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力所能及的去做創新,結果會非常震驚

導讀:縱觀世界歷史,人類在不斷走向繁榮。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創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下一個40年,唯有持續價值創造和創新求變,才能擁有未來。

真正力所能及的去做創新,結果會非常震驚


創新集聚空間推動人類高速進步

我們之所以需要創新空間,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模式轉換導致的新需求。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源於一個企業,就是招商局集團。當時中國嘗試改革開放,招商局的工業園形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樣板和經驗之後,延展到深圳。有了深圳整個城市的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才有了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

40年過去了,我們看到了一個讓世界都為之震驚的中國。我們想推動下一個40年中國的持續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工業園和科技園,更要有創新集聚空間

回顧整個經濟發展歷程就會發現,人類歷史的高速的進步正是與幾個創新集聚的區域出現有著密切的關係。

17世紀

英國沿著倫敦大區,蒸汽機革命,形成了全球第一個創新集聚空間,大工業革命拉開帷幕。

到了18世紀

在法國巴黎大區,沿著重工業產生有了第二個全球創新空間的城市集聚,重工業開始推動全球工業化革命深度發展。

再到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前半葉

先是沿著德國柏林大區,然後沿著美國波士頓大區,全球第二個重工業集聚創新中心推動德國、美國經濟高速增長。

而到了20世紀中葉

沿著波士頓和硅谷地區,全球第三個創新集聚空間出現,也就有了美國新技術革命推動持續發展的過程。

回顧這三個階段,當經濟增長模式從一個模式轉向另一個模式時,就需要集聚地區的創新空間,而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園。我也希望第四個全球創新空間出現,有中國的推動作用

人類歷史因何繁榮?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兩件事非常重要:

1.企業的價值從哪裡來。

2.怎麼保持持續性。

能真正回答這兩件事時,才能明白企業要關注的最根本問題。我們實際上需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人類歷史為什麼會繁榮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寫的《大繁榮》給我很大啟發,這本書也是中國啟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這本書很明確的研究了一個話題,就是人類歷史的繁榮到底源於什麼?

在他的研究中,用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詞,叫草根創新和草根創業。草根創新和草根創業幫助人類歷史逐步走向繁榮。他研究了大量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基礎。他發現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能夠真正取得歷史繁榮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主創新廣泛出現的結果。

這讓我們理解到,無論一家企業、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支持它持續繁榮都需要一個東西,就是廣泛的自主創新

不管環境怎樣變化,有一件事情是根本的,那就是自主創新。我們也許需要借力,需要整合資源,需要走出去引進來,需要做各種多維的動作,但有一個動作是必須做的,就是你要踏踏實實地自主創新。

什麼才是真正的企業家?

我們從企業的邏輯上討論創新,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擁有企業家精神。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開篇寫了一段話,他說經濟學家幾乎都預測,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很難有超過15年的長週期。但是美國做到了,美國保持持續40年的經濟增長。

為什麼真實的情況超越了經濟學家的預測?德魯克研究發現,在美國出現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經濟,不是市場經濟。而企業家經濟的出現是現代經濟和社會史上最具有深遠意義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持續了40年的繁榮,也出現了這件令人鼓舞人心的事件,就是我們擁有了一個新人群——企業家群體。

真正的創新,尤其是本土的創新,一定要有冒險精神、發揮創造力。這是創新最重要的來源。中國文化有一個讓我緊張和最失望的地方就是不包容犯錯。只要錯一點點,就會被所有人評價批評,甚至攻擊。如果我們的文化是這樣的,就不可能有創新,創新最大的要求就是包容試錯。

無論硅谷地區、波士頓大區,還是倫敦大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接受多元文化,接受嘗試新東西,接受共同的智慧激盪,也接受出錯。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源於創新、創造和冒險,熊彼特在研究創新精神和發展經濟學時認為,創新一定要加一個新元素,就是有足夠意願和能力的企業家

我們真的要認真理解企業家。有一些情形令我緊張,比如會發現一些企業的領導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有可能是機會主義者,是個投資者,但不是真正意義的企業家。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我非常推崇這兩個定義。

薩伊:

企業家是將資源從生產力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生產力和產出較高的領域。

以前很多企業在低端製造中獲取那一點點效應。這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做的,真正的企業家一定要往高端高產出的領域推近。

德魯克:

企業家視變化為健康的標準。他們自己並不引發變化,但企業家總是尋找變化,對其做出反應,並將其視為機遇而加以利用。

這就叫企業家。作為企業家,你要能夠真正地發揮這些作用。

創新的 5 個內涵

去年9月,國家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倡和弘揚企業家精神。這是2000多年的中國商業歷史中的第一次。到底什麼叫企業家精神,對於中國本土企業來講,我們不能把企業家精神停留在一個概念當中,而是要落實到它真正的內涵。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本質上就是創新,創新應該涵蓋這五個方面的內容。

1、創新一定是實踐的創新

我們在談企業家精神時,那個創新必須落到實踐當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停留在技術或理論層面。我們一定要把它轉化為產品和產業,把它為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觸摸到的體驗和享受。

2、創新必須是一個基本的工作形態

創新必須是你工作中一個主要的工作方式。就像我自己一樣,在講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時,都必須知道這個課程內容和外部環境之間互動的關係是什麼。同樣,如果在新的環境背景下我們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它,我們是沒有辦法理解與時俱進這個概念的。

3、創新一定是行動與結果的關係

創新一定是行動與結果的關係,不是理念與思想的關係。很多企業,在內部把創新都定為文化理念,但在日常管理和工作習慣中依然沿用經驗。如果沿用經驗,而不用真正的行動去改變,這個創新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僅僅在理念上談變革,那只是一個理念的巨人。變革真正的改變是否定自己,你願意做嗎?這就是行動與結果的關係。

4、創新必須是專注與投入

創新需要持續的專注和投入。我對中國整體的創新持有很高的期待和信心,因為我們整個國家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進入全球國家總體研發投入的前五名,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看你創不創新,真的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投入。就像華為,它真的是做創新,原因是什麼?它銷售額的14%都投入了研發,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投入。

其實創新很簡單,就看你的專注和投入夠不夠。所以我對國家的創新有信心,反過來看企業,你的投入有多少?有些企業一直說我們在做創新,但說到具體的投入數字就不談了,這種不能談具體數字的都不叫創新。有真正的行動和投入才能談創新,否則都是空談

5、使命感與責任感

創新是需要有使命的,它要解決不是今天的問題,它要解決未來的問題,它不是解決你今天有沒有競爭力的問題,它是解決你未來有沒有競爭力的問題

。如果沒有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很難談創新。

從企業家精神本質上談創新,就需要知道這五個方面,你有這五個方面的努力,才能討論創新問題。

真正力所能及的去做創新

結果一定會非常震驚

中國經歷 40 年的發展,得到了一個明確的機遇,這源於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我們所奠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的出現,尤其是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出現,我們和全世界的企業幾乎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對我們的企業有什麼要求?就是你必須技術驅動,而不是規模、成本和人力驅動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能夠有機會源於四個槓桿:

1.用成本換得了市場機會;

2.用學習換得了成長機會;

3.用規模換得了成長速度;

4.用自己結合引進學習得到的本土創新,獲得了今天的機遇。

但接下來我們就不能再談這四樣東西,因為這已經變成了我們的基礎。我們就需要談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能否真正做技術驅動、創新驅動,我們的企業能否變成一個技術和知識型的企業。當你介紹你的企業時,應該談你的技術是什麼,你的知識是什麼,而不是規模或產品。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公司?原因就在於我們有了真正改變世界的能力,這個能力是我們開始對傳統行業的調整,對中國企業品牌的打造。具有這些能力時,我們需要知道兩件事:

1.中國消費者開始使用中國品牌,這件事很重要;

2.消費者願意和中國的企業共擔創新的應用。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最重要要做的就是持續的價值創造和持續的創新求變。你應該讓你的組織具有創新能力,這需要你必須做到四件事情:

1.有組織、有目的的放棄。放棄你的經驗,放棄你原有的核心能力;

2.正視「時間軸變短」;

3.既專注於解決問題,也專注於尋找機會;

4.激發每一個組織成員的企業家精神。

這是組織要做。那對於企業管理者,要做什麼?

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再學習。原有的經驗和習慣會成為個人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阻礙,而不是幫助。我們要不斷否定自己。

愛迪生說:如果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結果會使我們震驚。我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力所能及地去做創新,那結果一定非常震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