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煙花、賞燈、逛廟會,老家正月十五就該這樣玩

放煙花、賞燈、逛廟會,老家正月十五就該這樣玩

元宵節就是延續新年的逛吃逛吃逛吃,桌上的食材菜式越來越多,但能滿足的其實還是一碗與家人一起盤陷擀皮包起來的餃子。河南人在元宵節等固定時間吃餃子,更像是一種新年儀式了。吃完了還要逛,這一篇就要記一記元宵節玩什麼。by 鄉村草根兒

煙 花

新年雖然有花衣服、豐盛的美食、美味的餃子,也有年畫和各類鞭炮,這些都可做賞心悅目、提高幸福度的事兒。但是我小時候,新年確實是不放煙花的。

漂亮的煙花是要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放。煙花璀璨絢爛,身份漂亮,又有巨響,很得小孩子喜歡。

還不到正月十五,集市上的煙花和各類小炮已經擺的琳琅滿目,大人們會再買一些掛鞭和大煙花及一些小炮。

我小時候,流行的是長有雙臂、直徑二三指的煙花,放完之後,小孩子們還要當成金箍棒耍弄幾天,這才算物盡其用。

大人們也會放兩響炮,砰啪兩聲炸開,十分過癮,但威力太大,小孩子只是聽聽看看過個癮,敢放這個炮的孩子大概算是到了懂事的年紀,知道輕重能控制風險了。

也有放鑽地鼠的,十分危險,點燃後炮竹亂竄如同過街老鼠,調皮男孩子總拿這個嚇唬女孩兒,膽小的成年婦女被驚嚇到,總要笑罵孩子們幾句。

還有大孩子會高粱穗子做的刷子頭紮起來,講究的還會捯飭點原油抹上,點燃去掉明火,另一頭繫上長繩,把這個小火把轉起來,也跟小小的煙花一樣,能玩好幾個時辰。還有各色售賣的小煙花,能滿足不同年齡段、男女孩子。

印象中,正月十五是大家一起嗨皮的夜晚,不必張羅很多人的飯食,不必謹慎對應繁瑣禮節,只要開開心心的把年給過完就行。

放煙花、賞燈、逛廟會,老家正月十五就該這樣玩

花 燈

正月十五前後,鄉鎮、縣市都會有花燈、廟會。

一來拜佛燒香祈福,二來遊玩娛樂,三來聯絡感情社交。

老家以前只有放煙花、逛廟會兩項娛樂活動,後來有了錢、過年過節各種壓力頓減,也慢慢開始有了娛樂追求,興起了花燈,市區、縣城、河南油田的兩個根據地每年正月十五開始有廣場拜訪漂亮的燈供人們賞玩,即使是鄉下的人,也願意開著車或者騎摩托跑去看熱鬧。

元宵節的花燈傳說,我最早聽說的是東方朔的故事。

西漢武帝時候,宮中有一女子名字叫元宵,十分思念家人。東方朔巧言獻策,謊稱火神降臨,需要吃元宵、掛花燈來騙過天神,躲過劫數,武帝驚慌,採納建議,命煮元宵、全城掛燈、百姓入城賞燈。

這個習俗因此流傳下來。東方朔才思敏捷幽默變通,多有逸事附會,我小學時候還曾以這個故事敷衍一篇模範作文,被老師大加讚賞。

賞燈猜謎是雅事,漂亮的燈籠、題上些謎語,賞燈、猜謎,這是雅事,也費周章,有些地方還放燈許願,更要依水傍河,所以儘管花燈好看,卻不併不是很多地方和很多人都能參與的事情。

放煙花、賞燈、逛廟會,老家正月十五就該這樣玩

廟 會

老家的集鎮上廟會往往在二月十五日開始,持續大概一週左右,周邊的集鎮則是正月裡就開始了。

廟會通常有「戲」,有些集鎮能搭建好幾個戲臺,有些大的村莊也要請戲。這時候就該叫親戚來「趕會」了,請親家、叫小姑、喊姐妹,族家離的近就罷了,親戚都要請一遍。會通常是要錯開日期的,一個愛看戲愛趕會的人,如果他願意,這個會能趕到三月末。

我爺爺去世已經十年了。記得有次趕會,已經忘記了是不是上了小學,爺爺帶著我和弟弟去趕會。一到會場,我們分道揚鑣,他搬了小板凳在戲臺前擠出一個座位,小一千人在露天戲臺前如痴如醉看大戲,我和弟弟則去看各種耍獅子、舞龍、雜技、魔術,看人套圈、玩遊戲,再把兜裡的錢反覆計較,看是買什麼才不後悔。

母親說,他們小時候集鎮趕會更熱鬧。大概是在六七十年達,會場每每人滿為患,比肩接踵已經不能形容。據說她們附件村子有人的鞋子(也可能是帽子)被擠掉了,彎腰去撿,後面的人哪裡躲閃的開,直接踩上去,一波又一波,慘狀可以想見。

有一年,我還記得領著表妹一起去逛八卦陣,陣擺在街東頭,竹子紮成短圍牆。有些年輕媳婦領著孩子們一起玩,乾著急轉不出來,滿頭大汗。我當時只顯自己聰明,略動心思,順著竹柵欄順利進去,不過五分鐘結束,實在不過癮。

會上有新鮮玩意,也有坑蒙拐騙。

最典型的的是一種小玩意,類似抽屜,分成三格,每格中寫上中獎錢數,莊家吆喝來玩,手中不停演示,將小球拉開再鬆手,球向前滾去,總是落入中獎的格子裡。客人來玩,則往往不中。

我心思較細,發現這人詭詐,他自己玩時悄悄用腳將支架微微傾斜,小球自然進入中獎區,客人玩時,則屢屢不中。也有精明的客人懷疑他使詐,讓他起身坐到一邊去,豈不知莊家耍詐是在演示時。不少人以為僥倖能贏錢,一局一局賭下來,連連嘆氣。

還有一種抽獎活動,今天看來是騙子,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並不明白。我媽就曾試過一次,免費抽獎,抽中一瓶洗髮水,但是必須再拿幾十元買下。我媽拒絕,放棄獎品,但不被允許。這一類則是典型的騙子敲詐,趕廟會的都需要謹慎。

趕廟會就是圖個熱鬧,跟元宵節的晚上差不多。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唱大戲的、舞龍舞獅的、玩把戲的,還有各種小商小販各種吃食。錢都不多,看看玩玩刷刷,每處花點小錢,每處都不錯過。

放煙花、賞燈、逛廟會,老家正月十五就該這樣玩

我曾經在鄭州的老書攤上買過一本鄭州廟會全集,羅列了全河南省的廟會時間,林林總總十分壯觀,從大年初一到臘月,幾乎每個月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廟會。作為傳統文化,裡面很有幾個廟會搞的很不錯,也很出名,網上搜索得到,有空可以去瞧瞧看看。

以往,新鮮玩意、布匹等等都通過這種廟會流通過來。現在,大家不出正月十五就已經離家,留守的人少玩不起來,新鮮玩意平時也都接觸過,吸引不了人,家裡有電視,那些戲也吸引不了人了。

但是,我的爺爺還是看戲上癮。前幾年,70多歲的他拉著另外一個七八十歲的老翁,奔幾十裡地去看戲。兩家人嚇的要命,第二天倆人嘿嘿一笑,試探著打個報告說:我們今天還去看戲,中不?

人們總想圖個熱鬧,不獨老人,這份心思大概不能得到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