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役突擊步槍傾向於5.56mm小口徑槍彈?

隨風2060456

小口徑步槍可以說是美國人意外發現的一個模式。除了在400碼之外殺傷力不足之外基本沒有其他缺點。可以算是400米之內的一種完美口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麼我們就用5.56和他的死敵7.62*39來進行對比。

首先對比一下彈道。我們先來看200碼的下墜。如果是平射,在200碼5.56的下墜為8.4寸。而中威力的慢速彈200碼的下墜則高達18寸。如果是在100碼歸零,5.56在200碼下墜就只剩下3.5寸都不到了而7.62*39要達到9寸的下墜。自然美軍以及俄軍還有我國都開始使用小口徑來得到400-500碼之內更加平直的彈道。

其次就是殺傷。這裡的殺傷我們主要指對人體的殺傷,包括兩方面,一塊是彈道凝膠測試,來體現出產生的空腔效應對組織的破壞,其次就是穿甲能力。中間威力彈由於彈頭質量較大,加上彈丸直徑較大,所以導致整個彈丸的旋轉慣量特別大,並且動量特別大。這樣就會使得子彈依然有些類似於手槍彈的殺傷方式,也就是一穿一個洞。並且由於速度不快旋轉速度也不大也不會擴張太過明顯。而小口徑子彈由於速度優勢以及彈丸的直徑較小,所以在受到撞擊後極易發生軌跡變化開始橫向旋轉增加擴張。

並且由於小口徑彈丸質量輕,在撞擊進入人體後很快會進入亞音速狀態,從而超音速激波產生的用於穩定子彈的壓力中心後移現象消失,子彈更容易失穩,從而產生對軟組織目標更大的殺傷。其次就是穿甲性能,5.56由於截面積較小,彈頭斜率較大,配合上高速彈頭,對勻質裝甲的穿甲能力甚至超過了同級別的7.62*51穿甲彈。自然比起7.62*39更是好上一大截。

其次就是重量了。我們可以做一個計算。

產生幾乎相同甚至更大的殺傷,10kg以內的5.56可以帶20個彈匣600發子彈,而AK47只能帶360發,而m14只能帶280發,這個巨大的彈容優勢,各國陸軍不得不屈服。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在北約第一次步槍大論戰的時候,英國人就提出了先進的7毫米口徑子彈,不過,當時美國認為其在二戰中使用的7.62X63毫米溫徹斯特步槍子彈性能不錯,稍加修改,就成了現在的7.62X51毫米北約全威力步槍子彈,當時北約裝備的,使用這種子彈的步槍,主要是美國M14,比利時FNFAL和各國G3。

坦白說,美國人選擇7.62X51毫米步槍子彈,並非全無道理,當時,北約認為與蘇聯為首的華約,一旦爆發熱戰,其主要交戰區域將會是在歐洲平原,對於地形平坦的歐洲平原來說,大威力步槍子彈帶來的遠射程優勢不可忽略,而且,在山地戰等對射程要求更高的作戰環境下,7.62毫米全威力步槍子彈也比蘇聯7.62X39毫米中間威力子彈更強。

不過,在越南,手持沉重M14步槍的美軍士兵,在面對矮小的北越士兵手中的AK-47的時候,吃了大虧,不僅僅是半自動的M14完全被全自動射擊的AK-47壓制,而且,M-14步槍太過沉重,7.62X51毫米子彈的攜帶量減少,完全比不上輕巧的AK-47。美國空軍最先為自己的基地警衛換裝了M16突擊步槍,稍加改進為M16A1後,美軍開始全面換裝,大量使用鋁合金和塑料的小黑槍,因為其5.56毫米口徑步槍子彈帶來的更大殺傷力,讓北越士兵聞風色變。

5.56毫米口徑,實際上是尤金斯通納在設計AR-15的時候,根據美國民用市場上的常用小口徑彈藥改良而來,儘管以今天的理念看,5.56毫米口徑還是有些偏小,最佳口徑應該是在6毫米,但美國等國家對其不斷改進,從最初的M193子彈,改進到後來的SS109,現在,美軍又大規模裝備了M855A1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已經廣泛使用,具備打穿大多數防彈衣的能力,5.56毫米子彈的生命力表現的十分旺盛。

在第二次北約步槍口徑大論戰上,5.56毫米子彈,不論是其性能還是美國的影響力,都讓其成為北約步槍的標準口徑,法國在個性的抵制了一段時間後,也為自己的FAMAS選擇了M193子彈。北約國家全面換裝5.56毫米小口徑步槍,並隨著其影響力而擴散到全球。

這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在理論是5.8X42毫米子彈更加優秀,但設計、工藝和彈道學上的差距,導致5.8毫米子彈性能並比不上5.56毫米子彈,網上流傳的那些數據,基本是用5.8毫米重彈的數據跟早期的SS109彈對比,而現在美軍其實已經大規模換用來M855A1子彈,就目前來看,後者是現役最強的小口徑子彈。


鷹眼防務觀察

5.56毫米北約彈

5.56毫米小口徑步槍彈,是北約成員國的標準用彈。由於北約各成員國家的步槍都在使用這款子彈,因此給人印象是現役的突擊步槍都在使用它。除了5.56毫米彈以外,還有5.45毫米彈(俄羅斯)和5.8毫米彈(中國)。小口徑步槍彈,是目前大多國家都採用的一種子彈。

由於早期的自動步槍使用當時的標準步槍彈藥,威力過大以至於連續射擊時,難於控制而且比較笨重。

5.45毫米彈

在二次大戰末期,研發出一些傳統的中間型威力槍彈,雖然初步滿足了連發步槍的需要,但本身的缺點相當多的。例如單發子彈仍然過重過貴,彈道在有效射程內不夠平直,所以並不是全世界都接受。

5.56×45毫米口徑的M16是被稱為開創小口徑化先河的步槍,並在世界各國軍隊中掀起的一股步槍小口徑化熱潮。因為它比當時7.62毫米標準步槍彈及短彈(傳統中間型威力槍彈)尺寸較小,而有效射程比短彈更遠,所以續漸取代成為制式步槍彈,也使全自動步槍被普及到全球軍隊的接受。

5.8毫米彈

小口徑步槍彈一般指彈藥口徑小於6毫米,彈丸大長徑比,高速射中人體後會失穩翻滾造成人體組織大面積創傷,主要射擊200至400米內的有生目標的步槍子彈。


飛機永動機

這個首先說

不是誰一拍腦袋想出了的

在二戰過後,人們逐步發現,突擊步槍的諸多優點,如:射程遠(相對沖鋒槍而言),殺傷力大,精準度高等特點,特別是在火力壓制方面,兩把突擊步槍交替射擊,可以壓制一個連的裝備衝鋒槍的步兵作戰單位

但是,老式的全威力彈不適合突擊步槍的使用,其缺點如:連發後座力大,可控性差,單兵攜帶量低等,美國的M14自動步槍,和中國的67式自動步槍,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無法克服全威力彈帶來的副作用,前者最後直接捨棄了全自動射擊模式,而後者最後取消了列裝部隊的計劃,以至於最後徹底停產

而在這方面,蘇聯人走在了前面,也許是借鑑了德國人的方案,蘇聯人選擇了中間威力彈,並於1946年,由卡拉什尼科夫生產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支具有現代意義的突擊步槍,並在第二年開始量產列裝蘇軍部隊,並正式命名為“AK47突擊步槍”

什麼是中間威力彈呢???

中間威力彈其實就是將原來的54mm的彈殼,截短至39mm這樣減少了子彈的裝藥量,在發射中後座力自然也就減小了

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AK47的表現非常出色,對當時美軍使用的M14形成壓倒式的優勢,此時的美國需要一支重量更輕,更為機動靈活的單兵自動武器來對抗蘇聯援越的AK47,在越戰中期,美國研製並裝備了M16突擊步槍,雖然當時在可靠性上不如AK47,但是對後來的槍械小口徑化開啟了先河

這種子彈口徑更小,射擊精度更高,特別是殺傷力,更為強勁,在設計之初,美國人也是對各種口徑的子彈彈道進行測算和分析,最後,發現5.56mm彈最能達到理想中的實用效果,其實設計一種新型的子彈並不比設計一把新槍簡單,各種測算,分析,最後選出最為理想的效果,最後確定這個口徑

隨著彈道學越來越成熟,設計經驗越來越豐富,為了達到不同的戰術戰略效果,不同口徑的子彈也就應運而生了


手機用戶52684858480

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心事突擊步槍、機槍等武器使用的彈藥都是5.56毫米這個口徑,而且不止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這些西方國家,甚至不少美洲國家、亞洲國家也在裝備或者研製了自己的5.56毫米口徑的輕武器。

而實際上這主要是美國影響力以及彈藥研發製造成本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自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的最強者,英國已經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十分衰弱,蘇聯本身同樣損失巨大急需重建,中國更是被十四年抗戰破壞嚴重,而美國由於戰爭遠離本土,所以戰爭結束後實力足以傲視群全球。

而在當時,美國的主要敵人就是蘇聯這個意識形態與其截然不同的國家,於是在拉攏西歐各國建立了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建立聯合作戰體系應對蘇聯可能的侵犯。而既然要聯合,那麼在彈藥等方面就要進行統一,這樣才能在作戰使用中更加便捷一些。當時各國使用的子彈互不通用,比如英國的7.7毫米,德國的7.92毫米等等,於是開始組織了新式槍彈的選型工作,而在美國的影響和操作之下,著名的7.62NATO彈脫穎而出,成了北約的制式彈藥。

而後來,美國開始進行了新式槍彈的研究工作,這就是著名的5.56毫米槍彈,子彈口徑小,翻滾性能更強,也能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創傷,同時士兵也能攜帶更多的子彈,於是在美國的影響之下,北約國家的很多新式步槍使用的都是5.56子彈,比如SA80,G36,Famas,HK 33等等,同時5.56毫米槍彈也開始迅速成長起來,變得十分可靠,而且價格也不貴。

於是很多國家在開發新式步槍時,一般不會考慮自行開發一個新的口徑,而是直接採用成熟可靠的5.56毫米,於是即使是像巴西這樣的南美大國,也使用的是這種口徑。


戰壕

這個好理解一點,因為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使用5.56mm口徑的步槍彈,而北約在全球的軍事幹預【派軍前往、軍事援助】擴大了這個口徑的影響力。就像蘇聯大量援助社會主義陣營AK47【槍支彈藥甚至生產線】,使得AK47及其配備的7.62×39的M43彈影響力巨大。

5.56是北約主流,蘇聯和中國先後跟風研發出5.46和5.8,但是影響力遠不如5.56。

當然5.56也有其優勢,5.56後坐力比M43彈小,初速度高,有效射程內精度高,彈頭容易破碎翻滾留在被擊中者體內而導致巨大殺傷力,相關的配套武器經過多年改進已經形成比較可靠的武器系統。不過還是有點瑕疵,比如膛壓高,對膛線的磨損率大,也就是說對後勤、使用者素質要求高,這也是AK系列在第三世界廣泛流傳的原因,有用了十年的老AK47案例,沒見過用了m16系列用那麼久。

美國也流傳要改用更大口徑的子彈的傳說。5.56的威力大,但是也出現敵人中了幾槍、抹一口毒品繼續戰鬥的案例。


咱來了


狼屠城3

5.56㎜步槍主要是北約國家使用,在1965年的北約標準彈道協議中被確認為北約標準步槍彈。

最早的5.56毫米步槍就是大名鼎鼎的M16系列步槍了,5.56步槍與7.62毫米的槍相比優點主要有。 一 ,重量輕,士兵可以攜帶更多的裝備彈藥。二,有較高的初速和精度。三,後坐力小,方便控制。四,相對於7.62毫米子彈,5.56毫米子彈更加節省材料。五,小口徑子彈射中人體後會發生空腔效應,有著極大的殺傷力。

之所以現在主流步槍都是小口徑步槍,是因為據研究發現,現代士兵交火距離只有400米,傳統的7毫米子彈存在威力過度的問題。再加上如上的優點,小口徑步槍就發展了起來。

以上是在下淺析,如有遺漏,請補充


Alxander李

這個問題應該是由於政治因素,5.56的口徑一開始是美軍在越戰中,應急使用M16代替M14的結果,其實一開始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和篩選。

到了越戰結束後,美軍提出要進行小口徑步槍的選型,這時候有一些其他的口徑,比如英國的4.85毫米等,不過這次和上次50年代一樣,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說用5.56,所以北約國家就採用了5.56這個口徑,但是換用的ss109作為北約標準小口徑彈。

由於北約國家除了美國,其他的國家在輕武器上也有很強的研製實力,比如比利時,德國,所以5.56步槍的種類遠遠多於其他口徑,加上冷戰以後,美國的影響力在世界上登峰造極,所以5.56的步槍越來越多。


有痰

重量輕,穿透性好,終點效應大,初速高。這些優點最直接的提現就是攜彈量的增加,同時又不會增加重量。然而經過幾十年的使用和裝備以來的歷次局部戰爭來看,當初的想法並不一定完全正確,現在某些軍事強國又開始裝備使用7.62×51和7.62×39mm子彈的突擊步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