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還能和90後、00後打成一片?教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

何東健

教了一輩子 愛了一輩子

從1985年碩士畢業走上講臺,何東健的三尺講臺之旅已經走過了三十三年。33年,歲月改變的是容貌,不變的是初心——教書育人。33年,歲月偷走的是青春,回饋的是碩果——棟樑之才。

今年已過花甲的何東健,一如既往地活躍在課堂上,同90後甚至00後打成一片,毫無違和感。三尺講臺,一方教室,教書育人,矢志不渝。歲月考驗了他的初心,也證明了他的初心。而為了堅守這顆初心,他教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

教了一輩子

“是何老師的‘科研基本方法’這門課程,將我引上了科創的道路,未來我想在智能農業方面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6級學生胡正東在去年11月“全國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大賽”中奪取全國二等獎,對於在大二就能拿到國家級獎項,他將此歸功於何老師的課程引領和悉心指導。

33年的教書生涯,何東健講授了“農業機械學”“流體力學”“人機工程學”“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計算機科技動態”“科學計算與程序設計”“農業信息技術”“科研基本方法”等9門本科生課程,以及“數字圖像處理”“人工神經網絡原理與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與應用”“農業工程專論”“農業工程研究進展”“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專題討論”等6門研究生課程。

無論是本科生課程,還是研究生課程,他的課總是深受學生歡迎,好評如潮。2015級機制專業王修遠說:“何老師的課堂總是生動有趣,讓我對數字圖像處理領域充滿了好奇,希望繼續探索下去。”從北京交通大學考入我校的2017級碩士生劉建敏在談起選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與應用”這門課程時表示,當時選課的人非常多,很多沒選上課的同學採取旁聽的方式學習。

年过花甲还能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教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1985年碩士畢業後,有著大好前程和更優選擇的何東健在系主任的挽留下,走上了教師崗位。當時的教學,板書是一門硬工夫。加上工科的模型圖比較多,要把“農業機械學”講好很不容易。

何東健在導師李飛雄教授的指點下,以“鐵棒磨成針” 的恆心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挑燈夜戰,鑽研琢磨,做到了胸有成竹,脫稿上課。一個課時下來,十幾板工整嚴謹的板書,新穎有趣的課堂內容,折服了很多師生。

“當時我搜集了各種資料,尋找各種文獻,怎麼樣講清楚,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仔細構思後做成教案。一堂課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怎麼過渡,怎麼轉折,重點如何突出,提前都準備得清清楚楚。”回想起初登講臺,何東健笑著說,“那可真是下了死工夫的。”

當初養成的好習慣和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一直貫穿了整個教學生涯,即便到現在,無論是講哪門課程,何東健依然都是提前做好充足準備,課堂信手拈來。是什麼力量引導他兢兢業業,誨人不倦?他說,“在我心中,教育是一種偉大的事業,教師是一種神聖的、崇高的職業。作為一名教師,既要授業解惑,更重要的就是要傳道,也就是說要做中國有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傳播者,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這不是什麼大話、套話或空話,何東健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30多年來,他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心繫學生,以德育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年过花甲还能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教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除了數以萬計的本科生外,他指導培養的研究生也成為行業中堅力量。114名碩士畢業生中,有35名奔赴德國慕尼黑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荷蘭萊頓大學、阿姆斯特大學,英國國家動漫中心,法國貝爾福蒙貝利亞技術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日本神戶大學、巖手大學等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27名博士畢業生像他一樣,成為高校教學和科研骨幹。

學了一輩子

33年教學一線,15門主講課程,15年院長生涯,在一個人有限的時間和生命裡是巨大的挑戰。何東健卻以頑強的意志力,巨大的精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做到了:“如果需要一碗水,我就儲備一潭水。知識的儲備需要終身學習,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的技術豐富和完善自己,活到老就學到老。”

在攻讀博士期間,何東健就表現出了對學習的頑強意志力。他整天泡在計算機房裡,把鍵盤磨平了,腳下的防護地板踩穿了。走上工作崗位後,何東健發現,社會的發展需要老師不斷開發新的課程,開拓新的領域。在楊青教授的支持下,他通過不斷學習研究,開發出了教學生涯中的首門課程——“人機工程學”,現在依然是車輛工程系的重要課程之一。“博士導師熊運章教授、楊青教授等老師給我灌輸了終身學習的理念,熊老師現在90多了,依然每天學習。”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研究中一個新的領域,其動機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它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例如圖像,聲音和文本,這兩年非常的火爆。但早在2001年,何東健就以超強的前瞻性開始上“人工神經網絡原理與應用”這門課程,至今已經十七八年了。“舉個例子,以前識別一頭奶牛靠標籤,現在只要通過奶牛的體斑圖像就可以實現無損、遠程的個體識別。”

碩士點的獲批,為信息學院的學科建設和新專業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學校的支持下,何東健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計算機行業發展趨勢,挖掘資源開辦了3個新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和軟件工程專業,讓信息學院擁有了包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內的4大專業,每年培養的學生在1200名左右。

“信息學院從只有1個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點,發展到有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件工程4個碩士點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何老師功不可沒。”信息學院李書琴教授表示,何東健的突出貢獻使計算機學科建設飛速發展。

2009年,52歲的何東健服從校黨委安排,又挑起了機電學院院長的擔子。當時的機電學院是個教學大院,2400名學生的人才培養工作壓力不小。何東健帶領班子理清思路,狠抓教學,率先在全校探索人才分型培養,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他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對車輛工程專業人才的緊迫需求,策劃、牽頭組織推進車輛工程專業申報並獲批,於2014年開始招生,目前首屆畢業生就業率明顯高出其他專業。

在工作和教學中,何東健十分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到機電學院之後就創建了電子創新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從2010年以來已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學生累計獲得A類競賽的國家獎和省部級獎28項,其中國家級9項,在農業院校中我們名列第三。”機電學院副教授胡謹自豪地表示。

2015年卸任院長後,根據學校“雙一流”需要,何東健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農業工程學科平臺建設方面。他帶領團隊緊抓現代農業發展機遇,凝練了研究方向和特色,晝夜奮戰,於2016年12月獲批“農業部農業物聯網重點實驗室”,2017年12月獲批 “陝西省農業信息感知與智能服務重點實驗室”,實現機電學院部級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為開展高水平研究和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平臺支撐。

年过花甲还能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教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何老師腰椎不好,但他從前到後帶著我們加班熬夜準備申報材料,通力配合迎接現場考察。在因大雪高速路封閉的情況下,為了能準時到省科技廳進行彙報溝通,連夜坐火車趕到西安。”機電學院副院長張海輝教授表示,何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格為年輕人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愛了一輩子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何東健熱愛教書育人,對學生也好,對青年教師也好,總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學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春風化雨地滋養他們。

在2015級碩士研究生牛金玉的眼裡,何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學生用耐心、細心、真心“因材施教”。“在科研上我走過一次彎路,對一個方案原理沒弄清楚就盲目將其用在研究中,導致試驗結果不能達到預期,浪費了時間。我將研究方案和試驗結果向老師彙報後,他沒有批評我,而是與我一同分析原因,指明新的研究思路。”

從本科生做科創時就跟隨何東健的2014級博士研究生雷雨說:“何老師在工作、生活中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我們,一有空閒時間總會找我們溝通交流,瞭解家裡是否有困難,科研上是否遇到了瓶頸,像朋友一樣總是能解開我們心裡的疙瘩。何老師是真的做到了:我們學生哪裡需要他,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對任何一名學生,何東健都是關懷備至,一視同仁。1995年,他的工資還很低。一名當年畢業的貧困學生由於重新聯繫了工作單位需要改派,但10月底還沒拿到改派手續,在校生活很困難。何老師得知情況後,塞給他300元幫他度過了難關。還有一名2015屆碩士生因導師出國學習缺乏指導,在預答辯後因論文太差導致不能畢業。何東健認為該生研究工作尚可,只是論文撰寫問題太多。他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詳細指導他修改完善並對該論文修改審閱,學生最後順利通過答辯。

年过花甲还能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教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33年來,何東健將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教書育人上。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主旋律,他在教材建設、課程建設上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取得了累累碩果。他開發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2004年獲批陝西省精品課程,也是我校第一個省級精品課程。先後主編出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頁設計與WEB編程》等專著、教材7部,主審《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大學信息技術》教材2部,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靈魂之一。針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何老師組織我們一批青年教師進行集體攻關,花了九年時間成功獲得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機電學院副教授宋懷波感嘆道:“九年磨一劍,這是我們學院歷史上第一個教學成果一等獎。”

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何東健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和心血,甘當他們的“上馬石”。青年教師龍燕說:“何老師是一個對待工作特別勤奮認真的人,他辦公室的燈總是熄得最晚,並且我們經常會在早上收到他前一天晚上兩三點鐘給我們發來的郵件,一般是關於論文的修改,以及近期的一個工作計劃的郵件。”副教授秦立峰至今都保持著各種“花臉”文件:“我把每一篇何老師給我修改過的論文都保存起來,因為每次看到這樣的修改稿的時候,也給我一種警醒和鞭策,我要把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傳承下去。”

“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用言傳身教去關心他們,培養一批愛崗敬業、誨人不倦的人才隊伍。” 何東健引導青年教師認真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教育理念,指導制定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他經常通過聽課找出不足,幫助青年教師總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水平。鼓勵並要求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各類課題,認真幫助修改提高申報書質量。

楊沛是信息學院的教學骨幹,“何老師教會我兩件事:一是要為了你的學生而教;二是在教學成績面前,戒驕戒躁、謙虛而行。”劉斌2014年入職,旁聽了一學期何老師的主講課程“科研基本方法”,“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尤其是將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為我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

胡少軍副教授是我校首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碩士階段師從何東健,在何老師的支持下獲得日本巖手大學博士學位。“在何老師的召喚下,我回到母校教書。短短5年,我拿到了教育部、陝西省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個層次的項目,這得益於何老師的悉心指導。”

“馮妍好!不要氣餒,再努力,爭取明年聽到好消息。”這是何東健在馮妍遇到挫折時給她發的短信。主講“計算機網絡”的馮妍表示,這樣的短信手機裡有很多。“何老師指導了我十八年,十八年的幫助不計其數,特別是在我無助彷徨的時候,總是給予我幫助和鼓勵。”

彈指一揮間,三十又三載,桃李滿園;回首來時路,無怨亦無悔,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優秀教材、各種教學成果獎和科研成果獎,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大紅證書,是何東健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腳踏實地,默默奉獻,將青春年華和人生心血奉獻給西農的無言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