理,聲音也是文字的一種包裝,好的聲音會讓文字得到昇華。

一本有9分爛的書,如果把其變成優質的音頻,則聽眾會認為這本書只有5分爛。

同理,一本好書,如果能轉化成優質音頻,則聽眾會更加的喜歡。

實際上,現在的好書多如牛毛,可是,你看了幾本?有這時間,很多人選擇去看電影,因為電影不用想象就能有畫面。

同理,鮮活的聲音,它天生的,就比蒼白的“文字”,更具想象力。

去年聽過一本書,如果這本好書拿給我看,我會由於懶惰,斷斷續續,最後是沒看完。但這本書,我是聽的,朗讀者的聲音很棒,朗讀得很有感情,結果,我來回聽了幾遍。


文字與音頻出現如此大的差距,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

三、音頻讓聽眾更專注內容

現在的閱讀,絕大部分是短閱讀,很多人,每天要看數十篇文章資訊,但顯然,大都是一目十行。短閱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其弊端也逐漸凸顯。

然而,音頻,卻天生的適合長內容。

音頻內容還有很多好處,比如說,你可以一邊駕車,一邊聽,這不就是存在超過大半個世紀的廣播嗎?

其他好處不說了。


信息的載體,籠統地說有這麼幾種。

聽音頻的人主要是因為懶?你能選擇不看,但在聲音上你逃避不了

石器時代的壁畫

一、圖,這是因為原始人沒有文字,只能畫簡陋的圖。

聽音頻的人主要是因為懶?你能選擇不看,但在聲音上你逃避不了

象形字

二、字、象形字。它還是由圖發展而來。

三、音頻,每個人都會。

四、視頻,這是看與聽的組合拳。


聽音頻的人主要是因為懶?你能選擇不看,但在聲音上你逃避不了

收音機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音頻內容其實早就大爆發過了。比如廣播。


然而,你總結這幾年自媒體和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你會發現,圖文自媒體爆發了,視頻自媒體也爆發了,但是音頻自媒體,卻是這兩年才爆發。

奇怪,這不合理呀!

因為,根據難易程度,爆發順序應該是:圖文→音頻→視頻

但在自媒體平臺上,音頻卻是最晚爆發的一個。


毫無疑問,各種信息載體都有其自身的長處與短處。

無論是圖文、音頻,還是視頻,它們都將並行於世。

論重要性來說,文最重要,沒有小說,你怎麼拍電影?又怎麼去朗讀?無論如何,你朗讀的終究是文字。

然而,只有文的話,傳播性會受限。把其做成音頻、視頻,這會讓文字得到更廣的傳播。


有的人不喜歡看科幻電影,那是因為他從沒遇到一部深深震撼了他的科幻電影。

有的人不喜歡看科幻小說,那是因為他從沒遇到一部深深震撼了他的科幻小說。

同理。

有的人不喜歡聽音頻內容,那是因為他從沒遇到一部深深震撼了他的音頻內容。


聽音頻的人主要是因為懶?你能選擇不看,但在聲音上你逃避不了

如果某家公司的高層,有5個人,而這5個人從沒聽過一部讓他們深深喜歡的音頻內容,最後是,他們對音頻內容產生偏見,在戰略上不重視音頻,或者說沒有狠狠發力,則,這是不利的。

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