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的學習周易?

用戶5547794900

在回答此問題之前,必須瞭解周易的具體作用。

首先周易是一本卜筮書

因此在這層意義上就是系統學習卜筮的內容,這主要包括《繫辭傳》中大衍筮法的操作: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這段話具體是說,把五十根蓍草取出一根放置不動,然後把四十九根蓍草兩手任意分開,從右手拿出一根夾在左手無名指和中指之間。接著四根一組數左右手的蓍草,把每堆數到最後不足四個(包括四個)的左右兩堆以及夾在手中的蓍草拿出來放置不動。


重新把這四個四個一組的左右手蓍草合起來重複第一步的操作。第二部結束,再重複第一部的操作。這樣經過三次變化後,左右兩堆蓍草最後剩下的一定是六堆,或七堆,或八堆,或九堆,記錄堆數即是六爻中的一爻。這樣重複操作形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共計需要十八變。卦出來後,根據卦爻找到對應六十四卦對照卦爻辭,即可明白此卦何意。

其次,周易是一本哲學書

其中主要哲學思想在孔子所作《十翼》當中,因此哲學思想的獲得在於反覆誦讀《十翼》作品,特別是《繫辭傳》,《序卦傳》,《說卦傳》,這對於《周易》哲學思想的展開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時,在作為卜筮之書的操作方法後,翻看卦爻辭後,會有《大象傳》,《小象傳》這些文辭對於道德性命,天地四時規律的闡釋對具有十分深遠的哲學意義。

最後推薦一本俞琰的《讀易舉要》,裡面詳細的說了學習周易的方法,比我厲害很多倍。目前手裡有的是上海古籍出的四庫易學叢刊的系列書籍,屬於影印本,沒有句讀,適合有古文功底的人。


不過目前還沒有相對應的白話文版本,有點可惜了一本好書。


安意如

大部分在網上問這個問題的網友,是想通過自學的方法來學習《周易》。那麼一定會有下面的幾個疑惑,甚至是不解的問題。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態,我以我學習周易的一些經過和經驗,來探討下怎麼學習《周易》:

問:自學易經能成功嗎?

答:能成功。我學易經到現在沒拜過師,沒上過各位大師的培訓班,沒看過什麼獨門秘籍。一共用了6年時間,現在自佔,也收費解卦,費用不低(暫時一卦500元),客人不少。雖然談不上大成就,但勉強可以說由入門到登堂了

問:自學易經會不會很辛苦?

答:要看你自己怎麼定義辛苦。有些人覺得辛苦,有些人樂在其中。想不花時間和精力就能學會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痴人說夢,何況是以深奧而著稱的《易經》?我學易經從聽曾仕強、傅佩榮兩位老師的講課音頻入手的,有段時間從家開車到公司來回三個小時,路上就聽講課的音頻,覺得非常高興,可以兩件事同時做,聽音頻有個缺點,這點我覺得對所有的學習都有影響:學習的效率是很低的,需要反覆的聽和記憶。“韋編三絕”的故事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

《送東陽馬生序》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問:自學易經會不會走彎路?

答:走彎路是肯定的,也是自學成功所必須經歷的階段。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前師不忘,後事之師”,學易經要做好失敗的準備。怎麼檢驗失敗和成功?我個人以為可以用占驗來檢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偶然神準--越學越不準--逐漸又準這樣的階段,占卜這個,往往是決疑的,只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麼準,要麼不準,很少有中間狀態。很多人學易經,有這樣的感受,給人占卜或者給自己占卜,一開始學好像很準,自己信口開河,沒有任何理論支撐胡說幾句就也很對,就有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天賦異稟,很是塊料;然後漸漸的接觸的理論多了,讀的書也多了,這時候反而前瞻後顧,各種理論都想套用,卻變得似是而非,準確率直線下降,這時候開始懷疑,信心遭受巨大的打擊,有些人就止步於此,甚至開始懷疑《易經》本身的問題,而且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打個比方。初學易經占卜的人,好比一汪小水池,水很淺但很清澈,問他個問題,就像丟塊石子進去,咚的一聲過後水波就開始漣漪了,然後就能反映出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清楚,但是這個水池有個問題,扔石子可以,扔塊大石頭問個人命關天的事情,它就咚不起來了,直接匡的一聲把水池就砸破了。這就叫器量不夠,擔不了大事。進一步學了很多理論的人,開始用鐵鍬去挖這個池子,挖得深一點,寬一點,當然這時候水就清不了了,反而變渾濁,一團混亂,一池塘混水,自己亂,回答別人更亂。這個情況要到了什麼時候才能好轉?我的看法是:

  • 如果一個人還是不停看書,不總結,不反思,就類似於不停的挖池子,是好不了的;
  • 如果一個人經過總結、反思獲得了自己的“道”、“方法論”,那麼就能沉澱自身,慢慢的讓水塘恢復澄清;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淨經》

需要好好體悟。

問:自學易經會不會遭遇災禍?

答:這也是學習易經的人常常會擔心的一個問題。怕遭報應,怕擔因果。學得不好的尤其喜歡用“五弊三缺”來掩飾自己不懂,或者乾脆就恐嚇新人這東西不能學的,也不能給人佔,會遭遇種種奇禍。對這種我只能說我們祖宗伏羲、文王、孔子這些大德真的是那麼仇恨自己的子孫後代,特地給大家留一部讀了就要惹禍上身的書嗎?佔了就要斷胳膊缺腿?不明事理,一味用“五弊三缺”來掩蓋自己不願意深入鑽研,以此作為擋箭牌的做法,是與易經的道理背道而馳的。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繫辭傳》

孔子已經在繫辭傳裡面點明瞭《易經》的本質,就是聖人設置卦和象,再繫上卦辭和爻辭,就是為了明白吉和兇的道理,知道事物發展是由於陰陽二氣剛柔相推而來。你不去看卦,不去研究卦象,不去學習卦辭爻辭,你怎麼去明白事物的吉凶?怎麼去指導生活?怎麼去追求萬事萬物的本來?坐在家裡空想,是絕不會成功的!回到問題,自學易經會不會遭遇災禍?我的觀點是一致的,就是看你怎麼學,怎麼用。《易經》是錘子,三歲小孩輪大錘,危險不危險?當然危險,而且可能受傷;壯年大漢輪大錘,危險嗎?相對就安全了,只要你不失心瘋拿錘子輪人輪自己,就不大可能受傷。學易經給人占卜也一樣,你不會反而瞎bb,容易被人打/被老天懲罰,等你會了,你就不會瞎bb了,相對被人打/被老天懲罰的幾率就降低了。有人說我還沒學會怎麼辦?沒學會可以先拿自己做實驗,這叫自佔。或者占身邊事兒,佔了自己研究對照結果。慢慢靠譜了,再去幫助別人。

問:自學易經要不要讀經傳?

答:要讀。要認真的讀,學易經學占卜有各自的技巧,俗稱殺豬殺屁股,各有個的道。但有一樣東西是改變不了的,就是卦名、卦象,但僅僅給你卦名和卦象,大部分是看不懂的。這時候就需要經傳來幫忙,幫助自己消化理解和吸收。經傳的力量在於這是由聖人周公、孔子撰寫的,是公認的經典中的經典,我們學知識,經典就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根基不牢,就等於你的易學大廈是空架子,掌握再多的占卜技巧,那也就僅僅是個工匠。經傳區別於其他書籍的力量在於這是掌握道,建立自己理論體系的基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東西要能抓主線,抓主要矛盾,而不要陷於片面的追求細枝末節之中。王充在《論衡》中提到過以下的觀點: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

商鞅三次勸說秦孝公採納自己的主張,前二次建議秦孝公不聽,最後一次建議被採納了:前二次,是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最後一次,是成就“霸業”的理論。拿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去勸導只想稱霸的君主,理論雖然精闢,肯定被拒絕;如果換成“霸業”理論,即使粗疏,也會被接受。為什麼呢?因為理論雖精闢,碰上秦孝公不喜歡;而理論雖粗疏,卻遇到秦孝公想實施。所以,不在於勸說者說得多麼好,而在於被勸說者能喜歡。學易經也是一樣,看各自的器量,有些人就喜歡方術,不願意研究道理,有些人就喜歡談玄論道,而不願意掌握實際技巧,這都是由於自身的喜好不同,器量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學周易,讀懂周易:

  • 離不開“象、數、理”三個字;
  • 易簡、變易、不易存心中;
  • 以卦名、卦辭、爻辭為根本;
  • 以彖傳、序卦、雜卦、大小象為工具;
  • 以文言、繫辭為哲學歸納(不喜歡儒家的可以不看);
  • 兼容幷包,吸收古往今來易學各家的精華;
  • 旁敲側擊,《易》《道》《黃帝》同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做到了以上的大概之後,

  • 觀象玩佔,用占卜來指導周易的學習;
  • 獨闢蹊徑,開創自己的周易之道;

學周易時:

  • 堅持由卦理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直接去學六爻、梅花等占卜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卦理就是基礎,沒有基礎,占卜也只會淪為江湖術士的水平;
  • 務必將卦辭、爻辭每一句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此卦由何卦變來,從幾爻卦變而成,如何是錯、綜、復、雜,爻與爻上下如何呼應,要做到有“數”;
  • 務必掌握好序卦傳,不重視序卦傳,很多卦理是學不通的;
  • 掌握五行、干支的知識,有條件學一些古代天文學知識,將五行、干支和周易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些卦辭、爻辭;

學周易是,忌諱:

  • 重術不重道。以學會占卜技巧為喜,以無知無畏而榮,這種學習,最後害人害己。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的是道理,而不是掌握一些皮毛技巧,大猩猩也會使用技巧,但大猩猩是人嗎?
  • 心態狹隘,抱殘守缺。學周易要兼容幷包,多方參考,切不可讀了一本書就死盯著一本書,學了一樣方法道理就認為其他的都不正確,要知道方法和道理都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才成立的,沒有百試百中,萬試萬靈的方法和道理;
  • 千萬不要直接從王弼、朱熹的著作開始讀。周易的發展歷經上古、中古、下古這三個世代,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學習周易不是要崇古,但是學習周易不可以不從源頭學起,王弼朱熹去文王孔子太遠,很多見解和思路已經多有發揮,甚至遠離本義,學習時如果先入為主,把王弼朱熹的見解奉為正朔,就離題萬里了。

寫了半天,僅以我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談者無語

如何學習周易?

需要什麼基礎知識,那本書寫的最好,最值得買?

一、入門知識

學習周易開始不須要太多的基礎知識,只要知道八卦:乾、坤、離、坎、兌、震、巽、艮八卦就可以,而後慢慢的將六十四卦記住。

這個須用時間很短,筆者當時從北京到密雲勘察風水,路上無事,在京承高速一來一去的記憶下來六十四卦。

跟大家分享一個記憶技巧,就是按照“卦宮”記憶,乾為天為開始,然後從初爻往上一爻爻的變化,按照一~二~三~四~五~四~三順序變化記憶。

如:乾為天

乾為天

───乾

───  

───  

───乾

───  

─── 

一則初爻動,變成:

天風姤

───乾

───  

───  

───巽

───  

─ ─ 

二則[繼續]二爻動,變成:

天山遁

───乾金

───  

───  

───艮土

─ ─  

─ ─

......

按照上面的循序記憶,乾宮八卦: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二、基礎知識

將八卦及六十四卦名稱記憶熟練,這些算入門,而後要將六十四卦爻辭記憶熟練,這個過程若是用心大致週期是一年左右,若是能夠持續,2年左右可以完成。

關於記憶爻辭筆者要說幾件事:

1、經常見一些大師“灰灰洋洋”的破解周易,連基本的爻辭都沒看熟,就好比讀書時,基本的算術公式、公理沒有記住,然後去做題,結果會如何?

2、有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筆者的觀點,認為這個方法笨重,會搞更“靈巧的方法”,周易基本就理象兩大方面,象方面古人沒有超過來知德先生的,近代沒有人能超過尚秉和先生,來知德先生沒有留下佔例,尚秉和先生留這麼多少這麼多年,我沒有親歷水平多高的人。

3、爻辭記憶技巧

關於爻辭記憶,別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不利理解,且記後面忘前面,非常難啃下來。

記憶爻辭技巧就是“勤佔”,每天佔一卦,將事對照爻辭,你會發現周易占斷巧妙,很快會記憶住。

下面將練卦技巧分享給大家。

三、練卦記巧

1、找張白紙,疊成八+六個兩組紙片



2、第一組,八個紙片上分別寫上:乾、坤、離、坎、兌、震、巽、艮八卦,第二組六個紙片,分別協商1、2、3、4、5、6數字。

3、想著要預測的事,寫在白紙上。

將第一組紙片團成球狀,放在手裡,搖晃後,取出一片,記住作為“上卦”

離卦



將取出紙團放回,放在手裡搖,取出一片,記住作為“下卦”

乾卦



組成 大有卦

將第二組紙片團成紙球,放手裡,搖晃取出一片,記住數字,作為“爻”



九四“匪其彭,無咎”

解釋:不是自己的功勞,明亮是陽光照耀,不居功自傲,是沒有什麼過錯的。

按照上面的方法和步驟,記憶熟練了八卦、六十四卦、爻辭等內容,在熟讀一些古籍,則慢慢的周易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四、推薦書籍如下

1、周易本義

2、周易折中

3、周易集解

4、高島易斷

5、周易正義

凡事“有驗則真,無驗則偽”,通過古今案例不斷驗證中國古老文化之神秘之處,愈鑽研愈深感折服,願與廣大熱愛周易、民俗、風水文化的朋友一起,承傳古聖賢文化遺產,發揚中國古文明,務實求真,共享和諧。服務大眾之餘不吝與有緣人分享和探討周易風水文化,供新老朋友閒暇之餘一哂。敬請各位前輩,高人不吝賜教。


一緣民俗


(“四位一體解易法”指每一個卦辭的解釋都要符合四項原則,是楊吉德在易學史上的首創,望專家學者斧正。)

2012年在國際易學聯合會學術研討會上筆者首次提出解釋《周易》的四項原則:一是符合文王寫《周易》的時代背景;二是符合筮卦卦象的一貫性規則;三是符合造字法原則;四是要體現出周文王積極的創業思想。每個卦辭(即卦名)必須做到四位一體方可。如果你學習的易學著作不符合這四項原則,就要質疑其正確性了。

本文先講第一項原則:《周易》產生的時代背景。這裡面有三重含義:一、商周之間的長消形勢;二、文王的處境;三、《周易》寫作的動機。

自從成湯滅夏立商,商王朝統治了近六百年,因文明富庶而萬民悅服。但自商紂王繼位以後,其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荒淫無道,視天下百姓為草芥,民眾怨聲載道,殷商漸露衰敗之象。名不見經傳的周國坐擁西域,日益強大,引起商王警覺。這年,前來商都朝歌參加朝會的周文王姬昌(時稱西伯侯)酒後失言,預測商王朝運數,被商紂王猜疑,遭軟禁於羑里(現在的湯陰縣)。這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周文王作為周國國君,被囚禁起來,成了商紂王控制周國的一張王牌,無疑對周國是一個致命打擊。在興周滅商鬥爭的關鍵時刻,周國革命何去何從,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政治路線。作為周國的最高統治者,所有的大政方針都有他來制定,所以,離開了文王,周國群龍無首,進退無措。制定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方針政策送回國內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這樣說就有問題了,在商朝末期,有這麼先進的政治水平嗎?還真有。你想,周朝八百年國運,前無古例,後無來者,如果沒有全面的政治路線為指導,有可能實現嗎?西周這麼完善的政治體制,是武王、周公能憑空想象出來的嗎?

另一個問題是,周文王如果寫興周滅商的政令,難道不會被商紂王發現嗎?這就涉及到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原則,不光商紂王發現不了,就是在其後的三千年都沒有人能破解。(今後會陸續探討這些問題。)

文王在《周易》中制定了哪些路線、方針政策呢?就是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周國存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去解決;如何一步步強大國力;如何推動商王朝加速滅亡;應當採用哪些不同的戰爭戰略;我們要建立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如何保證國家穩定發展;如何發展教育事業;如何才能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如何保證政權的穩固;怎樣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怎樣發展國家的基礎建設;怎樣提高全民素質。這些都是文王在六十四卦中談到的,如果你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是不知道這些字的真實內涵的。

學習商周時期的歷史,知道文王寫《周易》的思想動機,是理解《周易》的前提,也是學習周易四步法的第一步。

而從宋代的朱熹一直到現在的許多學者,認為卦爻辭就是卜筮之辭,是占筮的記錄。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時代的高度看問題,一個神神叨叨成天擺弄蓍草的老者,能率領周國臣民“三分天下有其二”嗎?“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最簡單的道理,戰略家和道學家、陰陽先生涇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認為《周易》是講天人之學,是研究宇宙之學的,這樣就把《周易》和《易傳》弄混了。其實哲學家或是為統治集團服務,或是遊走於廣闊的宇宙和靈魂深處,古今中外從來就沒有一個創業之君是哲學家。凡讀過幾遍《周易》的,誰也不願承認自己不懂,而寧肯把周文王這個作者或者把文王思想否定掉,這樣《周易》就變成自己手裡的泥巴,想捏個什麼樣就能捏成什麼樣了。


楊吉德

理性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方法,學習《易經》也必經要本著理性與客觀的精神,它只不過是上古的文字作品,也是人類理智的產品,不可能是什麼神聖之作,更不可能與外星人有什麼關係。研究《周易》同樣也是在研究人類人文現象,不可過分迷信。

若要了能《周易》真相,傳統易學的那些書籍幾乎沒有可讀的,近代學者中李鏡池、高亨的作品可以參考,因為他們的著作不會教你迷信。迷信是科學的天敵。


國學新邏輯

如何學習《周易》,這真是一個問題。現根據本人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學《周易》,必須要搞清楚何謂周易。周易是古人在早期發明的宇宙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進行演繹,以解釋宇宙世界及萬事萬物,最終將演繹成果彙編成《周易》。

在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一書面世前,全面註解《周易》的書,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離開卦圖,純粹用文字去註釋《周易》,稱為所謂“義理派”。如三國時期王弼的《周易注》,今人郭彧的《周易》,即屬此類。另一類是專門利用六爻術、陰陽五行原理來解釋《周易》,此類書可謂多餘牛毛。這一派被稱為象數派。

既然《周易》是一個模型的演繹成果,可想而知,上述兩種解釋方法都不知何為周易而企圖解釋《周易》,當然是不得要領的。這就好比沒有見過一個人,不論你用多麼精彩的語言去描述這個人,總是難以領會這個人的面貌,頂多只知道這個人有身軀,有四肢,有眼嘴鼻而已。這也是那些解釋周易的書,總是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的原因所在。

所以,要學習《周易》,首先要有一個周易模型。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一書當中就附有這個模型,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復原的周易模型!

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去製造一個周易模型,這就涉及後面的問題了。

第二,學習《周易》,切忌用一種空洞無物的語言去釋讀。《周易》既然是關於周易模型及其演繹成果的書,那麼,它的論述都是實指的,所以,用虛幻的語言去釋讀《周易》,必然無法搞清楚何謂周易。此前所有註釋《周易》的書,人們讀過之後,最終什麼印象都留不下,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書沒有搞清楚何謂周易,故只能用一種空洞的語言去進行解讀,結果當然離題十萬八千里。

說《周易》的語言是實指的,當然是有根據的。舉例。

例1。《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句,其實就是交待,古人在一個圓圖中畫出一根貫穿圓圖的水平線用來表象道,此道把圓形一分為二,謂之陰陽。

例2。《繫辭》“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句,是在交待古人是如何建立周易模型的。這句話分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崇效天,卑法地”。即用一個卦圖居於上位來做天的模型,用另一個卦圖居於下位做地的模型。

古人推演出兩個卦圖,用腳指頭都可以想到,古人是分別用來模擬天和地。

第二個層次:“天地設位”。是指把兩個卦圖疊合,然後把地盤放大,再在中心安裝上軸承,把天盤和地盤連結成一個模型。

第三個層次:“易行乎其中矣”。完成上述工作之後,推動天盤(古人把天盤稱為“易”,是因為利用它可以很容易將複雜的道理講清楚),天盤就可以旋轉了(天盤為圓形,其行即旋轉)。

天盤旋轉就可以模擬天體運行(現在的人都知道,實際上是地球在旋轉,但古人不知道),這樣,天盤八卦就可以與地盤八卦組合成複雜的卦象,這些卦象具有強大的表象功能,可以抽象概念與演繹文字。

倒3。睽卦初爻《爻辭》“見惡人”句。這是說初爻的爻象抽象出“見”“惡”“人”的概念並演繹出相應的文字。

上述的例子就是實實在在的解釋,而且是在“象”的基礎上來解釋的,因此不是模梭兩可的。

第三,在學習時要注意,《周易》不是一個人寫成的,它成書於不同時期,由不同的人寫成,歷時很長,因此,它對一個問題的論述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零散狀的。例如,它對兩個卦圖的論述主要見於《說卦傳》,而到了建立模型,卻又轉到了《繫辭》。過去人們只是一味陷於文字之中,而不能融匯貫通,終致首尾不顧,不得要領。

第四,須知《周易》成書於文明初肇,其用詞艱澀,而且十分簡潔,需要你具備非常豐富的知識,才能達到融匯貫通。例如,《繫辭》“退藏於密”句,潦潦四字,卻蘊歸藏演繹原理。查諸文獻,惟今人愛新覺羅.固山額真(趙向陽)的《占筮技術》一書提到了爻的歸藏和三畫卦的歸藏。如果你不讀過此書,就算偏僥倖復原了周易模型,也不能利用它歸納出歸藏演繹原理。

又例如,周易的主要應用功能可歸結為依象演辭、占卜(用到曆法)、觀象制器。這就需要你掌握過硬的語言文字能力,懂占卜,知曆法,會星象,熟歷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五,學習《周易》,需要動手。許多人在讀書時,僅僅是限於讀(實際等於瀏覽),而從來不動手。讀《周易》一書,不動手是不可能有收效的。太愚最初明道,得益於動手。當初,從《周易》論述到的數為1~10數,而邵雍之圖只有1~8數的矛盾中,我即知邵氏之圖為錯。為得到正確的卦圖,我把地盤八卦畫於紙上,再把圖之外的紙裁掉,然後企圖通過摺疊卦圖找到其中的奧秘。在摺疊時,突然,一道光閃過我的頭腦:這個圖當中把四陽卦和四陰卦分開的那道線不就是道嗎!然後,一步步地復原了周易模型,整個過程都要動手。

《周易》成書於古文字草創時期,它演繹的成果反映了古人如何利用周易來發明文字。在學習時,當然要動手寫很多很多的古文字,否則,你就領會不了周易如何去表象、抽象!


太愚

學習周易的目的不同,系統學習周易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種目的是抱著起卦相命去的,第二種目的是純粹的想了解學習周易。

兩種學習方法都簡練說說。


第一種目的的學習方法。

外面有很多所謂易學大師都在開班收徒。

他們一般的慣用套路是把周易裡一些玄妙的地方提煉幾個點找出一套解說理論吸引你,當然那些看似合理完美的解說理論不是他們自己發明的,別人早就總結出來了。

花點小錢,跟著學學,畢竟他們總結出的東西也是花了心思的,可以讓你少走彎路。建議別上頭別入迷。學完自己能領會多少就是多少,用在行動裡做個參照,切莫拿出去招搖撞騙。

第二種目的的學習方法。

先買一本中華書局中華經典藏書系列的周易(下圖),從前言開始逐字逐句的過一遍。接下來把六十四卦的核心點梳理在本子上。如果還有閒暇和心思就背一背卦辭,六十四卦的卦辭沒多少,一天背一卦兩個來月也就背完了。

下一步去愛奇藝下載曾仕強先生講的講的《易經的智慧》,總共98集,目前活著的人裡面沒有誰能把周易講的想曾仕強先生那樣深入淺出。98集一集別拉的先看完,拿出你追劇的熱情來。看第二遍時同樣要做筆記,梳理重點。

就這兩步走完你已經入門了,根據個人悟性差異有些人走完這兩步估計要比那些所謂易學大師對周易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最後還想深入學習周易的路徑你就不用問別人了。


一粒思想

既然涉及到了系統的學習,那麼我也不得不說,周易確實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此龐大,從何下手,真的是問題?

有人研究理論,於是這就成了哲學!可是我們不得不說,周易,它真正的價值在於實用性!如果它的存在只是一門學問,那麼從古至今,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的人趨之若鶩?中華民族的,一向是很現實的民族!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處,沒有足夠的動力,絕對不會有這麼多的人經歷這麼長的歲月,依舊前仆後繼!所以,周易的價值在於它的使用性,你說用它來預測也好,它真的很準!準到我自己有時候,都覺得是有如神助!也確實是有神助。只是這個神和一般人所理解的神仙,神靈,未必是一個意思。也有人用周易來研究文化,於是他就會發現,周易是講陰陽的,文化也是由陰陽而生的。所謂,一生二,二生三。所以所謂文化就是一文而化無窮,這個化指的是生化和消化,生化,如同桃樹上雌花長出的果子,消化,就是雄花化泥。你看,又回到了陰陽的問題。所以周易的系統標準而言,它更像一本百科大全書!只要你願意,你就能從當中找到你所需要的。

學習周易,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有了目標,就會有足夠的動機,足夠的熱情,才能夠讓你在這條枯燥的道路上,堅持,不停息,不放棄!我當年學周易,起先並沒有想過要學這個,是我要學另外一種東西,而師父,卻跟我說,我至少要學會三種以上的預測方法,他才會教我!我從最簡單的測字開始學習,然後梅花,六爻,奇門,八字,相術。已經遠遠超過當年師父對我的要求。這是因為當你學著學著,你就會發現它很有意思,於是就開始孜孜不倦的追求!

所以學習的動機很重要,一定要先樹立一個目標!不然,真心很難堅持!就算你將這些書全部買回來,也會束之高閣!全部落灰!也許在你學著學著的時候,你的目標會有改變,緊接著你可以修正你的計劃,這並不影響你的學習,反而是大有益處的!你會覺得越學越有興趣,興趣會是你堅持在這條路走下去的最大動機,也是最好的老師!

當年我以測字入門,因為這個要求最簡單,不需要什麼易經的基礎,靈動感非常強!然後在學的是梅花,這個就需要有一點基礎,但依舊非常靈性!可是我又覺得不夠用了,或者說,雖然預測的準確率已經非常高了,但是自己依舊覺得不圓滿!就慢慢的反回來,從最基礎系統最強大的八字入手。這個是唯一讓我覺得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甚至背誦的。學奇門都沒覺得這麼難。可是八字的體系是最完整的。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要在這上面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沒有原因的,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喜歡!

當然,一路走過來,因為學習也有很多的花費!去外地拜訪老師,參加1些課程,還有買了很多很多的書!不過說老實話,你所有的付出,其實都是有回報的。至少這些錢我早就已經加了很多倍賺回來了。這是學習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老實說,我工作還不錯,收入也挺穩定的。沒有這方面的經濟壓力!縱然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付出就是有回報,你私下的每一分努力都會有加倍的回報,在公眾被表現出來。

當然學習的過程是辛苦的!至少,別的女性在逛街的時候,我在學習,別的女性在打麻將的時候,我在學習,甚至別的女性在化妝做頭髮的時候,我也在學習!

所以,我認為在一開始的學習過程當中,不要選擇,最難的入手!周易的原文確實是生澀難懂的,易傳也不容易懂。沒有強大的興趣愛好,是走不下去的!

在學習易經的過程中,一定還要學會思考!比如必須想一下,易經為什麼叫易經?乾卦,為什麼是乾卦?一定會有收穫的!

意見的學習,你還會從內心深出對宇宙的信仰!對中華文化的敬畏!於是就會有一種宇宙觀哲學觀,從你內心深處慢慢升起,甚至滿溢。到了這個時候你再回頭去看那些生硬難懂的理論,甚至佛家道家的經文,你就很容易懂了!

祝君好運!語音輸入法,可能有錯別字


楓林紅素

我在這裡談談學《周易》的心德,在八,九年前,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周易》。一下子著了迷。兩年幾乎什麼事不做,一天什麼事不做。每天一醒就看,看完就把他寫下來,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尋找它的規律,我體會到孔子對《易》的著迷。兩年後才發現我頭上出現了白髮。親情,社會關係,處事是一踏糊塗。很多人認為我想錢把頭髮想白了。或是受了啥打擊。很象是從另一個世界走了一圈又來到現實社會。才發現這個世界己變了很多。

學《周易》,要用《周易》去學《周易》。不要看註解,看原文。《周易》童蒙,用初次人正確的直感去認識。從簡從易去看。它不是用於算命的書。一般人不要深究。進去了不容易出來。因為要真正看懂它,你要想象當時的氣候,人文環境和人的意識等各種條件。會花很大精力,會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這是我個人的心得。


中上行

我個人認為系統學習周易,對當下的年輕人,應該先去學習瞭解中國中醫的有關知識,繼而再學周易會容易很多,然後再去學周易預測學的一些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