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趙雲趙子龍是常勝將軍,不談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趙雲到底是什麼樣的?

寒江蓑笠38612191

對於趙子龍這個人相信,現在網絡上流傳很多種說法,再加上書本上的很多種說法,大家內心一定感覺很亂套了,這個時候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關於趙雲,整個人一生的所有事,記得了解就是我自認為這一套說法還比較可信。

首先,趙子龍這個人是常山真定人,這點沒有任何疑問,接著就是他一系列的事情。

他先在常山真定,接受了當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的招募,加入了他的軍隊,但是很明顯,並不怎麼受重用,雖然勇猛異常,但是公孫瓚那套班底他融入不進去,那時候他跟劉備一起共同從事了,大概一段時間,並且對劉備這個人有好感。

接著公孫攢兵敗,他自己又回到了常山真定在那裡,招募兵馬,軍隊大部分是以騎兵為主,再後來聽到劉備在汝南的消息後,率領軍隊過去投靠,但是以後一直在劉備手底下做事情。

接著劉備在汝南遭受大敗,逃到了!荊州在新野這個地方落腳,並且接受了徐庶作為軍師,此時此刻,趙雲的真正的才能開始閃光,這個時候,趙雲替劉備招募的那幾百個騎兵是趙雲手底下的私家軍,在這個時候,徐庶大膽的利用趙雲的部隊不斷的襲擾敵人,並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

在此以後,徐庶離開,諸葛亮來了,在新野放了兩把大火,率領著部隊朝著江夏那個方向走,當時趙雲的這支部隊則是替劉備打掩護,結果由於曹操的5000虎豹騎兵追了上來,趙雲全軍覆沒,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帶著劉阿斗一起跑了,由於手裡沒有支軍隊。劉備對他又特別的信任,因此趙雲這個人就直接做起了劉備的保鏢,但是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趙雲這個人是一個騎兵上面的指揮人才,他是專門指揮騎兵作戰的。這個時候劉備沒有馬匹,因此他也組建不起騎兵此時此刻,對於趙雲而言,只能夠當一下劉備的保鏢來充分體現一下自己的能力。

接著劉備,又讓他擔任了當時管理她家圈的那批部隊的指揮官。後來發生的一件比較著名的是就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想帶著劉阿斗一起去江東的時候留趙雲率領部隊將這支人馬給截了下來。

接著劉備進入四川進行作戰,但是作戰不利,此時此刻,諸葛亮,趙雲,張飛兵分兩路,一起去支援劉備,中途趙雲也斬獲了一些戰功,但是跟張飛比起來仍然還是小巫見大巫。

接著劉備率軍出兵漢中,在與曹操的作戰的時候,趙雲也斬獲了相應的功勞,比如說著名的子龍一身都是膽,因此在這場戰役結束以後,趙雲也就待在了劉備的身邊掌管了劉備的近衛軍團,我們得說這個時候劉備能夠真正利用的不對,白耳軍他的實力是掌握在另一個人,也就是陳到的手裡,是劉備的打手,趙雲掌管的部隊則是管理劉備的家眷。

當時劉備因為關羽被殺,想要率軍攻打東吳的時候,趙雲跟諸葛亮力諫,後來失敗在這之後,劉備在夷陵遭受大敗,趙雲率軍將劉備搶了回來,在這以後,由於兩次救過劉阿斗的姓名,因此趙雲這個時候官職一直都是隻高不低,劉阿斗手裡面的能夠聽從劉阿斗作戰的部隊還有警衛軍全是掌管的趙雲的手裡。

緊接著諸葛亮在平定玩南蠻以後想要去北伐,這個時候蜀國終於有了自己的騎兵部隊,此時此刻出生與騎兵的趙雲,打破腦袋想要去當一回奇兵的主帥,因此他放棄了在成都,掌管禁衛軍的權利,直接當起了一個先鋒官。

結果們都知道了,由於街亭失守,趙雲只能夠出兵斜谷,吸引敵方火力,只能夠失敗,接著趙雲病死。

這就是我認為趙雲的一生。總的而言,我小時候印象裡面那個白馬銀槍的常山趙子龍仍然沒有改變過,大英雄,大丈夫在《三國演義》裡面,人格魅力值達到99的大將軍,一生無敗!歷史又如何,這是我的精神嚮往。


漩渦鳴人yy

《三國演義》妖化了諸葛亮的,而誇張了趙雲的。妖化諸葛亮的智謀就不用多說了,七星壇借東風,八卦陣困曹兵,草船借箭

等等,這些都是演義。而趙雲的勇也明顯誇張了,最明顯的就是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傷曹操五十多員大將,這也明顯是杜撰。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趙雲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用兩個詞概括就是文武雙全,忠肝義膽

先說趙雲的,也就是。趙雲是個常勝將軍嗎?不是的。趙雲只敗過一次,但是這次敗的不丟人,除去這一次,趙雲沒有敗過。這一次是哪一次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領蜀軍伐魏,這一次準備的最充分,有佯攻,有主攻。佯攻是由趙雲和鄧芝負責,出箕谷,走褒斜道攻取關中。主攻諸葛亮親自負責,出祁山,攻隴右,守街亭。

結局很慘,馬謖失街亭,主力失敗撤軍。主攻失敗,佯攻也不順利。趙雲和鄧芝由於率領的蜀軍較少,也被魏軍擊敗。不過趙雲在戰敗時穩穩的指揮將士且戰且退,搶奪回許多戰略物資。諸葛亮對於趙雲臨危不亂,妥善斷後的行為極為讚賞,吩咐他將多餘的布帛分給戰士,趙雲說敗軍之際,不宜封賞,待秋冬天寒之時再分給將士即可。其處理軍務的能力就是如此妥善。

其實許多人都好奇趙雲的單兵作戰能力,到底是不是如同《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和文丑不相上下,張郃、徐晃都不敢和他交戰,武力值直追呂布呢?

其實趙雲的單挑能力還是有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正史記載,趙雲曾經在博望坡大戰時生擒過魏將夏侯蘭,這說明趙雲的一對一單挑還是很厲害的。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在鄴城投靠袁紹期間,授意趙雲募集了百餘人的小隊伍,對外簡稱劉備的部曲,其實這百餘人就是趙雲組織的警衛排,負責保護劉備的安全,而趙雲就是劉備的貼身警衛。作為一個貼身警衛,趙雲的個人能力不可能不強。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就是趙雲在長坂坡救劉禪這件事,雖然不如《三國演義》這本書寫的那麼誇張,在曹軍中七進七出,擊殺五十多名曹軍將領。但是長坂坡救阿斗這件事情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是趙雲在保護劉備突出重圍後又返回去救的阿斗,可想而知戰鬥是相當激烈的。趙雲能抱著阿斗衝出來,說明趙雲的單兵作戰能力絕對是頂級,至少和關羽是不相上下的。

趙雲作為劉備的貼身部屬,主要任務是保衛劉備及其大本營的安全,當然也會參加大的戰鬥。趙雲作為貼身警衛,兩次拯救阿斗,一次是長坂坡,一次是從孫夫人手中。當時是孫權要決定對劉備動手,於是召回了自己妹妹這個臥底,還順手想帶走阿斗這個人質,幸虧趙雲及時出手,從孫夫人手中搶回了阿斗。

趙雲作為部將,參與了多起重大軍事行動,其中尤其以攻取成都永安救駕

功勞最大。當時劉備在葭萌兵變,兵力直指成都。由於攻堅太慢,所以召諸葛亮前來助戰。此時諸葛亮率領張飛和趙雲水陸兩路進軍合圍成都。趙雲率軍走水陸,攻取江陽、犍為,於次年和劉備、張飛、諸葛亮合圍成都,劉璋投降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

夷陵之戰後,劉備拼了老命,用戰士的鎧甲及樹木點火堵塞道路,終於逃到永安。趙雲當時負責駐守江州,趙雲聞訊千里救駕,在永安設置防禦圈成功抵禦住了吳軍進攻,使劉備不至於落入孫權之手。此次趙雲護駕有功,劉禪即位後封趙雲為永昌亭侯

再說趙雲文的方面,趙雲不但作戰勇猛,在推薦人才和軍事決策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趙雲生擒夏侯蘭之後,將夏侯蘭推薦給劉備。夏侯蘭精通軍法紀律,於是劉備任命夏侯蘭為軍正。夏侯蘭和趙雲是同鄉,從小就認識,但本著舉賢不避親的原則,趙雲還是舉薦了夏侯蘭。

劉備攻取成都之前,曾經和部下士兵約定,城破後可以肆意搶奪錢財,誰搶到就是誰的。後來,劉璋投降後,劉備將錢幾乎都賞給了部下,還要將土地及城中房舍也賞賜給部下。這時趙雲趕緊規勸,他以西漢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安家為例,勸說劉備及時安民,制止軍中肆意邀賞的壞風氣。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蜀中秩序漸漸恢復。

趙雲做過一郡的郡守,例如桂陽太守,也做過軍中的留守將軍,例如留營司馬。做過南征北戰的將軍,例如參加過成都攻取戰,漢中保衛戰,跟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役等等。做過劉備的貼身警衛,例如保護劉備逃離袁紹投靠劉表。

趙雲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表現的盡職盡責,忠心無二。能力上也是能文能武,文能地方治理,武能開疆拓土,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將軍。

我也一直在找《三國演義》作者美化趙雲

長坂坡救阿斗的原型到底是出自哪裡,經過對比,我發現很可能來自於兩個人。一個是張遼,一個是文鴛。

張遼曾經在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兵圍合肥時大放異彩,他率領精挑細選的勇士八百人趁吳軍立足未穩,在半夜偷襲吳軍軍營。殺得吳軍倉惶大亂,當晚逼得孫權退守到一個小山坡。而張遼則率領這八百人猶如無人之境,後來有魏軍被困,張遼則數次騎馬殺入解救。這一幕和《三國演義》描寫的趙雲有點像。

文鴛在和司馬師的軍隊作戰時也是這樣,勇猛異常,單槍匹馬連殺司馬師多員大將,來回在亂軍中衝刺多回,其中有一次差點衝到司馬師面前。把司馬師嚇得眼眶爆裂,眼疾發作,後來病死在許昌。

這當然是我一家之言,如果有誰有不同看法,我們可以討論。趙雲確實很猛,但他的猛在當時不是最優秀的,至少不如以上這兩位。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不談《三國演義》這本書,歷史上的趙雲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多數時期是劉備的貼身警衛,在需要他參與重大軍事行動時也能領軍南征北戰,而且戰鬥力也相當強悍。趙雲一生忠於劉備,劉備託孤趙雲是對他最大的信任。最後用一個詞來總結對趙雲的評價,忠義無雙。


每日趣評

趙雲趙子龍,數百年來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眾喜愛的三國英雄,甚至相當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關三國的小說、戲曲、影視、遊戲,趙雲通常都被設定為劇情眾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

而隨著21世紀網絡的發展,知識的普及,大眾需求也自然會跟著提高層次。因此,當一些讀者發現真實歷史《三國志》記載的趙雲,並不曾在長坂坡單騎救主,連挑七十將出入萬軍如若無人;亦不曾多次擊敗和挑殺魏吳名將,常勝不敗;論官爵論地位更不如關張馬黃,在劉備生前僅是一翊軍將軍;

不免有逆反心理,以為真實的趙雲「戰績很平庸」「僅是一保鏢隊長」「演義吹噓出來的」論調,也就成為很多初識三國史者的共識,並四處傳播,流毒不淺。

在此特為子龍將軍正名:歷史上的趙雲,當然不是演義和遊戲裡那個天下首屈一指的無雙名將,或是個人勇武能以一當千的長坂坡戰神,但確實是見識高遠、忠勇兼備、品行無可挑剔的完美英雄。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男子、偉丈夫。袁紹和公孫瓚兩強爭霸河北,他卻慧眼識英才,獨獨看中了當時兵微將寡、寄人籬下的劉備,與之深自接納,同床眠臥,併為劉備招募部曲數百,追隨他從河北、自汝南而入荊州。

在當陽大敗中,劉備為虎豹騎精兵所逐,潰不成軍,兩個女兒被曹軍捉去生死不知,重要謀主徐庶的母親也被捉走,徐庶因而投曹。唯獨趙雲能在亂軍保護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二人免難,殊為難得,不負劉備“子龍必不棄我走”的相知。

平定荊南四郡時,桂陽太守趙範欲以其國色天姿的寡嫂許婚趙雲,被趙雲固辭。緣由便是他洞悉了趙範為一時兵峰迫降,並非真心歸順,然斷然拒絕其拉攏。趙範不久後果然逃走,彰顯了趙雲先見之明。

《三國演義》中把趙雲拒婚的原因,改成了刻板維護“一女不嫁二夫”之封建禮教,反是對他識人之明的矮化和貶低,更與漢末三國當時的實際情勢完全不合。(劉備入川后,亦娶劉璋寡嫂吳氏為正妻,後更立其為皇后。)

孫夫人入荊後,倚仗江東之勢,其部眾在劉備領地作威作福,依諸葛亮語,「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竟到了足以與曹操、孫權併為此時劉備“三害”的地步。

生性嚴正的趙雲被劉備委以特任,約束孫夫人不法行徑,內外方得稍安。其後更與張飛勒兵截江,挫敗孫夫人慾劫持阿斗為人質的圖謀。

漢水之戰,是趙雲軍事生涯最光輝的一幕,率數十騎縱橫萬軍,突圍救將,所向無當。後更以‘空營計’誘退曹操大軍,擂鼓震天,戎弩後射,令曹軍大驚之下,自相踐踏,墮於漢水中死者甚重,一戰打出了“一身是膽”和“虎威將軍”兩個名傳千古的稱號。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三國志·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

劉禪繼位後,趙雲更封永昌亭侯,晉升中護軍,徵南、鎮東將軍,已是蜀漢軍隊極重要的高層軍職。

諸葛亮一次北伐中,趙雲率偏師出斜谷牽制魏軍主帥曹真,諸葛亮方能勢如破竹,席捲涼州三郡。全軍撤退時,在兵弱敵強的劣勢實力對比下,更斂眾固守,以身斷後,軍資無損,全師而退。

後來姜維為趙雲請諡時,讚賞趙雲“遵奉法度、義貫金石、忠以衛上、禮以厚下”。

《三國志》作者陳壽則將趙雲與黃忠並列,認為「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比做西漢開國名將重臣灌嬰、夏侯嬰。

甚至數百年後,大唐帝國攻滅百濟,立碑誇功時,亦將此役主帥蘇定方比做如趙雲一般“一身之膽,勇冠三軍”。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位於韓國扶余市定林寺)

【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邢國公蘇定方,迭遠構於曾城,派長瀾於委水,葉英圖於武帳。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全唐文》收錄賀遂亮撰《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至於歷史上趙雲為何官職不算顯赫,戰功不算出眾。自然是劉備勢力過於弱小,無法與統一天下的劉邦相比的緣故。其實趙雲作為劉備軍“主騎”,角色正和漢高祖麾下的驍將灌嬰類似。

灌嬰在西漢開國功臣中,自然不及三傑(韓信、蕭何、張良),或曹參、陳平。然而為漢軍騎兵主帥,垓下之戰率五千騎追斬項羽於烏江,立下首功;後跟從劉邦削平異姓諸侯,屢建殊功,為車騎將軍,呂后死後,呂祿以其為大將,迎擊齊軍;平諸呂后,為太尉,後為丞相。

而夏侯嬰官居太僕,在惠帝、呂后時期亦是最信重大臣之一。

雖然蜀漢不常置三公,但亦因人設事,比如先以許靖為司徒,後以蔣琬為大司馬。如果趙雲不是年事已高,在一伐北伐後不久去世的話,以他忠誠、厚重、奉法的性格,高遠的政治眼光,便是在蜀漢政權成為太尉、大將軍這樣的重臣,又有什麼奇怪呢?難道比之真實歷史上的車騎將軍劉琰、左將軍郭修之類,子龍將軍的能力還勝不過他們麼?

至於趙雲的後世地位,就舉一例,唐宋朝武廟,漢末三國入選9人(魏2蜀3吳4),趙雲不曾入選;明朝時不設武廟,改設置歷代帝王廟,陪祀臣子三十七人,漢末三國全部人物僅僅諸葛亮一人入選;

清朝時將歷代帝王廟中帝王人數大幅度增加,蜀漢先主劉備也作為三國唯一帝王入選,並將歷代帝王廟陪祀臣子名額擴大到七十九人,漢末三國僅僅諸葛亮趙雲兩人入選;而在此外又追封關羽為帝,專門祭祀。

因此,可以說隨著清朝正式將蜀漢改為三國正統,趙雲地位亦跟著水漲船高。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裡,趙雲竟成為和封神的關羽、成聖的孔明同列的三國前四名重要人物了。


狐狸晨曦

在人們的心目中,趙雲是一位常勝將軍,長坂坡在百萬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一戰贏天下。但鮮有人分析,趙雲是為何而戰的。熟讀《三國》,趙雲雖是武將,但更有文人風彩。他的白馬長槍,實際上是為“仁政”天下而戰的。趙雲可以說是三國裡最雅的“儒將”。

三國時期,因為宦官當政,皇帝昏庸,黃巾戰亂,廣大人民流離失所。不但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軍閥也各自為戰,皆有覬覦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詩《蒿里行》,其中描寫那時的境況是“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據統計三國總計郡縣編戶人口才為7672881人,現代學者加上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至多3000萬人,為東漢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這樣惡劣的戰爭環境中,趙雲做為一名有報負的戰將,是有濟國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趙雲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來自河北遷安的公孫瓚。公孫瓚和趙雲一樣,也是大帥哥一枚,史載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年輕時在涿郡當小吏時,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公孫瓚成為一方軍閥時,趙雲投奔了他,同時依附他的,還有落魄時投奔他的同學劉備(二人同師事過盧植)。公孫瓚問趙雲:“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 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趙雲回答的很乾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隨的是“仁政”。但公孫瓚顯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曄在《後漢書》記載“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孫瓚最過份的地方,是殺死了深受人民愛戴的劉虞,劉虞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執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輕賦免役的愛民政策,在東漢末年朝野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孫瓚因為與劉虞政見不合害死了他,這也是公孫瓚喪失人心土崩瓦解的開始。當趙雲發現公孫瓚並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時,去意已決,以兄長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辭職不幹了。

在公孫瓚帳下,趙雲與劉備曾有一段短暫的“同事”關係。這段關係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暗通款曲,陰有扶保之意。因為這段因,結下了趙雲二次出山扶保劉備的果。事實上,既便在劉備帳下,追隨的也不是劉備個人,而是劉備所施的“仁政”。故趙雲不僅是軍人,是戰將,更兼象一名“謀士”。只不過因為劉備帳下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張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蓋了趙雲這名武將的“文人之光”而已。

趙雲以武將身份最有名的兩次建議,一是助劉備奪取益州時,劉備亦欲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以收買人心。但趙雲不同意,他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趙雲比別人想得更深更廣,分賜戰將田園金箔,收的只是少數戰將的人心,但讓益州百姓安居樂業,將田宅房產歸還給他們,收的卻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瞭然。劉備聽從了趙雲的建議,穩坐益州蜀漢江山五十年。

趙雲第二次建議,是劉備意欲東伐孫吳時,趙雲不同意劉備的做法,他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劉備不聽,堅持伐吳。故趙雲未跟隨劉備伐吳,後有夷陵之敗。此戰之後,蜀漢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

做為一名出色的武將,趙雲不僅“渾身是膽”,而且腹有良謀,這是一般的武將做不到的。不僅如此,趙雲還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將,平定桂陽時,原桂陽太守趙範與趙雲八拜結交,意欲將有傾國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但趙雲拒絕了。趙雲非不是不愛美女,而是另有家國情節。正象當年霍去病所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樣,趙雲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無妻?”,這時侯趙雲認為自己沒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慮婚事。而潛在的理由是“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事情最後果然驗證了趙雲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趙雲雖為武將,卻身穿文官服,成為武侯祠一景。為何?因趙雲文武俱備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趙雲之謂也。趙雲是去世後才封侯的。同為武將,曾在戰場上唯一擊敗老年趙雲的姜維最懂趙雲,可以說與趙雲是惺惺相惜,英雄愛英雄。他親自諫議給趙雲封侯,向後主劉禪建議說:“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趙雲做為一名出色的武將,一生追求“仁政”,最後得“柔賢慈惠”之順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陸棄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趙雲被“封神”,他在長坂坡百萬曹軍裡,單槍匹馬殺了個七進七出;劉備東吳成親時,因為趙雲智勇兼備,被安排隨行;蜀漢立國,趙雲與關、張、馬、黃同列為五虎上將……

演義畢竟是演義,不是真實的歷史。那麼,歷史上趙雲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1、投奔劉備之初官職很小

趙雲本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令劉備領兵對抗袁紹時,趙雲隨劉備一起前去,主要職責是“為先主主騎”,掌管劉備親兵騎衛。

趙雲在公孫瓚手下時,應該並沒有擔任太重要職位。因為,跟隨劉備後也沒有獲得具體官職,僅是親兵騎衛的主管而已,品級可以忽略不見。

2、長阪坡確有保護幼主戰功

跟隨劉備不久,趙雲升職為牙門將軍,這一次升遷與他在長阪坡保護幼主有關。當時,劉備被曹操追擊,至當陽長阪坡時,劉備扔下妻兒獨自跑路了。

趙雲則身裹幼主劉禪,保護甘夫人拼命殺出。在《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的“七進七出”並未發生。作為親兵護衛的總管,主人拋妻棄子,自己保護幼主也是職責所在。

3、趙雲一直是“雜號將軍”

有漢一代,趙雲最初任職的牙門將軍屬於“雜號將軍,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這些“重號將軍”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但是,正五品的牙門將軍通常由主帥最信任的人擔任,用現代話來說,是“大內總管”又是“警衛團的團長”。後來,趙雲又因功升為翊軍將軍。

對於翊軍將軍後人多有爭議:一說同屬“雜號將軍”,因為“重號將軍”裡沒有這個稱呼。二說是劉備專為趙雲所設,雖不是“重號將軍”,但比“雜號將軍”位重。

4、被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

蜀漢立國,趙雲先升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爵永昌亭侯,後封為鎮東將軍。中護軍一職表明趙雲的主要職責仍是“警衛團的團長”。徵南、鎮東將軍則都是正二品,不過仍屬於“雜號將軍”,但屬於四徵、四鎮之官,地位已非常顯赫。

那麼,趙雲的永昌亭侯是什麼“侯”?按漢制,侯爵從低到高依次是亭侯、鄉侯、縣侯。比照一下:關羽雖是亭侯,可那是曹操代替漢獻帝封的。劉備封過的鄉侯有張飛、諸葛亮、馬超;亭侯有趙雲、魏延。黃忠、龐統因跟隨劉備較晚,被封關內侯……

5、死前因兵敗,貶為鎮軍將軍

228年,諸葛亮伐魏出祁山。趙雲、鄧芝率部出兵斜谷作為側翼,被曹軍擊敗於箕谷。儘管兩人竭力避免了慘敗。但戰後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從正二品降為正三品。229年,趙雲去世,追諡“順平侯”。

“順平”二字反映了趙雲在蜀漢的真實地位。現在,來看看其他四將諡號,以加深對趙雲真實地位的理解:

1、關羽:壯繆侯。意為強壯勇敢,同時有計謀。

2、張飛:桓侯。意為作戰威武,忠勇。

3、馬超:威侯。意為對敵人有威懾力。

4、黃忠:剛侯。意為剛烈、剛毅。

《三國志》對關、張、馬、黃、趙的評價是非常準確和中肯的:關張皆萬人敵,是虎臣。馬超走投無路後,依靠自己成為上將,太厲害了。黃忠、趙雲勇猛善戰,是漢朝開國名將灌嬰、夏侯嬰一類的人。

趙雲一生中更多的時間,是為劉備個人服務,倍受劉備信任。人們常說:和領導走得近,升職是早晚的事。趙雲的戰功雖無太大誇耀之處,但地位確實僅次於關、張、馬、黃,被演義成為五虎上將也是必然的。


指動濟南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把趙雲寫得是最完美的將軍,整套三國演義裡頭趙雲沒有一點瑕疵之處。趙雲的一生征戰幾乎沒有遇到過對手。只是在年邁之時隨諸葛亮兵出祁山。在天水遇到少年將軍進姜維,算是失敗一次。但是趙雲的一生和三國演繹上是有出入的。三國演義有幾次提到劉備手下的大將萬人敵。三國志陳壽:關羽張飛乃萬人敵。曹操謀士程昱關羽張飛萬人之敵。書中還有幾次提及關羽張飛萬人敵。而整套書沒有提及趙雲是萬人敵。趙雲當然作戰也是非常勇猛,長坂坡救阿斗,以及截江救阿斗這些都是事實。縱觀趙雲一生對陣打的基本是二流將。作為劉備的待衛大將很少獨自領軍作戰,他的任務是主要是保衛劉備的安全。劉備取得成都之後,三國志中劉備封為四虎將,關張馬黃四將軍,分別前後將軍,左右將軍。三國演義變為五虎將了。但是趙雲一生忠於蜀漢,是一個放到哪個地方都令人放心的良將。趙雲所以沒有像關羽張飛馬超魏延作為戍邊大將。主要的任務,還是衛戍區長官。



但是看趙雲兩次救幼主功莫大焉。去過成都的人,可到武侯祠看看武侯祠的兩側文臣武將,蜀中的人還是把趙雲列為武將之首。關羽張飛另有廟宇不在其內。所以說趙雲在蜀國還是特別受人尊重。

用戶中國布衣

說太多沒用,史料挖挖看就好啦!

《三國志趙雲傳》: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資治通鑑》: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
《華陽國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 巴西。亮定德陽。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史書中記載趙雲所平蜀三郡之一的鍵為郡乃九城領十二縣。

《後漢書》犍為郡(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九城分別為:武陽,資中,牛鞞,南安,僰道,江陽,符節,南廣,漢安
《漢書·地理志》記載: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領縣十二。
此十二縣是:武陽、南安、僰道、江陽、牛鞞、資中、符縣、南廣、朱提、、堂琅、漢陽、漢安。

正史就這簡單的一句話,說的是由趙雲獨率一路從江陽開始一路攻克江陽鍵為二郡最終到達成都與諸葛匯合。再結合史料讓大家瞭解下趙雲攻克的郡縣。戰後因為升官翊軍將軍了,想來應該是一路平推了,畢竟望風而降的可能性太小,畢竟成都沒拿下,各地都在抵抗,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只是趙雲沒張飛一路出彩而已,但平推也是一種大能力的體現!從這個翊軍將軍職位就能看出,肯定是夠快!劉備軍剛拿下益州,而趙雲得到這個翊軍將軍名號,說明趙雲一路橫掃如大鵬展翅,也能充分說明趙雲分量不輕。翊字是鳥要起飛時豎立翅膀的意思,用大鵬展翅不過分吧??總的來說,益州之戰,諸葛亮張飛趙雲作為第二批部隊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趙雲定江陽犍為,蜀道十二郡,趙雲獨取其二!古人云無功不受祿,功績劉備認可,封翊軍將軍!

由於蜀國史料太少,大多將領都是一句帶過,所以只能再結合離的最近的陳壽來側面瞭解一下。陳壽作為蜀國晚輩知道的多,而作為一個晉朝人編史,來評價五將,不需要吹捧他們也不能吹捧,這也側面說明應該在當時輿論中對五將評論也相去不遠!陳壽把黃忠趙雲比喻成爪牙。是貶義?看看爪牙是什麼吧?

《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漢書·李廣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
《漢書·陳湯傳》:“戰克之將,國之爪牙,不可不重。”

《後漢書·竇憲傳》:“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任尚等為爪牙。”
唐中宗《賜成王千里衣物勅》:“既曰爪牙,實稱心腹。”(《全唐文》卷一七)

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這裡爪牙應該是國之利器的意思吧!

順平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克定禍亂!

個人見解:趙雲賢能善良,做事嚴謹,能平禍定亂!或許趙雲沒有演義裡那麼英武絕倫,但也絕對是真英雄!!

閒來瞎扯,請大家多多指教。


簡單的平凡境界

蜀漢“五虎將”

趙雲,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人物,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面出入比較大。《三國志》本傳對於趙雲的記載比較少,更多的記載來自於裴松之援引的《雲別傳》,但《雲別傳》已經失傳,其真偽性難以考證。我們就姑且結合《雲別傳》來了解趙雲的一生吧。

蜀漢五虎將——趙雲

趙雲是常山人,本來屬於冀州刺史韓馥管轄範圍,後來袁紹以卑鄙手段奪冀州,估計這是趙雲棄袁紹而投靠公孫瓚的原因。趙雲被同縣人推為首領,加入了公孫瓚麾下的著名騎兵部隊——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

趙雲隨白馬義從橫掃幽州,後來又認識了公孫瓚的同窗劉備。兩人一見傾心,相談甚歡,趙雲便有了追隨之意。後來,公孫瓚派劉備到青州支援刺史田楷,劉備就向公孫瓚申請趙雲同行。趙雲這一走,剛好躲過了一劫,那就是白馬義從的覆滅之戰——界橋之戰。

趙雲跟著劉備之初,並不是領兵大將,當時劉備麾下還有關羽、張飛守著米下鍋呢!趙雲就做了劉備隨身的貼身護衛。他的這個護衛一做就是十餘年,從投奔劉備開始,到陳到的出現,才逐漸得到解放。

劉備白毦兵統帥——陳到

接下來,劉備經歷了在徐州的幾起幾落,被曹操打敗後,又投奔袁紹,再脫離袁紹,投奔劉表。在這期間,趙雲都默默無聞的跟在劉備身邊,不離不棄。

荊州的安穩日子沒過多久,曹操又打來了,劉表的荊州幫大部分投降,只有公子劉琦據守江夏。劉備在荊北待不下去了,就分兩路南下荊南,由關羽、諸葛亮領一軍走水路,劉備、張飛、趙雲領一軍走陸路,兩軍在南郡重鎮江陵會合。

結果,在當陽長坂,走陸路的劉備軍就被曹操的虎豹騎追上了。離江陵還有一大截,江陵是去不了了。劉備於是調整部署,馬上向東轉移,去江夏投奔劉琦。關鍵時刻,趙雲從萬軍之中將劉備的血脈劉禪救了出來,並在張飛的掩護下,安全撤退。如果沒有趙雲,就沒有後來“扶不起的阿斗”了。

趙雲救主

接下來,周瑜赤壁大敗曹操,曹操北遁,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地盤。劉備動作快,搶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同時又設計取了南郡的江陵,荊州大部實際上控制在劉備手裡了。此時,由於陳到的加入,頂替了趙雲原來的位置,趙雲逐漸脫離出來,開始單獨領兵作戰。桂陽就是他收復的。

劉備取益州,趙雲和關羽、張飛、諸葛亮留守荊州,趙雲已經單獨成軍。龐統戰死,趙雲又隨張飛、諸葛亮分三路入蜀。趙雲走益州南部,順長江逆流而上,在成都和劉備會合。益州平定後,趙雲因功被封為雜號將軍(算是正式改行了)。

漢中爭奪戰

漢中爭奪戰,趙雲接應因劫糧被曹軍包圍的大將黃忠,幾進幾齣,終將黃忠救出,後又大敗“空寨計”,嚇退曹軍。此為趙雲的巔峰戰。

劉備稱“漢中王”後,由於趙雲和諸葛亮的政見相合,兩人同時被劉備冷落,沒有參加對孫吳的夷陵之戰。這也是趙雲和諸葛亮的一大遺憾!直到劉備死後,趙雲才被諸葛亮重新啟用。在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趙雲只參加了一次,就是第一次,馬謖失街亭那次,趙雲出箕谷也失敗了,此時,他已經垂垂老矣!回到家裡不久,趙雲就去世,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


蜀山筆俠

趙雲(字: 子龍)是三國時代一位很具傳奇色彩的真英雄。他不但武藝高強、能征慣戰,而且品格高潔,心思慎密,為人很是低調,從不爭功擺好,自誇其能。在三國英雄譜中,趙雲不光武藝絕倫,勇悍善戰,而且人品、境界也可稱一流。

《三國志》記載,趙子龍很早就追隨劉備東征西討,血染徵袍,立過大功,堪稱蜀漢建立之大功臣。他不光武藝超群,而且其人秉性忠直,不論官方還是民間的口碑都很好。他是三國時期一位難以繞過的風雲人物,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出其右。趙雲做事兢兢業業,而且無條件服從領導,從不提任何條件,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完成領導佈置的艱鉅任務。甚至有人戲說他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勞模。

按理說,憑趙雲的人品、能力,一定會被劉備倚為肱骨,成為蜀國的柱石之臣。事實上,史上真實的趙雲連個上將的資格都沒混著 。勞苦功高的他只是被劉備授予徵南將軍、鎮東將軍、順平侯一類帶些安慰性質的二流職銜。趙雲在蜀軍將領中的排位,不要說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比,就連很遲才投奔劉備的魏延軍銜都比他高。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官階很高,地位也很尊崇。論官爵,他僅次於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位列“五虎上將”之第三席,位置相當靠前。同樣勇冠三軍的馬超、黃忠只能敬陪末席。有勇有謀的魏延甚至連上將的資格都沒有。

正史《三國志》中卻無“五虎上將”之說,想是後世小說家杜撰的情節。

史料中真實的趙雲,只是被劉備封了個徵南、鎮東將軍,與小說中的“五虎上將”比,幾乎相當於元帥與將軍的身份落差。其幕後真相,直讓人困惑不解。

史上真實的趙雲,出眾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勞,與他的官階和待遇不成正比。長期以來,人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他因何不被劉備重用的謎底。

想當年,趙雲還在公孫瓚手下“打工”之時,劉備便傾心結納他,暗中極力籠絡之,為的是想“獵頭”、“挖角” 。 劉備欲施些恩惠,好讓這位武藝精熟更值得信賴的人才為己所用。歷史文獻明確的記載過這段情節 。說彼時的劉備勢窮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孫瓚 。因而得遇在公孫瓚麾下為將的趙雲,並主動和他交朋友。

不久趙雲離開公孫瓚,轉投袁紹 。劉備依依不捨,與他拱手而別。趙雲投到袁紹手下後,似乎也不被重用 。反而是劉備對他念念不忘,他追蹤子龍足跡而至袁營,二人傾心吐膽、徹夜長談。之後,趙雲投了劉備。小說中趙子龍白盔白馬白袍,長相英俊瀟灑,手中一條銀槍使得出神入化、水潑不進。他長坂坡單騎救主,三進三出,殺得曹軍魂飛魄散,曹操瞠目結舌。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他就沒有日後的蜀後主劉禪。

有人說,趙雲為人機警幹練,細緻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驚天本領不過是後世演義小說中的誇大之詞。依據是趙雲長期在劉備身邊從事內衛工作,很少親自指揮、參與重大軍事行動。他沒有立下什麼值得誇耀的戰功,所以未能躋身上將序列。也有人認為,安排趙雲擔任“中央警衛局長”,本就是劉備對他的無限信任與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賞無可賞,無需靠封侯賜爵來刻意安撫了。劉備知人善任,也深諳權謀之道。於是就將名額有限的高級軍銜用來獎賞和自己不太親近的馬超、黃忠了。

長期在領導身邊擔任內衛工作,按理說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比別人多許多 。比如領導的秘書、護衛、車伕等,大多都有不錯的前途。 然而細讀史書,卻發現趙雲的人生軌跡似乎不是這樣。既然劉備如此親睞他,但他似乎並未因此而飛黃騰達。假如劉備真的將趙雲視作心腹而無需授予上將職位並賜予相應優厚的待遇,那麼為何卻封賞關羽、張飛為前將軍、右將軍、假節鉞等要職並賞賜豐厚呢?這不是明顯的厚此薄彼嗎?

細究史料,還是能查出些導致“趙雲難封”的因果機緣的。趙雲一貫獨來獨往,從不拉幫結派。《三國志》記載:趙雲在博望坡大戰時曾經生擒魏將夏侯蘭。這夏侯蘭與趙雲是同鄉舊識,於是趙雲向劉備求情留夏侯蘭一命。夏侯蘭感激不殺之恩,歸降了劉備。趙雲身為夏侯蘭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鄉舊交,按理說應該成為來往密切、相互照應的“圈裡人”。可趙雲始終與夏侯蘭保持一定距離。兩人關係不冷不熱,最多算泛泛之交。當初趙雲率兵鎮守桂陽之時,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寡嫂樊氏長得頗有姿色。趙範想將樊氏嫁與趙雲為妻,可趙雲卻硬生生一口回絕。弄得趙範灰頭土臉、好生尷尬。由此可見,趙雲不願搞小圈子、山頭主義。他為人本分,謹守底線。

趙雲心無偏私,一心為公,卻成為影響別人獲取利益的絆腳石。史載,劉備剛剛獲取巴蜀之地(益州)時,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議如何分配成都城裡那些原屬益州牧劉璋以及富人們的田產與豪宅了。眾將士對成都府庫裡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更是覬覦垂涎萬分,趙雲卻毫不動心。他不識時務地勸劉備說:“我們雖然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了,但實力雄厚的曹操還佔據著廣袤的北方 。如今他正虎視眈眈,欲吞巴蜀 。所以現在還不到貪圖安逸享樂的時候。想當年霍去病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由拒絕了漢武帝賞賜的府邸田產,難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脅更大嗎 ”?劉備聽後深以為然。於是他採納了趙雲的建議,將財產封存了起來。 眼見即將到手的富貴一霎那煙消雲散,眾人不禁憤懣焦躁,紛紛遷怒趙雲。

趙雲認為戰亂剛剛平息,應該讓百姓好好休養生息。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迅速恢復經濟與社會秩序,同時能使萬眾歸心,鞏固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趙雲的建議有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劉備能接受亦屬萬民之福。但那幫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追隨劉備打打殺殺這麼多年的老粗們又有幾人能領會他的苦心?血裡火裡這麼多年,不就是為升官發財嗎?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塊喘息之地,卻放著好房子不住,放著肥沃的良田不要,看著如山的財貨不分,趙雲這廝的腦袋進水了吧?即便你自己境界高視富貴如浮雲,也不能擋別人的財路啊。趙雲萬萬沒想到, 他提出的一條高瞻遠矚之建議,竟陷自己於孤立 。

趙雲心直口快,說話單刀直入,不善於察言觀色,經常讓領導下不了臺。想當年吳將呂蒙偷襲荊州,荊州守將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 。孫權重新奪回荊州。劉備聞訊大怒,準備起兵討伐東吳。趙雲勸諫道 :“現在蜀國的大敵是國賊曹操,而非孫權。如果傾力滅掉曹魏,東吳自然不戰而屈服。主公切不可被憤怒衝昏頭腦”。怒火攻心的劉備不聽諸葛亮和趙雲勸阻,執意伐吳。其實,趙雲的勸諫可謂真知灼見 ,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變故也證明了他的睿智 。可領導已經拍板決定的事情,你卻執意阻攔,這不是自討沒趣、沒事找事嗎?

在封建專制時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故意用儒教混淆是非觀念。比如:皇帝就是國家,國家就是皇帝。而趙雲卻不明就裡,偏偏將國與家掰開。他主張先討伐國賊曹操,意思是以國事為重;他認為劉備想為關羽報仇雖可理解,但這畢竟屬於私怨,應該先放一放。蜀國是蜀國,劉備是劉備 。劉備的利益也要服從於國家的大局。趙子龍話雖在理,可身為蜀國之主的劉備聽了,內心能不極度牴觸與反感嗎?

趙雲毫無私利,一心為公,他有錯嗎?他當然沒錯。然而站在劉備的角度看,他的內心感想如何直接決定了趙雲的前途。趙雲錯在太清醒,太固執己見,太較真 。他在戰場上沒輸過,卻輸給了那個過於現實、極度功利的混沌世界。

當然,劉備也清楚趙雲一身本領,而且機警過人、忠貞可靠 。於是讓他作了自己的衛隊長兼生活秘書 。此舉實屬大材小用。

劉備不重用趙雲,可他死後,那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依舊將這位一身絕學且忠肝義膽的宿將置之一旁、不予重用。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北伐曹魏時,只撥給趙雲少量的羸弱部隊作為疑兵使用。趙雲倒也不抱怨,他率部認認真真的配合主力行動。由於諸葛亮指揮失誤,用人出錯,導致只善誇誇其談的馬謖丟了街亭,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上疏自貶三級, 同時下令將自己的弟子、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殺了 。之後,他還覺得不解氣,居然將唯一未受損失、整師回返的趙雲貶為鎮東將軍。

縱觀趙雲一生,不光武藝驚人,而且心底無私,對領導從無二心。他不被劉備、諸葛亮重用,既是他個人的悲哀,亦是蜀國的遺憾。史載,趙雲雖然仕途失意,但卻無災無病的活到76歲(也有史料記載說壽數71歲 )方才謝世。雖然劉備、諸葛亮一直不太喜歡直言敢諫、不屑溜鬚諂媚的趙子龍,也一直有意無意的壓制、邊緣化他。然而,史家和民間卻給於他極高的評價。民間更是將他奉為“常勝將軍”、“孤膽英雄”、“武神”而頂禮膜拜 。各種史料對他的美譽度更是堪稱三國諸雄之最。如此結果,恐怕連一直貶抑他的劉備、諸葛亮等人也想象不到吧。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趙雲其實講真的不怎麼樣,雜號將軍,三國志記載參與戰爭兩次還失敗降級了,至於爭議大,因為雲吹不甘心,把七進七出和劉備過江,劉備伐吳失敗斷後的事蹟當真。七進七出是文鴦的,趙雲喬裝打扮帶回了阿斗和甘夫人,不需要有爭議,就是裝成老百姓。後面兩件都是陳到,演義裡沒這個人,但是歷史上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保鏢,親率劉備精銳,與曹操虎豹騎齊名的那個叫白耳兵的部隊。劉備很多保衛和斷後都是陳到。本來趙雲被記載的不怎麼樣,後面姓裴的又給趙雲加了個漢中救黃忠,就這場戰役來說很光彩,但是整體影響不大。還是一個雜號將軍。還有很多人喜歡拿善終來說事,真正歷史的名將那是善終?幾千年的歷史都使不出來幾個善終的,善終的無非兩類,一種是偏將,不帶兵殺敵偶爾打打醬油,一種是深知帝王之術處事圓滑的,趙雲明顯是前一種。另外,他比起其他四人怎麼樣暫且不說,到後面魏延姜維向寵都甩了趙雲一大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