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若得天下,那第一個砍的是諸葛亮還是關羽?

徐彬凱

如果漢昭烈帝最終奪取了天下成為中興之主,可以肯定無論是諸葛孔明還是關雲長都不會有鳥盡弓藏之虞。

首先昭烈帝是一位非常善於換位思考的人,很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人,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允許自己人生留下這樣的遺憾。其次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君臣關係只是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團隊所具有的特殊情況,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的慣例。大多數君臣都做到了有始有終。參考一下三國之前的東漢光武帝君臣和之後西晉晉武帝君臣,就可以得知“殺功臣”這種事在當時並不流行。



即使是整個中國歷史上,不殺功臣的開國之君也是佔大多數。夏商周自不必說,即使是權欲強烈的秦始皇帝也沒有對李斯、王翦等人大開殺戒。東漢光武帝不僅沒殺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的結果幾乎堪稱圓滿;而西晉不僅不殺功臣,對待降王都十分厚道;此後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縱然是亂世,但殺功臣自毀長城的鮮有耳聞;隋文帝確實整死了高熲,是出於私怨而非政治清洗;唐高祖殺劉文靜也是因為劉文景四處得罪人在前;宋太祖、遼、金、元也沒有殺功臣的情況(西夏主元昊殺野利兄弟也是中了反間計)。

由此可知,奪取天下之後殺掉功臣良將的朝代不多。只有漢高祖、明太祖二人具有代表性。

但是,即使是昭烈帝劉玄德像漢、明二祖那樣行事,被清洗的也絕對不會是關雲長或諸葛孔明這些舊臣故人,因為任何一個王朝想要長治久安都必然需要一個靠得住的貴族階層,而這個階層的來源往往就是開國帝王的“自己人”。再以漢、明二祖為例,漢高祖奪取天下之後“所封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初置十八侯中,豐沛碭佔有十一席。至於殺韓信、誅彭越、滅英布主要因為這幾位都是外人。而明太祖雖以雄猜著稱,但徐達、湯和等淮西舊部都沒有受到整肅。劉伯溫雖不得其死,但劉家誠意伯的世爵卻在青田劉家世代相襲,與國同休。而被清洗的胡惟庸、藍玉等人也不是明太祖嫡系。



也就是說,真要是昭烈帝要搞“吐故納新”,那被那去開刀的也只有可能是法正、魏延這些後來加入的。


散騎舍人

如果劉備得天下,我們分人分析下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超、黃忠每個人的性格和可能的結局:

1.關羽

三國志: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就是說二爺三爺打仗很NB,但二爺太過於高傲耿直且自負,三爺暴戾不懂施恩,最終也都敗在了自己性格的短處

關羽性格剛愎自用,自大驕狂,而且經常摟不住火氣而亂髮脾氣,如此性格缺陷導致他大局觀有所欠缺。

但是關羽這樣的性格比張飛更危險,關羽是禮賢下士,看不起士大夫;張飛是尊重士大夫,虐待手下。

為什麼關羽更危險,戰爭年代還好,一旦大耳得天下,第一個倒黴的是關羽,即使大耳不弄死關羽,劉禪登基後也會對他下手。

2.張飛

三爺暴戾不懂施恩,但三爺很尊重士大夫。這點張飛在戰爭年代很危險(隨時可能被弄死),但是大耳得天下後,他反而很安全,歷史上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如果大耳得天下,應該還會是這樣。

3.諸葛亮

三國志: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是管仲,蕭何一類的人才,不擅長打仗。

諸葛亮的結果應該也會和蕭何一樣。或許諸葛亮會像范蠡,張良一樣歸隱山林。

4.趙雲

三國志裡,陳壽將趙雲比做灌嬰,應該結局不會比灌嬰差。

5.馬超

大耳得天下,第一個死的可能是馬超,別忘了一件事,剛才說的上面的都是打工仔,馬超是老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大耳得天下後,必弄死馬超。

6.黃忠

老將軍年事已高,大耳的天下時或已入土……


磚家很無語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劉備在現代人的心目當中逐漸由之前的“仁義”形象變成了一個“假仁假義”的形象。當然現在也不止是一個劉備,更有甚者將岳飛,戚繼光等一些著名的愛國英雄也拿來黑。題中所說的大耳即劉備,這明顯也是一個黑劉備的問題,殺功臣嘛!看了其他一些答友的回答,大多都說假設成立的話,劉備也會是一個濫殺功臣的皇帝,因為現在流行了這樣一種說法,關羽之死是劉備借刀殺人!但在我看來,劉備不會這樣做,說到題中所說的關羽,諸葛亮,劉備就更不會殺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接著往下看。若有不同意見,還望留言指正,勿噴。

劉備仁義之名並非空穴來風

《三國演義》確實是有尊劉貶曹的傾向,其中更是將劉備塑造成了一個仁義賢德的明君形象,雖說確實對劉備是有些讚譽過了,但人家這小說也不是在胡說,還是有些歷史依據的,不能因,《三國演義》將劉備說得太好,就借題發揮,說都是假的,甚至變成了假仁假義。下面我便和大家談一談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以及當時的人對劉備的評價,看看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假義。

歷史上的劉備絕對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文弱,像小說中說到的鞭打督郵其實是劉備的傑作,劉備是個喜怒不形於色,勇武又不失謀略,有偉大抱負的人,他不太愛說話,對自己的手下卻很仗義,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征服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的原因。《魏書》中也有對劉備禮賢下士的記錄“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三國志》也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情:“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說劉備曾被人派刺客暗殺,但刺客因為劉備的仁德而不願刺殺他。

下面,我們看一看當時一些知名的人對劉備的評價:

  1.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2.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3.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4.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可見劉備在當時確實是個英雄好漢,確有仁義之名。當時的人也不傻,當時的劉備只不過是個沒落的皇族,若真是現在所說的那樣假仁假義,略顯卑鄙小人之態,又怎會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呢?又怎會建立蜀漢霸業呢?

劉備不至於效仿劉邦而揹負罵名

劉備之前,漢朝有兩位開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劉秀!這對劉備都是有借鑑意義的,我不相信劉備會選擇和劉邦一樣的大殺功臣。劉邦在《史記》中的名聲並不好,而且劉邦再大殺功臣之後一樣也導致了之後的一些動亂,呂氏專權,並沒有取得大治的效果。而劉秀善待功臣,卻使得當時得到了大治,光武中興,漢朝再現繁榮之景。你要是劉備,你會效仿劉秀還是劉邦呢?而且劉備素來以仁德行事,且不說他到底是真是假,若真的大殺功臣,不是在像天下宣告,我是假仁假義嗎?那他的天下還能穩固嗎?而且關羽,諸葛亮都是他的心腹,非常忠心之人,談不上對自己造成威脅,怎會去殺他們呢!

關羽之死,劉備也無奈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進攻樊城時,曹操是不肯撤出西線的軍隊去支援的,只有一個原因,那便是當時的劉備也在伺機而動,借關羽擾亂中原之時,要大舉出秦川從面佔有關中,以及雍,涼二州。但東吳的突然介入,使蜀漢方面措手不及,關羽落敗之時,來不及及時救援!說劉備是借刀除去關羽這種說法真是太可笑了,若劉備真的不放心關羽,會將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交於關羽?除去關羽到底對劉備有什麼好處呢?其實關羽之死,劉備也是無奈的。


靈魂的感觸

如果劉備成了皇帝,也像劉邦一樣大殺功臣,首當其衝的當然是關羽了。至於諸葛亮,我覺得要麼更加重用,要麼全身而退。兔死狗烹的說法主要針對武將比較多,文臣雖然也有但不是主流。之所以所關羽會先死,有幾點理由:

一、無論朝內軍內,關羽的根基都很深,是劉漢政權第二代接班人順利接班的潛在危脅。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重臣,是僅次於劉備和諸葛亮的第三號人物,從劉備起兵始,關羽就和張飛一起跟著劉備打天下了,不用說劉備統一全國,即使劉備割據益州時,關羽就是荊州勢力的重要力量,除了劉備一人外,幾乎沒有第二人能控制得了關羽。

二、關羽長期恃才傲物,註定劉備最終容不了他。

關羽這人重情重義,連曹操都不忍殺,只因曹操曾有恩於他。但關羽有一個嚴重的性格缺陷也正是重情義,所以關羽一生中只會真心對待曾與他拜過兄弟的劉備和張飛,其它人則不放在眼裡。這種缺陷還影響了關羽與劉備的關係,劉備都稱漢中王了,關羽和張飛哥倆還是沒大沒小的,諸葛亮為了樹立劉備的絕對權威,不得不在上朝時找了一隊刀斧手列隊在朝堂前,一陣肅殺氣氛總算把君臣的規矩立了起來。

《三國演義》裡還有一個情節,關羽聽說黃忠也封了五虎上將,居然拒不受封,關羽雖然忠心,但還是不太懂政治,他心裡面還以為劉備還是他哥。

三、諸葛亮忠心義膽,且政治智慧遠高於關羽。

諸葛亮首先是個文臣,文臣不同於武將,他們吃的是政治飯,安身立命的東西就是政治謀略,熟讀歷史的諸葛亮自然能妥善處理與劉備的關係。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人都是忠君愛國的重臣,說明諸葛亮只想安心做個臣子,從沒有當老闆的想法。劉備在用人識人上比較厲害,他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否則,不用等他做皇帝,在白帝託孤時就把諸葛亮給辦了。


華哥雜談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有大耳賊之稱。劉備表示很委屈,如果劉備得天下先砍得絕對是關羽。因為關羽沒有諸葛亮聽話,並且在三國演義中就是關羽先死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所以關羽才會被劉備殺了。


  • 第一點:功高蓋主以前在帝王的時代,不論是什麼時候,只要皇帝得天下,先殺的就是功臣,劉邦殺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關羽為什麼要死在諸葛亮的前面呢?關羽太驕傲自大。當時封為五虎上將的時候就很不開心,後因人勸解,關羽才接受了這個封號。這也是為什麼關羽會第一個死的原因。



  • 第二點:關羽是將軍,手握兵權,這一點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是古代皇帝十分忌諱的。你想一下,有一個和你一起打天下的,手握重兵的,你能放心睡覺嗎?答案是肯定不能。所以古代皇帝一般對軍權控制的是十分小心謹慎的。最重要的是,關羽不會覺得劉備會覺得自己手握重兵(這句話有點難理解),會影響到劉備的權利,因為關羽比較講義氣,所以關羽不會想到這一點。但是作為帝王劉備絕對十分忌諱這個。


  • 第三點: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這是古今多少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一起吃苦,但是到一起享福的時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劉備也是,任何人都是。所以在劉備統一天下後,絕對會換一批聽話的臣子


  • 第四點:諸葛亮是一個謀士,在厲害,也只是一個文官,沒有手握兵權,所以諸葛亮構成的威脅和關羽比起來還是相差很遠的,並且諸葛亮知道劉備想的什麼,可以全身而退。而關羽心裡只有忠義所以先死的一定是關羽。

談名著

劉備得天下,第一個砍的肯定是關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分析:

一、兵權在握,根基很深

劉備起兵時,關羽就跟著劉備打天下了,屬於集團一起創業的元老。關羽手握重兵,體恤下屬,重情重義,群眾基礎好。又是一身武藝,在軍中威望極高。除了劉備之外,沒有別人能控制得了關羽。所以他一旦反水,軍中將士多半會跟他一起。關羽只能用在打天下,得天下之後必須馬上除了。

二、恃才傲物,狂妄自負

關二爺性格剛愎自用,狂妄自負,經常亂髮脾氣。其實關羽比張飛更危險,關羽看不起文官,也看不起武藝比他低的武館。他一生中只真心對待與他拜過兄弟的劉備和張飛,其它人則不放在眼裡。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和張飛哥還是沒大沒小,自認為是蜀國元老和劉備是兄弟。耿直的關羽完全不懂政治的厲害關係,一旦劉備得天下,肯定容不下他。

三、諸葛亮是個文臣,不同於武將,手裡沒有兵權,而且吃的是政治飯,安身立命的東西就是政治謀略,自然能妥善處理與劉備的關係。其實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並沒有多大權利,充其量不過是個後勤部長的位置。劉備統一天下最需要的是一個善於內政的諸葛亮幫他治理天下呢。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劉備得天下,文臣武將中,他第一個殺的會是誰?

眾所周知,劉邦在得天下之後,就殺了不少功臣,原因就是功高震主。初漢三傑中,帶兵打仗的統帥韓信被殺,首席謀士張良急流勇退,首席後勤保障蕭何被繼續重用。

更早的春秋爭霸時期,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成就霸業之後,首席謀士文仲被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被殺,大夫范蠡歸隱從商。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帝王的眼中釘主要是謀士和統帥。其中,謀士的威脅要大於統帥。因此,謀士成了帝王功成名就之後,第一個要剷除的對象。那麼劉備得天下的話,他會首先拿誰開刀呢?

不會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被重用是在劉備白帝託孤以後了,之前,諸葛亮最大的貢獻就是赤壁之戰前促成孫劉合作。之後,諸葛亮一直從事後勤工作,並不顯山露水。劉邦先後重要的謀士是龐統和法正。因此,劉邦得天下之後,首先殺的就是這兩個人,諸葛亮不在被殺的名單之列,因為當時他即不是劉備主要謀士,也沒兵權。所以會更受重用。他所以在赤壁之戰時出使東吳,他自身強大的背景是更多一些的原因。因為他跟東吳重臣的諸葛瑾是堂兄弟,又跟荊州士族集團聯姻,同時還是名門之後。他出使東吳是劉備集團中的不二人選。

而五虎上將裡,被殺的又會有那些呢?首先,不會是關羽,而是馬超。畢竟關羽是跟自己從草根一路打過來的,就算要殺他,也不是馬上就動手的事。而馬超就不一樣了,他首先是降將,之前也是諸侯之後。他投靠劉備的目的就是為了復仇,而一旦這個目的達到了,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說有謀反之心,至少也有割據之意。其他人相對安全,主要看一統天下之後誰膨脹的厲害,膨脹的越厲害的,就越有殺身之禍。相對而言,趙雲最安全,因為他的官職是警衛隊隊長,撐死了也就是京城衛戍司令。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些人就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遊子天涯君莫問

個人認為,劉備不會殺諸葛亮、關羽的。

歷史上那些殺功臣的皇帝,首先殺的都是非嫡系人馬。比如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人都屬於盟友關係,並非跟隨他在豐沛起兵的親信(比如蕭何、曹參等人)。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灌嬰等嫡系,劉邦可沒有殺。

諸葛亮、關羽都是劉備的心腹,其忠心是經過考驗的。比如關羽,如果想要功名利祿,那早就歸心曹操了。但他還是放棄一切,忠心於一無所有的劉備。諸葛亮也是如此。這些都是劉備統治天下的基本盤,不會殺他們的。

可能很多人認為關羽在劉備死後,會欺壓劉禪。這也是不可能的。關羽雖然有一些缺點,但絕非曹操那種欺壓皇帝的權臣。關羽只不過性格有些高傲、有時候對部下嚴苛而已。他絕對是會忠心劉禪的。

關羽被殺後,劉備寧可賠了天下,也要為他報仇。可見其兄弟情深。

劉備死後,把天下託付給諸葛亮,並給了他古往今來無人能比的權力。可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

相信他們君臣之間會永遠如初的。


國史拾遺

有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歷代開國帝王再也合適不過了。查閱歷史不難發現,開國太祖殺功臣基本都是殺掉武將,保留文官。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經過多年征戰,反對勢力已被肅清,天下大局已定,太祖若想安坐龍庭,必先清除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潛在勢力。

開國太祖為什麼要殺功臣?答案就是:擁兵自重,功高蓋主。

舉幾個例子。


漢高祖
劉邦:

劉備的祖先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就殺功臣,比如韓信、樊噲、英布、彭越等人都死於劉邦之手。這些被弄死的功臣幾乎都是軍事主官~從韓信與劉邦之間的一段對話就知道日後韓信必死無疑。

這段對話是這樣的: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瞧瞧,這麼厲害的將領萬一自己hold不住那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與其留個不安定隱患還不如提前幹掉你!

反觀人家文官蕭何,雖然功勞巨大,卻只是文官,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本身就沒多大威脅,還能輔佐帝王開創盛世,因此能得善終。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這個開國太祖就比較聰明瞭,既收回兵權又沒殺害功臣。僅僅憑藉幾句話幾杯酒就成功達到目的。

摘自原文:出處《宋史·石守信傳》

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

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溫柔的收回了兵權。


明太祖朱元璋

這傢伙就厲害👍了,他不僅殺武將也殺文官。這些被搞死的功臣就連有皇帝親賜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也沒能保住性命。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六人為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他們是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精英中的精華、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已去世)等。

除湯和郭英少數幾位開國功臣之外,其餘的被他殺了個乾淨。號稱古代史上第一屠夫。明朝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幾乎被他屠殺殆盡。而且手段殘暴,剝皮塞草,剁手跺腳,千刀萬剮……等等刑法不一而足。在位三十一年期間,被他殺掉的功臣、貪官、或者被株連的其餘人等總共超過15萬人。

綜上所述,假如劉備得天下的時候,五虎上將等軍事將領都尚存人世,首批遭殃的便是這部分。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人無一倖免。反而是諸葛亮雖然曾經帶兵,但本身並非軍事將領,再有國家新建,百廢待興,離不開諸葛亮這種搞經濟建設的好手。諸葛得以倖免於難。


當代包不同

自然是關羽,關羽這個人很狂傲,誰都不放在眼裡,所以才有私自行動,攻打樊城,放水淹了曹操的七軍。雖然表面上取得了勝利,但客觀上卻讓曹操和孫權都感到關羽的恐怖。於是曹操和孫權私下勾勾搭搭,劉備和孫權的聯盟不知不覺解散了。

因為有了關羽,劉備內部也不團結,對待黃忠,關羽心高氣傲,看不上。甚至氣憤地說:大丈夫豈能與老卒為伍?對於馬超,關羽總是想和他比試比試;關羽看不起同僚,因此關羽在前線作戰的時候,後方的糜芳、傅士仁投奔了東吳,只是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敗走了麥城。

關羽這個人一向看不起讀書人,因此當時的知識分子也不看好關羽。這樣極不利於蜀漢內部管理。因此一旦劉備取得天下,絕不允許牛氣哄哄的關羽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