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變“綠金”——大通“煤礦村”礦區變景區的轉型故事

“黑金”變“綠金”——大通“煤礦村”礦區變景區的轉型故事

午後,陽光斜照在花海景區的木屋上顯得格外暖和。坐在廊邊,52歲的煤洞溝村村民冶德全,望著眼前這片即將開放的“花海”,深有感觸。十幾年前,這個屬於煤礦區的村子被大面積開挖,土地塌陷的塌陷,草木破壞的破壞。如今,眼前漫山的草木豐了,沿坡種的“花海”即將開放。那個印象中只有灰黑色的村子,已經改變了她的形象。

近年來,西寧市將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全力抓好生態建設,努力在生態脆弱、欠發達地區走出一條整體實現綠色發展的新路。當年村民們靠“煤”吃飯的生活方式,將隨著眼前這片綠色的產業重新開始……

過去,“黑金子”讓村民有甜也有苦

良教鄉位於大通縣東部,轄12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改革開放以前,全鄉以煤炭為優勢,建了3個村辦煤礦和1個鄉辦煤礦,年均產煤50餘萬噸,僅1982年到2000年,4個煤礦就產煤900餘萬噸,而靠煤礦收入生活的村民就有2000餘人。按照村民的話說:“那些年,我們真是嚐到了煤礦的甜頭。”然而,隨著開採和挖掘量不斷加大,煤礦轄區的白崖村、煤洞溝村等4個村紛紛出現地勢塌陷的情況,連續大面積的塌陷讓村民生活在恐慌中。再加上煤礦開挖,讓近3000餘畝的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黑金子”的甜頭漸漸淡化了。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2000年良教鄉將涉及塌陷的4個村、180戶1000餘人全部搬遷建新村,並徹底將4個煤礦全部關閉。

修復,持續十幾年開展生態治理

從2001年起,按照綠色發展、生態修復等政策的指引,良教鄉生態治理工作逐步開啟。良教鄉黨委書記李萬智告訴筆者,從開展整村搬遷工作以來,良教鄉40多年採煤的歷史就此結束了。生態修復工作開啟後,搬遷後的村莊一部分保留作為今後發展的產業;另一部分全部拆除進行土地復耕。98%的老宅基地拆除後進行了復耕、復林,煤洞溝村和白崖村的宅基地復林面積一下子增加了數倍。同時,良教鄉還屬於北川河水源保護地,為了做好水源地的保護工作,搬遷並關停了水源地內所有的生產企業,特別是煤礦清理後,良教鄉也結束了對外排汙的歷史。隨後,進行建設森林修復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經過近17年的林區保護和修復耕種,良教鄉煤礦區恢復綠地400畝。綠水青山的畫卷在良教鄉徐徐展開。

現在,“綠金子”讓村民口袋鼓起來

煤礦清理後,良教鄉的林區和森林資源成了新優勢。據良教鄉鄉長馬國祥介紹,利用草山資源,良教鄉對4個村開展分戶養殖產業,從去年至今,通過精準扶貧政策,先後向貧困戶發放種牛812頭、飼料16萬公斤。截至目前,共有293戶受益,年均收入每戶增加5000餘元。藉助逐步修復的生態資源,2016年,良教鄉積極打造4A級花海旅遊景區,該項目總面積2000餘畝,通過利用原來的礦區和老宅基地等,建設花海觀賞、天然林景區以及其他休閒區。項目落成後,已增加了2個村200餘人的務工收入,15戶貧困戶44人實現脫貧。同時為50戶貧困戶免費開放攤位,保障開業後貧困戶的收益。村民冶德金現在已經是景區的職工,從2017年入職景區當上管護員以來,每月領取了2600元工資,再加上老宅基地流轉後的收入,冶德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有滋味了。

沙布村村民奎佔文去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走進奎佔文家,6間房屋寬敞明亮。院外160平方米的牛棚裡,30頭牛是他家主要的收入。奎佔文告訴筆者:“去年,我免費領了4頭牛後,逐步開始了擴大養殖的路子。現在自己養的牛加上替村裡其他人代養的共有30頭。一年來,我僅靠養殖就收入了4萬餘元。你看這些剛下的小牛犢,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