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便利店看起來沒生意,卻還能經營下去?反而越開越多

不管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有人問:“便利店好像都沒有人買東西,究竟靠什麼賺錢?”


做便利店是可以賺錢的,不然哪來那麼多從業者?光夫妻便利店都有好幾百萬家,不然京東怎麼可能喊出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

很多便利店看起來沒生意,卻還能經營下去?反而越開越多

便利店是可以賺錢的。

看起來沒人流可能只是假象

看起來沒有生意?如果便利店老闆是這樣去挑選商鋪,很可能就錯過不少旺鋪了。便利店選址在觀察人流方面可是下了功夫的。

有的老闆觀察店鋪是分幾個時段去看,一呆就是幾個小時,他要認真計算這個時段的人流和車流,來預判當日預估的來店人數,而且要連續觀察多日,有的至少要這樣觀察一個周。光觀察還不行,還要分析消費群體結構。便利店本來就是應急和便利,購物過程是很短的,有時候不到一分鐘就搞定幾單。

日本一些連鎖店甚至把這點量化,比如年齡15至18歲的算0.5人,摩托車騎士5個算一個,靠這樣精準地算法來了解所在位置的集客力。

一般人看到的人流和便利店老闆看得到的人流是不一樣的,你幾分鐘的採樣和人家幾個小時的採樣,誰更準確?

很多便利店看起來沒生意,卻還能經營下去?反而越開越多

便利店購物過程一般很短。

運營得角度來說只看到片面

便利店的營業額高低取決於來店人數和客單價兩個因素,所以光觀察上門顧客數是比較片面的。兩個便利店,每天都有兩百個客人,一個店的來客單價是11元,另一個店的來客單價是15元,營業額一天下來就相差800元了。

同時,營業額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老闆賺錢的多少,但是未必完全能夠反映出,還要看毛利率,毛利率15%和30%,相差又很大了。在這個行業並不奇怪,日式便利店鮮食多,單店毛利率達到40%都不奇怪,但是國內有些喜歡打價格戰的小士多甚至只有10來個點的毛利。

很多便利店看起來沒生意,卻還能經營下去?反而越開越多

日本便利店的盈利能力非常強。

有人說位置決定生死,運營決定利潤。說白了,老闆怎麼做便利店生意也很重要,所以很多便利店老闆,還在不斷地鑽研業務。至於那些等客上門,怕苦怕累的人,賺不到錢也很正常。

便利店也不完全都是到店消費,收益也並不一定僅僅只是靠賣東西

一,外賣

現在不僅很多便利店加入了外賣平臺,而且本身也在大力推廣自己的外賣業務,這些交易根本不用到店。

二、返利

很多便利店看起來沒生意,卻還能經營下去?反而越開越多

便利店引進什麼東西是有講究的。

便利店一樣可以拿到廠家或者經銷商的陳列費、堆頭費等費用,便利店掌櫃統一把它們叫做返利吧!比如,某品牌水搞活動,訂三箱送一箱,便利店就可以多賺一箱水的錢。又如,某薯片說,你按照這樣陳列,我一個月給50元。

這個牌子給幾十塊,那個牌子給幾十塊,一個月下來額外收入不少喲!認識一位便利店老闆,光飲料和水的陳列費一個月下來差不多兩千塊。只要把店的生意做得越好,和供應商多交流,這些返利就越多。

三、便民服務

雖然大家經常說便民服務不賺錢,主要是為了吸引客人,有時候也可能賺到錢喲。

舉個簡單的例子,十五年前,到便利店繳話費的人其實蠻多,還有支付寶、Q幣、遊戲幣,不要小看一塊幾毛,之前有一些開在大工廠附近的便利店甚至靠充話費把房租搞出來。

每一個行業要鑽透肯定是可以賺錢的,但是賺錢的機會可不是白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