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看著像混社會的?

罐頭

德雲社還沒怎麼火時,演員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很規矩的,那時候去聽相聲,你會覺得這就是一幫手藝人,放在人群中沒什麼特別之處,這是我第一次去聽德雲社相聲的感覺。後來大學畢業離開北京多年,直到2014年帶家人去北京旅遊,又去聽了一回,當時第一眼真的感覺像黑-社-會啊。


我去的是天橋德雲社,從巷子口開始往裡走,路邊都是一排排的人,穿著都很社會,當時給我的感覺挺震撼,但是說話還是很客氣也很熱情的,有人幫忙指路,有人帶你核銷電子驗證碼,還有人帶到座位前,就是表面有點唬人。


相聲這個行業,確實江湖氣息較重,從業人員又大都幼而失學,過早的走上社會,在穿著打扮方面追求新潮和個性,都無可厚非。但是郭德綱一直說,相聲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點在郭麒麟身上體現的就特別明顯。


所以個人建議郭德綱的徒子徒孫們沒事多看書,提升個人修養和審美,這樣對個人發展才有益處。看看現在德雲社比較火的新生代,如郭麒麟、張雲雷、岳雲鵬、孟鶴堂等等,都是比較乖巧的形象,說明廣大觀眾更能夠接受和喜歡這一類形象。而很社會的燒餅一直火不起來,也從另一面反應了大眾的審美。


牙快笑掉了

為什麼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看著像混社會的?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混社會的。

他們是民間藝人、是民營劇團的成員,本來就是社會人。

看郭德綱,他幾乎沒有上過任何正規學校,七歲就開始學藝,拜民間的各種曲藝藝人為師。用他自己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七歲學藝,浪跡江湖數十載。水平一般,萬幸在相聲上對得起良心。”

看看他的履歷,就知道他是何等江湖、何等“社會”:

他於1973年1月18日出生,自一懂事起,就開始在江湖上飄,向各路江湖藝人學曲藝。

1979年,七歲,跟隨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習評書。同時向曲藝界廉春明老師學習曲藝知識。

1981年,九歲,正式開始學習相聲。三年後,跟盲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跟常寶豐等天津藝人學相聲。

1988年隨河北梆子老藝人小達子先生學唱梆子。

1989年隨老藝人劉炳文先生學唱評劇。

1999年拜民間藝人金文聲先生為師,學習民間各種曲藝知識。

2004年拜師侯耀文為師。

這一路走來,從未進過廟堂,只是在江湖上飄。

郭德綱本人如此,他的弟子也同樣如此。

像岳雲鵬,本來是飯店服務員,社會底層人士,也是很早就向郭德綱學習相聲。也算是江湖中人、社會上的人。

其他的,絕對多數都與岳雲鵬類似。

所以,說他們像混社會的,這話不確切,其實他們就是混社會的。

而他們的這種混法,才是真正的民間藝人的混法,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曲藝人的混法。

他們這種混法,過去叫做跑碼頭的。歷史上的戲班子,就是如此。中國最著名的戲曲大師李漁等,就是這麼跑碼頭、混社會的。

其實藝術自古就分兩種:一種登大雅之堂,一種在民間流傳。而登大雅之堂的藝術,之前也都是先混民間的、跑江湖的。

生活方式與演藝方式,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德雲社的這種混江湖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他們的藝術,使得他們真正地傳承了傳統曲藝、真正的傳承了傳統相聲。

大宋倒是希望,德雲社繼續這樣混社會一樣的混下去,而不要在有錢有名以後,就登上大雅之堂,從此脫離江湖、脫離百姓。

藝術的活力,一定在民間,一定在江湖。

藝術,應該在民間、在江湖生長,至於大雅之堂,偶爾去獻藝即可。


大宋心學課

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以年輕人居多,穿著打扮個性、時髦一點也很正常。當然不能和你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西裝筆挺、穩重大氣的老藝術家們相比!

何況德雲社是一個民間藝術團體,這些成員們本來就是江湖人,自然有些江湖習氣,沒有體制內的約束,也就沒有那麼拘謹!

而且劇場裡的相聲內容也沒有電視裡播的那麼高大上,而是更加接地氣、通俗一些。

表演形式也更活潑、放得開!觀眾們聽起來也覺得有趣、放鬆!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聽劇場相聲,聽德雲社的相聲!


相聲姐

明確我的觀點:這可能是提問著自己的感覺,或者是一面之詞!但我並認同,反而是德雲社真正讓相聲煥發青春!

首先,我們只從著裝看!從早起的幾位相聲大師,到現在的德雲社/青區社……都很好的繼承了相聲的優良傳統!

早期說相聲馬三立一代都是穿長袍大褂,後來馬季/姜昆等一代人開始穿西裝,現如今德雲社依然迴歸傳統,說相聲全是穿長袍大褂,至少我沒見過德雲社的相聲演員說相聲穿西服的!

其次,從表演形式看!相聲分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我們從各種渠道所看到德雲社的演出,符合以上的幾類才是相聲!但德雲社屬於商業演出,既然是商業演出,就要想辦法留住觀眾,所以才會有其他不同於相聲形式的表演,這些表演本質上已經不是相聲!有小品/情景劇/話劇,而這些形式的表演自然多樣化。



再次,從表演內容看!現如今是商業化時代,每個人都要養家餬口,完全傳統的相聲太高雅,大部分觀眾根本聽不懂,也不怎麼會去看!別談藝術,觀眾拿錢去就是尋個開心圖個樂子!雅俗共賞的東西正是觀眾所需要的,更何況也沒有越過底線。

最後,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價值,也必須遵循發展的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針對於相聲,眾口難調,你總關注德雲社肯定是喜歡他們的相聲,可能你很傳統,但慢慢總會改變!

感謝德雲社,讓相聲這門藝術越來越好!


壹壹侃天下

相聲這麼藝術是從市井民間誕生的,天然帶有江湖氣息。相聲從一開始就講究師承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門派四立的局面。建國之後國家成立各個藝術院團,儘管相聲的師承關係沒有中斷,但由於院團的管理江湖氣已經沒有先前那麼重。

前些天和一位相聲演員聊天,他自己現在已經基本不說相聲,除了師父和親近的幾個圈中人,他已經很少和其他相聲同行來往,原因就在於存在這些人身上的江湖氣。

江湖氣並非一種完全表現為貶義的習氣,尤其在當年還發揮出積極作用,而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需要建立一種新型文明關係的今天,它就越來越呈現出不足。

如果說藝術院團的相聲習氣尚且如此,民間社團的氣氛就更難把握。

就拿德雲社來說,跟裡面好幾個相聲演員聊過,總體感受是各有特色,他們當中有的從打扮到言行都比較先鋒,有的則客客氣氣謹小慎微。

比如有人就打了耳釘。這在老藝人看來是不被允許的,按照老藝人的說法,如果一個相聲演員在臺上穿戴了常規以外的東西,那些東西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他們邊聽相聲邊會琢磨,那是什麼東西啊,所以不利於觀眾欣賞作品。

但跟這些人聊起來他們會說,郭德綱對此沒有做太多限制,也不認為這有多麼得不可容忍大逆不道,新時代來了,有些新變化也是正常的。

新的民間團體裡有更多年輕人,在老一輩看來他們不拘一格,甚至是有些瞧不慣的,加上很多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相聲本身又具有相當明顯的市井之氣,因此從業的年輕演員自然也表現出一些社會習氣。

不是完全的壞事,不一定都需要文縐縐的。


鄭捕頭

那你得分清什麼是劇場相聲,什麼是電視相聲

弄懂了這個分類也就不足為奇了。

電視相聲

上個世紀8、90年代相聲這門傳統藝術走進了電視這種宣傳媒體。原本是撂地演出的行當,給人的感覺突然之間就高、大、上了起來。所以,著裝方面肯定正是,畢竟即將要面對的是億萬的觀眾,不容出半點差池。

隨之而來的也就誕生出了主流相聲演員一說。他們有固定的演出單位,有固定的觀眾、有固定的收入。可是,如果一項藝術沒有了活水的注入,指定走不遠。到了九十年代,相聲幾乎走到了消亡。更有的主流相聲演員抱怨,這行當沒法幹了,沒有觀眾怎麼演?

於是,轉行的轉行、抱怨的抱怨……

重回小劇場

1996年,北京相聲大會成立的時候沒少受同行的排擠。郭德綱也感受到了來自同行之間的壓力。畢竟,重拾小劇場對一些人來說不是願意承認的事情。

既然小劇場演出,受眾小,自然也就隨意了許多。所以,在穿著、服飾上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

在傢什麼樣,基本上在劇場也就什麼樣。

抽個煙、燙個頭、染個發這樣好的接地氣,也有人看不慣?真是閒的!

小劇場幹不下去的時候沒認出來幫一把

小劇場火了,就有人出來說三道四,這雙重的行為準則可不是這樣來的!


蜜桔娛樂

敢這麼說德雲社團?小心李鶴彪打你的

無意中翻到了這個題目,我就進來湊湊熱鬧。首先相聲不是廟堂文化,京劇崑曲這些藝術形式你看到的也只是他們光鮮的臺前,幕後的師承關係和等級制度是你不瞭解的,如果你詳細的去了解的話跟黑社會也差不多。

你說姜昆這些有大師範兒,溫文爾雅

那是因為他們被圈養起來了,國家給的頭銜給開著工資,他們就沒必要把牙露出來。當郭德綱剛火的時候你就沒有看到姜昆這些儒士的兇相嗎?相聲靠著德雲社又火起來了,但是這些大師一直在打壓郭德綱,這到底誰真流氓?

郭德綱一路坎坷走來,勢必嫉惡如仇。

這句話是郭德綱師父侯耀文先生說的,而郭德綱總說,他日若與二傾田,安能佩六國相印。這充分說明不是郭德綱不想跟相聲圈的好好相處,而是大師們真的容不下他。如果郭德綱不放出狼性的話早就被主流團體打死了。梁山都是被逼上去的。

可能郭德綱以前說話帶刺太扎人,網友不理解那是因為大家不是郭德綱,要換作是你的話可能比郭德剛說的還過分。

你說德雲社的演員看著像流氓,我說像就像吧,總比那些看著不像流氓而卻真是流氓的好吧?


曠野中的吶喊

一看這問題還挺扎眼。俗話說幹什麼吆喝什麼,做什麼像什麼。這麼說吧,穿西服說不了相聲。可這樣一來豈不是否定了很多不老的前輩嗎?可事實上這些不老的前輩不是在說相聲,而是在表演新段子。至於看著像不像混社會的,這是個人審美和欣賞的習慣。也不能說對不對,合不合適。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比在高鐵列車上是吃泡麵還是喝咖啡,兩者味道都是很刺激的。但你不能說喝咖啡就是上流就高雅,吃泡麵的就是混社會就低俗。有些事法無禁止,還是依傳承慣例為好,不會跑偏。有些事多看幾次就習慣了。你想想,說相聲的三大件:手絹、扇子、醒木,要是穿西服能耍嗎?至於表現形勢像什麼也都是隨著內容千變萬化,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穿上西服能演嗎?這麼一說,怎麼樣,是不是感覺著穿西裝一本正經的說相聲,就好像猴子穿衣服裝人一樣,彆扭。





二萌子348

郭德綱在《歡樂喜劇人》做主持時,常說一句話:勿以失敗論英雄。我這裡改一下:勿以裝扮評好壞。題主所說德雲社相聲演員在打扮上放蕩不羈,不像一些相聲名家那樣穩重大氣,究其原因,聽我慢慢分析。


我們稍微留意下就會發現,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年輕人呢,就活力四射,不拘一格,穿衣風格之類的就會追求潮流,思想前衛。比如張雲雷的戴耳釘啊,你能說他就是黑社會,就是壞的人嗎?不能吧?我覺得這只是他的一種風格,並不能代表人家就是混社會之流的。

同時也說明了郭德綱的包容,兼容幷蓄。德雲社要想走得遠,就要有不同風格、不同種類的人,這樣才能吸引不同的觀眾。如果都是一樣的,那也就沒什麼意思了,會慢慢讓觀眾失去興趣,沒有衣食父母的支持還怎麼發展下去,早晚得關門。



正如開頭所說:勿以裝扮評好壞。放蕩不羈的人未必是壞人,而儀表堂堂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

以上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支持還請轉發關注,給個贊!!


悅視左右

用郭老師的話說,德雲社是一個普通的民間相聲團體,承蒙各位抬愛才走到今天。至於你說的德雲社演員都像混社會的,只能說人家是真性情。



德雲社的演員也能大段背貫口背定場詩唱戲,也能給你弄文縐縐的節目,只是他們記得,自己是一個相聲演員,是搞喜劇的,不應該高高在上。

而那些主流相聲演員也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有一個詞叫道貌岸然,都知道。德雲社的相聲好,主流的做派高高在上,這就是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