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小時候的性格,是如何被慈禧太后扭曲的?

1875年1月12日,紫禁城異常寒冷淒涼,19歲的同治帝在養心殿東暖閣因病去世。慈禧太后強忍喪子之痛,和慈安太后一道在西暖閣召集王公大臣,研究皇位繼承人問題。

經商議,醇親王奕譞4歲的兒子載湉入宮稱帝,即清軍入關後第九位皇帝的光緒帝。

對於如何教育好光緒帝,慈禧煞費苦心。她首先切斷了光緒與親生父母的日常聯繫,並下旨“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準其服役”。

光緒帝小時候的性格,是如何被慈禧太后扭曲的?

慈禧和光緒畫像。

此後,年幼的載湉在宮廷毫無親情可言的畸形環境下成長。

6歲那年,在慈禧安排下,光緒帝開始受教於翁同龢。光緒帝是一個好學生。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他“讀甚奮發”,“讀極佳,膳前竟無片刻之停”。不僅如此,小光緒對這位師傅有很深的感情。沒有父母,沒有同學,師傅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1877年,翁同龢回常熟修墓,光緒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無心向學,沉默寡言。等師傅歸來,他滿含深情地說:“吾思汝久矣!”然後一遍遍地大聲讀書。連太監也感嘆地說:“久不聞此聲也。”

光緒帝小時候的性格,是如何被慈禧太后扭曲的?

慈禧照片。

翁同龢也下定決心,盡最大努力把光緒帝培育成“聖帝賢王”,要他仿效堯舜,勤政愛民,“於列聖遺訓,古今治亂反覆陳說”。同時,翁以民間疾苦、外交之事誡勉皇帝。

有一天,光緒指著書裡的“財”字對師傅說:“吾不愛此,吾喜儉字”。翁同龢大為感動,在日記裡說:“此真天下之福矣”。

儘管長於深宮,光緒帝卻非常關注外面的世界,能處處知道“愛民”。這在他的詩作裡有明顯體現,諸如:“畿輔民食盡,菜色多辛苦,遙憐春舍裡,應有不眠人。”“荷鍤攜鋤當日午,小民困苦有誰嘗。”

光緒帝小時候的性格,是如何被慈禧太后扭曲的?

翁同龢照片。

慈禧當然關注光緒帝的學業,但是,她更關心如何將他培育成一個孝順自己、順從自己的皇帝。為此,“(慈禧)特地再三教人去傳翁同龢,要他格外側重孝的教育,除掉把啟蒙時所讀的‘二十四孝’不斷地講解之外,《孝經》那部書,也是最注意的。”“他應該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掉這個母親之外,便沒有旁的母親了”。

與此同時,慈禧對光緒少有暖意,處處嚴厲要求,動輒訓斥罰跪。“(光緒)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

光緒帝小時候的性格,是如何被慈禧太后扭曲的?

光緒畫像。

光緒一度被慈禧訓斥得“抑鬱”、“精神殊遜”。慈禧的霸道、控制,給年幼的光緒的心靈和性格造成極壞的影響。須知,孩子都需要愛,需要親近,需要鼓勵。

翁同龢的日記裡,記載了大量有關光緒脾氣秉性的事實。那個文弱、清秀、雅緻的皇帝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暴躁、驕縱、偏執。1883年上半年,12歲的光緒發了六次脾氣,其中一次“拍表上玻璃”,被碎片扎得“手盡血也”。一段時間後又與“中官鬧氣”,並把太監的臉打破了。

看到光緒帝動不動就摔東西、打人,翁同龢在日記中擔憂地寫道:“聖性如此,令人恐懼”。

應該說,光緒帝負面性格的形成,慈禧負主要責任。

(“小歷史”作者趙立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