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如果說國內有一家風頭正勁的企業,花了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其他企業幾十年的積累和成長,這家企業一定是紫光。


紫光集團作為清華校企,多年前,它的標籤並不鮮明,還曾一度淡出了業界的視線。而在趙偉國成為紫光集團董事長之後制定的戰略,給了業界一個全新的紫光形象。從2013年先後收購展訊、銳迪科,強勢進入芯片業之後,紫光在幾年時間內迅速完成了在集成電路領域的生態佈局,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芯”的標杆企業。

4月10 日在深圳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展會和4月22日在福州舉辦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紫光集團都以“從芯到雲 紫光芯•強國夢”為主題,完整對外展示了從"芯"到"雲"系列關鍵產品與解決方案。

有兩款芯片尤其引人注目:一款是由紫光旗下長江存儲耗資10億美元、歷時2年研發成功的國內第一顆32層三維閃存芯片(3D NAND Flash);另一款是由紫光展銳研發的國內首家、全球第二家擁有自主嵌入式CPU關鍵技術的手機芯片平臺SC9850KH。

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團先後參加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和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

透過展示的這些產品和方案,展現了紫光在“買買買”後的全產業鏈產品組合及戰略佈局。發展"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建立存儲產業生態

4月11日,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芯片生產機臺正式進場安裝。目前我國通用存儲器全部依賴進口,而長江存儲32層閃存產品研發成功,並進入量產準備階段,標誌著中國企業在填補芯片領域空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NAND Flash大廠三星電子、美光、東芝、SK海力士主流的3D NAND技術是64層和72層,雖然今、明兩年將跨入96層技術,但這個技術門檻十分高,要進入大量生產需要一些時間。如果紫光的64層3D NAND技術如期研發成功,那麼國內自主存儲技術的腳步將更為堅定。

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觀眾對紫光展示的芯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排隊觀看

紫光為何要大力投資3D NAND存儲芯片,趙偉國給出幾點原因:首先存儲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歷史來看,日韓的集成電路產業都是從存儲開始的;其次存儲市場規模大,供應不足與需求增長導致存儲芯片的價格持續上漲。與CPU不同,存儲是標準產品,一旦技術實現突破便容易進入市場,而3D NAND增長又高於DRAM;最後,從時間差距上,不同於DRAM,3D NAND至今發展歷史很短,實現追趕相對容易。

紫光從三星、東芝、美光、海力士這些公司的成長曆史,尋求存儲芯片的發展規律和關鍵因素——就是要讓市場、資本、人才三要素聚集起來。

在趙偉國看來,過去,我國芯片產業一直髮展不起來,主要有三個原因:資本不足、人才斷層、機制缺乏,而當前的中國完全有可能發展起來,因為如今已經具備市場、資本、人才三大縱深。

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

就人才方面,長江存儲不僅有臺灣 DRAM 戰將、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加盟,還有最近加入的來自美光的科學家湯強。技術方面,中科院微電子所和清華大學對紫光研發給予了大力支持,另外,武漢新芯的技術和海外人才團隊積累帶動了長江存儲的發展。

趙偉國談到,芯片產業六個環節分別是軟件、設計、製造、封測、材料、設備。其中,我國芯片設計發展尚可,但是製造偏弱。就以芯片製造巨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來看,每年都要投入上百億美元。為此,紫光要按照每年投資100億美元的標準,十年內,要在芯片製造領域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

趙偉國透露,通過在武漢、南京和成都籌劃基地,三個基地投入資金約1800億,另外與重慶市、國家大基金共同發起紫光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億,在此基礎上有望再撬動900億元,合計3700億,足夠五年的彈藥。

按照長江存儲的長期規劃,全部達產後單月高達30萬片的12寸晶圓產能,加上南京、成都兩大基地,紫光的“芯”佈局將是推升半導體產業往前衝的一大助力。同時,紫光還在存儲器產業鏈上展開佈局,初步建立了存儲IDM的垂直整合運營模式。

2016年9月,紫光與西部數據成立合資公司紫光西數,佈局存儲器下游應用的大數據存儲。2016年11月,紫光與我國臺灣地區主要封測廠南茂合作,入股上海宏茂微電子公司,進入封測領域。

2017年8月,紫光存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產品包括移動存儲器、企業級SSD、消費級SSD、存儲控制器芯片等。

2017年底,紫光集團收購矽品科技(蘇州)有限公司30%股權,進一步加強封測能力;同時,注資光寶科技蘇州子公司,獲得55%股權,發展包括固態硬盤在內的存儲產品製造能力。

打造芯片“國家隊”

在外界,紫光常被稱為芯片的“國家隊”。這不僅因為紫光是國有控股企業,還因為它的芯片戰略佈局得到了政府層面的認可。

在2013年7月紫光耗資17.8億美元收購展訊、2014年1月又以9.1億美元收購中概股銳迪科後不久,2014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佈,中國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節奏加快。

如果說上兩筆收購是紫光自身的企業市場行為,而此後,在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大勢下,紫光的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結合的是越來越緊密。

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正式設立。此後,大基金和紫光集團交集日漸增多。

2015年2月,紫光集團與大基金、國家開發銀行達成總額300 億元的戰略合作意向,以產融結合的方式共同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航母;

2016年7月,長江存儲在湖北武漢註冊成立,註冊資本386億元。由紫光集團聯合大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設立,紫光集團持有其51.04%的股權,為其控股股東。

紫光還爭取到各地方政府的支持。

2017年2月,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主持見證下,紫光集團宣佈總投資300億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導體產業基地正式開工。

2017年4月,紫光集團與成都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建設成都IC國際城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並於2018年初正式開工建設。

2017年11月,東莞市人民政府與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在東莞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紫光集團擬在東莞投資1000億元,建設紫光集團芯雲產業城項目暨“紫光集團華南區總部項目”。

近日,紫光與重慶市政府、國家大基金合作發起紫光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0億元,註冊地重慶。

在趙偉國的講演中經常會提到一個指導紫光發展的“123”戰略:一個定位,發展成為從芯到雲的世界級高科技產業集團;兩條路徑,自主創新加國際合作,自主創新、國際合作雙輪驅動;三個結合,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科技產業與商業現實相結合,本土雄心與跨國經營相結合。

紫光始終重視把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結合。在趙偉國看來,發展芯片產業必須要有國家戰略推動、各級政府支持、然後進行企業市場化的運作。

趙偉國還在兩三年前提出了“重科技”概念,在趙偉國看來,中國的科技企業基本遵循著兩條發展道路。一條是以華為為代表的“重科技”路線,通過技術研發驅動增長;另一條則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路線,屬於“輕科技”。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發展芯片這樣的“重科技”都是必須的,如英特爾、三星這樣的大公司,很難再創造一個。

中國缺乏的就是重科技企業,紫光就要做一家像英特爾、三星這樣的“重科技”企業。

芯片設計力爭“世界一流”

今年1月份,紫光完成了對之前收購的展訊和銳迪科的整合工作,紫光展銳以整體全新面貌亮相。在整合前,展訊是國內的AP龍頭,銳迪科是國內領先的射頻供應商;在整合的紫光展銳結合了雙方的技術優勢,成為在移動通信和物聯網領域芯片設計核心企業。

根據ICinsights最新公佈的數據,紫光展銳成為排名世界第九的芯片設計企業,這是國內除海思外,唯一入選的企業。

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紫光展銳CEO曾學忠

據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紫光展銳CEO曾學忠介紹,紫光展銳目前是一家擁有4500員工、年營收超過100億元、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設計公司。

雖然紫光展銳正在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但是紫光展銳和高通等領頭羊仍具有差距。紫光展銳為了更好地追趕他們,成為世界一流,曾學忠給紫光展銳帶來了三大策略佈局。

一是夯實低端。紫光展銳在中低端芯片產品上面擁有絕對的優勢,夯實中低端產品線,不但能夠能幫助他們鞏固現有的市場,還能增強技術積累。

二是穩步進入高端。按照曾學忠的規劃,展銳如果想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芯片商,往高端走是必經之路,但是他也強調,這需要一個過程,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行。

三是5G領先,抓住5G機會改變格局。5G是現在通信產業的熱點,曾學忠認為5G會是紫光展銳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成為世界一流芯片設計企業的一個重要機遇。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紫光根據自身芯片的特點,採取了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兩條腿走的策略:

一方面,紫光展銳會和英特爾在5G方面攜手前行。2014年9月,紫光展銳獲得英特爾90億元注資,兩家企業已結成緊密關係。在MWC 2018上,紫光展銳宣佈與英特爾達成5G全球戰略合作,兩家企業將面向中國市場聯合開發搭載英特爾5G調制解調器的全新5G智能手機平臺,並計劃於2019年實現與5G移動網絡的部署同步推向市場;另一方面,紫光展銳也在同步進行5G的自主研發。紫光展銳自主研發的5G Modem也將在2020年正式推出。

曾學忠斷言,2020年將是整個5G大爆發的一年。網絡基本完善,很多合作伙伴對5G的芯片和運營商都寄予非常高的期望,紫光展銳5G產品的研發目前緊跟國際時間表。

不能否認,從技術層面看,目前華為的海思處在國際更前沿的位置,曾學忠表示海思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目前海思主要聚焦在高端,而且也不對外,而紫光展銳則是完全開放的市場體系,能夠構建和合作夥伴共贏的體系,這是展銳的優勢,以後要繼續發揮這個優勢。

曾學忠表示,紫光展銳的目標不只是做一個移動芯片供應商,其他如電視芯片、物聯網、汽車電子、藍牙和周邊射頻器件也包括在紫光展銳的業務範圍內。紫光展銳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家世界一流的泛芯片設計巨頭。

“芯”的載體

2015年5月,紫光股份耗資25億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H3C 51%股權。現在紫光旗下新華三成為紫光“雲產業”的核心企業。那麼。新華三在紫光的“芯雲”戰略佈局中怎樣的定位?

相信瞭解新華三發展歷史的人,會認同趙偉國所說的“新華三絕對是一塊優質資產”。

歷史上華三的股權結構幾經變動。最初華為與美國3COM合資成立華為3COM,華為控股51%。後來,3COM陸續從華為手裡收購剩餘股權,全資控股華三通信。期間,華為也試圖通過高價收購3COM收回華三通信,但被美國政府否決。最終在2010年,被HPE(惠普企業服務集團)以27億美元全資收購。

三年前,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HPE尋求與國內領先企業聯姻的方式推動華三在中國內地業務的發展。最終,華三花落紫光。2015年5月21日,紫光集團下屬子公司紫光股份宣佈收購中國網絡設備及存儲器、服務器巨頭H3C 51%的股權。紫光將與HPE共同打造一個新華三集團。2016年5月6日,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正式成立。

如果從1985年中國惠普成立開始企業級業務算起,新華三在國內已經有33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資歷最深的IT企業之一。

通吃“從芯到雲”全產業鏈,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股份董事長兼新華三CEO於英濤

據紫光股份董事長兼新華三CEO於英濤介紹,“2017年新華三繼續保持企業網在中國第一的市場份額,在路由、交換、無線三大板塊,新華三仍然保持著37%以上的市場份額。雲計算領域,新華三做了19個省級政務雲,13個國家部委政務雲,300多個地市和縣的政務雲,新華三還攜手中國移動成功地承擔了國家政務雲的建設,彰顯了我們在私有云領域、政務雲領域的地位。”

新華三是上市公司紫光股份控股的企業,由於紫光股份還沒有公佈2017年財年,於英濤僅透露,新華三的收入和利潤都保持了強勁的增長。

紫光“從芯到雲”戰略,雲已經成為紫光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紫光近期還宣佈了投資120億元進軍公有云,搶佔具有前景的公有云市場,進一步擴展雲產業的版圖。在於英濤看來,紫光的公有云和新華三的私有云在底層的架構、技術的協同等方面是一體化的,未來一定是私有云+公有云形成的混合雲,是一種多雲的服務。

於英濤期望,憑著三十三年對行業的洞察,憑著對雲計算、大數據、大互聯、人工智能和安全領域產品的積累,新華三成為未來中國少數能夠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從紫光業務佈局上,如果說芯片製造是瞄準未來需要投入的“明星業務”,那麼以新華三為主的業務當屬於紫光現在的業務支柱之一。

據於英濤介紹,目前新華三大量的智能芯片、物聯網芯片是採用紫光展銳的,未來不排除在企業級大型路由和交換層面選用紫光展銳。“新華三和紫光展銳是兄弟公司,一定會形成強有力的協同,共同應對市場。” 正像趙偉國在併購新華三所期望的那樣:“新華三會和紫光的芯片、存儲產業有協同效應,將會使用到芯片、存儲產品。”

從當時併購新華三的這步棋,也可以看出趙偉國的戰略眼光。

結語:

從規模來看,紫光已成為中國出貨量最大的綜合性芯片企業:紫光展銳已經實現手機芯片出貨超過6億顆,排在全球第三;紫光旗下其他芯片如智能卡、FPGA、物聯網芯片等是國內第一,並初步形成了存儲芯片產業生態。

但是,相比英特爾、三星等芯片巨頭,紫光還有差距。中國半導體產業整體都缺失競爭力,紫光要實現芯片雄心,尚需艱苦奮鬥。趙偉國對此也有清醒認識,他的眼光放得很長遠:“板凳要坐十年冷”。

由於曾計劃的收購美光科技、注資西部數據等海外併購受挫,紫光轉而把目光轉向內地。趙偉國在4月9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紫光的收購佈局已基本完成,未來會著眼於自身的創新發展,也會通過國際合作推動自身的創新。

期待紫光能為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闖出一條自主創新、打破壟斷的新路。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