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為什麼不吃大米?

用戶64325649

這個問題我覺的表述的可能不太對,重新表述一下,看看和題主原有的意思是否相同:

為什麼西方人對米飯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中國人?


恐怕是因為稻米原產自中國吧。

稻米作為中國人的主糧作物,已經有太多年的歷史了,但歷史悠久不代表稻米是優秀的糧食作物,甚至也不代表它的營養全面。

先說作為糧食作物,稻米的生長條件相對要求苛刻,也就是說,種植起來很麻煩。稻米的生長對水的要求比較高,甚至出現了像水稻這樣泡在水裡的栽培方式。但是,一旦泡在水裡,自然就會降低水稻的根系周圍的營養濃度。可是,水稻生長又偏偏需要這些肥料。那麼,古代的人們就只好收集淤泥放到水稻田裡面作為肥料了。淤泥畢竟是含水量很高的泥,非常的沉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才可以滿足水稻的需要。有觀點認為中華民族的辛勤勞動的性格,主要就是由種植水稻而形成的。

營養方面,大米缺乏人體必需的20種氨基酸其中的兩種,所以,如果長期只食用大米,是無法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的。

但是,歐美的糧食作物並不是水稻,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小麥和玉米。在相對高緯度的低溫地區,旱地小麥和大麥等的種植要比水稻簡單很多,生長週期也短,何況還有土豆這個優秀的澱粉生產商來供應食物。

在低緯度的地區,則有美洲的玉米來作為主糧供應。玉米才是這個星球上的糧食王者,有玉米,自然就不需要考慮什麼水稻啦。


大吃益驚

答|艾慄斯

三大谷物構成了各自飲食世界,這三大谷物分別是:稻米、小麥和玉米。

其中,稻米發源於中國雲南以及阿薩姆的山嶽地區,其耕作的收成較為穩定,適合大面積種植,因而撐起了養活世界人口的半邊天:印度和中國這種人口大國都有賴於稻米作為飲食的基礎主糧,其中中國、日本、朝鮮等東方國家以梗米為食,而以西的印度則以秈米為食。

地球上約有二十億人吃米。在歐美稻米也是多產的象徵,一些地區習慣在婚禮上向新人丟米“rice shower”以示祝福,但不以此為主食。

在一些氣候乾燥的地區如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以及埃及,則易於種植帶有堅硬外殼的小麥,可以磨成粉狀的麵粉並且易於發酵,從古埃及時期就成為主糧。古埃及的豐饒女神伊西絲頭上就戴著小麥。磨成粉烘焙成麵包,發酵以後成為啤酒,古埃及時期的金字塔建造者們就以麵包和啤酒填飽肚子補充能量。根據《麵包的歷史》一書記載,“古埃及僕人一年的薪資是三百六十杯啤酒,九百個白麵包”。羅馬繼承埃及,歐洲繼承羅馬,白麵包加啤酒的飲食傳統成為歐洲飲食主流。

在美洲新大陸上長期稱霸的則是玉米。七千年前原產於墨西哥一帶,1492年被哥倫布從新大陸運往西班牙。玉米的適應性和生長力同樣可以養活大批的人口和牲畜,從古老的瑪雅文明、到之後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以及後來的新大陸,全都是被玉米餵養大的。稻米的收穫量是一百倍,玉米的收穫量則是在八百倍左右,可以稱的上是穀物界的國王。

由此可知,歐美人的主食主要是小麥與玉米,很多時候一個地區的飲食類別並不是由口味決定,而是由歷史和地理氣候決定,尤其涉及到這種要養活大量人口的主糧問題,就更是與植物的地理選擇息息相關。


亞歐研究寮

歐美:自古以為鮮有稻穀種植!

眾所周知,稻穀的生長要求雨熱同期,而且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在熱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生長成熟!目前世界上種植的稻穀品種全部發源於熱帶和亞熱帶!即便是到了今天,世界上絕大多種植稻穀的地區都處於中低緯度!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歐美國家多位於中高緯度地帶,這些地區自古以來都不適合種植稻穀!也就說,從歐美地區有人類的活動痕跡以來,稻穀這個作物就從未大規模的生長在這些地區,通俗點來說,自古以來,生活在歐美地區的人們就沒有種植過稻穀,他們自然也就難以吃到大米這種食物。

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肯定不能夠像沿海漁民一樣以海洋魚類為食,歐美地區也是一樣,他們當地沒有稻穀種植,自然也就不會把大米作為主食!

歐美人熱衷於食用小麥作為主糧!

歐美人之所以不以大米為主要食物來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他們當地也能生產優質的食物來源——小麥!

據確切的史料記載,小麥這種世界範圍內的主糧發源於中亞地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被種植在全球中高緯度的地區,而歐洲自古以來就是小麥的主產地!即便是今天,位於歐洲大陸西部的法國等國家還盛產小麥!

所以,歐洲地區的人們一直以來把小麥這種不遜色於稻穀的作物作為食物來源之一,就沒有必要考慮再去費盡周折從其他地區進口大米來充飢!

美洲——世界玉米的發源地!

目前,世界上仍有20億左右的人口以玉米為食,而很大一部分位於美洲地區,因為這裡是世界範圍內的玉米發源地!在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的探險家們在返程的時候帶回了多種稀奇古怪的植物並將其擴散到世界各地,西紅柿、紅薯、玉米都位列其中!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玉米這個當年偏安於一隅的作物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但是,玉米的家鄉——美洲地區的人們依舊把玉米當做是上天的饋贈!至今把玉米當成主要食物來源,並且將玉米深深融入到他們的文化基因中!

所以,歐洲地區和美洲地區的大多數人群不以大米為食也就不稀奇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他們有更適合的食物來源,自然就不會“移情別戀”於大米了!


鍾情三農

美國人主食不是大米,但似乎從建國之前就在南方大量種植水稻,那時美國貿易沒那麼發達,且那時美國幾乎沒有華人。國內根本沒有大米市場。當時亞洲都是農業國,根本沒有進口的需要,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對外的貿易是絕對的順差,只進口鐘表等少量的外國產..

1、美國人吃大米的不是像中國人那麼普遍,所以說美國人不吃大米是誤解。

2、美國人之所以種植那麼多大米都是外匯需要,大米在國際上的售價非常高,與生產成本來講盈利也就非常大,而且廣大區域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又能提供就業率,才會有那麼多大米產量供出口。所以大米、大豆都是美國人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國家的大米和大豆從美國進口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大豆基本是美國產品,而且是轉基因大豆。


美食每時每刻

歐美人與東方人的飲食習慣迥然不同,這是歷史上形成的習慣。東方人飯菜分明,飯是飯菜是菜,而歐美人習慣飯菜同鍋同盤。東方人都喜食大米飯,幾乎隔頓不隔天,大米是主食,歐美也食大米飯,只不過用量小,一些家庭幾乎就不吃大米。不是因為他們怕麻煩煮米飯,而是傳統習慣不愛吃大米。美國、加拿大等國盛產大米,他們把大米作為重要的貿易資源,大量銷售到東南亞、俄羅斯等地,自已用量並不大。這與歐美人不愛吃豬肉,而亞洲人喜歡吃豬肉,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歐美人不吃大米確實屬誤解,只是比東方人吃得少罷了。:


日月明5948292471

觀點1:在美留學的時候,有個美國同學,他拉肚子。我當時問他想不想吃稀米飯?我說那個會對腸胃比較好。他說好啊!稀飯做好以後,我給他端上來,他盯著飯就是不吃,我當時就很奇怪,問他有什麼地方不喜歡嗎?他跟我說,你能不能只給我米粒,不要裡面的水呀!我一下崩潰了,心想你應該說做乾飯啊,他可能從來沒見過稀飯。

  觀點2:不是不吃,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大規模種植水稻的條件……

  他們的主食是小麥,以及玉米…

  再說了,歐美人一般體型都偏高大,而大米又不如麵食頂餓,所以吃大米還不如吃麵包。

  觀點3:吃,吃,吃!

  留學兩年多,不管是南美的,非洲的,歐洲的同學,都吃大米的!

  只不過是不像中國人吃的這麼頻繁,就像你一個月吃一袋米,人家一個月吃半袋米,總不能說人家不吃大米吧。

  剛出國時我每餐都吃大米,現在也不怎麼吃了,因為麵包牛奶加雞蛋真的太方便了!

  我不是評論裡的那些專家,地理歷史文化各個方面都能分析,但是他們確實吃大米啊!吃大米!吃大米!周圍的咖啡廳都有大米飯的。

  觀點4:我自己在美國生活過幾年後移居歐洲。的確大米在歐美都不是唯一的主食,但不能說他們不吃大米,而是他們主食多樣化,包括土豆 (各種不同方式做的,比如土豆泥,煮、煎土豆等等),大米,通心粉,意大利麵條,奶酪米飯甚至漢堡等等。大米也有很多種,做的方式也不一樣,當然也有米粥(早餐食用多一些),還有比如西班牙的paella(一種海鮮混和米飯)。基本上所有飯店都準備有米飯,在歐洲尤其如此。而在美國很多飯店都會備有漢堡。不把米飯當作唯一或是主要的主食,其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與歐美傳統的實用主義掛鉤。不像亞洲人一般會有好幾樣菜一起混著吃,這種方式和米飯很配。歐美人正餐時,要麼肉排/塊、要麼魚塊,加上澆汁或是配菜(比如胡蘿蔔、菠菜泥、甜菜或花椰菜等),其實不好和米飯配著吃的。另一個原因是歐美人吃正餐時用一對刀叉加一平底盤,其實不太好把米飯送到嘴裡去。仔細去講,其實歐洲和美國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差異。甚至在美國州與州、歐洲國與國之間都這樣,就如同中國不同的省之間的飲食差異。

  觀點6:暈死了,歐洲的緯度那麼高不適合水稻,習慣成自然,吃小麥了。古代水稻的畝產是最高的500斤,其他都只有300斤,後來引進的占城稻肥沃的地可產800斤。當然種稻子了。而小麥傳入中國也比較晚。中國北方不適合種水稻的也習慣吃麵食。現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加化肥農藥最高達畝產2000斤一噸了。但歐亞人口爆發是發現美洲後引進的土豆和玉米這兩種作物,貧瘠之地也能種畝產也不錯。明末傳入中國到清康熙年間中國人口達到了5億歷史上最高的。無良專家鼓吹康乾盛世只不過沒有戰亂餓不死而已。窮人的生活看看紅樓夢就知道了。


龍椅沙發

這就是個偽命題,歐美人有好幾億人,膚色、文化都不一樣,範圍太大了,誰說他們都不吃大米。

就算刨去亞、非裔,只算白人,那也不是都不吃大米。

以前在英國上學,去的是幾乎純白人的大學,食堂照樣天天供應大米飯,只不過他們煮飯,不像我們蒸飯。我的室友(同樓不同房間,共用廚房的那種)也是時不常的會自己做米飯吃。

工作後去西班牙、德國、加拿大都生活過,很多當地人也是自己就會做米飯吃。

所以在飲食問題上千萬不要把西方人混為一談,更不要覺得“西餐”就是漢堡、牛排。太狹隘了。


yyyytttt1

這個問題有深厚的歷史及文化原因,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大部分歐美的文化發祥地是遊牧文化,而中華民族是農耕文化,西方的主要烹飪方式是炙烤,而中國由於米飯這種獨特的食材而發明了蒸的技術。

其實,中國人一開始選擇的並非大米,而是小米,慄為正統。其主要的原因是投入產出比高,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華人喜歡群居,又不願意挪地方,很容易過度耕種造成土地貧瘠,進而引發饑荒。黃河流域種小米,無需遊耕,因此能讓華人定居下來。

我們的先民不像歐洲、中亞那麼幸福,密林猛獸,大量的牛羊可供使用。小米這種特殊的食材無法像肉一樣烤熟,迫使我們的祖先發明瞭陶罐等蒸的技術,但由於蒸出來的穀物食用起來乾澀,難以下嚥,因此進一步發明了 羹。 羹起初的作用,是為了刺激唾液的分泌,起潤滑、調味的功效,後來進一步演變成為菜。於是中餐有了飯菜分野的文化基礎特性,飯是近乎無味,而菜是用來下飯的。前者為食,後者為味。食、味的異化,也是中餐重要的審美特點。

想要外國人喜歡米飯,得先讓他們瞭解欣賞中國人的菜,否則有食無味。許多外國人較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鴨脖、雞爪這種無肉有味的東西這麼著迷,就是因為不理解飯菜分野,食味相異的審美邏輯。也正因為飯菜分野,中餐才會有筷子這一偉大的發明。在美食追尋的道路上,雖然經常鬧饑荒,但華人很早就踏上了精細料理的賞味之道。


林珂小林手

看了十幾個人的回答。我真是感到一點點憂桑。這就是當今此刻當下讀者的水平。我想問諸位:你到底懂不懂提問?很多人居然還大言不慚留學歐洲。很多人還嘲笑提問者滑稽。提問人的意思是為什麼不以大米作為主食!也許表達欠嚴謹,但也是通俗簡約的一種口頭表達。如果你比他有文化請你好好回答。西班牙有海鮮飯,但不是天天都吃海鮮飯。每天吃最多的還是麵包。法國也不是天天吃米飯。歐美人沒有天天吃大米的。提問人顯然默認前提相較於中國人天天一日三餐吃米飯這種大量存在的事實。閱讀不要只看字面,背後蘊含的東西需要結合人事時地物。很多人留學還工作過歐美多年。你留學工作資歷看來還是太短了。西班牙人自己做米飯,我也知道。試問不自己做難道去搶嗎?或者有人替他做嗎?那叫餐館。問題的重點核心是西班牙人天天吃大米嗎?那滿街的麵包店是幹什麼的??不要以為去過就瞭解。你這走馬觀花一知半解比不去還糟糕。謙虛一點好嗎?提問者固然表達不嚴謹,但是真正的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

歐美人就是不吃大米啊。這句話有什麼錯?西班牙也吃海鮮飯,但不是把它當主食!提問的人意思很明白了,就是為什麼歐美人不把大米作為一日三餐的主食。這有什麼滑稽??你的回答才有點滑稽。另外“歐美”是一個口頭常用詞彙,形容西方世界的通俗講法。

歐美人不吃大米有什麼錯?重點是為什麼不吃。不是告訴你打死都不吃。中國人不吃毒藥吧?不吃三聚氰胺吧?不吃防腐劑吧?但是中國人哪個敢保證沒有吃過?不要在字面上望文生義咬文嚼字。這個提問真沒錯,雖然不曉得提問者是否達到了我心中的那個層次。 我在歐美某國生活了很多年,我接觸了無數歐美人,我太知道歐美人吃什麼了。你真的知道歐美人每天吃什麼嗎?不要把吃口香糖也當成吃!字面和內涵是兩回事!如果歐美不能相提,大江南北就無法並論!請你好好修煉語文。

“中國人不吃垃圾”!這句話你覺得對還是不對呢?

中國人吃不吃死老鼠死蟑螂防腐劑三聚氰胺福爾馬林?吃還是不吃?請問中國哪個人沒吃過?所以用現狀表達根源是完全不對等的因果。什麼叫答非所問?諸位真的明白了嗎?

我是福州人Tony。謝謝。


榕樹閩江Tony


誰說,不吃大米,我在美國,天天吃豆腐腦,茶雞蛋,臭豆腐,麻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