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時間”是我們最強大的對手.人的生理優勢和精神優勢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磨殆盡,唯一可倖免的只有人的品一性。這樣看來,時間雖然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卻不能剝奪外在的財富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因為它們是自然界或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至少每個人都有可能達到它們;相比之下,除非通過某種神授的權力,主觀性的東西我們的確更難獲得—主觀性的特性對於人生而言就是持續不變的、不可剝奪的、不可抗拒的宿命

叔本華|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所以歌德在詩中說道,“出生之際,命運就已分配完畢,不可更改,人只能沿著星象預示的軌跡前行”;而預言家和先知們也這樣宣告,人永遠無法逃離他那既定的命運之軌,即使是時間的力量也無法改變這一點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所具有的個人品質,並遵循符合個人品質的方向去追求發展,避免其他的青形,再選擇最適合我們個性的人生位置、職業和生活方式。

叔本華|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試想一個天生神力的人,卻迫於環境壓力從事了一份需要久坐不動的職業,譬如做一些非常細緻的手工活兒,又或者要去從事他所不具備優勢的科研和腦力勞動,也就是說要被迫放棄他原來最擅長、現在卻無用武之地的力量一這樣的人生如何能幸福?對一個智商高的人而言,智力就是他的財富,他卻不得不棄之不用,去做一份根本用不著智商的工作,譬如一些他根本力所不能及的體力活兒,這又該是多麼可悲?

叔本華|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我們一定要警惕出現這種情況,尤其當我們年少氣盛時,更要避免這樣的生活陷阱,千萬不可疏忽,不要好高騖遠去從事我們力不能及的工作倖福的本質在於“人”,那麼集中精力保持身體健康、培養能力,無疑要比一心積累財富更明智,但千萬不要誤以為我們就應該忽略掉對生活必需品的獲取。財富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是“過剩”,這對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幫助不大一許多富人感覺不幸福是因為他們精神思想很貧乏,沒有真正的文化或知識,對事物沒有客觀的興趣和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