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經典史話(29):孔子溫縣東口問道

焦作經典史話(29):孔子溫縣東口問道

孔子東口問道

吾不該一生四處奔波,尊嚴盡失,像只喪家之犬,損壽耗神,不必為之。李耳,吾師也!相傳,這是聖人孔子臨死前發出的感慨。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孔子生前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到處拋售自己的治國理念,結果是四處碰壁,受到各國諸侯冷遇。孔子不解,百般困惑之中,獲悉老子在溫邑東口村修行悟道,於是掉轉馬頭,慕名前來問道,聖人相見,於是留下了一幕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聖人相聚在東口的千年佳話。下面,讓我們看看兩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聖人相見,各自面對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都有著怎樣的感慨?又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

春秋年間,東周帝國名存實亡,天下大亂,各地諸侯方國紛紛挑起戰爭,兼併鄰國,稱雄一方。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曾先後以武揚威,稱霸天下,史稱春秋五霸。

孔子,系魯國人,自幼苦讀,學識超人,弟子三千,主張恢復周禮,一生追求“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tì”,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禮教治國。

早年,孔子在魯國做過中都長官、司空和大司寇(類似教育廳長),立志要做一名國相,以禮治國,幹出一番驚人業績。哪知卻受到了國王冷遇,一氣之下,已是五十知天命的孔子,為了向各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實現自己與諸位弟子的人生價值,即親自率領弟子們離開魯國,開始四處周遊列國,先後周遊了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

每到一處,孔子總是口若懸河,出口成章,兜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者愛人等政治理念,希望能被該國國君委以大任,幹出一番大事業。聲稱:只要國君願拜吾為國相,以禮治國,不出三年兩載,貴國定能繁榮昌盛,名揚天下。

哪知各國國君每日醒來,不是垂涎鄰國國土,挖空心思挑起戰爭,征伐天下;就是考慮如何摸清鄰國企圖,進而平衡鄰國關係,以免遭受割地亡國災難;或是忙於平息宮廷紅顏之亂,王位爭奪,外戚干政,百姓起義。沒有哪個國君對他的政治理念產生興趣,只是聞其名聲,看個面子,相約吃頓飯而已。

孔子等人一路周遊,見並不被各國國君重用,只落得猶如喪家犬一般模樣,很是納悶不已。周遊途中,孔子閉目沉思,很是迷茫,不由捫心自問:如此一路周遊,是吾治國理念脫離了各國實際,還是各國國君不識時務?迷茫之時,獲悉老子已辭掉周朝史官多年,現在溫邑講學論道,於是不顧車馬勞頓,直奔懷川而來,想向老子請教些禮教學問與人生感悟。

一天,孔子一行路經今天修武縣五里堡一帶,見幾個玩童在村口玩以土築“城”遊戲,道路受阻,不由停下了馬車。

有弟子喝令孩子們讓路,孩子們則不理不睬,視若無人,依然築“城”玩耍。弟子們不解,有人跳下車來,試想驅散孩子,強行通過。

孔子擔心嚇住孩子,連忙阻止道:不可,不可。此乃商周京畿之地,禮儀之鄉,地靈人傑。孩子們不讓路,大概會有幾分緣由,待老夫問個明白。

弟子見此,連忙退下。

孔子走上前去,笑問:孩子們,魯國孔丘率弟子前往溫地問道,路經貴地,你們為何路中玩耍,不肯讓道,道理何在啊?

孩子們嘻嘻作笑,沒有人回答。

孔子更是納悶,待開口再問,只見一位自稱項託的小朋友,先是起身衝自己行了一個躬身禮,之後笑說: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魯國大學問家孔丘先生,早有耳聞,早有耳聞。不過,你要想讓我們讓道,需要首先回答我一個問題。

孔子感到好奇,笑說:小後生,有什麼問題,請講。

項託十分認真地問:若是有人外出趕車行路,中途遇到一座城池,請問先生,車與城之間,誰該給誰讓路呀?

孔子不假思索說:當然是車子給城池讓路嘍。

項託聽了,先是扮了個鬼臉,接著轉身一指土“城池”反問:難道您不認為這是一座城池嗎?車、城相遇,從來都是車繞著城走,哪有城給車讓路的道理?

孔子聽後一愣,然後細細一想,感覺對方所說不無道理,於是令弟子趕車繞過“城池”而去。

日後,有人將這則孔子與項託的故事,稱作“孔子易轍”。

根據有關史書記載,項託是古代一位出了名的神童,生性聰明機智,7歲被孔子稱為老師,10歲不幸夭折,留下諸多傳奇。

傳說項託系修武縣孔莊村人,當地村民為了紀念這件趣事,將村名改稱孔莊,並立碑給予記述。

至今,在修武縣五里堡村與孔莊村之間,還有一通記載“孔子易轍”的石碑。

再說孔子一行慕名來到東口,兩位聖人相見,各自甚感驚喜,互為問寒問暖,一番屈膝長談。孔子說明來意及不被諸侯國君重視的痛楚,一吐苦水。

老子聽後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意思是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如今天下紛爭,身為君子,滿腹經綸,如若國君賞識,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子去做官,力爭做一棵參天大樹。如若國君不賞識,那就說明生不逢時,形如一棵蓬草,痴心講學論道,豈不樂哉美哉!吾聽說,善於經營的都將貨物藏起來,好像什麼也沒有,以避鋒芒,穩於經營。而作為像你這樣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大學者,不必去四處遊說張揚,過於苦心。自古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才,賞識你的人自然會走進你,請放棄你的傲氣和過多的慾望及志向吧!否則,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吾能告訴你的,大概就是這些。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孔子心裡聽不進,一日離開溫地,繼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最終也沒有當上一國宰相,最後還是回到了魯國。

老子在東口多年,一日悟道,騎上青牛西行,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之後,不知了去向。有說他去西域化胡了,有說他轉世成了佛祖化身,有說他得道昇天了。

傳說孔子臨死,回味一生周遊列國,好話說盡,幾次險遭殺身,到處主張恢復周禮,以禮強國,也沒能受到一國國君賞識,到頭來只混了個方國教育廳長,自感大材小用,悔恨不已。後來想起老子所言,頓生感悟說:吾不該一生四處奔波,尊嚴盡失,像只喪家之犬,損壽耗神,不必為之。李耳,吾師也!

焦作經典史話(29):孔子溫縣東口問道

焦作經典史話(29):孔子溫縣東口問道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城市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