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插秧技術有哪些?

辮子小叔

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水稻的插秧也出現了很多新興的插秧技術,有的是為了提高通風透光效果,有的是為了有機種植除草,還有的是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下邊我就介紹下這幾種插秧技術吧。


1、寬窄行插秧技術。常規插秧是行距30釐米。寬窄行插秧則是行距為20:40的行距,平均行距還是30釐米。採用這樣的行距插秧可以提高行間的空氣和光照的通透性,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泥溫;另一方面由於單個行距加寬10釐米,也讓40釐米的行寬有了輕微的邊際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增產作用;通風透光率的增加,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和有機物的積累,也一定程度上增加抗倒伏能力。

2、側深施肥插秧技術。側深施肥插秧技術是從日本和韓國流傳過來的新技術,在黑龍江農墾已經推廣了大概5年的時間。這種技術採取不施用底肥,在插秧時利用側深施肥插秧機將側深施肥專用肥和秧苗一起下地,肥料施在秧苗根系側5釐米深3釐米的位置,利用田面泥漿的淤合能力將肥料封閉在泥漿中,減少肥料的浪費和損失。使用這種技術在一些地力好的地塊可以免去施用穗肥的過程,做到全期只施用一次肥料。減少肥料的浪費,降低化肥使用量。並且這種方式化肥的利用率較高,秧苗返青快、分櫱快,比常規手揚撒施肥料的方式節省人工等特點。

3、覆膜插秧技術。覆膜插秧是有機水稻種植上最近幾年出現的技術,採取可降解的黑膜在膜上插秧,利用黑膜增溫、不透光的特性來杜絕水田地裡雜草的發生。目前覆膜插秧有機插和人工插秧兩種方式。最大的優點是解決了有機種植中雜草的發生,但是作業效率較低。正常的高速插秧機一天作業面積在50-60畝,但是覆膜插秧每天只能插秧20畝地,作業效率低了一半多。

4、寬窄行側深施肥插秧技術。目前這種插秧機都是國產的。採取17:33的平均行距25釐米的行距規格,具有明顯增產的效果同時由於密度的增加,病蟲害發生的幾率也變大。


5、缽育擺栽插秧技術。這個技術是成套的設備來作業,成本較高。一套設備在50萬左右,包括一體化的播種覆土利和插秧機。播種採取每個缽控4-5個粒,平均用種量250-300斤每360平方米,育機插大苗、在棚內爭搶積溫、多育出一片葉在插秧的方式。由於播種量的降低,用苗量也增加。正常360平米的大棚插秧面積在50-60畝,而這種方式插秧的大棚只能插20-30畝,這種方式育出來的秧苗壯、帶分櫱下地、機插不傷根、下地沒有緩苗的過程。優點非常多,能有效的增產,尤其是在有機水稻種植及跨區種植方面。


以上是我們農墾現在已經推廣或者小面積使用的插秧技術。我是黑龍江農墾的一名基層水稻研發人員,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1)插秧期的確定

最早插秧期主要取決於溫度條件。當地溫穩定通過15℃時,即可開始插秧,18℃時為最適插秧期。最晚插秧期與安全抽穗期有關,即要保證安全齊穗期以前抽齊穗。各地可根據安全齊穗期的溫度指標找出安全齊穗期日期,向前推50~60天。

(2)合理插秧密度

一般每公頃栽插穴數為22.5~52.5萬,每穴4~7苗,基本苗90~375萬。生育期長、多穗型品種分櫱能力強,應少插一些基本苗,多爭取一些分櫱穗;相反,生育期短的品種、大穗型品種,就必須插足基本苗,依靠主莖穗。肥力高、插秧早,稻株分囊力強,栽插密度要稀;反之,栽插要密。

(3)保證插秧質量

插秧要求“淺、直、勻、齊”。“淺”,即栽插深度2~3cm淺插有利於早返青、早分集;“直”,即秧苗垂直,不東倒西歪不躺秧、飄秧;“勻”,即行距、穴距和每穴苗數要勻;“齊”,目秧根對齊,插秧深度深淺一致,不插高低秧、斷頭秧。


農學谷

水稻插秧由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兩大類。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機械插秧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不只是在南方稻區特別是在東北水稻主產區,大面積採用機械插秧。

寒地水稻常見的插秧機有進口的洋馬、井田,還有國產的德科、小六行。配合機械插秧的技術有很多方面,首先是插秧的時間。寒地水稻採用旱育秧,由於育苗時溫度過低,大田還未化凍,因此育苗工作是在大棚內進行的。插秧的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此時氣溫已經逐漸上升,加上稻池中的水層保溫,可以保證插秧後苗免受低溫迫害,能夠成活。

其次是插秧的密度,這與品種本身的分櫱能力相關,如果分櫱能力強的品種可以適當調大間距,分櫱能力弱的品種要適當密植保證產量。一般插秧機常用的插秧密度是12cm和14cm,可根據品種選擇檔位。在插秧時還要注意插秧機的行駛速度對密度的影響,儘量保持勻速前進。

插秧時還要注意選擇適合機插的秧苗,苗齡過大或過小的都會對插秧機有所影響:苗齡過小會發生秧抓抓取量過多,苗齡過大會造成葉片卡在機器上的情況。一般選擇株高在13cm左右,苗齡為3葉1心的水稻壯秧進行機械插秧。

現在應用於寒地水稻的除了常見的插秧機還有可以在插秧同時施肥的側深施肥機,能夠減少底肥施用,將返青分櫱肥在插秧同時施入土壤,縮短緩苗時間,增加有效積溫積累量,促進水稻高產高效。


特菜答人

我想給大家說說,另類插秧技術。

懶人直播法。

我國南方有些稻田,冬天、春天泡在水裡,寸草不生,夏初,我們可以將常規優質高產稻種催芽。在催芽空隙,將稻田裡的水放掉大部,只流下泥皮水。然後將催好牙的稻種按照每畝3-4公斤均勻撒播在稻田間,防止雞鴨鵝下田啄食。待秧苗長出之後,按照正常水稻管理方法管理水稻,一畝田能收穫稻穀500-600公斤。

據統計,我國南方冬春季泡水,不長寸草的稻田大約佔總稻田的5-10%,面積驚人,而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家裡婦女兒童老人居多,這項技術切實可行,能為農民增加不少收入。

為什麼此技術採用常規稻種呢?這是因為常規稻種價格便宜,超級稻種昂貴,在我的家鄉湖南市場,超級稻種子100塊/kg。我國常規稻有很多優良品種,包括糯稻、佔稻,很多品種優質高產。


黃常慧

水稻在我國種植已有上千年曆史,傳統的插秧是人工栽插。這種方法勞動強度大,效力低,密度低,深淺掌握不好,秧苗栽插後生長慢,發顆差,產量低。


近幾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加速,水稻種植面積大的地區,都推廣了機器插秧技術。機械化插秧大大的解放了勞動力,栽插密度好掌握,深淺適中。對以後的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操作方便,產量也有了大的提高。


除了傳統的插秧與機械化插秧外,近幾年直播水稻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展。每年小麥收割後,農民對土地進行旋耕.平整,施肥,直接把稻種播在田裡。上水浸泡二小時放水,第二天噴上除草劑,待出苗後隔幾天上一次水放掉。直到秧苗長到能水管後,就開始水管。直播水稻的優點是,節省勞力,技術簡單便與操作,產量也不低。是農村田塊較小,勞動力缺乏的種植戶的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