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為什麼?

鳳凰島老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斯德哥爾摩效應。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比如,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這個名字源於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Norrmalmstorg中心的銀行搶劫案,持槍歹徒挾持幾個銀行職員於保管庫裡,六天後,人質被警方解救出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離開保管庫後,幾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掩護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此後甚至拒絕提供不利於綁匪的證詞。更為離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質還由此愛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要嫁給他。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

比如美國的一起綁架案,持槍歹徒綁架了幾個女性,押著他們和警察對抗。在轉移人質期間,警察曾經做過圍堵。奇怪的是,人質竟然和歹徒一條心,對救援的警察大吼大叫,甚至扔石頭砸警察,掩護歹徒順利突圍。

清末的愚民們,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

魯迅小說中,革命者夏瑜為了救國救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結果愚民們反而對他破口大罵,甚至用夏瑜烈士的鮮血治病。

道理都是一樣的。


薩沙

“戊戌變法”是一場血淋淋的幻想破滅教訓,隨著慈禧太后一聲令下,維新派人頭落地。我想有一句話可以總結原因:戊戌六君子,是下個時代的正義,當時舊時代的反叛者。



戊戌六君子(圖示)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一個道理:歷朝朝代的統治者,都會標榜自己政權是正義的,是絕對權威的,是國家正義的化身。

統治者們為了令被統治下的勞苦大眾,形成這一“認知”,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從精神上和行為上,曠日持久、不間斷的給大眾“洗腦”。

這種“洗腦”一旦久了,經過幾代“薰陶”,洗腦也就基本成功了。人們就會從爺爺輩的“被迫認知”,到父輩的“主動認知”,而到了孫子輩已經幾乎“深信不疑”了……時間,是世間最可怕的武器。

如此一來,多數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會把一小撮“另類”反叛者,當成是破壞國家的極端分子,破壞了大家的“好日子”,認為這些人“離經叛道”、罪不可赦。

加之在統治者的強勢宣傳及渲染下,反叛者就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所以人們長期被洗腦下所根植的“忠君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於是人們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吃他們的肉……

在以上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看“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時,當時老百姓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康有為、梁啟超(老照片)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敗給了島國小日本,大清自稱“亞洲第一”的龐大北洋水師,一戰全軍覆沒!多年積攢的國家海軍家底,輸個了精光!


此後,西方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本就落後的中國雪上加霜。在這種“迫在眉睫”大的背景下,國內變法圖強的呼聲強烈,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誕生了!

在光緒帝支持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大臣,發動了“戊戌變法”,大刀闊斧,勵精改革。變法觸動了權貴守舊勢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發動了“戊戌政變”,全面封殺變法。結果: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菜市口……

這一場變法救國運動,僅僅持續了103天,就宣告流產了……所以也叫“百日維新”。尚在稚嫩期的“戊戌變法”,被頑固強大的舊勢力,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處斬時,法場圍滿了人頭顫動的百姓,當時人們眼神鄙視、憤怒的向六君子扔爛菜葉、吞唾沫等,指指點點、詛咒聲、唾罵之聲不絕於耳,恨不得生吃了這些“反賊”的肉……



“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目光掃視人群,傲然挺立,失聲大笑,留下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行刑前向人群說大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觀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甲午戰爭戰敗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發起的一場救亡運動。本想改變封建制度,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可是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歷時103天,宣告失敗,康有為與梁啟超逃亡海外,而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卻留在了國內,最後被殺。


譚嗣同等人本可以一走了之,但為了喚醒數以萬計的民眾,他們自願留下來慷慨赴死,並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可是在戊戌六君子被押進菜市口行刑時,得到並不是廣大民眾的同情,而是鋪天蓋地的爛菜葉,還有無盡的辱罵,之後就是人頭落地的歡呼聲。

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譚嗣同他們想看到的嗎?

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說:

先覺之人,歷來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壓迫、排擠、傾陷、放逐、殺戮。可見晚清愚昧的百姓大有人在,真實的歷史,遠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充滿浪漫色彩。

正如魯迅所說,人都是麻木的,清末,清政府還是中國的統治者,而維新派在朝廷眼裡,就是造反派,大多數老百姓更相信是清政府,而不是戊戌六君子等維新派,在如今看來,他們是先進者,可是在當時大多數老百姓看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利益,說白了,民眾迂腐的思想已經無法改變,導致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因此慘遭民眾唾棄。


青史回聲

根據群眾的心理分析下。我經常在課本或者是其他書籍中看到‘‘麻木不仁’’這幾個詞,特別是針對近代以來的普羅大眾,而其中魯迅先生的文字最是深入人心,那佔血的饅頭令我難以忘懷,民眾的麻木更是讓我們這些今天的群眾扼腕嘆息。

但是,我總是有一些不解,試問民眾不希望國家富強嗎?不希望申民權,設議院嗎?不希望改變已經僵化的科舉制度嗎,不希望不希望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過上小康生活嗎?

視線回到中國的近代,從1840年開始,西方炮艦扣關,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從魏源開眼看世界,到洋務運動,再到變法維新;從太平天國到丁戊奇荒…天災,戰亂,改良,變革,中國步步沉淪,屢敗屢退,百姓流離失所,四處躲藏,門庭屢換。50年的恥辱與失敗,究竟給百姓帶來多少痛苦和絕望,而百姓想要的又是什麼?

再看維新變法,1.裁汰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權利鬥爭下的人員更替,與百姓無關)2.鼓勵私人辦工礦企業。(非普通人力所能及)3.創辦報刊,翻譯書籍。(文盲眾多,面相精英,花錢)4.開辦新式學堂,廢除八股文。(花錢,百姓有可能的仕進之路幾乎被打斷)5.訓練新式軍隊(花錢,軍人逐漸上位)6.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幾十年的列強侵略,傳教,百姓憎惡)最開始想設議院,申民權,內容沒體現,也辦不到。

改革所需的金錢,取之於民,用之非民。改革的內容與百姓關係極小。過分宣傳西方思想可能遭百姓厭惡,更無法解決百姓對溫飽和和平的追求。在加上清政府的輿論導向,結果不言而喻。

試問今天的人們,究竟是關心材米油鹽,房價工作,還是思考研發芯片?祖國發展?在想想戰亂不休,饑荒遍地,民眾甚至嫁妻賣子的時候,究竟是思考如何活下去,還是去深入的瞭解變法,認真思考支持還是反對?究竟是爭取自己的所謂短期的眼前的生存權益,還是想為國效力,,為的又是誰的國?

再看手機的你,究竟是躺著看,還是座著看,有沒有想過你經常躺在床上玩手機繼不利於自己的身體,又無助於國家的發展,這豈不是繼惘顧自身前途,又於社會無益。在中國面對貿易戰等各種危機的幾天,有多少人真正關注政策實事。這算不算麻木不仁呢?


啟明222373404

陳重山告訴你,民意是可以被操縱的。



別說“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當年大明朝袁崇煥是一代抗清名將,被反間計所害,他被冤枉處死的時候,京城的百姓是真的把他肉吃下去,都搶著吃,這是何等悲慘?



百姓經常是盲目的,他們不知道事情的真偽,只有聽從朝廷大臣們信口胡言,這些名人說什麼百姓就聽什麼。所以,民眾經常被統治者們給利用了。


想當年,義和團興起的時候,慈禧太后就說過一句“民氣可用”,讓義和團去對付中華大地上的歐洲列強,義和團式微的時候,慈溪轉而又斬殺義和團討好歐洲列強,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的歐美輿論制國,也是說的這個道理,輿論操縱民意,施壓內閣總統,內閣總統不得不順應民意,做出一些其實根本對民眾不利的施政綱領。


而如今娛樂興起,娛樂至死,何嘗不時在麻醉我們大夥?讓我們不再關心生活的困苦,這倒也不錯。(陳重山)


(這只是我陳重山的個人看法,供大家探討)


白虎創業志

集體宰殺活羊時,不管被宰的那隻羊鬧出多大的動靜,哀嚎或反抗掙扎,其他在場的羊卻都很紳士,或漠然置之,或反芻吃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超然態度。

這種公開的行刑方式,古代叫做“棄市”,在最最熱鬧的菜市口或其他繁華所在,“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完美的從眾心理!有了出色的暴君,何嘗不能量產出色的暴民!

比羊還不如,觀斬的人群,多半還會積極互動,鼓掌歡呼、口水與爛菜葉齊飛,倘若運氣好,見到凌遲的盛舉,還會“食其肉”或者搞點人血饅頭,哪怕合理支出一些費用。

我屬於眾人中的一份子耶,而不是臺上腦袋等著被砍掉的那一位,這是多麼值得欣慰乃至慶祝的一件事!

不容國人專美,古代歐洲的觀刑儀式更是盛大,作為一項傳統節日——英國的“行刑日”那天每每引來幾萬人觀看,狂歡嘉年華散場之後廣場上往往會留下上百具被踐踏而死的新鮮屍體。

統治階級的用意自然是震懾,到了底層民眾這裡,卻被曲解成全民的盛宴,這何嘗不是民眾對統治者的絕妙反擊——愚民的措施當然也可以被用來愚君,互相欺騙嘲弄,誰不會?

但若就此把聖裁判斷成民意,簡直如同阻止我等吃瓜百姓觀看車禍現場一樣螳臂當車。


歷來現實

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場菜市口斬首,譚嗣同問監斬官:“變法強國何罪之有?為何不審而斬?”監斬官怒喝:“爾等亂臣賊子,何須辯解,死有餘辜!”實際上監斬官的態度已經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態度。六君子開刀問斬老百姓並沒有兔死狐悲的感覺,反而多是幸災樂禍的叫好之聲。

中國皇權政治,實際上核心思想就是“愚民”,從獨尊儒術的“三綱五常”,到明朝“八股之風”,清朝的“文字獄”,其核心思想就是皇權神授,要忠於朝廷,而不是國家,皇帝的話就是神明之言,背叛朝廷就是“奸惡之徒”,從而達到桎梏麻木老百姓的思想。

明朝末年吃袁崇煥的肉,清朝末年給戊戌六君子扔白菜幫子,民國時期拿革命黨的血粘饅頭治病,其實都是一回事清朝滅亡,漢族許多老百姓抱著被割下的辮子哇哇大哭。本身已經說明老百姓是非不分到何種麻木不仁的境界。


睜眼看西安

封建社會的老百姓,是沒有國家意識和權利意識的,他們每天想的,除了吃喝拉撒睡全無他物。在2000多年封建專制的壓迫下,他們早已磨鍊出了一套生存本能,那就是不斷的適當的時候向強者低頭,並表達忠心,以換得苟且偷生,從明末到清末無不是如此,直到抗日戰爭,才有大的轉變。

明末的時候,當滿清八旗入京時,多爾袞在馬上問跪伏在地的漢族百姓,你們願意我做你們的新主子嗎?如此屈辱的詢問,沒想到堂堂京師百姓居然紛紛點頭,搞得多爾袞好不高興,他們就這樣忍受了剃髮易服的屈辱,接受了滿清200多年的統治。

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的百姓不但不抵抗八國聯軍,反而爭相為八國聯軍送水送糧送彈藥,為什麼,只是因為這樣做能換點錢花,在老百姓看來,他們不懂什麼民族大義,也不懂得民主共和,他們只懂誰是強者,誰能給飯吃,因此,他們總會站在強者一邊,而沒有絲毫道德觀。

明末時,多爾袞比明朝強大,因此他們臣服滿清,這會,八國聯軍比清朝強大,因而他們願為洋人效命。

面對外族入侵的奇恥大辱都能無動於衷,更何況朝廷斬殺為民請願的戊戌六君子。要知道,那會中國的識字率不過才5%,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文盲只懂吃飯,什麼民主共和,國家前途、公民意識,一概不知。在他們眼裡,戊戌六君子的為民請命毫無意義,他們也不明白維新變法,他們只知道朝廷是強者,而他們是朝廷欽定的反賊,因此跟著嘲諷謾罵一定不會有壞處。

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與壓迫早已讓中國百姓麻木,除了弱肉強食和向強者獻媚的觀念外,沒有了一點良知和公義。

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就是他發現,日本人斬殺國人時,旁邊的人只做看客,而沒有絲毫悲傷,因此認定國人的問題出在思想上,魯迅的觀點可謂是一針見血。

辜鴻銘曾說:頭上的辮子好除,心中的辮子難除。很多國人時至今日,依然有著這種封建時代殘餘的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

只希望今後的國人,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有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一味隨波逐流,功利市儈,一個民族,總是需要良知和原則的。


埃爾文的理想鄉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多數人是盲從的。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些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真的是這樣嗎?未必!

我們今天去看周滅商之戰,依然迷霧重重。紂王如果真像傳說中的那樣無道,自詡有道的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一場。何必趁紂王在討伐東夷的時候背後捅刀子。你不是說紂王無道,人民都不支持他嗎?怕什麼,堂堂正正的打一場唄。


東夷作為諸夏共同的敵人,紂王討伐他們,周作為紂王的臣子,你不去從旁協助,居然還在背後掣肘是做何道理。

商紂是第一個把諸夏的疆域擴展到江淮一帶的人。一個昏庸無能的帝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我們看尚書中列舉紂王的罪狀總共有六條: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貴戚舊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聽信婦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實總結起來也就是紂王不用貴族,另外說明一點有記載紂王用人是不看出身的。這一點來說紂王簡直是非常進步的。然後就是聽信婦言,先說一下在夏朝用婦女管理朝政是很普遍的。商朝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婦好。之後紂王的罪狀就依次遞增,直到變得十惡不赦。謊話說的多了自己都信了。

袁崇煥被處以凌遲的時候,百姓也是這種德行,恨不得生啖其肉。但是今天來說談論這件事孰是孰非依然沒有結果,何況清朝的人呢?

只能說很多人缺乏思辯能力。這其實沒什麼可笑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漁耕樵讀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歷代帝王想要的絕不是得到民心這麼簡單,而是想要掌握民心。誰掌握了民心,誰就得到了天下。

帝王們追求的不是讓民服從,而是讓民順從。滿清入關後,因為滿人在漢人心目中是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人的入關,引起了漢人強烈的反抗,期間清政府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大興文字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血腥手段維護統治。但是漢人並不畏懼這種血腥的手段,反抗一直持續到清政府結束統治。



清政府的第二個強大的地方在於能掌控社會意識形態,掌控或有不妥,可以說是把握。清政府曾重用漢人維護統治,根據這些漢人,制定降服漢人的政策,一定的程度上,漢人為清政府的統治出力不少。而且這些漢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論資排輩,拉幫結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政府統治。


戊戌六君子就義,圍觀群眾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清政府這一政策的成效。不要怪當時的百姓,封建社會,讀書是世家子弟的專享,寒門貴子的出場率幾乎為零,民眾普遍文化程度低,民國時期,湖南省僅有一個半大學生,所以,不要對這群吃瓜群眾橫加指責。因為他們實在不明白變法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這六個人試圖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且此次變法內容涉及到普通民眾的實在是太少,幾乎沒有土地參與的事份兒,這也是民眾參與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言有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