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

百家說說看

其實並非如此,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沒有殺功臣,比如秦始皇、劉秀、司馬炎、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等(包括清朝也沒有殺功臣)。殺功臣的皇帝只是少數,最有名的是劉邦、朱元璋。

皇帝殺功臣,通常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功臣桀驁不馴、難以駕馭。皇帝當然都是喜歡老實、聽話的部下。天下未定時,皇帝還可以留著這些難以管教的部下。如果天下平定,那就要收拾他們了。如果這些功臣還手握軍權、威望很高的話,那是更要殺了。歷史上那些桀驁不馴的功臣,比如周亞夫、藍玉、岳飛、年羹堯,最後都是死於非命。

然後是皇帝根基薄弱,而功臣則實力強大,威脅到了皇帝。很多出身底層的皇帝,比如劉邦、朱元璋,根基是很薄弱的,所以容易殺功臣。而像那些出身尊貴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李淵(李世民),自身力量強大,能夠駕馭、震懾功臣,所以就很少殺功臣。

還有就是為子孫鋪路。如果皇帝的子孫能力強的話,老皇帝就不用擔心了。如果皇帝的繼承人能力弱、年齡幼小,那他就必須殺掉那些能力強、權力大的功臣,以除後患。只留下絕對忠心、缺乏威脅的的大臣來輔佐繼任者。劉邦、朱元璋殺功臣,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國史拾遺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都是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更何況是帝王君臣之間。

打天下時,只有同一個目標,共同投入,共同承擔風險,彼此的境況基本一致,感受也一致,往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但是,打下天下後,彼此的境況與身份也變了,以前的患難兄弟變成了君臣,如果這時候作為臣子的還分不清狀況,甚至心中懷有僭越之心,勢必招來殺身之禍。

開國皇帝殺功臣有幾方面的原因——

1、保持絕對的權威,維護政權的穩固

功臣都是久經考驗、有兩下子的人,很多本領不在皇帝之下,功高蓋主,所以皇帝難免有防範之心。

要想坐穩江山就要保持絕對的權威性,不能有絲毫的閃失。所謂,“鳥獸盡,良弓藏”,皇帝為了掃清障礙高枕無憂,就會大開殺戒。

2、為了保證把江山傳給下一代

久經沙場的功臣都有點桀驁不馴,古代帝王都是家天下,為了給以後的接班人掃清障礙以絕後患。

比如朱元璋殺功臣,除了徐達善終以外,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就是想主動退隱的劉伯溫都沒有善終。

劉邦殺韓信也是如此,劉邦生前韓信就屢次挑戰他的權威,如果是他的兒子根本壓不住韓信,為絕後患韓信必須得死。

從皇帝殺功臣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啟示——就是樹大招風! 功臣都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容易招人嫉妒,如果桀驁不馴更加招人記恨,就是皇帝不殺,那些想上位的奸臣,也會時刻想栽贓嫁禍扳倒你。

功臣畢竟是少數,心懷叵測的庸臣是大多數,寡不敵眾,結局可想而知。

結合到當今社會,我們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要低調,有七分本領露三分就好。

放心! 別以為你有本事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往往是認同的少,嫉妒的多,槍打出頭鳥,想要出頭就會捱打。所以,做人要學會低調!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江山一統,就該論功封賞,論功,功高震主,危機意識加劇,害怕他們動搖統治,破壞穩定。封賞,位高權重,危險意識增強,恐怕他們威望盛名、一呼百應。

皇帝是獨裁者,既得利益不容侵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因用以為典,成了歷史的通病。同患難易,共富貴難,江山坐穩,為了維護皇權,也為了後代能駕馭朝臣,誅殺功臣,成為特殊規律,也成了流行習俗。

連百萬之軍,戰必克,攻必取的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按兵不動,劉邦納悶,召問蕭何,蕭何說"討封哩"。劉邦立馬加封韓信三齊王,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再加封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見刀殺不死、見繩捆不死。可最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被呂后在夜沉沉、黑洞洞、陰森森的長樂宮鍾室內,把韓信裝籠子,竹籤捅,玩著花樣要了命,禍及三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在漢權鞏固,雖然不肯居功,也知《素書》大意,避嫌遠疑,所以不誤。也想功成、名遂、身退,願封留,還想遛,不想溜,最後還是身不由己,被呂后所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呂后殺韓信,蕭何參與其中,事成後,劉邦又是加封,又是任命,還增派五百精兵,說是保護安全,實是監督行蹤。

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征,還多次派人,對蕭何防備詢問,蕭何暴斂強徵,惹惱百姓,壞了名聲。劉邦卻甚是高興,去了疑心,再把他打入大牢,來個警鐘長鳴。

至於朱元璋更是殘暴的很,一朝弟兄,屠殺貽盡。剩個湯和,也是窮苦出生,性格沉穩,委曲求全,低調做人,既不抱怨,也不貪功,首先自請解除軍權,回家歸隱,不論國事,不交官紳,教子嚴謹,得以倖存。

歷史上恐怕只有唐朝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能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當代而主不疑,侈極人慾而君子不罪。也是他為人謹慎,處世施恩,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雖屢遭奸佞陷害,甚至魚朝恩挖他祖墳,他還以國事為重。朝廷詔命,立即執行,也嚴教子孫,不徇私情,做到功高不震主,勢大不欺人,失勢不抱怨,含冤不洩憤,最後壽終正寢。


德厚致遠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要殺功臣,其實不僅我們國家這樣,外國也是如此,例如前蘇聯,也有一個“大清洗”,以至於在二戰初期,連一個領兵打仗的元帥都找不到,可見,殺功臣已經成了一個模式。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那?歸納起來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1、皇帝本身的原因。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一般都是功高蓋世的,這些人往往會顯得皇帝很平庸,作為皇帝,他們更願意一枝獨秀,所以他們都喜歡殺掉這些功臣,還有,這些功臣既然是功勞卓著,就要分的一杯羹,作為皇帝都是家天下,並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天下,這也促使皇帝要找藉口殺掉功臣。
2、功臣方面的原因。這些功臣都是打天下過來的,卻都未必適合坐天下,他們都不願意放下自己打打殺殺的性格,畢竟這是自己的長處,這在和平時期是很危險的,作為皇帝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容不得這樣人的,從國家利益考慮,必須除掉。還有就是功臣本身往往居功自傲,不服天朝管,喜歡我行我素,這也是很令人頭疼的,作為皇帝當然也很反感,所以也會找機會殺之。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二戰時期的美國四星上將巴頓,戰場上驍勇善戰,戰爭結束之後,他的仗還是沒打夠,居然在公開場合放言美國接下來就要和蘇聯宣戰,這讓美國政壇很惱火,外交上也十分尷尬,但巴頓依舊不聽勸阻,依舊把戰爭的矛頭指向蘇聯,後來巴頓在一起蹊蹺的車禍中死亡(司機沒死,但車禍後神秘失蹤),而車禍的發生依舊是個迷,有人是懷疑是人為設置的。


3、庸臣方面的原因。有功臣就有庸臣,庸臣在功臣面前,更顯得水平一般,所以庸臣是很嫉妒功臣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功臣扳倒,這樣自己才有機會出人頭地,這也很符合中國人的特點,也造成了功臣得罪人的多,而那些庸臣往往就喜歡向皇帝進讒言,找機會殺掉功臣,此時,皇帝和庸臣之間就達成了統一戰線,功臣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縱觀歷史,功臣的命運多數都不會善始善終。戰國時期秦王要大將王翦去滅楚,王翦清楚,滅了楚國秦朝就統一了,這個功勞可謂是天下奇功,必然會遭到小人的嫉妒,自己也生命難保,於是,他在臨出兵的時候,特意經常向秦王索要田地、財物等,給大家的感覺就是王翦也沒什麼大的出息和理想,只是貪圖錢財而已,皇帝也就不覺得他手握重兵會對朝廷構成威脅了,這樣,王翦滅楚後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當然,也有例外的,宋朝的開國皇帝就沒殺功臣,而是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戰術,讓這些功臣放棄權利,告老還鄉,表面上是很和平,可卻造成了一個惡果,那就是宋朝的武將受文官的制約,一個泱泱的大一統王朝,後來卻以半壁江山苟居,開創了丟失半壁江山的先河,同時,還開創了大一統王朝漢族人最後被外族滅掉的先例(宋朝後來被元朝的蒙古族所滅)。

最後要說的是從皇帝殺功臣上,我們應該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啟示,最直接的說,就是樹大招風,功臣都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都招人嫉妒,都會樹敵太多,一個人要想成名,首先就喜歡把比自己強的人扳倒,這樣自己才能有機會,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也是最省力的,也符合我們中國老百姓的特點,要知道,功臣畢竟只是少數,面對眾多的庸臣他們也會寡不敵眾。今天,我們也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越是有本事的人,你越要低調些,不要過於展露風頭,要學會隱藏,別以為有本事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恰恰相反,認同的少,嫉妒的多,也別老是想著出頭之日,要知道,你的出頭之日,往往就是槍打出頭鳥之時!


驕然

歷史上能殺死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明朝和漢朝是兩個極其相似的朝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都有他的性格,殺功臣無非就是為了自己的皇權穩定。


與明朝不同的是,劉邦殺死韓信、彭越等人,是怕他們謀反,亂了自己的大漢。這些人都是陪他出生入死的人,他們知道劉邦的弱點,而且也都很有實力,劉邦天下初定,怕他們起兵造反,所以找機會都把他們殺了。

而明朝,是因為太子朱標為人和善,性格平和。朱標死後,兒子朱允炆更是要能力沒能力,要膽識沒膽識,朱元璋怕他的大明江山會被功臣群起而攻之,所以,朱元璋狠心殺了一公二伯十三侯。但是,那些大臣們並沒有造反之心。



朱元璋殺了一圈大臣,卻沒想到自己的朝被自己的親兒子造了反,不過,即便如此,殺光大部分功臣們之後,實權和兵權都在邊關的藩王手中,也沒有落入大臣們之手,這便是朱元璋想到的最壞的打算,即便造反,大臣們也不可能成功。而能成功的,又是自己人,如此滴水不漏,堪稱完美。


歷史密探

這問題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影射朱元璋,因為秦皇漢祖唐宗宋祖不但沒有“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光武帝劉秀更是對待功臣如骨肉兄弟,就連比較野蠻的努爾哈赤也沒有屠戮功臣。所以持“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人”論調的,大都是一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一個為了一百塊錢能跟“朋友”翻臉的人,是不可以揣度開國之君的雄才偉略的,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

毋庸諱言,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殺了三五個在歷史上沒有記載罪行的功臣,但是他殺的絕大多數功臣,基本都已腐化變質,成了比元朝貴族更殘暴的統治者,而居功自傲魚肉百姓,是草根皇帝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躺在功勞簿上作威作福甚至無惡不作,這種人歷朝歷代都有,甚至他們的子孫也仗著父祖餘蔭,成了新的特權階層。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前古未有。”這是典型的胡說八道,朱元璋愛惜百姓那是有目共睹的,到了清朝人嘴裡,居然成了“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好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跟朱元璋比起來都是“菩薩心腸”。

更有人言之鑿鑿: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後殺了三個公爵五十個侯爵被滅族,並且計算出朱元璋百分之九十六的侯爵被滅門。這數字看起來令人不寒而慄。

可是一查史料,這些人都有後代,而且開國六公爵只有李善長馮勝被賜死而沒有株連,五十二侯爵裡,有兩個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冊封的,死的比朱元璋還晚,而另外五十個中的淮安侯華雲龍、鞏昌侯郭興、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蘄國公康茂才(淹死小明王那個,侯爵後升為公爵)、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張赫、海西侯納哈出等三十多人,正史記載不是“卒”就是“戰歿”,長興侯耿炳文也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永樂二年。

翻開明太祖開國之初分封的公侯列傳就知道,寫著“卒”的,都是善終,這樣的人要佔一多半,而那些被殺得功臣,屬於無辜的,估計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被殺被滅族的,很多都是建國後迅速腐化墮落,成了比元朝官員還殘暴的禍國殃民者,比如那個朱亮祖。

但是很多人寧肯聽信道聽途說也不肯用一分鐘去查一下真正的歷史,所以這裡就給大家展示一下朱元璋開國功臣的結局:魏國公徐達,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鄂國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鄭國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寧河王,諡武順;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東甌王,諡襄武。這些都是在洪武建國後病逝的,至於戰歿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張德勝、趙德勝、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嚴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興,這幾乎就是除了李善長鬍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單了。

徐達、湯和、沐英等功臣,不但官居超品(侯爵超一品),而且沐英家族一直鎮守雲南,崇禎都死了,沐家還很興旺呢。

有一點不容否認,那就是朱元璋確實殺了不少公侯,但是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大明開國之後,很多功臣迅速腐化墮落,成了比元朝貴族還可惡的惡霸,他們殺人放火、恃強凌弱、霸佔土地、逃稅漏稅、姦淫婦女、吃喝嫖賭、貪汙納賄,甚至造刀槍、穿龍袍,可謂壞事做絕惡貫滿盈民怨沸騰,要不是朱元璋鐵腕反腐,大明朝絕對挺不過二十年,這一點大家查一查朱亮祖周德興犯了啥罪就知道了——一個是欺壓百姓一個兒子穢亂宮闈。

至於後來那些公侯身死國除,也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試想每個公侯家的官二代三代四代都這麼繼承下去,再加上後世帝王分封,豈不是中華大地舉目皆公侯?憑什麼功臣的子孫就能儀仗祖先的功勞而一直作威作福當總督開錢莊官商一體耀武揚威?

因為違法犯罪而被剝奪特權的功臣後代當然都對朱元璋恨之入骨:你把我們管得這麼嚴,我家老祖的鮮血不是白流了?

按照現在正常人的眼光看來,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你們的祖先拋頭顱灑熱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是為了建立一個更腐朽的政權,更不是為了讓你們擁有欺壓百姓的特權。

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執政後,只對老百姓好,而且也經常自稱“淮右布衣”,但是對官員和文人卻比較苛刻,破碎了很多讀書人的升官發財夢,於是就得罪了文人和官員兩大集團,。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是怎麼得罪官員的。在給元朝當了近百年下等奴才之後,很多官員已經把“人分三六九等”看成理所應當,他們掌權之後,自然也不會把老百姓放在眼裡:“這下老子翻身做了主人,可以想欺負誰就欺負誰了!”但是朱元璋一道命令徹底破滅了他們的幻想:“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於民。今後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京來。”反腐反到全民總動員,老百姓可以把貪官汙吏綁赴京城,這讓高高在上的官兒老爺們如何接受?所以他們一定要把朱元璋抹黑成一個暴君。

文人們呢?下場也不好。本來指望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是他們做官的目的就是斂財,而朱元璋鐵腕反貪也斷了他們的念想:某年選派三百六十四名進士監生到各地當官,一年後全部腐敗,朱元璋毫不留情:腐敗者抓,罪大者殺, 三百六十四個“新官上任先燒三把斂財火”的文人一個也沒跑了。文人們倒是挺有記性,他們一看當官沒啥油水,就開始改行去寫小說,但是為了博眼球混稿費,除了當噴子罵時局,就是寫黃色小說,以金瓶梅為代表,一大批描寫男女關係的限制級小說紛紛出版,縱觀整個中國封建史,明代的淫穢小說數量及影響力獨佔鰲頭。

至於老百姓生活好不好,我們簡單查閱一個數字就知道:明朝直到崇禎年間才出現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而在此之前的隋朝乃至唐宋,也是幾乎年年造反處處冒煙。

對百姓好的朱元璋正被老百姓罵,我們是該怪官員(包括官幾代)和文人的刻意誤導,還是怪大家的人云亦云呢?好人難做,為民謀福利而得罪官員文人的好人更難做。筆者無意借古喻今,只是想問一個問題:當我們痛斥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時候,是否會先翻一翻史書,看看朱元璋殺了哪些功臣,那些功臣是否因欺壓百姓而罪有應得?更要問一句:朱元璋鐵腕反腐到底對不對……


半壺老酒半支菸

每一朝代的開國皇帝,從戰爭中一步步走來,身邊都會有大量的開國功臣。

他們幫助皇帝一統江山,這些人的才能,皇帝心裡都很清楚,特別是位高權重的文臣武將。開國皇帝在時還好,能夠很好的壓制那些人,可是皇帝在臨終前都會用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他們,究竟是為什麼?

一般皇帝駕崩後,二世皇帝是很難降服那些老臣的,特別是武將。

試問,一個統領大軍的統帥想要造反,新皇帝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全!

有人會問就算是把這些老臣都殺了,軍隊還是需要新的將軍的,難道重新認命的將軍就不會造反嗎?

只能說新任命的將軍就是新皇帝的親信,造反的可能不大,還有就是新將軍和老將軍的名望相差甚遠。

舉幾個例子,趙匡義的杯酒釋兵權,雖然沒殺,但這些人都是受到監視的。

兵仙韓信被殺,也是軍中威望甚高,只有劉邦能夠壓制,如果劉邦駕崩,韓信可以輕而易舉的取而代之。

岳飛這樣的情況也是擁兵自重,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都不懂。

所以古往今來在皇帝身邊能夠左右逢源的唯有諸葛亮和司馬懿。


飄飄e族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怪圈之一,雖然不是每位開國皇帝都有過屠戮功臣的舉動,但這一現象的確是週而復始上演。不能把這簡單歸結為皇帝本人的問題,應該從制度層面來考察。

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確保社稷江山一直延續下去是至關重要的。皇權的唯一性也決定了,在皇帝管轄的疆域內,不能允許任何可能威脅到自己統治的因素存在,功臣們不是所有人都一定想造反,但皇帝無法識別和預測他們誰會造反、誰不會造反,所以只能換一種分辨方式:看誰有能力造反,誰沒能力造反。這樣一來,個個手握重權、威望極高的功臣們,也就成了最有可能造反的一群人,必定會為皇帝所忌憚,結果只能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當然也有人拿杯酒釋兵權來舉例,設想如果功臣們主動交出兵權,皇帝是不是就能放心,君臣從此就能相安無事了?願望很美好,但杯酒釋兵權終究不多見,對那些社稷重臣來說,就算交出手中的權力,威望卻依舊伴隨著他們本人而存在,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韓信,西漢剛建立他就被貶為淮陰侯,即便這樣,劉邦呂雉夫婦依舊對他不能放心,哪怕他自己根本沒有造反的能力,但只要還活著,他的黨羽中仍可能有人覬覦最高權力,以他為旗號起兵作亂,可以說只要功臣們活在這世上一天,他們對皇位的威脅就延續一天。

如果想要君臣相安無事,只有一種可能:皇帝的威望遠遠超過自己手下的任何一位臣子,秦始皇就是典型代表,光武帝劉秀也算是一個例子,否則君臣間恐怕只能是鬥個你死我活了。


張不叄讀秦史

這個倒不至於吧,只能說具體時代具體分析。就像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可是他是善待功臣的,無論是李斯、王翦、蒙恬等顯赫戰功和政治作為的高官顯貴,在所謂“暴君”秦始皇手中都得到了應有的封賞和重用,這和秦始皇的成長是很有關聯的,奮六世之流量,在嬴政手中一統了,足以說明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他的政治手腕和識人用人都是其馭人之術,因自信,因心胸,因秦法,所以他對於這些功臣都是賞罰分明的。

我們再說說東漢光武帝時期,他就是一個以柔術治國的帝王,手底下的功臣都善終了,以及唐太宗對待功臣大多也是不錯的,原因在於他們自身能力和魄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有足夠的威望壓服眾人,思想境界上是不一樣的,劉秀雖落魄,卻也是皇族後裔,唐太宗雖弒父殺兄弟,卻改變不了他關隴集團貴族的身份,身份見識,讓他們的在面對群臣時的心境是不一樣的。

說到殺死身邊功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指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們兩個人和剛才提及的開國帝王,在身份上都不太一樣,劉朱二人代表的是平民百姓逆襲,他們是長於底層,見識到了太多社會的骯髒和不公平,心中積怨不小,到他們奪得天下的時候,自然對待身邊的功臣就有了另類的想法,他們是典型的同生死卻不能共富貴。

倒不是因為心胸狹小,而只是因為他們對於人性的瞭解,他們是開國帝王,身邊聚集的功臣,哪一個沒有一技之長?哪一個能力弱?驕兵悍將都是沙場征戰的宿將,在他們尚在的時候,還能壓服中開國功勳,可是一旦他們駕鶴西去,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繼承人未必就能服眾,如此可能就不能保江山國祚的延續。

韓信是連項羽也最終敗北的兵之大家,英布、彭越等一個個都是在戰場上歷經風雨的梟雄,劉邦尚且忌憚三分,何況是自己的繼任者呢?在江山面前,一切都可以讓步,所以在自己尚在之時,掃除一切障礙,為後世之君鋪路。

藍玉、朱文正、李善長等,都是朱元璋的元勳,太子朱標尚在的時候,威信也尚能服人,畢竟也是經歷過陣仗,見過世面的,可是朱標卻偏偏早薨,這令朱元璋措手不及,孫兒年幼,只讀過經史子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能號令功臣武將嗎?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為了江山永固,也就只有對不起功臣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做法,不容許任何的意外出現。平民帝王得來皇位來之不易,自當珍重,未免想的就比貴族的開國之君要深。


歷史風雲天下

古代皇帝打下江山後,好多皇帝都會找藉口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安排身後事。這些和開國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一般都會居功自傲。皇帝的命令有時候都敢不執行,包括皇太子在內的其他人是更加指揮不動他們的,這些當然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皇帝就會考慮萬一他哪天突然駕崩了,繼位的兒子又指揮不了這些功臣,就有可能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為了江山社稷,好多皇帝都會在自己死之前,找個藉口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以讓兒子能順利繼位。比如朱元璋打下江山後,最擔心的就是身後事,他認為年僅十五歲的朱允炆是玩不過那些居功自傲的老功臣的,於是朱元璋出手進行了大清洗。

2、為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對於皇帝來說,很多一起打江山的都是自己當初的朋友,本來雙方應該感情很好,屬於患難之交。但他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對方也知道。過去皇帝登基,一般都會神話自己來證明統治的合法性。但這些神話只能騙騙一般人,在一起打江山知根知底的朋友面前是沒法神話的,有時候皇帝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也會找藉口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

3、玩弄帝王術。帝王之心,神秘莫測,尤其是擅長帝王術的皇帝,其心更是難以預料,但總的原則就是要保持君臣之間的鴻溝,讓臣下們從內心對皇帝感到深深的敬懼。在中國漫長的帝制統治中,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臣下謀反,這也是帝王的敏感點,寧肯錯殺也不能放過,以免為後代留下禍患。

總之,皇帝這樣做主要還是為了自己江山社稷的安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