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裡說的折二、折三是什麼意思?

新根壺藝工作室13584101775

你好,古錢幣所謂的折二、折三是相對於小平而言的,一般來說,折二是小平面值的兩倍,折三是小平面值的三倍,而折二、折三的鑄造量相對小平較少,折三最少。這大概是因為折三重量偏低,民間並不樂用,所以鑄造量極少。


&北宋宣和通寶小平、折二、折三

一般折二、折三在宋代錢幣中較為多見,到了明代和清代以小平、折五、折十較為常見,折二少見,折三基本上沒有。宋代的折三錢中,有不少是三級以上的珍品,尤其是南宋、遼金元折三錢十分難得。
&熙寧元寶小平錢和折二折三重寶


大面值的錢幣的發行流通基本上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那時候有一兩三孔布、視金四銖銅錢牌等。到了王莽時期,出現了最大面值的銅錢——一刀平五千和國寶金匱直萬。這兩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鉅額面值幣,由於面值過於巨大,遭到土大夫階層的抵制,導致鑄造量極少,如今金匱值萬已是無價之寶。
&最大面值的折錢——金匱值萬
,無價可考。

錢幣無論是折二和折三,都有比較珍稀的品種,也有十分常見的普品。在古代,以錢幣重量代表價值,而這種重量不足的折錢的出現是統治階級掠奪民間財富的產物,用較少重量的銅換取民間財富,以保障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



&北宋慶曆重寶折三型寬緣大樣,五級幣,市場價上品5000元。


風雲說收藏

說到幣,即錢幣,誰人不樂。心中再有恨的,可能也不會恨錢吧。錢,即貨幣,在中國的起源很早,上古時代就有了,那時以貝殼貨幣。因為當時沒發現金屬,只能選擇貝呀骨呀石呀作為貨幣。春秋時期,才開始大量流通金屬貨幣。再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何等的功勞,何等的偉業。秦始皇的確是中國歷史的非常之人物。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想法。因秦之前國家多,在貨幣上,除了黃金通行於各國外,銅幣則各國不一。非常之人秦始皇可是為吾獨尊的呀,豈容亂七八糟的貸幣流通於世。一聲令下,統一貨幣。於是鑄造定型了銅幣,形狀外圓內方,人稱"孔方兄"。這一形狀2000多年未曾改變,可見人們是多麼喜歡。秦錢重,人們攜帶不方便,到漢武帝時鑄造輕重適宜的五銖錢,自漢到隋基本行用不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隋朝五銖錢,另鑄開元通寶,意思就是通行的寶貨。

說到唐朝,就要說到折二折三的事了。當時的銅幣,就是我們說的銅錢,一枚直徑大約2.5釐米,重約3至4克。一千枚為一貫,重約4公斤。可見當時使用也不甚方便。後來便於貨幣的使用,人的又造一種可以一當二,當三,直至當十的錢。比銅錢銷大,一個折大一點,折十的錢,直徑就到4.4釐米了。好了,大概也說清楚了,這就打住吧。


笑月6

唐“開元通寶”歐陽詢題書隸書,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楷書“康國通寶”,北宋蘇軾所書行書“元祐

通寶”、草書“至道元寶”,宋徽宗瘦金書“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南宋皇帝趙構書宋體“紹興元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